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构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种松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39415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371页
- 主题词:民事诉讼-诉讼程序-司法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构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第一章 刑事审前程序概述3
第一节 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特点和功能3
一、刑事审前程序的概念3
二、刑事审前程序的特点4
三、刑事审前程序的功能7
第二节 刑事审前程序的构成11
一、以刑事审前程序的阶段性为标准12
二、以刑事审前程序中的权能配置为标准14
三、以刑事审前程序中的法律关系为标准16
四、以刑事审前程序中的具体制度为标准18
第三节 刑事审前程序的渊源及演进19
一、刑事审前程序的产生19
二、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产生和发展21
第四节 审前程序与我国刑事诉讼26
一、审前程序的提出26
二、刑事审前程序的地位29
三、刑事审前程序的诉讼价值30
第二章 刑事审前程序的原则33
第一节 权力制约33
一、权力制约的基本原理34
二、刑事审前程序中权力制约的必要性36
三、刑事审前程序中权力制约的内容和形式37
第二节 公平正义43
一、公平正义之内涵43
二、公平正义对刑事审前程序之要求49
第三节 诉讼效益53
一、诉讼效益之内涵53
二、诉讼效益对审前程序之要求55
第四节 程序法定59
一、程序法定原则在各国的规定60
二、实行程序法定原则的必要性61
第五节 证据合法性64
一、证据合法性原则与法定证据制度的区别64
二、证据合法性原则的内容65
第六节 国家追诉66
一、国家追诉的产生67
二、国家追诉的价值67
三、国家追诉与自诉的联系69
第七节 控诉一体69
一、控诉职能一体之基础69
二、控诉一体之架构71
三、控诉职能一体之实现途径75
第八节 令状原则77
一、令状原则的法理基础77
二、令状原则的适用对象78
第九节 起诉裁量79
一、起诉裁量的内涵80
二、起诉裁量的限制80
第三章 刑事审前程序比较83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审前程序比较83
一、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刑事审前程序的共同点84
二、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刑事审前程序的差异91
第二节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刑事审前程序比较103
一、俄罗斯与英美法系刑事审前程序比较103
二、俄罗斯与大陆法系刑事审前程序比较110
第三节 中外刑事审前程序制度比较120
一、我国与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审前程序比较121
二、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刑事审前程序比较127
三、我国与俄罗斯刑事审前程序比较130
第四节 刑事审前程序比较启示133
一、刑事审前程序成为各国刑事立法关注的重点134
二、刑事审前程序的构建受到各国国情的深刻影响137
三、科学借鉴是完善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的捷径140
第四章 中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构建提起之背景144
第一节 中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的现状144
一、中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的现状及困境144
二、国际刑事审前程序发展趋势的影响165
第二节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改革背景175
一、刑事审前程序的制度设置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应175
二、人权和法治理念的深入为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创造了条件178
第三节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构建之目标180
一、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构建的近期目标181
二、我国刑事审前程序构建的远期目标182
第四节 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制度构建的指导思想182
一、符合我国国情182
二、科学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189
三、注重平衡191
下编197
第一章 对侦查权的控制——司法审查制度197
第一节 侦查权司法控制的原理197
一、对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是防止侦查权被滥用的需要197
二、对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是保障人权的当然要求198
三、对侦查权进行司法控制是正当法律程序的应有之义199
第二节 侦查权司法控制的几种模式201
一、以检察官为顶点的三角构造理论203
二、审问式和弹劾式模式204
三、诉讼式206
四、立体性三角(四面体)构造208
第三节 我国侦查权司法控制的模式——以检察官为顶点的司法审查制度210
一、司法审查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12
二、司法审查的具体运作213
三、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220
第二章 检警关系的构建——检察指导侦查制度225
第一节 检警关系概述225
一、检警关系的概念和内涵225
二、检警关系的特点227
第二节 检警关系的基本模式228
一、检警分立模式228
二、检警结合模式229
三、检警混合模式230
第三节 检察指导侦查——我国检警关系的改革方向230
一、检察指导侦查的概念和特点233
二、检察指导侦查的范围234
三、检察指导侦查的内容234
四、检察指导侦查的方式235
五、检察指导侦查的实践236
六、检察指导侦查制度的法律价值237
第三章 建立科学的强制措施体系241
第一节 强制措施内容的完善241
一、强制措施内容的缺陷242
二、强制措施内容的完善242
第二节 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242
一、取保候审与保释制度243
二、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244
第三节 羁押制度的完善245
一、建立严格的羁押审查制度245
二、实行侦查与羁押分离制度246
第四章 建立讯问时律师在场、录音、录像制度248
第一节 三项制度概述248
一、三项制度的概念和特点248
二、实行三项制度的可行性249
第二节 三项制度的实施方式250
一、三项制度的选择权250
二、三项制度的作用和本质250
三、实施三项制度的案件范围和时段251
四、在场律师的人选251
第三节 实行三项制度的价值251
一、有效减少刑讯逼供现象251
二、提高刑事案件的证据质量252
三、保护侦讯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的双方权益252
第五章 侦查程序中的律师辩护机制253
第一节 审判前律师辩护制度的建立255
一、实然性考察255
二、应然性分析256
第二节 侦查程序律师辩护权的建立及完善258
一、在场权259
二、会见权261
三、阅卷权263
四、调查取证权264
第三节 侦查程序律师辩护的制度保障265
一、作证豁免266
二、刑事豁免269
第六章 “起诉状一本主义”制度271
第一节 公诉案卷移送方式类型比较271
一、卷宗移送主义271
二、起诉状一本主义273
三、两种类型评价275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公诉方式及其弊端276
一、法官的审前预断仍然无法避免276
二、辩护权受到严重削弱277
三、浪费诉讼资源277
第三节 起诉状一本主义278
一、我国起诉状一本主义的构建278
二、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的价值280
第七章 证据展示制度283
第一节 证据展示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意义283
一、英国证据展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84
二、美国证据展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85
三、证据展示制度的价值286
第二节 证据展示制度的具体运用287
一、证据展示的模式287
二、证据展示的范围及例外289
三、证据展示的时间、地点294
四、证据展示的司法审查296
五、违反证据展示的责任298
第三节 我国证据展示制度的构建301
一、证据展示的范围及其限制302
二、证据展示的时间303
三、控辩双方的证据展示义务304
四、对被告人的救济304
五、人民法院在证据展示中的作用305
第八章 量刑建议制度307
第一节 实行量刑建议制度的意义307
一、从程序上保障量刑公正307
二、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308
三、强化控辩双方的诉讼职能309
四、量刑建议制度是刑事审判监督的新途径310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量刑建议制度比较311
一、加拿大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311
二、美国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311
三、德国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312
四、日本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313
第三节 我国量刑建议制度的构建314
一、量刑建议的主体315
二、量刑建议的时机315
三、量刑建议的方式316
第九章 检察官起诉裁量制度317
第一节 检察官自由裁量权概述317
一、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具有程序性318
二、起诉裁量与起诉便宜319
第二节 赋予检察官起诉裁量权的缘由322
一、起诉裁量权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322
二、起诉裁量权的确立和发展是应对犯罪率上升的客观需要323
第三节 检察官起诉裁量的法律价值324
一、起诉裁量与公共利益324
二、起诉裁量与个别正义326
三、起诉裁量与程序正义328
四、起诉裁量与诉讼效益329
第四节 我国起诉裁量权的现状330
一、起诉裁量范围过小331
二、对起诉裁量权力的错误定位332
三、司法理念守旧332
第五节 中国特色起诉裁量制度的重构333
一、扩大绝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333
二、增设附条件不起诉制度333
三、赋予检察院在相对不起诉中的调解权336
四、加强对起诉裁量权的监督和制约336
第六节 建立诉讼终止制度337
一、诉讼终止的概念和特点337
二、诉讼终止适用的案件范围338
三、诉讼终止的法律后果338
四、诉讼终止的价值338
第十章 诉辩协商制度340
第一节 诉辩协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40
一、诉辩协商制度的产生340
二、诉辩协商制度的发展342
第二节 诉辩协商的规则344
一、诉辩协商的主体344
二、答辩协商344
三、诉辩协商的内容345
四、协议的后果345
五、违反答辩协议的救济方法345
第三节 我国诉辩协商制度的构建346
一、构建诉辩协商制度的应然性与可行性346
二、构建我国诉辩协商制度的具体构想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