图书介绍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 (法)E.杜尔干(Emile Durkheim)著;林宗锦,彭守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63696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9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预备性问题21

第一章 宗教现象和宗教的定义21

宗教的预备性定义的用处,寻求这种定义所应遵循的方法21

——为什么要先对通常的定义进行检验21

Ⅰ——以超自然的、神秘的现象定义宗教21

——评论:神秘的观念并不原始21

Ⅱ——联系上帝信念或精神存在的宗教定义21

——无神的宗教21

——自然神论的宗教礼仪没有神性观念含义21

Ⅲ——寻求一种实证的定义21

——区别信仰与礼仪21

——信仰的定义21

——第一个特点:事物的圣俗物之分21

——这一定义的特点21

——依据礼仪来定义信仰21

——宗教的定义21

Ⅳ——区分巫术与宗教的另一个必要特点21

——教会的观念21

——个人宗教是否排斥教会的观念?21

第二章 初级宗教的主要概念48

Ⅰ.万物有灵论48

万物有灵论与自然崇拜论的区别48

Ⅰ——万物有灵论的三个论点:48

1.灵魂观念的产生;48

2.神灵观念的形成;48

3.从神灵崇拜向自然崇拜的转化48

Ⅱ——批判第一个论点48

——灵魂观念与双重观念的区别48

——梦不能说明灵魂的观念48

Ⅲ——批判第二个论点48

——死亡不能说明灵魂向神灵的转化48

——对死者灵魂的崇拜不是原始崇拜48

Ⅳ——批判第三个论点48

——拟人的本能。斯宾塞对它的批判;对这一论点的保留。对据说能证实这种本能的事实的检验48

——灵魂与自然神灵之间的区别,宗教的神人同形论并不原始48

Ⅴ——结论,万物有灵论把宗教变成了仅仅是一个幻觉体系48

第三章 初级宗教的主要概念(续)73

Ⅱ.自然崇拜论73

自然崇拜论的沿革73

Ⅰ——马克斯·缪勒对自然崇拜论的论述91

Ⅱ——如果宗教的目的是表现自然力,由于它是以一种错误方式来表现,所以很难理解它为什么能够维持91

——宗教与神话之间的所谓差别91

Ⅲ——自然崇拜论不能解释事物的圣俗之分91

第四章 作为初级宗教的图腾崇拜问题的沿革及探讨它的方法91

Ⅰ——图腾崇拜问题简史92

Ⅱ——列举我们专用于研究澳大利亚图腾崇拜的方法的理由92

——借助美洲事实研究澳洲92

第二篇 初级信仰92

第一章 真正的图腾信仰104

Ⅰ.作为名称和作为象征的图腾104

Ⅰ——氏族的定义104

——作为氏族名称的图腾104

——用作图腾的事物的性质104

——获得图腾的方式104

——胞族图腾和婚姻级图腾104

Ⅱ——作为象征的图腾104

——雕刻在物品上的图腾纹饰;身体上图腾纹饰104

Ⅲ——图腾象征的圣性104

——楚林格104

——努尔通佳104

——瓦宁格104

——图腾象征的传统特点104

第二章 真正的图腾信仰(续)135

Ⅱ.图腾动物与人135

Ⅰ——图腾动物的圣性135

——禁食禁杀图腾动物,禁止采摘图腾植物135

——针对这些禁忌的种种折中办法135

——接触禁忌135

——图腾动物的圣性不如图腾象征突出135

Ⅱ——人135

——人与图腾动物或图腾植物的亲族关系135

——解释这种关系的各种神话135

——人体的某些部位的圣性更为明显,如血液、头发等135

——这种圣性如何因性别和年龄而异135

——图腾崇拜不是动物或植物崇拜135

第三章 真正的图腾信仰(续)*150++Ⅲ.图腾崇拜的宇宙学系统与类属观念150

Ⅰ——将事物分为氏族、胞族和级别168

Ⅱ——类属观念的起源:最早的事物分类是对社会形态的仿效168

——对事物差异的感觉与类属观念之间的差别168

——为什么说它起源于社会168

Ⅲ——这些分类的宗教意义:被归为一个氏族的所有事物都有了图腾的性质,也有了它的圣性168

——图腾崇拜的宇宙学系统168

——作为部落宗教的图腾崇拜168

第四章 真正的图腾信仰(结尾)168

Ⅳ.个人图腾与性图腾168

Ⅰ——作为人名的个人图腾及其圣性168

——作为个体标志的个人图腾168

——人与其图腾之间的联系纽带168

——它与集体图腾的关系168

Ⅱ——性群体的图腾168

——其与集体图腾和个人图腾的相似和差异168

——性图腾的部落性168

第五章 这些信仰的来源180

Ⅰ.对先前理论的评论和检验180

Ⅰ——图腾崇拜源于先前的宗教的理论:源于祖先崇拜的理论(威尔肯、泰勒);源于自然崇拜的理论(杰文斯)180

——对这些理论的论评180

Ⅱ——集体图腾源于个人图腾的理论180

——这些理论将集体图腾归因于个人图腾(弗雷泽、博厄斯、希尔陶特)180

——这些假设的不可能性180

——表明集体图腾在先的各种理由180

Ⅲ——弗雷泽的最新理论:感孕图腾崇拜与地方图腾崇拜180

——这种理论的预期理由180

——图腾的宗教性被否定180

——地方图腾崇拜并非原始180

Ⅳ朗格的理论:图腾只是个名称180

——这种观点难以解释图腾实践的宗教性180

Ⅴ——所有这些理论都是用先于图腾崇拜的宗教观念的假设来解释图腾崇拜180

第六章 这些信仰的来源(续)204

Ⅱ.关于图腾本原或马纳的观念及力量的概念204

Ⅰ——图腾力量或本原的观念204

——图腾本原的普遍存在204

——它同时兼有的物质和道德特点204

Ⅱ——其他低等社会中的一些类似概念204

——萨摩亚人的神204

——苏人的瓦康,易洛魁人的奥伦达,美拉尼西亚人的马纳204

——这些观念与图腾崇拜的联系204

——阿龙塔人的阿龙库尔塔204

Ⅲ——非人格力量观念对于各种神话人物的逻辑先在性204

——最新理论趋于承认这种先在性204

Ⅳ——宗教力量观念是抽象力量观念的原型204

第七章 这些信仰的来源(结尾)224

Ⅲ.图腾本原或图腾马纳观念的产生224

Ⅰ——图腾本原就是氏族,但被设想为一种更经验的形态224

Ⅱ——社会能唤起对圣物与神的感觉的一般理由224

——社会作为强制性的道德力量;道德权威的观念224

——社会作为将个体提升于其本人之上的力量224

——证明社会创造圣物的事实224

Ⅲ——澳大利亚社会的一些特殊理由224

——澳大利亚社会生活交替经历的两个阶段:分散,集中224

——集中阶段的群体极度兴奋。例证224

——宗教观念如何从这种极度兴奋状态中产生224

——为什么集体力量被想象成各种图腾形式:图腾才是氏族的象征224

——对主要的图腾信仰的解释224

Ⅳ——宗教不是恐惧的产物224

——它表明了一些真实224

——它固有的唯心论224

——唯心论是集体精神状态的普遍特点224

——联系信仰者来解释宗教力量的外在特点224

——部分等于全体的原则224

Ⅴ——象征观念的来源:象征论是集体表象的必要条件224

——氏族为什么以动物或植物界撷取自己的象征224

Ⅵ——原始人混淆我们所区分的领域和级别的倾向224

——这些混淆的起源224

——这些混淆如何为科学的解释开路224

——这种混淆不排除区别与对立的倾向224

第八章 灵魂观念264

Ⅰ——分析澳大利亚社会里的灵魂观念302

Ⅱ——这种观念的起源302

——斯宾塞与吉伦的灵魂转世说:它暗示灵魂是图腾本原的一部分302

——对斯特劳收集的事实的检验;它确认了灵魂的图腾性302

Ⅲ——灵魂转世说的概要302

——支持这种起源说的各种事实302

Ⅳ——灵魂与躯体的对立:对立的目的302

——个人灵魂与集体灵魂的联系302

——从年代上说,灵魂观念的年代不晚于马纳观念的年代302

Ⅴ——解释灵魂不死这种信仰的假设302

Ⅵ——灵魂观念与人的观念;人格中的非人格因素302

第九章 神灵与神的观念302

Ⅰ——灵魂与神灵的区别302

——神话中的祖先灵魂是神灵,具有特定的职能302

——祖先神灵、个人灵魂与个人图腾的联系302

——对个人图腾的解释302

——个人图腾的社会学意义302

Ⅱ——巫术中的精灵302

Ⅲ——开化的神人302

Ⅳ——大神302

——大神的起源302

——它们与图腾体系的关系302

——它们的部落及族际性302

Ⅴ——图腾体系的统一性302

第三篇 主要的礼仪姿态329

第一章 消极礼仪及其作用329

苦行礼仪360

Ⅰ——禁忌体系360

——巫术禁忌与宗教禁忌360

——不同种类的圣物之间的禁忌360

——不同种类圣物之间的禁忌360

——圣俗之间的禁忌360

——圣俗之间的禁忌是消极礼仪的依据360

——圣俗禁忌的主要类型;它们被归为两种主要类型360

Ⅱ——遵守禁忌对个人的宗教状况的改变360

——禁忌效力尤为明显的事例:苦行实践360

——苦行的宗教效力360

——苦行主义的社会功能360

Ⅲ——对禁忌体系的解释:圣俗之间的对立,圣性的感染力360

Ⅳ——感染力的起因360

——不能用观念联想律解释360

——因为宗教力量外在于信仰者360

——宗教力量的这种属性在逻辑上的用途360

第二章 积极礼仪360

Ⅰ.祭献的基本要素360

澳大利亚中部部落的英吉齐鸟玛仪式360

——它的各种表现形式360

Ⅰ——阿龙塔人的英吉齐鸟玛仪式360

——它的两个阶段360

——第一阶段分析:访圣地、撒圣灰和放血等,为确保图腾物种的繁衍360

Ⅱ——第二阶段:礼仪性地食用图腾植物或动物360

Ⅲ——对整个礼仪的解释360

——第二个礼仪体现于共用圣餐360

——共用圣餐的原由360

Ⅳ——第一阶段的礼仪体现于祭品360

——这些与祭献祭祀的类比360

——英吉齐鸟玛仪式因而包括祭献的两种因素360

——这些事实对于祭献理论的意义360

Ⅴ——祭献祭祀的所谓荒谬之处360

——如何解释这类祭祀:圣物对崇拜者的依附360

——对由祭献所推动的循环关系的解释360

——积极礼仪的周期性的起源360

第三章 积极礼仪(续)389

Ⅱ.模仿礼仪与因果律389

Ⅰ——模仿礼仪的性质389

——用于确保图腾种繁衍的礼仪的实例389

Ⅱ——模仿礼仪的原理:同类相生389

——对于人类学学派对此做出的解释的检验389

——人们模仿动物或植物的原由389

——这种模仿动作产生有形效力的理由389

——信仰389

——信仰在什么意义上以经验为基础389

——巫术原理产生于宗教389

Ⅲ——同类相生原理被认为是对因果律的第一个说明389

——因果律依靠的社会条件389

——非人格的力量和权力观念都起源于社会389

——用社会强制性所固有的权威来解释因果概念的必要性389

第四章 积极礼仪(续)411

Ⅲ.表象礼仪或纪念礼仪411

Ⅰ——具有有形效力的表象礼仪411

——表象礼仪与上述各种仪式的关系411

——其作用完全是道德的411

Ⅱ——没有有形效力的表象礼仪411

——表象礼仪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411

——宗教中的娱乐成分;它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理由411

——节庆观念411

Ⅲ——所研究的各种礼仪的功能暧昧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代替411

——这种暧昧性如何证实了上述理论411

第五章 赎罪礼仪和神圣观念的暧昧性432

赎罪礼仪的定义499

Ⅰ——服丧中的积极礼仪499

——对这些礼仪的描述499

Ⅱ——如何解释赎罪礼仪499

——它们不是个人情绪的表示499

——对死者灵魂的恶意也不能说明它们499

——它们与群体的精神状态有关499

——对这种状态的分析499

——这种状态如何通过服丧结束499

——设想死者灵魂的方式发生的相应变化499

Ⅲ——其他赎罪礼:群体服丧之后,农作物歉收、干旱和南极光的出现499

——这些礼仪在澳大利亚很罕见499

——如何解释它们499

Ⅳ——圣物的两种形式:纯洁与不洁499

——它们之间的对立499

——它们的关联499

——神圣观念的暧昧性499

——对这种暧昧性的解释499

——各种礼仪展现的相同特点499

结论得出的结果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概比499

Ⅰ——宗教基于一种根深蒂固、但没有特殊优先的经验499

——科学对于认识这种经验深处的现实的必要性499

——这种现实是什么:人类的群体499

——宗教的人文意义499

——关于使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对立的缺陷,这种理论如何解释宗教的个体性与世界性499

Ⅱ——宗教中的永恒因素499

——关于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它仅与宗教的思辩方面有关499

——这一方面必将会成为什么499

Ⅲ——社会何以能成为逻辑思维,即概念思维的源泉?概念的定义:不要与一般观念混淆;概念的非人格性和可交流性499

——概念的集体起源499

——通过概念的内容分析证明同样道理499

——作为个人分享的观念类型的集体表象499

——关于一种异议:它们必须是真实的才是非人格的499

——概念思维与人类性并驾齐驱499

Ⅳ——范畴何以能表达社会事物499

——主要范畴是一个总体概念,它只能产生于社会499

——为什么范畴所表达的关系只能在社会中被意识到499

——社会不是一种非逻辑的存在499

——为什么范畴趋于摆脱由地理所确定的群体。科学为一方,道德和宗教为另一方的统一性499

——社会如何说明这种统一性499

——对社会的作用的解释:社会的创造力499

——社会学对人文科学的反作用499

译后记4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