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能力建设与战略措施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能力建设与战略措施卷
  • 陈联寿,伍荣生,程国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3863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38页
  • 主题词:气象服务-发展战略-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 能力建设与战略措施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能力建设3

第一章 气象综合观测与信息网络系统工程3

一、气象综合观测与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建设依据和目标3

二、地基气象观测系统7

(一)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系统8

(二)地基高空气象观测系统9

(三)地基特种观测系统19

(四)地基车载移动观测系统26

三、空基气象观测系统27

(一)气象飞机观测系统28

(二)商用飞机气象观测系统29

(三)无人驾驶飞机观测系统29

四、天基气象观测系统30

(一)卫星遥感探测系统31

(二)卫星遥感地面辐射外定标与真值检验监测系统34

(三)卫星遥感资料接收应用系统34

(四)气象小卫星系统36

五、气象探测基准和技术保障系统36

(一)探测系统运行监控系统37

(二)探测技术保障系统37

(三)气象和大气化学计量检测中心38

六、气象通信网络系统39

(一)系统现状与建设依据39

(二)系统总体建设目标40

(三)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40

七、高性能计算机系统41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41

(二)系统建设目标42

(三)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与计算网格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42

八、海量资料存储检索与信息共享系统43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43

(二)系统建设目标44

(三)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44

九、国家级气象信息网络与关键业务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44

(一)异地灾难备份系统建设的依据44

(二)总体建设目标45

(三)异地灾难备份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45

第二章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工程47

一、建设依据和必要性47

二、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48

(一)气象灾害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建设48

(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50

(三)气象灾害信息传输和服务系统建设51

(四)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建设51

(五)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设52

(六)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指挥系统建设53

第三章 气候预测系统工程55

一、气候预测系统工程建设依据和目标55

二、气候系统模式开发58

(一)气候系统模式开发的目标59

(二)气候系统模式开发主要内容59

(三)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60

三、北京气候中心(BCC)建设61

(一)工程建设的依据61

(二)工程建设目标和内容62

(三)区域和省级气候业务建设63

四、国家级气候业务系统的科技支撑平台建设63

(一)国家气候开放实验室63

(二)国家干旱气候监测预警中心65

(三)气候资源优化技术中心65

第四章 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工程67

一、公共气象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67

(一)公共气象服务现状67

(二)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工程的需求分析68

(三)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69

二、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工程建设内容70

(一)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处理系统建设71

(二)建设气象预报发布系统72

(三)建设农村气象服务系统73

(四)建设城市气象服务系统73

(五)建设公众气象服务质量评价机制74

第五章 气候变化应对工程75

一、气象能源开发利用75

(一)气象能源可利用潜力75

(二)气象能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76

(三)建立气象能源开发利用体系80

(四)气象能源开发的主要内容80

二、固碳减排84

(一)固碳减排的意义85

(二)固碳减排的关键问题86

(三)固碳减排的主要内容88

三、海冰资源化利用93

(一)海冰的基本特性94

(二)海冰的储量和分布95

(三)海冰淡化技术96

(四)海冰资源的产业化过程96

四、食物安全气象保障97

(一)食物数量安全的气象保障98

(二)食物质量安全的气象保障99

(三)食物的可持续安全100

(四)食物的安全监测管理100

五、国家重大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101

(一)重大工程可能引起局地气候、生态和环境的变化101

(二)建设国家重大工程生态与环境的监测体系102

(三)建设国家重大工程气候、生态和环境的评估系统103

六、环境气象预警系统104

(一)环境气象变化过程105

(二)环境气象的关健问题106

(三)环境气象的内容107

第六章 航空航天气象保障工程109

一、北京航空气象中心的建设109

(一)航空气象服务能力需求和现状110

(二)北京航空气象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内容110

二、国家空间天气中心建设114

(一)空间天气概述114

(二)空间天气服务能力需求分析116

(三)空间天气建设内容117

第七章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122

一、人影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22

二、人影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123

(一)人工增雨原理和催化假说的验证和完善123

(二)人影的实时监测和模拟预报技术124

(三)高效的催化作业技术125

(四)科学的外场试验方案设计125

(五)综合效果检验和预测技术125

三、人影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126

(一)天气云况监测预测系统126

(二)催化技术系统127

(三)数值模拟系统128

(四)人影作业指挥系统129

(五)效果评估系统130

(六)国家级人影技术支持系统131

(七)积极实施人影趋利避害作业132

第八章 气象科技创新与教育培训工程134

一、工程概述134

二、主要建设内容136

(一)气象开放实验建设136

(二)气象科研机构基础设施137

(三)建立气象科技平台139

(四)气象人才教育与培训平台建设141

(五)相关科学研究计划及其仪器设备建设144

第二部分 战略措施149

第九章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149

一、建设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149

(一)气象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149

(二)气象科技创新的目标149

(三)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创新重点150

(四)气象科技创新的内涵与层次150

(五)气象科技创新的队伍建设150

二、加强理论创新,提高气象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水平151

(一)加强和完善气象科研创新体系151

(二)加强气象基础理论创新151

(三)实施气象科学相关基础理论的若干重大研究计划152

三、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为提高综合实力提供有力支撑152

(一)建立健全气象业务技术创新体系152

(二)重视应用气象理论与专业气象服务技术的创新153

(三)高度重视业务技术创新153

(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作用154

四、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为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保障154

(一)建立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制154

(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运行机制154

(三)促进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转化155

(四)建立和完善国家气象科技决策咨询体系156

(五)建立健全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156

五、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158

(一)气象科技创新评价的内容与方法158

(二)建立健全各类气象科技创新活动的分类评价方法159

(三)气象科技创新评价的责任160

(四)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160

第十章 全面实施人才强业战略162

一、以高层次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重点,提高队伍整体素质162

(一)更新人才开发和教育的理念,制定人才发展规划162

(二)加强教育培训工作163

(三)加强高层次人才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建设166

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整体推进气象人才资源开发168

(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168

(二)构建气象业务、科研、管理三位一体的人才资源布局168

(三)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原则169

三、推进人才体制与机制创新,优化人才成长环境169

(一)建设开放的人才管理体系169

(二)优化人才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171

(三)建立人才评价体系172

第十一章 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气象投入机制173

一、满足公共需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173

(一)气象事业是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173

(二)气象事业属于公共财政着力支持的公共事业174

(三)气象投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75

(四)气象投入还远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环境外交的要求176

(五)我国气象投入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178

二、明确各级公共财政的气象支出责任181

(一)气象事业发展必须全面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中181

(二)规范投资渠道,加强公共平台建设182

(三)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明确各级财政的气象支出责任183

(四)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气象事业发展183

三、加快重点领域和全局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184

(一)加大对重点发展领域的投入,提高投入效益184

(二)加大对气象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184

(三)加快中西部气象事业发展185

第十二章 建立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186

一、气象法规和标准建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186

(一)气象法规和标准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86

(二)气象法规和标准建设面临的形势189

二、完善气象专项立法,形成气象法规体系190

(一)气象法规体系建设的目标190

(二)气象专项立法的任务190

三、加强气象标准建设,建立健全气象标准体系191

(一)气象标准体系建设目标191

(二)加强气象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191

四、严格气象执法监督,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192

(一)健全气象行政执法体系的目标192

(二)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任务192

五、加强气象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气象普法实效193

(一)加强气象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193

(二)加强气象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194

第十三章 加强国际合作能力,提升中国气象事业国际地位195

一、积极开展各类国际合作与交流195

(一)发起和参加国际科学计划195

(二)参加国际气象科技及相关学术交流196

(三)加强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197

(四)加强民间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198

二、积极参与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活动198

(一)参加世界气象组织业务计划与活动198

(二)参加其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相关业务计划与活动199

三、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在履约国际活动中维护国家权益200

(一)建立气候变化履约科技支撑体系200

(二)参与与气象有关的各种国际活动201

四、提高中国气象事业的国际合作能力202

(一)健全气象国际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与管理202

(二)提高气象科技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202

第十四章 推进体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社会关心支持气象事业203

一、强化行业管理,建立气象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与共享机制203

(一)促进气象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3

(二)气象科技资源配置和共享的现状分析204

(三)实行气象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和共享的政策措施206

二、以气象业务技术管理为突破口,实施气象管理体制创新207

(一)我国气象事业管理的基本情况207

(二)气象事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208

(三)实施气象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措施209

三、推进气象科技与文化互动,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气象事业211

(一)弘扬民族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211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服务社会意识212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气象科技与文化互动的新领域212

(四)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推进气象科技资源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212

(五)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科普活动213

(六)为气象科技与文化互动创造良好的政策与法制环境213

主要参考文献2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