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湖南通鉴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湖南省地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84952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83页
- 文件大小:324MB
- 文件页数:938页
- 主题词:湖南省-地方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湖南通鉴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原始时代1
概述1
旧石器文化1
“石门人”和燕儿洞遗址1
新石器文化2
彭头山遗址2
皂市下层文化遗址2
八十垱聚落遗址2
湖南大溪文化3
城头山古城址和古稻田3
湖南屈家岭文化4
蚩尤九黎南迁和炎帝、祝融族人入湘4
湖南龙山文化5
三苗与三苗国5
舜征三苗及其族人入湘5
禹与三苗的战争5
先楚(夏、商、西周)时代7
概述7
“荆蛮”的兴起7
商师征“荆蛮”7
石门皂市商遗址8
殷武伐“荆楚”8
殷商后期湖南的青铜文化8
周昭王伐“荆楚”10
周穆王伐“楚”、“越”10
方叔率师伐“荆蛮”11
湖南西周青铜文化11
楚国(春秋战国)时代13
概述13
叔堪避难于“濮”13
楚蚡冒“启濮”14
楚熊通开“濮”地14
罗子国遗民南迁汨罗14
楚国向湖南推进14
糜子国遗民南迁巴陵15
楚共王征抚“南海”15
楚平王“为舟师以伐濮”15
湖南最早的铁器15
白公胜作乱16
申鸣自杀16
吴起“南平百越”16
《鄂君启节》与湖南商业交通16
庄蹻王滇17
宋玉筑城澧水南岸17
秦拔楚黔中郡17
屈原自沉汨罗江17
黔中郡复归于楚18
楚简和帛书、帛画18
麻阳九曲湾铜矿19
漆木器的生产19
丝织品生产19
秦代21
概述21
秦灭楚和定江南21
秦置洞庭郡21
秦置长沙郡22
长沙郡置九县22
修驰道纵贯湖南22
始皇“游幸”湘山祠22
征越地、戍五岭23
开凿灵渠23
里耶秦简23
项羽徙义帝于郴24
两汉时代25
概述25
梅鋗26
置桂阳郡26
吴芮封长沙王26
置武陵郡县26
吴臣继立长沙王27
邓弱封离侯27
吴程封义陵侯27
吴臣诱诛黥布27
长沙王吴臣卒27
吴浅封便侯27
吴阳封沅陵侯27
长沙王吴回卒28
轪侯28
置醴陵侯国28
赵佗攻长沙国28
吕后遣将伐南越,屯兵长沙28
陆贾使南越28
贾谊29
利仓妻辛追卒29
湖南的农副产品30
长沙王吴著卒30
置刘氏长沙国30
长沙王王后曹?墓30
刘发卒刘庸嗣立31
刘发四子封侯31
刘发十一子封侯31
置谢沐、冯乘二县31
汉武帝平南粤31
置零陵郡32
攸舆侯刘则受诛32
桂阳郡地震32
舂陵侯迁于南阳32
湘乡始为县32
长沙国人口32
置昭阳侯国32
刘舜弃国33
“五溪蛮”拒王莽33
东汉复置长沙国33
湖南及“诸蛮夷”归汉33
光武帝与“舂陵”34
长沙王改为临湘侯34
卫飒、茨充任桂阳郡太守34
远征交阯34
“武陵蛮”起义34
马援葬身“五溪”35
置沅南、作唐县35
洞庭湖区筑垸垦田35
“澧中蛮”起义36
“溇中蛮”起义36
章帝南巡至章陵36
迁荆州治所于索36
荆州遭灾减赋36
蔡伦36
中原移民37
粮食外调赈饥民37
改钟武为重安37
改索县为汉寿县37
栾巴为桂阳太守37
“澧中蛮”、“溇中蛮”抗租37
李进为武陵太守37
原始青白瓷器的出现38
祝良等招抚“象林蛮”38
湖南四郡户口38
应奉为武陵太守38
湖南“蛮夷”民族大起义38
冯绲镇压湖南“蛮夷”起义38
湖南“蛮夷”民族继续斗争39
度尚率师救零陵39
太守周憬开凿入粤航道39
孙坚为长沙太守39
孙坚兴师伐董卓39
孙坚战殁40
刘表袭取长沙、桂阳、零陵40
曹操取长沙、桂阳40
黄盖40
刘备、诸葛亮收湖南四郡40
置浏阳、湘西二县41
分长沙置汉昌郡41
孙权索荆州取湖南三郡41
吕岱等取阴山、醴陵、攸县41
孙权袭取荆州及武陵、零陵41
潘濬破杀樊伷42
张机任长沙太守42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代43
概述43
桓阶43
刘备伐吴,“五溪蛮”响应44
置黚阳县44
“五溪蛮”攻武陵44
刘巴44
孙权以浏阳封潘濬44
置南安县45
潘濬“讨”武陵“蛮夷”45
廖式反吴攻零陵、桂阳45
洣水泛滥45
蒋琬45
吴太子孙和被遣长沙45
长沙大饥45
陆凯击陈毖46
分置湘东郡46
置建宁县46
钟离牧进兵武陵46
武陵嵩梁山“天门”洞开46
置始安、始兴二郡46
吴置邵陵郡县46
置天门郡及溇中县47
麓山寺47
湘东太守张咏被杀47
荆、豫、扬等州大水47
“五溪蛮夷”归附西晋47
武陵、天门、长沙等郡入于晋47
改南郡为南平郡48
晋除吴苛政通零桂漕运48
湖南各郡户数48
置澧阳县48
充县改临澧县48
南岳初建道观和道教传入湖南48
长沙地震48
司马义封长沙王48
荆、扬二州大水48
荆、扬等五州大水48
“义阳蛮”张昌起事49
以零陵米援益州师49
置湘州49
湘州地震49
应詹收服武陵“溪蛮”49
杜弢起义49
陶侃入湘镇压杜弢起义50
杜弢“复反”和起义失败50
张载作《酃酒赋》50
南平太守应詹右迁为荆州刺史50
零陵地震50
王敦叛乱与长沙之战50
虞悝、虞望受赠封51
王舒、卞敦先后任湘州刺史51
罢湘州51
陶侃丧归长沙51
长沙、武陵大水51
罗含《更生论》51
扬、荆、江三州大水52
荆、徐二州大水52
荆州大水52
桓玄袭取巴陵之粟52
置楚国52
刘裕灭晋以恭帝为零陵王52
置湘州52
刘义季封衡阳王52
罢湘州53
徐副“买地券”53
复置湘州53
田向求破溇中53
湘州刺史王僧虔救建康53
王蕴为湘州刺史53
始置湘阴县53
“五溪蛮”起事53
长沙“龟塘”53
萧道成灭宋54
萧道成封诸子为王54
顾宪之为衡阳内史54
湖南各郡户口54
萧衍灭齐54
耒阳大水54
颁行杨公则治湘政绩54
置衡州55
桂阳王萧象为湘州刺史55
萧衍封诸子为王55
改营阳郡为永阳郡55
析置罗州、卢州和岳阳、药山、南阳、夜郎诸郡55
置湘潭县55
元景隆为衡州刺史55
改武刚县为武强县55
兰钦平定桂阳、阳山、始兴“蛮”55
衡山侯杀始兴太守张宝生55
分置桂州56
张缵为湘州刺史56
阴铿56
王僧辩攻陷长沙56
陆纳叛据湘州57
萧循为湘州刺史57
王琳救江陵57
湘东王萧绎赉粳米57
王琳遣兵伐后梁57
置石门郡57
王琳抗击陈霸先58
复置便县58
置卢阳郡58
巴陵太守任忠击破陈师58
周师取湘州58
南陈争夺湘州58
侯安都为桂阳公,置东衡州58
欧阳頠封阳山公58
湘州刺史征“黄洞蛮”59
华皎叛陈59
置新城县59
置沅陵郡59
隋唐时代61
概述61
隋军平定湖南62
永州总管周法尚平定岭南62
省吴昌、湘滨二县并入罗62
置辰、朗、澧、岳、潭、衡、郴、永诸州62
长沙称县之始62
置晋兴县62
王世积、周法尚伐“俚”63
慈利始为县名63
沅江始为县名63
文安子为潭州总管63
浏阳、醴陵并入长沙63
湖南各郡户口63
“湘阴窑”青瓷63
萧铣称帝于巴陵63
湖南饥64
许绍归唐64
董景珍降唐64
唐军灭萧梁平定湖南64
置南梁州邵阳郡64
复置醴陵、浏阳二县64
置道州65
置江华县65
复置湘乡县65
置卢溪县65
欧阳询65
改罗州巴陵郡为岳州巴陵郡65
罗县并入湘阴65
分天下为十道65
废孱陵县并入安乡65
置叙州潭阳郡66
置三亭县66
李世则为澧州刺史66
潭州疫66
郴州疫66
褚遂良左迁为潭州都督66
崇义县并入慈利66
置蓝山县66
复置资兴县66
复置道州江华郡66
封曹王李明为零陵王66
开筑永泰渠67
置锦州卢阳郡67
杀岳州刺史葛王李素节67
置溪州灵溪郡67
置洛浦县67
复置永明县67
置渭溪县67
复置茶陵县67
杀邵王李重润67
置舞州龙标郡67
置昌江县67
复置浏阳县67
张说谪岳州67
潭州火灾68
“五溪蛮”进攻辰州68
置高亭县68
衡州火灾68
湖南首名进士68
分江南、山南为东西道,置黔中道68
改衡山郡为衡阳郡、沅陵郡为卢溪郡68
改营道县为延唐县68
改夜郎县为峨山县68
湖南州县68
湖南各州县户口69
王昌龄贬为龙标尉69
改衡山县为湘潭县70
设防御使于衡70
辰州刺史王翃平襄军乱70
李白途经湖湘70
高力士流放巫州70
杀潭州刺史庞承鼎70
废衡州防御使71
崔涣贬为道州刺史71
始置湖南观察使71
元结复任道州刺史71
建虞帝庙于九疑山71
置大历县71
湖南大水71
李泌被征还朝71
徙黔中道于辰,湖南道于潭72
王翃收复容州72
臧玠乱潭州72
元结迁任容管经略使72
杜甫病卒于湖南72
业州更名奖州72
徙黔中道于黔72
郴州黄岑山垮塌73
李泌为澧州刺史73
平息王国良事变73
李皋复为湖南观察使73
赵憬为湖南观察使73
怀素73
阳城为道州刺史74
置桂阳钱监于平阳74
沅江地震74
阳城卒于任74
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74
韩愈滞留湖南74
朗州和武陵、龙阳大水75
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75
永州地震75
始建密印寺75
湖南州郡户口75
湖南最早的牛耕记载75
湖南旱76
辰、叙州“蛮”张伯靖起义76
韦贯之左迁为太子詹事76
李翱为朗州刺史76
崔倰为湖南观察使76
湖南大水76
朗州水利工程76
湖南旱77
征杜悰还京77
李邰中状元77
湖南大水77
刘蜕77
湖南饥77
韦宙为永州刺史77
悍将驱逐观察使78
铜官窑釉下彩78
湖南租粮外运78
李群玉79
刘瞻79
王仙芝义军进攻湖南79
李系任湖南观察使屯兵潭州79
黄巢大军入湘79
湘南各族反唐起义79
雷满等驱杀刺史80
闵顼、邓处纳据潭州、邵州80
周岳取潭州任武安军节度使80
邓处纳破潭州改任武安军节度使80
刘建锋、马殷进兵湖南据有潭州80
衡阳人陈师远据衡州81
蒋勋据邵州81
马殷为潭州刺史81
马殷得封湖南留后81
马殷攻取衡、永、郴、连、桂诸州81
置武贞军命雷满为节度使82
黄浩军进入浏阳82
雷彦威复据朗州82
马殷及雷彦威袭取江陵82
岳州刺史邓进忠归附马殷82
杨行密军拔岳州82
五代马楚时代83
概述83
马殷封王83
楚、吴之战83
朗、澧二州归入马楚84
置回图务84
许德勋率师伐荆南84
吕师周率师取岭南各州84
彭玕奔楚84
马殷开天策府84
马殷征“蛮”84
楚升朗州为永顺军85
吴袭岳州85
楚师侵吴鄂州85
马殷结好于南海王85
楚吴战事再起85
马存率师攻吴85
楚师侵荆南85
“辰溆蛮”复“叛”85
齐己85
楚王子马希范入献于唐85
湖南铸铅铁钱86
改昌江为平江86
楚师伐荆南86
马殷遣使入献于唐86
马殷立都建国86
马殷进驻岳州,败荆南师86
吴师侵楚败还86
马希声执掌政事86
高郁遇害87
马殷卒87
马希声袭立87
湖南大旱87
马希声卒,马希范继立87
置懿州87
何仲举87
楚王夫人彭氏卒87
加封楚王为天策上将军88
马希范开天策府88
溪州之战与“溪州铜柱”88
木绵和“吉贝布”88
改延唐县为延喜县88
潭州东境山崩涌出丹砂88
置桂阳监89
“二马”争位89
马希萼夺得王位89
李宏皋89
置龙喜县89
马希萼封为楚王89
王进逵等拥刘言据朗州89
马希崇据潭州89
唐师入湖南,马楚亡国89
唐以廖偃为道州刺史90
南唐将孙朗等作乱奔朗90
刘言取湖南90
后周以刘言为湖南置制使90
王进逵杀何敬真90
王进逵袭朗杀刘言90
王进逵上表请复治于朗州90
溆州“蛮”酋苻彦通归附王进逵90
湖南大饥91
潘叔嗣袭取朗州91
周行逢斩潘叔嗣91
周行逢主湘91
永顺和保靖土司之始91
两宋时代93
概述93
赵匡胤加封周行逢为中书令94
周保权继任武平节度使94
张文表袭取潭州94
宋军入朗州、平湖南94
“溪州蛮”附于宋94
潘美为湖南防御使,增屋税、牛税、茶税94
秦再雄为辰州刺史94
大象出没湘西北95
潘美伐南汉克郴,置桂阳监95
置安仁县95
宁远县的建置95
岳、潭、衡受灾95
始置桃源县95
南汉侵桂阳95
潘美等平南汉95
常丰县的置废95
桂阳监知事张侃被征还京95
命修南岳庙95
石熙载知潭州事95
始建岳麓书院95
置宁乡县96
张齐贤任衡州通判96
李沆为潭州通判96
王旦为平江令96
陶岳96
魏廷式为朗州法曹掾96
诚、徽州归宋96
王世则举进士第一名96
东安建县96
置荆湖南、北二路96
置临湘县96
荆湖旱97
狄棐97
胥偃97
真宗遣使祀南岳97
李允则奏除潘美暴赋97
岳州入贡包茅97
杨覃为荆湖制置发运使97
刘师道知潭州事97
置湖南安抚司97
戍澧州98
改朗州为鼎州98
“占城稻”(粳稻)传入湖南98
路振98
诏赐“岳麓书院”匾额98
郑向进士及第98
明滩盟誓99
寇准贬为道州司马99
周尧卿99
李绚举一甲进士99
柳拱辰举进士99
石鼓书院99
湘南瑶民起事100
湘南瑶民再次起事100
岳州地震100
滕宗谅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100
黄照100
瑶民起义最终平息100
诏减马氏重赋100
荆湖南旱,诏再减马氏重赋101
朱守信袭“下溪蛮”101
雷简夫进兵溪州101
易元吉作画孝严殿101
何询直以一甲第二名举进士101
章惇“开梅山”101
周敦颐102
平南江“诸蛮”置沅州102
初置瑶学103
置会溪城103
北宋湖南矿冶业103
置黔阳县104
置莳竹县104
湖南各州(监)主、客户数104
置渠阳军104
废渠阳军104
置善化县104
移苏轼于永州104
章惇贬放于潭州105
湖南旱105
置三江、罗蒙二县105
复渠阳军置靖州105
湖南各州、军户口105
置武冈军105
升荆湖南安抚使为帅府105
置常德军于朗州105
置岳阳军于岳州105
辰、沅、澧等州“刀弩手”援太原106
陈遘106
金人围都城,湖南人从李纲勤王106
谭世勣106
张邦昌流放于潭州107
溃兵杜彦焚掠浏阳107
金兵入湖南屠潭州107
钟相、杨幺起义爆发107
钟相父子牺牲107
孔彦舟为辰沅靖镇抚使、程昌寓为鼎澧镇抚使108
淮盗据平江108
改置荆湖东西路108
岳飞率师击曹成108
孔彦舟降金108
韩世忠统兵入镇湖南108
杨幺称“大圣天王”108
置桂阳军109
王?率师击杨幺109
吕颐浩为荆湖南安抚使109
岳飞平定杨幺109
张运平定澧州雷德进109
湖南大饥109
张浚流放永州110
修复长沙“龟塘”110
胡安国110
枢密副使王庶知潭州110
置茶陵军110
杨再兴110
普安王赵眘为常德军节度使111
四川宣抚副使郑刚中流放桂阳111
敷文阁学士王廷珪流放辰州111
张浚两次徙永州111
改岳州为纯州、岳阳军为华容军111
置新宁县111
张浚为荆湖南安抚使111
南宋复置岳州岳阳军111
宋代湖南茶叶产量111
升鼎州为常德府112
李金起义112
张栻主教岳麓书院113
朱、张会讲113
辛弃疾为荆湖南安抚使113
陈峒起义113
大、小麦种植在湖南推广114
湖南连年旱灾114
易祓114
王容114
潭州瘟疫114
湖南沅、澧流域发生水灾114
朱熹帅潭114
辰、沅、靖三州大水成灾115
湖南粮食大量外调115
宰相赵汝愚卒于湘115
湖湘米贵115
耒阳大水,衡州等地乏食115
荆湖南旱饥115
邵州、永州大饥115
鼎州等地大旱115
资兴建县115
何友兰举进士116
衡山禹碑116
桂东建县116
吴猎116
赵方116
赵昀为邵州防御使117
真德秀为湖南安抚使117
岳阳大火117
魏了翁流放靖州117
升邵州邵阳郡为宝庆府117
置湖南提刑司于衡117
京湖制置使孟珙兼知岳州军事117
赵葵封长沙郡公117
诏立炎帝庙于酃118
赵葵辞相为荆湖南安抚使118
蒙古军围攻潭州118
贾似道杀荆湖安抚使向士璧118
皮龙荣为荆湖南安抚使118
汪立信知潭州事118
蒙古使者月里麻思卒于潭119
杨文仲知衡事119
文天祥为荆湖南提刑119
元代121
概述121
始设湖广行省122
元军取岳州122
常德、澧入于元122
辰、沅、靖入于元122
张雄飞为澧州安抚使122
元军陷潭州122
移湖广行省于潭州122
改州军为路设总管123
元世祖遣使祷于衡山并访隐逸123
湖湘抗元斗争受挫123
湖南抗元斗争再起123
置湖南宣慰司123
徙江南湖北道于常德123
周毅为桂阳总管123
杀武伯不花于麻阳123
李恒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124
世祖遣使祀南岳,以赵宏伟为衡治中124
移湖广行省于鄂,徙岭北湖南道于潭124
世祖大赐宗室食邑124
张虎再次起兵124
置行枢密院于岳124
置常宁、茶陵、耒阳三州124
元世祖大赐功臣食邑124
修南岳庙124
平定宝庆龙山詹一崽等124
宝庆、桂阳饥125
永州李末子等聚众起事125
常德大水125
加封南岳神尊号125
移行枢密院于鄂125
募民耕江南旷十125
裁江南湖北道125
授彭世强等“蛮夷”官职125
置行枢密院于衡126
五溪地区“苗蛮”民族反元斗争126
戍辰、澧126
置醴陵等十二州126
升龙阳县为州126
棉花生产的推广126
湖南各路连年水灾126
征湖广夏税127
潭、宝庆、岳、常等州府旱127
立智理威为岭北湖南宣慰使127
潭、衡、郴等州饥、旱127
荆江洞庭分洪127
曾绍鉴中进士127
道、永、辰、沅饥127
沅陵水灾127
刘安仁为潭治中127
戍麻阳127
潭、岳、常、辰、沅、澧、永诸路州灾饥127
何克明殿试第一127
仁宗以湘阴、衡山、湘潭为皇后、世子食邑128
偰文质为潭州总管128
仁宗进封周敦颐为道国公128
黔阳、澧州、潭州、华容等州县灾害、饥荒128
宝庆、衡、潭、茶陵等路州灾害、饥荒128
衡阳、常德、辰州诸路州灾害、饥荒128
常德、澧州、靖州饥128
改潭州路为天临路128
刘畊孙为临武尹128
元代湖南户口数128
长沙、常德、澧州诸路水旱虫灾和饥荒129
广西“蛮”攻道州129
湖广旱129
岭北湖南道兼都元帅府129
置新城县129
岭北湖南道饥129
欧阳玄奉诏编修辽、金、宋三史129
道州蒋丙、何仁甫聚众起事130
宝庆、澧州饥130
吴天保、杨留总起义130
起义军进攻全州130
广西“僮蛮”攻袭道州130
吴天保北进和杨留总牺牲130
升永顺安抚司为宣抚司131
红巾军向湖南第一次进军131
杨完者率“苗军”北上“平乱”131
永州、桂阳、宝庆大旱131
“苗军”累败张士诚军131
湖广灾异132
红巾军第二次大规模进军湖南132
“苗帅”杨完者遇害132
陈友谅据有湖南132
朱元璋取湖南132
永州城大雨雹133
明代135
概述135
平定陈友谅旧部和元朝残余势力135
保靖安抚司升宣慰司136
改路为府136
湖广饥136
平息覃垕起义136
置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136
置嘉禾县137
置五寨长官司137
降道州、武冈等路为州137
置崇山卫137
“划平王”吴面儿起义137
朱梓就藩长沙137
明朝首次会试举人137
澧州土官夏得忠与“九溪蛮”起事138
湖广饥138
定都司卫所138
水利灌溉工程138
增置广安和宁溪千户所139
发展桑蚕等经济作物生产139
置镇溪军民千户所139
刘三吾139
朱孟爟封巴陵139
龙阳典史青文胜自缢于京城登闻鼓下139
朱孟爟封岳阳140
湖广大水140
置筸子坪长官司140
湖广饥140
湖广大水140
兴建普光寺140
湖广旱140
谷王朱穗自焚140
朱秩炵封安化140
岷王朱楩迁武冈140
朱贵烰封益阳140
朱贵?封衡阳141
朱贵焻封湘阴141
招徕流民,奖励垦荒141
武冈、邵阳暴风雨,新化大饥141
湖广旱141
邵阳等地大水141
朱瞻墡就藩长沙141
萧授于湖贵边“苗疆”筑24堡141
夏原吉142
朱贵燠封麻阳142
朱贵燏封沅陵142
朱贵煘封衡山142
湖南水旱饥荒连年142
湖广夏秋旱142
朱祁鐄封宁乡142
湖广旱142
邝埜142
湘、黔、桂爆发苗、侗、瑶民族大起义143
洞庭湖区围湖垦田143
明军全面“进剿”起义军143
起义势力再起143
蒙能牺牲,起义失败144
黎淳144
长沙等五府饥144
湖广大旱144
湖广饥144
朱见溥封都梁144
湖广旱144
湖广地震、大水144
郴州大火,大疫144
“南粮”输京师144
曾?、曾介父子同登进士榜145
湖广水灾,郴州火灾145
吉王就藩长沙府145
湖广饥145
何说举进士145
崔岩举进士145
湖南各地大水145
黄宝举进士145
朱英145
湖广大旱146
李允嗣146
文森146
祁阳、常德等地水旱,衡阳地震146
湖南矿冶业146
辰州、常德、澧州等地旱146
朱见汌封宜章147
颜颐寿147
彭泽147
湖广旱147
衡阳地震147
徐廷用举进士147
湖广大旱147
陈洪谟147
何天衢147
朱安涠封邵陵147
黄昭道148
李如圭148
朱祐枟就藩衡州148
朱旭栓封宁远148
胡节举进士148
置城步县148
岳州、常德二府“夏税”、“秋粮”148
岳麓书院的扩建148
道林寺被拆毁149
王阳明途经湖南讲学传道149
唐凤仪举进士149
靖州、新化地震149
朱睦楮封益阳149
湖广大旱,洞庭冰封149
范永銮举进士149
朱誉桔封善化149
熊绣149
李东阳150
刘大夏150
常德、澧州地震150
湖广水旱、大饥150
湖广大水151
新化地震,湖广大旱151
湖广饥151
杨一清151
辰、岳大水,湖广大旱151
何孟春151
湖广水灾,宁乡虎伤人151
朱显槐封武冈151
湘黔边腊尔山苗民起义爆发151
湘乡、宁乡、益阳地震152
龙求儿称“苗王”,万镗率军“剿抚”152
麻阳等地大疫,岳州等地大旱152
湘潭地震152
龙许保和吴黑苗再举义旗152
谢登之152
张岳“进剿”苗民起义军152
朱定?封绥宁153
武陵、龙阳地震153
苗民义军突袭印江、石阡153
张治153
龙许保、吴黑苗遇害,起义失败153
设三藩总督,开府沅州154
朱定煠封祁阳154
湖广“土兵”赴江浙抗倭154
朱载域封华容154
澧州地震154
王江泾大捷,“土兵”重创倭寇154
胡顺华举进士155
湖广“土兵”再次出征浙江155
朱翊鋋封长沙155
朱翊铉开府长沙155
岳州地震155
岳州、长沙等地大水155
湖南的商业城镇155
明代湖南户口数156
明中叶湖南地区田土面积156
靖州、桂阳等地连年虫灾156
湖广地震157
方钝157
新宁地震157
江华、永明大疫157
车大任157
邓启愚举进士157
王门弟子讲学岳麓书院157
刘尧诲158
湖南饥、湖广水158
周希圣158
岳州、道州地震159
朱器培封永兴159
朱器增封宝庆王159
辰州、华容、永定地震159
曾朝节159
湖广大水、蓝山虎害159
蔡复一筑“苗疆”“边墙”159
湖南地区的徭役159
永州、衡州大旱,安化、新化大水160
桂王就藩衡州160
湖南境内始设巡抚160
满朝荐160
衡、常、宝庆等地震160
李腾芳160
杨一鹏160
杨鹤161
刘新宇、李荆楚起义爆发161
明廷调兵会剿,刘新宇、李荆楚起义失败161
宁远地震161
长沙地震162
置新田县162
罗喻义162
长沙大水,零陵等地震、大水162
杨嗣昌162
湖广地震162
耒阳地震162
平江许定凡聚众破县城162
周堪赓162
郭都贤弃官为僧163
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入湖南163
湖南大旱164
何腾蛟集兵长沙164
周圣楷撰就《楚宝》164
清代165
概述165
大顺军余部入湘,与南明联合抗清168
清军入湘168
永州、衡州等地大水168
清军克长沙等府州168
永顺土司归附清朝169
傅作霖169
永顺、保靖土司兵拒战左良玉旧部169
南明势力恢复湖南州县169
管嗣裘衡山起义170
明遗臣刘兴秀遭杀害170
何腾蛟就义于湘潭170
永州大水、长沙大疫171
清军再定湖南171
黔阳大饥171
大顺军湖南抗清失败171
清朝首次会试171
胡统虞171
湖南旱,衡州、武冈、永明大疫172
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进兵湖南172
髡残172
清军与孙可望战于宝庆、武冈172
清大军再度入湘172
高必正攻保靖中药箭死172
孙可望遣军攻岳州失败173
长沙、武陵大水173
桂东、桂阳、平江、武冈、南岳、常宁等地大水173
衡州、嘉禾、临武大旱、大饥173
大西军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173
重建开福寺173
湖南单独建省173
长沙、永州大旱,常德地震174
吴三桂叛踞湖南174
陈一揆撰修《龙阳县志》和《湖广通志》174
清朝廷增兵湖南175
华容水灾、永州蝗灾175
清军大败吴三桂军于长沙175
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旋卒175
罗人琮175
湖南各州府旱,龙阳群虎为患175
清军克复湖南各州县175
邵阳大火,大旱176
丁思孔重建岳麓书院176
“征剿”腊尔山“生苗”176
王夫之176
道州大水,平江旱177
永明飓风,醴陵地震177
车鼎晋举进士177
天主教传入湖南之始178
赵申乔为偏沅巡抚178
“开辟”腊尔山“生苗”区,置乾州、凤凰二厅178
华容、安乡水,麻阳大雨山裂178
车万育178
临湘、辰谿旱,衡阳、澧州疫,新化饥179
裁革五寨、筸子坪长官司179
益阳等地大水179
潘宗洛巡抚偏沅179
新化地震179
总督鄂海等“巡边”“抚苗”179
龙阳地震179
滨湖地区围湖垦田179
巴陵、华容、武陵等地水灾180
澧州地震180
南岳寺庙重修和增建180
清前期湖南山区和内地的水利工程180
陈鹏年180
胡期恒181
湖南第一次举行乡试181
巴陵、临湘等地水灾181
永顺宣慰司“改土归流”,置永顺、龙山二县181
“摊丁入亩”182
保靖、桑植土司“改土归流”,置保靖、桑植二县182
兴文字狱,曾静遇害182
临湘、华容等地旱182
“开辟”六里“红苗”地,设永绥厅182
“六里”苗人献芝草,“庆云”见“苗疆”183
华容大水,武冈、衡阳大饥183
车氏兄弟因“文字狱”被害183
长沙等地大水183
桑植土官“纳土”归流183
李文炤183
醴陵瓷器的兴起184
置芷江县184
清前期奖励垦荒184
粟贤宇、杨清保起义184
方显185
茶陵、湘乡、醴陵等地大水185
杨超曾185
长沙、湘乡等地牛疫186
衡州、永州、常德大水,安化疫186
禁止洞庭湖区围湖造田186
黄秀186
澧州、新化、益阳、武陵等地大水大疫186
陈大受186
善化、湘阴、益阳大旱,醴陵饥187
清前中期湖南赋税187
“苗瑶”聚居地区州、县(厅)设“新生”名额187
置清泉县187
安化、宁远、武冈大水188
清前期湖南耕地面积188
彭维新188
清前中期湖南土地租佃制188
湖南大旱,米贵189
王文清189
长沙久旱不雨,邵阳大水189
君山茶、浏阳“夏布”和“衡烟”189
永州地震190
许伯政190
新宁地震190
清前期湖南矿冶业190
龙阳、黔阳、永州地震191
华容、武陵等地大水191
零陵、祁阳大水191
王万澍著《湖南阳秋》191
乾嘉苗民起义爆发191
起义军建立“吴王”政权192
吴八月193
石三保193
平陇陷落,苗民起义失败193
清廷采取“善后”措施,以安“苗疆”194
傅鼐初创湘西“苗疆”屯防195
傅鼐筑“苗疆”碉卡墙壕195
长沙、衡阳旱195
张九钺195
彭浚196
“苗疆”屯田告竣196
湘阴、武陵等地大水,岳州大旱196
罗典196
石承藻举进士一甲第三名196
湖南乡试另编“边”字号和“田”字号197
茶陵、攸、醴陵等县大水197
清查“苗疆”屯田,酌定“屯租”额197
清前期湖南人口数198
长沙、常德大水、衡阳旱198
长沙等城镇的兴盛和商业的发展198
置晃州直隶厅198
刘权之198
胡达源一甲第三名进士199
严如熤与《苗防备览》199
宁乡地震,浏阳等地旱,蓝山、临武大疫199
永绥、城步等县大疫,长沙、湘阴等地大水199
置古丈坪厅199
周系英199
长沙、衡阳旱200
安化地震200
赵金龙领导瑶民起义200
长沙、武陵、浏阳等地大水200
赵金龙战死,起义失败200
湖南大疫201
长沙、常德大水大旱201
浏阳、醴陵等地旱,宝庆大疫201
长沙大水入城,沅江大水成灾201
长沙、平江、武陵等地大水201
陶澍201
何凌汉202
湖南将士与鸦片战争202
永州、郴州等地设立团练203
林则徐将《四洲志》手稿交付魏源203
郑国鸿203
黄腾鸿203
欧阳辂204
湖南向福建增援火药204
湖南被允准重新开炉铸钱204
湖南米改道东运204
魏源完成《圣武记》204
叶名琛任湖南布政使204
朝廷允准免湘北等处额赋204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204
湖北义军钟仁杰率部攻打平江205
曾以得、曾如炷等阻米出境205
万贡珍任湖南布政使206
陆费泉任湖南巡抚206
《沅湘耆旧集》刊印206
杨健206
耒阳阳大鹏率众围攻县城206
全省范围水灾206
石玉生任湖南提督207
李临驯为湖南乡试正考官207
汤鹏207
徐泽醇任湖南按察使207
王宗贵任湖南提督207
诏令湖南归还天津道库银207
郭宏陞207
桂阳峰洞坳等处开采磺矿207
会党首领胡有禄聚众攻县城207
江国霖、梁同新先后提督湖南学政208
王宗献在东安芦洪市起事208
刘纪廉208
新宁瑶民雷再浩起义208
程焕采任湖南按察使209
苗族农民石观保领导抗租209
武冈、湘潭等多处遭灾210
武陵、龙阳、沅江、安乡等县水灾210
裕泰等上《筹议苗疆善后事宜折》210
周恩铭210
黄则友210
己酉大荒210
英俊任湖南提督211
赵炳言任湖南巡抚211
新宁会党李沅发起义211
湖南整顿漕政212
冯德馨任湖南巡抚212
春熙任湖南按察使212
车顺轨提督湖南学政212
林则徐、左宗棠首遇长沙212
黄德濂212
向荣任湖南提督212
万贡珍代理湖南巡抚212
骆秉章任湖南巡抚212
余万清任湖南提督212
醴陵、安福、武陵地震212
祁宿藻为湖南布政使213
陈之骥任湖南按察使213
何锦云213
何庆元213
椿寿任湖南布政使213
三知县贪赃被查处213
江忠源率楚勇出境作战213
洞庭湖沿岸州县水灾214
太平天国起义发生,湖南民变纷起214
朝廷豁免凤凰等县额赋215
李星沅215
邓显鹤215
岳兴阿任湖南按察使215
太平军连克道州、桂阳州、郴州215
藩铎任湖南布政使216
张亮基任湖南巡抚216
湖南漕米赈济江南217
湖南请拨军饷获允217
太平军于郴州设立土营217
太平军进攻长沙,萧朝贵战死217
洪秀全于长沙设置诏书衙219
太平军从长沙继续北进,攻克岳州219
太平军于岳州建立水营219
巴陵晏仲武起事220
浏阳周国虞起兵响应太平军220
攸县谢友百起兵响应太平军220
曾国藩奉旨帮办团练220
藩铎署湖南巡抚221
长沙普济堂重建221
龙英221
道州何贱苟与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222
曾国藩开始编组水师222
骆秉章复职湖南巡抚222
全省大部分地区水灾223
豁免武陵等地额赋223
清安泰任湖南按察使223
毛文翰223
骆秉章铸造大钱223
曾国藩从衡州出兵223
太平军攻克岳州、湘阴、宁乡,旋退回湖北224
太平军水师于靖港大败曾国藩224
太平军连克华容、龙阳、常德、澧州225
塔齐布任湖南提督226
文发任湖南按察使226
城陵矶大战226
岳州争夺战227
两广天地会纷纷入湘227
朱洪英建立“升平天国”227
湘潭等地遭灾227
罗绕典228
黎吉云228
邹汉勋228
江忠源228
黄生才229
文格任湖南按察使229
广东天地会邓象、王二潮攻入湖南229
太平军再入湖南229
醴陵等地遭灾230
广东天地会首领何禄等战死湖南230
胡有禄被捕,何贱苟战死230
湖南始征厘金231
文格任湖南布政使232
周起滨为湖南按察使232
张金镛提督湖南学政232
武隆额任湖南提督232
朱洪英、焦三、萧元发等会师江华232
贵州铜仁徐廷杰起兵,攻入晃州、麻阳232
石达开一度攻入浏阳232
湘浙两省互运茶盐232
魏承祝232
江忠济233
邱昌道233
刘长佑、萧启江两路增援江西233
罗泽南233
湖南开设盐茶局征收盐茶税234
浏阳、祁阳等地冰雹灾害234
太平军破袭浏阳、醴陵、攸县234
澧州穷团起义235
贵州黎平苗族起义军进攻通道、靖州235
保靖、吉首、花垣、龙山四县地震236
湘军围剿贵州铜仁号军236
曾国荃募勇进攻江西吉安236
清盛任湖南按察使236
湖南的捐输广额236
魏源237
蒋益澧军赴援广西238
张国梁任湖南提督238
徐之铭任湖南按察使239
王錱239
各州县发生大面积蝗灾239
奏定支放楚勇口粮章程239
曾国藩再度出山240
林启容240
湘潭等地大水241
周天受署湖南提督241
李续宾241
翟诰任湖南按察使241
石达开率部进军湖南242
长沙火药局发生爆炸244
何名标、石镇吉在湘南的战斗244
辰州木关移设常德245
宝庆战役245
左宗棠被樊燮讦控案246
左宗棠筹建“楚军”赴援皖、浙247
湘军入川248
设立东征局248
翟诰署理湖南巡抚249
朱衣点等由广西经湖南返旆回京249
文安任湖南提督249
周宽世任湖南提督249
湘潭、巴陵等县大水,暴风、雨雹成灾249
毛鸿宾任湖南巡抚249
仓景恬任湖南按察使250
白恩佑任湖南学政250
湘军攻占安庆250
胡林翼250
石达开转战湘西、再图入川251
唐鉴252
湖南绅士刊布《湖南阖省公檄》,议黜天主教252
安化红茶的勃兴252
湘潭、衡州教案253
湘潭、浏阳等数十县发生水灾、饥荒253
邢高魁253
恽世临任湖南布政使254
李尚扬254
张芝兰起义254
朱衣点255
恽世临任湖南巡抚255
石达开余部李福猷入湘255
唐正才256
李续宜256
湘军攻陷天京256
浏阳等县遭受水灾257
湖南设立湘岸督销局257
李瀚章任湖南巡抚257
湘军霆字营兵变257
曾国荃重刊《船山遗书》258
刘典创建云山书院259
湘军三路“进剿”,贵州苗、号军失败259
黄少春任湖南提督260
兆琛任湖南布政使260
左宗棠赴陕甘镇压捻、回起义军260
刘崐任湖南巡抚261
湘乡哥老会曾广八聚众起事261
浏阳哥老会起事261
浏阳、衡山、溆浦水灾261
温宗翰任湖南学政262
杨鼎勋任湖南提督262
席宝田接办湖南援黔军务262
变通捐输章程,改收米石262
劳崇光262
湘军攻占偏刀水263
湘阴、益阳、浏阳、平江水灾,芷江疫灾263
刘义顺263
王文韶任湖南布政使263
高连升264
湖南再次增兵进攻苗军264
长沙、善化等县水灾264
丁善庆265
省城恤无告堂的创立265
刘松山265
湘乡哥老会起事266
湘军夺取台拱、凯里266
滨湖地区水灾,湘乡等县大饥267
廖寿恒任湖南学政267
黄冕267
湖南编练清军练军267
湘潭吴恒泰酱园268
刘道美起义268
湘军攻陷苗军乌鸦坡根据地269
王文韶任湖南巡抚269
曾国藩269
长沙棕绳铺条规270
左宗植270
刘蓉270
何绍基271
吴敏树272
西北茶市添设“南柜”,专营湘茶273
朱洪英273
蒋益澧274
长沙鞭爆蚊烟业条规275
创建湖南机器局275
湘潭猪鬃业的起始275
崇福任湖南布政使,傅庆贻任湖南按察使276
长沙上林寺被焚276
郭嵩焘首任驻外公使风波276
左宗棠收复新疆277
酃县等地发生水旱灾害277
唐训方278
常德厘金局被抢278
哥老会在临湘等地起事278
清廷命湖南解交盐厘278
清廷准建楚勇专祠278
湖南筹钱粮支援陕西、山西等地278
清廷向湖南摊派款项278
官矿总局设立278
丁取忠主编《白芙堂算学丛书》278
田兴恕279
刘厚基279
吴大廷280
湖南巡抚三次易人280
全省范围发生水灾280
常德等地起事280
罗大春任湖南提督280
清廷革巴陵等县知县职280
刘典280
谢维藩281
熊少牧281
郭嵩焘出使归来281
罗大春奏请添设练勇282
保靖哥老会廖成才起事282
李明墀任湖南巡抚282
湖南协黔筹饷银282
清廷蠲缓安乡等地新旧钱漕282
王船山祠建成282
天主教将湖南划分为南、北两个教区282
凤凰厅苗民石老华等聚众起事283
李明墀奏请裁减兵勇283
宝庆府知府等被开缺283
李明墀奏请整顿赋税283
清廷准建楚军水陆昭忠祠283
江华、蓝山发生土客械斗283
鲍超募勇御俄283
王先谦奏请整顿招商局284
罗汝怀284
郭嵩焘等创设思贤讲舍284
清廷蠲缓安乡等地杂课285
刘有才等被革职285
华容哥老会首领易龙泉图谋起事285
醴陵等地发生自然灾害285
清廷准允为汤庆祺建坊285
清廷令李明墀、崇福赴京候用285
李明墀奏请设凤凰等厅285
天主教划定湘北教区游历范围285
耒阳煤窿苦力被虐死亡甚众285
曾纪鸿286
刘岳昭286
湖南乡试房官加增1员286
巡抚李明墀奏请重修舵杆洲工程286
清廷命各地筹备荒歉286
卞宝第任湖南巡抚286
湖南考官等官职任免286
翁学本286
衡阳创建船山书院287
郭崑焘287
黎培敬287
平江会党方惠映等聚众起事288
岳阳会党刘幅元图谋起事288
龙阳会党曹小湖图谋起事288
易龙泉图谋再举被捕288
龙阳会党首领李怔学被捕288
潘鼎新任湖南巡抚288
安乡等地发生水灾288
桃源会党首领胡连被捕289
桑植知县郭伦等人被革职289
重修舵杆洲工程289
湖南巡抚潘鼎新赴广西督办军务289
庞际云署理湖南巡抚289
庞际云奏请清厘积案289
王德榜等募勇抗法289
杨岳斌募勇抗法289
湖南募派勇丁抗法引发兵变290
杨玉科290
周寿昌290
王德基290
清廷令湖南拨兵援助镇南关291
宜章等地发生风雪灾害291
候补知府盛庆绂等人被革职291
卞宝第任湖南巡抚291
布政使职改任291
按察使职改任291
清廷命湖南解齐地丁银291
周盛波署湖南提督291
长沙群众哄闹藩署291
郑敦谨291
左宗棠292
王永章292
攸县、浏阳等地哥老会起事293
彭玉麟奏请改建船山书院293
张岳龄293
道州哥老会孟景明等图谋起事293
全国会试湖南取中14名293
布政使职改任294
芷江童生聚众闹考294
嘉禾等地发生旱灾294
城步县知县杨锡梅等受处分294
张自牧294
张捷书任岳州镇总兵294
哥老会首领龙老九图谋起事294
清廷任命永州镇总兵294
安乡哥老会谈敬臣、张星来等聚众起事294
宁乡等地发生自然灾害295
周盛波任湖南提督295
周瑞龙任镇筸镇总兵295
李元度295
衡阳船山书院补刻《船山遗书》295
刘长佑295
刘连捷296
卞宝第拟拨银疏浚澧州蓝家垸水道296
王文韶任湖南巡抚296
巴陵阻米风潮296
瞿鸿禨奏请奖赏陆心源296
桃源等地发生水旱灾296
张亨嘉提督湖南学政296
薛福成任湖南按察使296
清廷准为刘长佑建专祠296
程颂藩296
清廷准左宗棠、曾国藩入京师昭忠祠297
朱及懿设沅水校经堂于芷江297
吴凤柱任绥靖镇总兵297
礼部会试,湖南取中14名297
王闿运主编《湘潭县志》成书297
高万鹏任湖南布政使297
清廷命抚恤武陵、龙阳等地297
永顺发现流星297
桃源、蓝山发生水雹灾297
清廷命湖南筹甘肃饷297
邵友濂任湖南巡抚297
郑绍忠任湖南提督297
何枢任湖南布政使297
张煦调任湖南巡抚297
西班牙传教士在湘北教区活动297
筹议安设电线297
沈晋祥奏阻湘省内河行轮298
彭玉麟298
溆浦降雨雹298
张煦奏不加盐价298
澧州哥老会廖星阶等起事298
杨岳斌299
曾国荃299
清廷准为曾国荃建立专祠299
凤凰厅同知邓子骏等被革职299
湘水校经堂改扩为校经书院299
王文韶奏请严禁贫民私垦南洲荒地300
思贤讲舍增设刻书处300
贾起胜任永州镇总兵300
黄彭年300
曾纪泽301
清廷豁免湘阴等州县卫漕粮银米301
松椿等人奏请修筑洪泽湖工程301
孙楫等先后任湖南按察使301
桃源等地发生自然灾害301
学政张亨嘉将校经书院划分为经义、治事二斋301
澧州焚毁电杆事件301
长沙焚毁电线事件302
湖南茶商为两湖书院捐输302
溆浦会党袭击县城302
娄庆云任湖南提督302
张预提督湖南学政302
思贤书局正式组建302
郭嵩焘303
黄道让303
清廷准为彭玉麟建专祠304
周汉反洋教案304
张煦拟裁虎字各营304
湖南会试取中14名304
蓝山、古丈发生水旱灾害305
郭闻锦等奏请兴办治水工程305
吴大澂任湖南巡抚305
临湘会党汪殿臣起事305
醴陵会党劫狱事件305
张煦报建南洲厅事宜305
长沙建立左宗棠专祠305
衡阳一带办教会学堂305
乾州重建沅溪书院305
李桓305
何绍采306
醴陵等地发生瘟疫306
陈士杰306
韩昌晋等任绥靖镇总兵306
临湘关石团教案306
清廷令湖南拨厘金充东北防边经费307
清廷赏朱希文五品卿衔307
王德榜307
邓辅纶307
孙开华307
湖南派何枢为西太后庆寿308
酃县会党围攻江西永宁308
溆浦会党起事308
湖南会试录取13名308
巡抚吴大澂奏请设湘茶督销局308
勘查湖南矿藏309
清廷命湖南解交漕银309
湘军请缨出征抗日309
邵友濂、张荫桓先后署湖南巡抚309
王廉奏推广筹饷309
巡抚吴大澂奏请设立南洲厅治309
刘锦棠310
慈利发生旱灾饥荒310
湘军出关抗日310
湖南会试录取13名311
王廉请裁撤留防军311
清廷准吴大澂请裁撤营勇奏311
醴陵等地发生水旱灾害311
德寿、陈宝箴先后任湖南巡抚311
清廷为刘锦棠建祠311
谭嗣同等人创设浏阳算学社311
吴大澂奏改求贤馆为求贤书院312
湖南开展戊戌维新运动312
创办和丰火柴公司312
临湘教案313
熊希龄等争取粤汉铁路入湘314
湘乡举人创建东山精舍314
欧阳利见314
湖南矿务总局成立314
全省范围水旱灾害315
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成立315
筹办湖南内河行轮事宜316
陈宝箴请变通铸钱316
常德知府文束被革职316
桂中行任湖南按察使316
架设第一道电线316
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成立316
龙锡庆316
陈湜317
郭庆藩317
唐树森317
江标整顿校经书院318
湘人拒德人谔尔福入长沙318
《湘学报》创刊318
浏阳算学社扩大为算学馆319
长沙设电报局319
黄遵宪任长宝盐法道等职319
熊铁生任湖南永州镇总兵319
岳麓书院改章319
鄂湘善后轮船局成立320
湖南时务学堂成立320
徐仁铸提督湖南学政321
郴州学会博物馆成立321
湖南厘金局停办牙贴捐输321
陈宝箴创练新军321
善后局拨款围垦沅江淤洲322
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交由官办322
水口山铅锌矿在汉口设转运局322
益阳板溪锑矿成立322
新化锡矿山成立322
平江黄金洞金矿局成立322
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建成一小型发电厂322
南洲厅抚民府迁往九都323
绅商争取自办铁路323
杨昌濬323
桂阳等地发生虫灾饥荒323
英国提出开放湘潭、岳州为商埠323
南学会创设324
俞廉三任湖南布政使325
《湘报》创刊325
陈宝箴设立武备学堂325
奏请修筑株萍铁路326
湖南不缠足会成立326
清廷准为杨芳建立专祠326
美国掠夺湖南铁路权益326
延年会成立326
沙市客民焚烧海关等处326
王先谦等上书陈宝箴攻击时务学堂326
顽固派阻挠、破坏维新运动327
熊希龄等提出整顿全省书院建议327
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328
两湖善后轮船局南局正式开航328
湘鄂善后轮船局改名为两湖轮船局328
设立保卫局328
陈宝箴请设制造枪弹厂329
鄂湘溥利轮船有限公司成立329
课吏馆设立329
曾廉奏请杀康有为、梁启超329
张本奎等创办化学制造公司330
蔡希邠任湖南按察使330
武冈等地发生水旱灾害330
谭嗣同330
吴树海提督湖南学政331
湖南维新运动失败331
俞廉三任湖南巡抚331
开办邮政331
周汉被监禁331
岳州府巴陵改革书院章程332
宝庆府武冈州士绅改革书院章程332
宁乡县拟改革书院章程332
浏阳士绅试办新学堂332
郴州士绅创办新学堂332
邹代钧译印《中外舆地全图》332
胡莲仙开设第一家湘绣馆332
湘绣的最初兴盛333
沅陵等县发生严重饥荒333
俞廉三奏请严禁私运锑砂333
衡山农民起事333
岳州正式自开为商埠334
湖南邮政局正式设立334
芷江农民起事334
罗荣光335
衡州发生教案335
自立军起义失败336
唐才常337
林圭338
俞廉三革职留任338
秦力山等创办《国民报》338
谭继洵339
农务工艺学堂设立339
官绅合办《湖南官报》339
学制改革正式开始340
阜湘总公司、沅丰总公司相继成立340
辰州发生教案341
贺金声起义342
贺金声342
刘坤一343
湘籍留日学生创办《游学译编》344
赵尔巽任湖南巡抚345
岳麓书院改为高等学堂345
湖南始办女子教育345
明德学堂创办345
杨毓麟著《新湖南》346
《湖南白话报》创刊347
湖南师范馆创办347
湖南武备学堂重新开办347
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刊行348
陈范与《苏报》案348
沈荩349
章士钊参与创办《国民日日报》349
华兴会成立349
《俚语日报》创刊350
萍醴铁路干线建成350
甲辰长沙起义失败350
陆元鼎署湖南巡抚352
粤汉铁路废约自办352
长沙正式开辟为商埠353
贝纳赐入城事件353
端方任湖南巡抚354
聂缉椝建立种福垸354
凤凰厅龙凤翔率民兴修水利354
芷江务实学堂创办355
醴陵县风雹成灾355
《湖南官报》改为《长沙日报》355
马福益355
周氏女塾创办356
湘潭、常德开辟为寄港地356
湖南各界抵制美货357
湘潭锡箔工人罢工358
省城长沙安置电话358
《二十世纪之支那》创刊358
龙湛霖358
庞鸿书护理湖南巡抚359
日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陈天华蹈海359
陈天华359
谭钟麟360
改良蚕桑品种361
湖南图书馆设立361
樊锥361
湖南全省遭受水灾361
姚洪业361
公葬陈、姚两烈士362
省境粤汉铁路改归“官督商办”,长株段筑路工程开工363
熊希龄等创办醴陵瓷业制造公司363
岑春蓂任湖南巡抚363
《洞庭波》创刊363
秦力山364
萍浏醴大起义364
刘道一367
禹之谟368
《汉帜》创刊368
杨度主编《中国新报》368
麓山玻璃公司设立369
民立实业社设立369
王之春369
杨卓霖369
杨毓麟主编《神州日报》370
焦达峰等创立共进会370
湖南宪政公会成立371
张百熙371
开征矿井税371
皮锡瑞372
梁焕奎创建华昌炼锑公司372
常德风灾、南洲等地水灾373
会党首领杨元德谋在湘桂边境起事373
宋教仁著《间岛问题》374
葛谦374
邹代钧374
清度支部调查湖南财政收支375
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375
湖南开始抽收租股、廉薪股376
陈启泰376
湖南保路运动爆发376
焦达峰设立共进会机关于长沙378
《湘路警钟》创刊378
湘北大水,湘中湘南虫灾378
省咨议局成立378
《湘路新志》创刊380
《湖南自治报》创刊380
已故湖南巡抚陈宝箴官复原职380
司法改革开始启动380
唐炯381
谭馥381
阎镇珩381
户口调查381
刘暇轩开办织布学堂382
长沙爆发抢米风潮382
杨文鼎署理湖南巡抚383
长沙黑铅炼厂正式开工383
湘潭花石神拳党与官军开战384
常德等地大水成灾384
湘省公债案384
湖南首次试行财政预算制度385
湖南开始抽收房铺租股385
聂缉椝385
湖南谋划响应黄花岗起义385
《留日女学会杂志》创刊386
湘北各地大水成灾386
宪友会和辛亥俱乐部湖南支部成立386
谭人凤、宋教仁等组织中部同盟会387
杨毓麟387
余诚格为湖南巡抚388
刘复基388
湖南谋划响应武昌起义389
辛亥长沙起义爆发390
岳州光复391
常德光复392
湘军援鄂392
湘潭狙击事件393
宝庆光复393
衡、郴和平光复393
立宪派夺取湖南政权393
焦达峰394
陈作新396
杨任398
余昭常398
宜章、嘉禾起义398
欧阳忠鹄399
魏光焘399
周汉399
冯锡仁399
中华民国401
概述401
颁布田赋新章404
吴全顺405
国民党湖南支部成立405
《中国学报》创办406
改革法制406
革除陋习407
发展教育事业407
民初湖南新闻出版事业407
鼓励兴办实业408
湖南西服的兴起409
湖南国会议员选举410
宋教仁全票当选参议员410
《大中华民国日报》创办410
湖南省议会成立411
宋教仁411
长潭军用公路开始修筑413
湖南公民联合会成立414
长沙军装局爆炸414
湖南借款风潮414
湖南反袁独立414
湖南讨袁经过416
湖南取消独立416
革命党人倒谭失败417
李发群417
蒋翊武418
宁调元419
汤芗铭任湖南都督419
汤芗铭屠杀迫害革命党人420
杨德麟420
文经纬421
伍任钧421
汤芗铭实行特务统治422
汤芗铭植党营私422
汤芗铭摧残湖南教育422
湖南志士倡设民义社423
蒋先烈423
湖南筹建西法炼锌厂424
湘潭五都发现锰矿424
郴县兵变424
湘南反袁驱汤起义424
新华昌公司成立425
湘潭太和栈案425
长沙万家塘案425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立425
黄荣426
湖南学生反“二十一条”的斗争426
筹安会湖南分会成立427
民义社在沪的反袁斗争427
湖南国民联合保和会事件427
湖南国体投票会召开428
湖南都督署更名将军府428
杨王鹏等围攻将军府事件428
杨王鹏429
李鑫430
护国黔军入湘430
程潜招抚使署成立431
程潜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432
湘西等地反袁斗争432
刘重等在湘中的反袁起义433
零陵镇守使望云亭等独立433
郭人漳兵变434
湖南各县设立华洋诉讼处435
湖南护国军反袁独立435
汤芗铭逃离长沙435
谭延闿第二次督湘435
平江金矿工人罢工436
黄兴436
蔡锷437
长沙光华电灯公司建立438
湖南金矿业的发展438
长沙市工商店铺情况439
湖南锑矿业大发展439
湖南华昌公司大发展439
湖南铁、锰矿业的发展439
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