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顾海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510836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539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563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历史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创中的理论特征和结晶6
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2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初步探索15
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拓展19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指向与重大原则22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理念和主要内容23
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探索27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拓新30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1956—1976)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曲折35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35
二、党的八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39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42
四、“文化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46
第二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探索49
一、“第二次结合”与《论十大关系》讲话49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探索52
三、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及其意义5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58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提出和探讨58
二、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的探索61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研究6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萌芽68
一、孙冶方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考68
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理论论争71
三、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理论争鸣74
四、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问题的讨论76
第五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奠基80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80
二、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理论的探索83
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思想的提出86
四、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形成89
第六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最初构想91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讨论的兴起91
二、《资本论》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构建93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构建的初步尝试98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1976—1982)101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与经济理论探索102
一、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02
二、三年经济调整与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105
三、十二大对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探索108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拨乱反正与大讨论112
一、对“四人帮”的“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反批判112
二、按劳分配理论的正本清源114
三、价值规律问题论争119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酝酿与实践探索127
一、对我国经济体制弊端的认识127
二、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思路的探寻129
三、“松绑、让利”的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启133
四、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启动与逐步完善135
五、协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初步探索137
六、完善所有制结构改革的起步139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初步探索141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提出142
二、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144
三、按比例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初步践行147
四、注重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观的提出150
五、农业发展新思想的多维呈现152
第五节 对外开放理论的初步形成156
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156
二、对外开放认识的深化157
三、“借钱搞建设”思路的产生160
四、经济特区的试点与理论论争162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发展(1982—1992)1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的拓展167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及其成效167
二、国有企业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168
三、非国有经济增量改革战略的探索170
四、全面推进价格双轨制改革的进程172
五、邓小平南方谈话和经济改革的新进展17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175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175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探索178
三、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确立180
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战略部署183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初步构想18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形成187
一、计划与市场关系理论的提出和探索187
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理论的确立189
三、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理论的提出190
四、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形成192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93
第四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探索195
一、国有企业所有制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
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理论的发展197
三、收入分配理论的丰富与发展201
第五节 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6
一、价格改革战略及目标模式的探索207
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理论的发展209
三、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211
四、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213
第六节 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与发展215
一、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意义215
二、“翻两番”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217
三、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219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发展221
第七节 对外开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23
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与发展224
二、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探索与发展226
三、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渠道229
第八节 国外经济思想与改革开放理论的发展234
一、东欧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234
二、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240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的发展(1992—2002)250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251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25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53
三、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和中国加入WTO255
四、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57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26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261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64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66
四、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26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形成272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制度的确立272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76
三、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论争27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的形成283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确立283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286
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90
四、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的论争293
第五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297
一、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97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想与实践300
三、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303
四、健全宏观调控体系305
第六节 “三农”问题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309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309
二、科教兴农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311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深化313
第七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315
一、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15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318
三、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320
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323
第八节 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324
一、“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324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26
三、增创和发挥经济特区新优势思想的提出328
第五章 新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发展(2002—2012)331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新任务和新部署33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332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333
三、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态势335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336
五、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的应对337
六、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339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深化340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341
二、“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新论断342
三、“以人为本”理念的升华344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345
五、“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34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348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49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353
三、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356
四、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35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361
一、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361
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63
三、关于公平效率问题的争论367
四、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370
第五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与市场371
一、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72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375
三、加快财税体制改革378
第六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380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80
二、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383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85
第七节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387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387
二、坚持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390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93
第八节 21世纪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96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96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398
三、推进人才强国战略400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02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403
第九节 对外开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405
一、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高405
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健全407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拓展409
第六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发展(2012—2017)411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412
一、科学发展观的新表述、新定位412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413
三、“四化同步”的新部署414
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415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416
第二节 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417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目标418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判断420
三、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变革的新思路421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421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421
第三节 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理论的推进422
一、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理论遵循422
二、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424
三、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突破429
第四节 中国经济“新常态”理论的提出与实践434
一、经济“新常态”理论形成的背景434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及深化436
三、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理念440
第五节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创新443
一、新发展理念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认识的升华443
二、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理论的丰富446
三、对新发展理念内涵的深刻解读450
四、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关系452
第六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455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456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458
三、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实路径的讨论460
第七节 “一带一路”建设与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463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时代背景463
二、“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性转变465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再平衡469
四、构建公平、普惠、共赢的高水平开放经济新格局473
第七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476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477
一、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477
二、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482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85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485
一、2015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486
二、2017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488
三、2018年5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491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493
一、时代主题493
二、社会主要矛盾495
三、党的领导和人民立场497
四、发展战略和新发展理念501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04
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507
七、现代化经济体系508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512
一、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513
二、对现实的准确把握和未来的科学引领516
三、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518
主要参考文献525
重要术语索引527
后记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