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断陷型叠合盆地的原型恢复 以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断陷型叠合盆地的原型恢复 以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为例
  • 王永诗,林会喜,吴智平等著 著
  • 出版社: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362521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5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167页
  • 主题词:中生代-断陷盆地-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济阳县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断陷型叠合盆地的原型恢复 以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叠合盆地的概念及类型1

一、叠合盆地的概念1

二、叠合盆地的分类2

第二节 叠合盆地原型研究的科学意义3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4

第二章 济阳坳陷断裂构造发育与演化6

第一节 断裂构造特征概述7

第二节 断层活动性的定量分析9

一、定量分析的方法9

二、北东(东)向断层活动性分析11

三、东西向断层活动性分析19

四、北西向断层活动性分析19

第三节 中、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26

一、印支构造运动期26

二、燕山构造运动早期26

三、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27

四、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28

五、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早、中期32

六、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晚期35

第四节 断裂构造的演化与转型机制36

一、印支构造运动晚期NW向逆冲断层的形成36

二、燕山构造运动中、晚期NW向断层构造反转37

三、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过渡期断层的活动与演化38

第三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42

第一节 中生代地层特征42

一、岩性地层特征43

二、生物群组合序列56

三、测井定量地层划分59

第二节 地层划分标志及标准剖面建立61

一、地层划分标志及时代厘定61

二、标准剖面的建立63

第三节 区域地层对比67

一、侏罗系67

二、白垩系68

第四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构造层划分与展布70

第一节 中生代构造层划分70

第二节 中生代各构造亚层的识别71

一、中生代内部不整合面的识别72

二、中生代各构造亚层的特征75

第三节 中生代构造亚层的残留厚度78

一、第二构造亚层78

二、第三构造亚层78

第五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剥蚀与原始厚度81

第一节 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81

一、构造横剖面法81

二、沉积速率法82

三、声波时差法83

四、镜质体反射率法84

五、磷灰石裂变径迹法87

六、宇宙成因核素法89

七、波动方程法91

八、方法的评价与讨论92

第二节 各构造层的剥蚀厚度93

一、古生界的剥蚀厚度93

二、三叠系的剥蚀厚度97

三、侏罗系的剥蚀厚度101

四、白垩系的剥蚀厚度102

第三节 中生代构造层的原始厚度104

一、第一构造亚层的原始厚度105

二、第二构造亚层的原始厚度105

三、第三构造亚层的原始厚度105

第六章 济阳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格局及演化109

第一节 盆地演化的区域背景及控制因素109

一、周边造山带及深大断裂的形成与演化109

二、深部动力学机制与成盆115

第二节 中生代原型盆地格局与演化117

一、古生代基底发育119

二、早—中三叠世大型内陆盆地120

三、晚三叠世抬升剥蚀与挤压逆推121

四、早—中侏罗世充填披覆沉积122

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北西向断陷盆地122

六、晚白垩世隆升剥蚀122

七、新生代北东向断陷盆地123

第七章 济阳坳陷盆地叠合关系及石油地质意义125

第一节 盆地叠合单元的概念126

第二节 断陷型盆地叠合单元类型127

第三节 断陷型叠合盆地石油地质条件129

一、前第三系源岩特征129

二、前第三系储层特征132

三、前第三系储层分类评价142

第四节 不同叠合单元油气成藏条件145

一、中凹新凹型叠合单元145

二、中凹新凸型叠合单元146

三、中凸新凹型叠合单元147

四、中凸新凸型叠合单元148

结束语150

参考文献1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