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伯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316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肠道病毒-感染-小儿疾病-防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1
第一节 手足口病的概念与定义1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1
二、EV71型手足口病的定义1
第二节 手足口病的发现与病原体确认过程1
一、手足口病的发现1
二、EV71型手足口病的发现2
三、EV71、 Cox A16及其他肠道病毒在手足口病病原学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2
第三节 手足口病重大流行事件及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和影响3
一、全球重大流行事件3
二、国内重大流行事件4
三、对婴幼儿和儿童健康的危害4
四、对家庭、社会、政府部门和经济的影响5
第四节 防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
一、现有防控措施及其局限性5
二、存在问题6
第五节 展望7
一、今后研究重点7
二、对疫苗研究前景与疾病控制的展望8
第二章 病原学12
第一节 EV71型的发现与分型12
一、EV71型的发现12
二、人类肠道病毒血清分型及EV71与其他肠道病毒的亲缘关系13
第二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理化特征19
一、EV71型的形态结构19
二、理化特征19
第三节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20
一、EV71基因结构及其编码蛋白20
二、EV71病毒的感染与复制24
第四节 EV71的分离培养28
一、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的优势28
二、病毒的细胞培养28
第五节 EV71的免疫学特征29
一、非特异性免疫29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30
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32
第六节 EV71的致病性和毒力决定结构33
一、所致疾病33
二、病毒的毒力决定结构34
第三章 流行病学38
第一节 流行概况38
一、全球流行概况38
二、国内流行概况40
第二节 传染源42
第三节 传播途径42
一、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42
二、接触传播43
三、呼吸道传播43
四、水源传播43
五、医源性传播43
六、母婴传播43
七、虫媒传播43
八、特殊交通工具传播43
第四节 易感人群44
一、易感人群44
二、病后的免疫力44
三、预防和控制44
第五节 流行特征45
一、流行季节45
二、人群分布46
三、年龄分布46
四、地区分布47
五、流行方式47
六、近年EV71型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48
第六节 影响流行的自然与社会因素48
一、生物因素的影响48
二、气候环境的影响49
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49
四、人口因素的影响50
五、宿主因素50
六、病毒因素50
第七节 血清流行病学50
一、血清流行病学定义50
二、常用血清学的检测方法和结果判定51
三、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51
第八节 分子流行病学53
一、EV71基因分型和全球分布53
二、EV71基因树状结构分析54
三、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意义57
第四章 发病机制与病理61
第一节 发病机制61
一、EV71致病的病原学基础61
二、EV71致病的宿主因素65
三、EV71入侵与中枢神经系统致病机制67
四、EV71致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71
五、EV71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74
第二节 病理变化76
一、中枢神经系统76
二、肺脏78
三、其他主要器官78
四、分子病理79
第五章 临床表现85
第一节 潜伏期86
第二节 症状和体征86
一、一般表现86
二、重症表现88
第三节 临床特征92
一、EV71感染的一般临床特征92
二、重症EV71感染病人的临床特征92
三、EV71感染中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96
四、EV71子宫内感染98
第四节 临床分期99
一、前驱期99
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期99
三、神经系统受累期99
四、心肺衰竭期101
五、恢复期102
六、后遗症期102
第五节 临床分型102
一、普通型102
二、重型102
三、危重型102
四、非典型102
第六章 并发症和后遗症105
第一节 呼吸系统并发症105
一、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105
二、间质性肺炎108
三、支气管肺炎108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108
第三节 神经系统并发症110
一、无菌性脑膜炎110
二、脑炎110
三、脑干脑炎114
四、急性弛缓性瘫痪117
五、吉兰-巴雷综合征119
第四节 其他并发症121
一、胃肠出血121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22
三、宫内感染123
四、急性肾衰竭123
五、其他并发症124
第五节 后遗症124
一、后遗症的定义124
二、后遗症的发生率124
三、后遗症的类型及发生机制125
四、后遗症的预防126
第七章 实验室检查130
第一节 三大常规检查130
一、血常规检查130
二、尿常规检查132
三、粪便常规检查132
第二节 生化检查132
一、肝肾功能检测132
二、水电解质检查133
三、心肌酶检测134
四、凝血、DIC初筛检查134
第三节 血气分析134
一、血气分析项目及临床意义135
二、血气分析的判断步骤136
三、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138
四、血气分析注意事项140
第四节 血清学检查141
一、样本的采集141
二、血清学检测方法141
三、采集注意事项145
第五节 免疫学检查145
一、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145
二、体液免疫测定146
第六节 脑脊液检查146
第七节 病毒分离和培养147
一、标本的采集147
二、样本的运送148
三、病毒的分离鉴定148
四、生物安全150
第八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151
一、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152
二、注意事项156
第九节 手足口病实验室诊断标准156
第八章 影像学及特殊检查159
第一节 影像检查技术及方法的选择159
一、中枢神经系统MRI检查方法159
二、胸部X线检查方法160
三、胸部CT检查方法160
四、胸部X线检查和胸部CT检查的优缺点160
五、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选用160
六、儿科放射学中的防护161
七、放射科的防护和隔离162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MRI表现162
一、发病机制与病理163
二、临床表现163
三、MRI表现163
第三节 胸部并发症的X线表现167
一、胸部并发症X线表现病理基础167
二、胸部并发症的X线表现168
第四节 胸部CT表现171
一、神经源性肺水肿CT表现171
二、肺出血CT表现172
第五节 典型影像表现病例介绍173
一、病例1173
二、病例2176
第六节 影像学鉴别诊断182
第七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184
一、儿童超声心动图的基本测量方法184
二、超声心动图表现186
三、超声心动图鉴别诊断193
第八节 心电图检查199
一、儿童心电图检查方法199
二、心电图表现201
三、动态心电图表现206
第九节 脑电图检查218
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儿童脑电图监测的基本方法219
二、正常儿童脑电图表现219
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脑电图表现、变化过程及对临床的指导作用220
四、鉴别诊断225
第九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231
第一节 临床诊断231
一、诊断依据231
二、典型临床病例诊断232
三、非典型、散发性临床病例的诊断232
四、确诊依据232
第二节 重症病例的诊断和预测因素233
一、重症病例的定义233
二、重症病例的诊断233
三、危重病例的诊断233
四、极危重病例的诊断233
五、小儿危重患者的早期发现234
六、重症病例的预测因素235
七、合并心功能衰竭的诊断236
八、合并胃肠功能衰竭的诊断237
九、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诊断237
十、并发血液系统异常的诊断238
第三节 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的诊断238
一、无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238
二、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38
三、脑干脑炎的诊断标准239
第四节 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的诊断239
第五节 神经源性心脏损害的诊断240
一、神经源性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240
二、神经源性心脏损害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关系241
第六节 急性弛缓性瘫痪的诊断241
第七节 临床分期241
一、前驱期242
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期242
三、神经系统受累期242
四、心肺衰竭期242
五、恢复期242
六、后遗症期242
第八节 临床分型242
一、普通型242
二、重型243
三、危重型243
四、非典型243
第九节 实验室诊断标准243
第十节 鉴别诊断243
一、EV71手足口病与其他常见的不同病原所致的手足口病鉴别244
二、EV71手足口病与其他肠道病毒所致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244
三、EV71手足口病与其他发疹性疾病的鉴别244
第十一节 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的鉴别诊断246
一、乙型脑炎246
二、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248
三、其他249
第十二节 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的鉴别诊断253
一、肺水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53
二、肺水肿临床表现253
三、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与心源性肺水肿的鉴别254
四、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与ARDS的鉴别254
第十三节 神经源性心脏损害与心肌炎的鉴别诊断254
第十四节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257
一、水痘257
二、丘疹性荨麻疹257
三、不典型麻疹257
四、口蹄疫257
五、过敏性皮炎258
六、上呼吸道感染258
第十章 治疗261
第一节 治疗的基本原则261
第二节 对重症患者实行分期管理的原则262
第三节 隔离与消毒263
一、家庭隔离263
二、医院隔离263
第四节 家庭观察264
一、家庭隔离观察的病例标准264
二、家庭观察病人的治疗与护理264
第五节 门诊治疗与留观265
一、留观病例标准265
二、留观病例处置265
三、解除留观标准266
第六节 住院标准与转诊266
一、住院指征266
二、转诊指征266
第七节 监测与护理267
一、监测267
二、护理268
第八节 一般治疗269
一、休息269
二、营养269
第九节 对症支持治疗271
一、控制体温271
二、开放气道、给氧271
三、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271
四、应激性高血糖的治疗271
五、镇静镇痛272
六、各器官系统对症支持治疗272
第十节 抗病毒治疗274
一、利巴韦林274
二、干扰素275
三、pleconaril275
第十一节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275
第十二节 静脉免疫球蛋白的应用276
第十三节 氧疗和机械通气治疗277
一、氧疗277
二、机械通气治疗277
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279
第十四节 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治疗280
一、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的治疗280
二、脑干脑炎的治疗284
三、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治疗284
四、急性弛缓性瘫痪的治疗285
第十五节 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的治疗286
一、一般治疗286
二、氧疗及机械通气治疗287
三、控制颅内高压症287
四、心血管保护287
五、免疫球蛋白的应用288
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288
七、镇静镇痛288
八、控制高血糖288
九、控制感染289
十、保护胃肠功能289
十一、其他289
第十六节 神经源性心脏损害的治疗289
一、监测290
二、一般处理290
三、心律失常的治疗290
四、心肌营养和保护290
五、心力衰竭的治疗291
第十七节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293
一、一般治疗293
二、液体复苏和液体限制293
三、针对心源性休克病因的治疗293
四、体外机械辅助装置294
五、针对颅内病变的治疗294
第十八节 胃肠出血的治疗295
治疗原则295
第十九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296
第二十节 继发感染的预防和治疗297
一、继发感染的预防297
二、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298
三、常见病原菌的敏感抗生素298
四、继发感染抗生素应用原则299
第二十一节 其他并发症的治疗301
一、急性肾衰竭的治疗301
二、宫内感染及其他感染的治疗302
第二十二节 出院标准及随访302
一、一般病例出院标准302
二、重症病例出院标准302
三、出院健康指南302
四、出院后随访302
第二十三节 康复治疗303
一、高压氧治疗303
二、康复治疗304
第十一章 典型病例介绍307
第一节 病例1307
一、一般资料和流行病学307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307
三、实验室检查307
四、病原学检查309
五、影像学检查309
六、心脏辅助检查309
七、脑电图检查309
八、治疗经过和病情转归310
九、经验总结310
第二节 病例2312
一、一般资料和流行病学312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312
三、实验室检查312
四、病原学检查313
五、影像学检查313
六、心脏辅助检查313
七、脑电图检查314
八、治疗经过和病情转归314
九、经验总结314
第三节 病例3315
一、一般资料和流行病学315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315
三、实验室检查315
四、病原学检查316
五、影像学检查317
六、心脏辅助检查318
七、脑电图检查318
八、治疗经过和病情转归318
九、经验总结320
第四节 病例4321
一、一般资料和流行病学321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321
三、实验室检查321
四、病原学检查322
五、影像学检查322
六、心脏辅助检查322
七、脑电图检查322
八、治疗经过和病情转归322
九、经验总结322
第五节 病例5323
一、一般资料和流行病学323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323
三、实验室检查323
四、病原学检查324
五、影像学检查324
六、心脏辅助检查324
七、治疗经过和病情转归325
八、经验总结325
第六节 病例6325
一、一般资料和流行病学325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326
三、实验室检查326
四、病原学检查327
五、影像学检查327
六、心脏辅助检查327
七、治疗经过和病情转归327
八、经验总结328
第十二章 预后330
第一节 预后与转归330
一、全球EV71型手足口病的病死率330
二、中国EV71型手足口病的病死率331
三、转归331
第二节 影响预后的因素332
一、病毒的因素332
二、重症病例的预测因素333
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335
四、神经源性肺水肿对预后的影响335
五、宿主免疫因素336
六、早期干预治疗对预后的影响336
第十三章 中医诊疗与预防339
第一节 病因病机339
一、病因学说339
二、病机演变340
三、发病特点340
第二节 证候研究341
一、证候特点341
二、辨证要点342
第三节 治则治法343
一、立法思想343
二、治则治法344
第四节 辨证论治344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345
第六节 中医外治法347
一、中药外洗347
二、内外合治348
三、穴位敷贴与光照疗法348
第七节 对症处理348
一、发热348
二、惊厥349
三、疱疹349
四、咳嗽350
五、呕吐350
六、腹泻351
第八节 并发症治疗351
一、心肌损害的治疗351
二、心功能衰竭的治疗353
三、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的治疗354
四、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的治疗354
第九节 后遗症的中医药治疗356
一、运动功能障碍356
二、呼吸功能障碍357
三、认知功能障碍357
第十节 抗病毒中药358
一、白芍358
二、板蓝根358
三、大黄358
四、柴胡359
五、虎杖359
六、黄芩359
七、黄芪359
八、苦瓜360
九、苦参360
十、甘草360
第十一节 中医预防与调护361
一、“治未病”361
二、中药预防361
三、生活调护361
第十四章 临床护理364
第一节 手足口病门(急)诊的护理管理364
第二节 病区护理管理365
一、环境管理365
二、“三区”、“两通道”和“缓冲间”的管理366
三、人员管理367
四、消毒隔离管理367
五、安全管理368
第三节 基本防护措施369
一、标准预防369
二、工作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方法369
三、患者的管理370
四、常用操作的防护流程370
第四节 一般病人护理370
一、消毒隔离370
二、对症护理371
三、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371
四、药物治疗护理372
五、心理护理372
六、安全管理372
七、预防和健康教育372
第五节 重症病人的护理372
一、病情观察和护理373
二、病情监测和护理374
三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374
第六节 有创、无创通气的护理376
一、一般护理377
二、临床观察及护理377
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377
四、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护理378
五、呼吸道湿化、吸痰378
六、无创机械通气的护理379
七、机械通气治疗时的护理379
八、撤离呼吸机的护理380
第七节 临床心理护理380
一、心理护理的概念及应用380
二、儿童对疾病的认识380
三、住院儿童的主要压力源381
四、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对住院的反应381
五、心理护理措施382
第八节 出院指导及康复护理383
一、出院指导383
二、康复护理383
第十五章 预防386
第一节 预防控制的基本策略386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建立和完善疫情报告体系387
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早干预388
三、加强临床救治,控制院内感染,提高治疗水平388
四、分级救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388
五、依法管理,科学防治388
六、分级管理,明确职责389
七、加强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389
八、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联系389
九、信息分析、反馈和发布389
十、应用性研究390
第二节 疫情监测、预警390
一、疫情的监测390
二、疫情预警391
第三节 疫情报告391
一、手足口病报告391
二、手足口病疫情报告391
三、深圳市开展手足口病报告的情况392
第四节 传染源的管理与控制392
一、传染源的管理与预防392
二、预防控制措施393
第五节 疫点疫区控制394
一、手足口病疫源地、疫点和疫区的定义394
二、手足口病疫源地的划分395
三、手足口病疫源地的处理395
四、手足口病疫源地的解除395
第六节 接触者的管理396
一、家庭中密切接触者的管理396
二、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接触者的管理396
三、人群中密切接触者的管理396
第七节 切断传播途径396
第八节 保护易感人群397
第九节 疫苗的研究397
一、EV71病毒灭活疫苗、DNA疫苗和亚单位疫苗397
二、EV71病毒样颗粒疫苗398
三、EV71病毒口服疫苗399
四、EV71病毒植物疫苗400
五、EV71疫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400
第十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401
一、控制感染的基本方法401
二、基本防护技术401
三、院内感染控制技术401
第十一节 医疗废物的管理403
第十二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403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中的作用403
二、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容405
三、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实施与效果评价406
第十三节 监督执法408
一、目的和职责408
二、监督执法准备工作408
三、监督执法内容408
四、行政处罚411
附录1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41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415
附录2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419
附录3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指南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