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解文化 理论、研究与应用 文化心理学精品译丛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理解文化 理论、研究与应用 文化心理学精品译丛
  • (美)罗伯特·S.怀尔,赵志裕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7350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601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639页
  • 主题词:文化心理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理解文化 理论、研究与应用 文化心理学精品译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取向3

第一章 文化的动态建构主义取向3

动态建构主义模型3

文化的定义4

共享的文化知识的前因4

共享的文化知识的特点5

知识激活的原则8

激活共享的文化知识的后果9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知识激活9

方法论意义:研究文化影响的路线图10

一个范例:文化对集体自我的影响12

步骤1:识别两个国家群体差别共享的常人信念12

步骤2:检验常人信念赞同的后果13

步骤3:检验常人信念赞同的因果效应16

步骤4:检验这两类信念在双文化个体头脑中的动态切换16

边界条件17

对文化中共享常人信念的依赖的缓冲因素17

冲文化框架切换容易度的缓冲因素18

我们的关注点20

结论21

致谢22

参考文献22

第二章 理解文化综合征对我们思维的影响27

文化:单一的还是多面的?27

单一模型的进展27

单一模型的局限:走向多综合征模型29

文化综合征29

作为连接远端过去和当前后果的中层结构的文化综合征30

文化综合征嵌套于社会之中30

文化综合征:直接的外部和内部现实31

一种整合32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33

假设33

集体主义33

个体主义34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概念文献总结35

来自跨文化研究的证据36

文化的情境多综合征模型38

情境效应39

这一过程如何进行?41

启动文化综合征42

有什么证据显示我们已经通过启动至少分离出某些文化综合征的有效成分?45

元分析结果与其他证据的整合48

结论50

参考文献54

第三章 文化比较和文化启动62

文化心理学理论的标准模型和符号学模型63

标准模型的两个问题67

采用符号学模型的两个理由69

新传播论、建立共识和分布式认知71

一个范例:文化刻板印象的系列再生76

新传播元理论下的其他模型78

再论标准模型的两个问题80

结论84

致谢85

参考文献86

第四章 文化的主体性共识取向91

作为主体性共识的文化92

经验证据93

个体内在过程:以因果归因为例93

人际过程:以说服性沟通为例93

文化过程:以文化认同为例94

多文化过程:在多文化背景下的身份优先次序97

跨文化过程:文化胜任力和跨文化关系98

更广泛的理论意义99

文化自我:概念和经验挑战99

文化自我与共识性文化假设100

解释跨文化差异101

其他的文化结构102

超越文化自我102

结论103

参考文献103

第五章 作为研究个体差异工具的文化107

文化如何影响认知?108

文化、概念、沟通和语言109

类别和语言110

其他语言效应111

文化和认知过程112

文化与动机114

对文化和认知研究的启示118

致谢119

参考文献119

第二部分 国家文化的维度及其测量125

第六章 世界信念的文化测绘及其在涉及文化的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125

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避风港126

将文化纳入社会心理学128

PEPITONE的处方129

阶段1——林奈的世界130

阶段2——走进牛顿136

阶段3——现状?138

总结140

致谢141

参考文献141

第七章 文化问题145

文化取向——基本假设145

七种文化价值取向147

测量文化价值取向149

七种文化价值取向的经验证据150

与Hofstede和Inglehart维度的比较152

作为文化单位的国家154

测绘全世界的文化差异154

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结构之间的交互因果影响159

社会经济水平159

政治体系161

经济体系类型161

家庭/住户规模162

文化距离和国际投资163

结论167

致谢168

参考文献169

第八章 寻找更好的描述国家文化特征的方法173

关于自我认识的局限173

分析水平176

回应风格179

启示181

结论183

参考文献183

第九章 跨文化研究中的困扰问题和一般解决方法188

几个令人困扰的问题189

问题1:文化价值观测量缺乏连贯性189

问题2:使用国家作为代表和研究设计中缺乏控制193

问题3:理论和方法的分析水平不匹配198

问题4:对样本之间的结构效度重视不足199

问题5:国家内部的文化变异被极大地忽视了200

一些一般的解决方法200

解决方法1:澄清文化的群体性201

解决方法2:把文化看做是构形或者模式202

解决方法3:采用多背景取向从其他国家特征中分离出文化的影响203

解决方法4:超越回译和测量等价性205

解决方法5:通过深度背景化建立跨文化理论206

结论207

注释207

参考文献207

第三部分 文化的生态和经济基础219

第十章 文化变异的生态因素219

文化的定义221

文化的发展221

文化变异维度的已有研究223

从生态到文化的连接223

生态的某些方面223

文化领域227

对生态—文化关系的系统探讨228

关于生态—文化关系的假设229

文化维度的生态前因229

文化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233

多个文化属性及社会行为239

结论240

参考文献240

第十一章 气候、心理稳态和个人跨文化行为247

稳态248

心理稳态248

气候与行为249

情绪情感的体验249

情感表达252

情感敏感性253

最佳刺激水平253

结论256

参考文献256

第十二章 居所流动性和个体主义的相互构成261

什么是个体主义?262

什么是集体主义?263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历史基础265

美国的个体主义:流动性和志愿团体的历史266

自我和社会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模型的经验证据269

居所流动性与人际过程270

居所流动性和亲社区行为271

其他的理论考量272

待研究问题/未来研究方向274

结论275

参考文献275

第十三章 和平与幸福的社会和经济背景281

聚焦整体主观幸福感282

和平的客观与主观成分282

客观成分282

主观成分283

幸福感、社会知觉与社会条件的交汇284

幸福感与社会知觉间的联系284

作为调节变量的客观条件285

文化和客观条件285

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跨文化研究287

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88

个体水平的测量288

国家水平的测量289

结果289

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293

个体水平的测量293

国家水平的测量293

结果和讨论294

总讨论295

对和平本质概念化的启发297

在政策制定中加入文化价值观的相关知识297

参考文献298

第四部分 文化的心理表现:认知、知觉和情绪303

第十四章 语言、文化、认知303

检验这一领域303

语言、认知和文化:限制和调整304

人际谓词领域及其特点:语言范畴模型306

研究证据308

回到相互作用上:语言、认知和文化309

一个悖论?311

结论312

致谢313

参考文献313

第十五章 文化与情绪表达318

面部表情的普遍产生证据319

自发面部表情的普遍识别证据324

普遍的面部表情的来源328

情绪表达的文化差异331

表达规则331

情绪系统的文化调整与适应333

结论333

参考文献334

第十六章 文化方言339

非言语行为339

情绪识别340

姿态341

特质推理343

热情343

吸引力344

权力345

结果346

结论346

致谢347

参考文献347

第十七章 透过自我调节取向镜头的文化351

促进和预防系统352

收益和价值观353

情感反应354

对风险的态度355

语言和知觉357

时间悖论358

结论360

致谢361

参考文献361

第十八章 展望未来,回顾过去364

时间取向365

展望未来,回顾过去366

将不同时间框架中的事件连接起来366

对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期望367

一个可能的解释:远端时间框架的心理表征368

行为决策371

数据371

讨论372

与时间的积极与消极关系:来自谚语赞同的启示373

补充分析375

讨论376

结论376

参考文献378

第五部分 双文化和跨文化过程385

第十九章 双文化自我和双文化大脑385

自我包容性的东西方文化维度386

将其他人纳人自我的机制387

双文化可能自我388

文化启动及其对自我包容性的效应测量390

认知证据392

神经证据394

结论396

致谢398

参考文献398

第二十章 管理中的双文化主义402

双文化主义的概念403

当双文化接触导致双文化主义404

双文化主义的核心效应406

适应性406

跨域管理409

怀疑的负面效应411

管理益处411

管理团队411

决策412

领导力413

争端解决414

深层双文化主义的负面效应416

结论416

参考文献417

第二十一章 减缓文化适应压力和促进文化适应424

移民压力源424

文化适应压力426

怀旧及其功能427

怀旧作为一种自我关联的、社会的和积极的情绪428

怀旧的触发因素428

怀旧的功能429

怀旧作为减缓文化适应压力和促进适应的一种应对手段431

怀旧促进心理健康432

怀旧培育人际充分性433

警告和启示434

致谢437

参考文献437

第二十二章 跨文化经历的理论、关键事件以及人们的准备447

个人经历的作用447

对经历进行解释449

文化同化训练450

文化同化训练的其他例子453

文化普遍性的同化训练455

基于理论的文化同化训练457

关键事件的优势459

写给一般读者的话459

结论461

参考文献461

第二十三章 作为情绪系统的自我意识情绪463

作为社会晴雨表的自我意识情绪463

自我意识情绪系统465

跨文化的羞愧和自豪系统468

跨文化的羞愧系统468

跨文化的自豪系统472

结论478

参考文献479

第二十四章 和谐与冲突的文化分析483

西方的冲突框架483

冲突的利益视角483

亚洲的双重关注模型485

基于中国文化的和谐框架485

和谐与冲突的理论整合487

冲突风格的阴阳模型487

一个整合的冲突模型489

整合模型与以往模型的比较491

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实证关系494

对冲突整合模型的未来研究497

处于背景中的冲突497

冲突行为的动态视角498

结论499

致谢499

参考文献499

第六部分 整合与反思505

第二十五章 文化和信息加工:概念的整合505

文化是什么?506

文化变异的维度508

知识的表征和易接近性510

陈述性知识510

程序性知识513

自我表征514

决定知识易接近性的生态和社会因素516

理解与交流518

交流中的规范性影响519

人际交流中语言的作用520

非语言沟通过程521

动机因素523

情绪的动机后果523

调节定向和消极后果的回避524

主观幸福和文化适应动机526

社会交往中的冲突与合作527

结束语527

参考文献528

第二十六章 社会、文化与个人:文化心理学的人格化和社会化的途径535

成就535

挑战与回应537

文化心理学中的人在哪里?537

文化心理学中的社会是什么?538

社会、文化和人是一个爱—恨三角吗?540

结论542

参考文献543

第七部分 对话549

文化研究与理论的现状及展望549

1.文化心理学研究与国家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关系是什么?550

HARRY C.TRIANDIS550

Shalom H.Schwartz553

Richard W.Brislin554

Sik Hung Ng554

2.社会宏观结构和共享认知之间的关系555

Michael Harris Bond555

Shalom H.Schwartz557

Michele Gelfand557

Michael W.Morris558

3.怎样将结构和过程模型融入理论建构,以促成文化心理学的整合理论?560

Shigehiro Oishi560

Ara Norenzayan562

4.个人经验与文化传统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同一国家内部的亚文化/地区差异?564

RICHARD W.Brislin564

MICHAEL HARRIS BOND564

KWOK LEUNG565

HARRY C.TRIANDIS566

MICHAEL W.MORRIS566

DOV COHEN570

5.文化是否可以通过自我报告得到有效的测量?573

Michael Harris Bond573

Harry C.Triandis574

Chi-yue Chiu574

Shalom Schwartz575

Michele Gelfand577

Richard W.Brislin578

6.文化心理学的未来是什么?这个领域新的挑战和尖端科学是什么?578

Harry C.Triandis578

Ara Norenzayan579

Michele Gelfand580

Richard W.Brislin581

7.文化心理学是否应当努力不再将文化作为解释变量?582

ARTHUR B.MARKMAN582

KWOK LEUNG583

YING-YI HONG584

参考文献585

主题索引595

译后记6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