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与综合业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与综合业务
  • 范寿嗣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7504337552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与综合业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现代有现电视宽带网络建设与综合业务的开展1

1.1 IT信息技术与新经济1

1.2 我国有线电视与信息产业的关系2

1.3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信息网络建设3

1.4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的开展4

1.5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平台系统构成8

第2章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宽带HFC接入网络技术9

2.1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HFC接入网络基本模式9

2.2 宽带HFC接入网络拓扑结构及结构形式12

2.2.1 宽带HFC接入网络拓扑结构12

2.2.2 HFC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的几种结构形式14

2.3 宽带HFC交互式业务传输频带划分与配置15

2.4 双向传输的实现方式17

2.4.1 对称双向传输系统17

2.4.2 不对称双向传输系统18

2.5 上行通道带宽的有效利用方法18

2.5.1 选择合理的光节点用户覆盖数18

2.5.2 频率变换方法19

2.5.3 软件支持的动态频率分配法19

2.6 上行通道的噪声和失真及抑制的方法20

2.6.1 上行通道的噪声漏斗效应20

2.6.2 噪声会聚因子与工作电平21

2.6.3 提高双向传输系统屏蔽系数,减小侵入噪声影响22

2.6.4 上行通道中的失真23

2.7 上行回传通道的调制与复用方式23

2.8 宽带HFC网上的交互技术24

2.8.1 关于标准问题24

2.8.2 基于ATM的HFC网络中的两种基本业务24

2.8.3 基于IP的HFC网络24

2.8.4 宽带HFC接入网中的关键设备25

第3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27

3.1 计算机网络类型、拓年结构及主要用途27

3.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类型及拓扑结构27

3.1.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用途29

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29

3.2.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网络协议29

3.2.2 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0

3.2.3 IEEE802网络协议33

3.3 以太网络34

3.3.1 以太网体系结构34

3.3.2 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35

3.3.3 MAC帧35

3.3.4 Ethernet网卡的构成与媒体的连接36

3.3.5 以及网组网示例39

3.4 交换式局域网40

3.4.1 局域网交换技术40

3.4.2 交换的实现方法42

3.4.3 全双工交换式局域网44

3.5 100BASE-T、100VG-ANYLAN以及网技术44

3.5.1 100BASE-T快速以太网44

3.5.2 100VG-ANYLAN46

3.6 令牌环47

3.7 光纤分布数据接FDDI网络48

3.7.1 FDDI网络结构及技术特点48

3.7.2 FDDI的操作管理50

3.7.3 FDDI数据帧格式51

3.7.4 FDDI网络物理构件52

3.7.5 FDDI、100BASE-T与交换式局域网技术的比较53

3.8 虚拟网络技术54

3.8.1 VLAN的实现方法55

3.8.2 虚拟网络的优点56

3.9 X.25、帧中继(FR)网络连接56

3.9.1 X.2556

3.9.2 帧中继58

第4章 TCP/IP协议60

4.1 TCP/IP协议分层体系结构60

4.2 TCP/IP协议网络接口层61

4.3 TCP/IP协议网际层62

4.3.1 IP地址原理62

4.3.2 IP分组格式67

4.3.3 IP协议的主要功能68

4.3.4 IP协议的特点69

4.3.5 新一代IPV6特征70

4.3.6 ARP和RARP协议70

4.4 TCP/IP协议传输层71

4.4.1 端到端通信和端口的概念71

4.4.2 TCP传输控制协议71

4.4.3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73

4.5 TCP/IP协议应用层74

第5章 局域网互连实现技术75

5.1 局域网互连技术75

5.1.1 中继器76

5.1.2 网桥77

5.1.3 集线器(HUB)80

5.1.4 二层交换机80

5.1.5 路由器82

5.1.6 三层交换机85

5.1.7 网关86

5.1.8 远程网络互连及访问服务87

5.2 网络设备的选型89

5.2.1 网络适配器89

5.2.2 集线器(HUB)91

5.2.3 服务器96

5.2.4 局域网操作系统97

第6章 SDH同步数字传输网络技术101

6.1 SDH同步数字网络技术特征101

6.2 SDH帧结构及其开销102

6.2.1 SDH帧结构102

6.2.2 SDH帧结构中的开销103

6.3 SDH同步复用和映射基本结构108

6.3.1 基本复用映射单元108

6.3.2 基本复用映射步骤及工作原理109

6.4 定位与指针110

6.4.1 SDH中的定位与指针的基本概念110

6.4.2 AU-4指针的调整机理111

6.5 SDH的核心设备111

6.5.1 复用设备种类与基本功能113

6.5.2 ADM分插复用器113

6.5.3 SDXC数字交叉连接设备115

6.6 SDH传送网119

6.6.1 SDH传送网结构的基本概念119

6.6.2 SDH传送网的分层和分割120

6.6.3 SDH传送网的拓扑结构121

6.6.4 SDH的网同步121

6.6.5 SDH传送网的传送性能122

6.7 SDH自愈网123

6.7.1 SDH自愈网的作用及种类123

6.7.2 线路保护倒换自愈技术工作原理及类型123

6.7.3 ADM自愈环工作原理及类型124

6.7.4 DXC自愈网的工作的理127

6.8 SDH网络管理128

6.8.1 SDH网络管理的等级129

6.8.2 SDH网络管理的机理129

6.8.3 SDH网络管理的功能130

6.9 关接口规范131

6.10 基本SDH宽带传输主干网络技术应用131

第7章 ATM高速网络技术136

7.1 AT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征136

7.1.1 ATM的基本概念及特征136

7.1.2 ATM信元结构及种类138

7.1.3 ATM复用和交换原理140

7.2 ATM网络协议参考模型142

7.2.1 ATM网络协议参考模型结构142

7.2.2 ATM高层协议143

7.2.3 ATM适配层143

7.2.4 ATM层144

7.2.5 ATM物理层145

7.3 ATM交换网络体系结构147

7.3.1 ATM网络传输体系147

7.3.2 ATM信元交换体系结构148

7.3.3 ATM交换网结构149

7.3.4 ATM VC网的呼叫建立及带宽管理150

7.4 ATM VP网络交换体系结构150

7.4.1 虚通道VP的建立151

7.4.2 ATM VP网络的虚通道容量分配及应用152

7.5 ATM网络技术应用领域152

7.5.1 ATM在城域网中的应用152

7.5.2 ATM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152

7.5.3 ATM在接入网中的应用153

7.6 基于ATM技术的陕西杨凌有线电视综合信息传输网154

第8章 宽带IP网络技术156

8.1 宽带IP网络技术特征156

8.2 IP宽带网络技术种类157

8.2.1 千兆以太网技术(GE)157

8.2.2 Ipover ATM/Optical技术157

8.2.3 Ipover SDH/Optical技术158

8.2.4 Ipover DWDM/Optical技术158

8.2.5 Ipover HFC技术159

8.2.6 动态分组光纤传输技术(DPT)159

8.3 IP被承载到不同网络中的技术特点160

8.4 宽带IP网络的分类服务(COS)和服务质量(QOS)162

8.5 IP-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服务163

8.6 宽带IP网络关键设备——线速交换式路由器163

8.7 宽带IP网络设计指南165

8.7.1 宽带IP网络设计对超额负载因数、阻塞/无阻塞、QOS的考虑165

8.7.2 产品描述167

8.7.3 桌面系统设计168

8.7.4 网段系统设计168

8.7.5 服务器系统设计169

8.7.6 骨干系统设计170

8.8 在广电SDH网上架构宽带IP网170

8.8.1 物理传输层171

8.8.2 IP骨干层171

8.8.3 多服务接入层172

8.8.4 ATMQOS与IPQOS的映射172

8.9 未来宽带网络的演进173

8.10 “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解决新运营商发展的瓶颈简介176

8.10.1 “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实验目的和内容176

8.10.2 “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实验方法和网络结构179

8.10.3 “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的演示系统179

8.10.4 参加实验厂商181

第9章 千光发太网络技术(GE)183

9.1 千兆以太网络技术特征183

9.2 千兆以太网协议184

9.2.1 半双工千兆以太网MAC层协议185

9.2.2 全双工千兆以太网MAC层协议185

9.2.3 千兆以太网物理层协议186

9.3 千兆以太网的效率186

9.4 千兆以太网可靠性187

9.4.1 千兆以太网端口聚合187

9.4.2 千兆以太网1+1备份187

9.4.3 用IP路由来保证城域网可靠性188

9.5 千兆以太网与其他承载IP的城域网技术比较188

9.6 千兆以及网路由交换机189

9.6.1 路由交换机的背板及其实现方式189

9.6.2 交换机的第一层包转发机制191

9.6.3 线速的包转发191

9.6.4 路由交换机的选型标准192

9.7 构筑千兆以太网应考虑的问题193

9.8 千兆以太网络设计方法195

9.9 基于GE技术的有线电视宽带结合业务网络方案设计196

第10章 DWDM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199

10.1 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特征199

10.2 DWDM系统构成200

10.3 影响DWDM系统指标的主要因素202

10.3.1 光纤色散203

10.3.2 极化或偏振模色散(PMD)203

10.3.3 光纤的非线性204

10.4 DWDM系统技术规范205

10.4.1 系统应用码205

10.4.2 波长配置205

10.4.3 参考点207

10.4.4 OSC光监控系统208

10.4.5 中心频偏208

10.4.6 衰减值208

10.4.7 色散208

10.4.8 光信噪比(OSNR)209

10.5 DWDM在有线电视光纤网络的应用前景209

10.6 基于DWDM技术的有线电视传输主干网络应用实例211

第11章 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214

11.1 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原理及网络结构214

11.2 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的优越特性215

11.3 DPT产品简介217

11.4 DPT技术应用领域218

11.4.1 城域/广域IP网的应用218

11.4.2 城域/广域IP网超长节点距离的传输219

11.4.3 城域IP接入环网应用219

11.4.4 企业网、校园网及分布式校园网中的应用219

11.5 基于DPT技术的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220

11.5.1 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络设计220

11.5.2 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信息服务平台设计223

第12章 有线电视用户宽带接入方案226

12.1 HFC+电缆调制解调器或机顶盒用户接入方案226

12.2 HFC+计算机网(以太网)构成的接入网方案227

12.3 租赁线路用户接入方案229

12.4 虚拟专用网(VPN)用户接入方案229

12.5 互联网络大平台上的其他网络用户接入方案229

12.6 通过省、地级SDH骨干网接入各地市、县网络分中心的接入方案230

12.7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中的数字机顶盒和Cable Modem230

12.7.1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中的数字机顶盒230

12.7.2 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 CM)233

12.7.3 Cable Modem设备选型应考虑的问题236

12.7.4 Hybrid网络公司Series2000宽带接入系统性能及Cable Modem的特点238

第13章 国际互联网(INTERNET)技术242

13.1 国际互联网的历史及发展现状242

13.2 国际互联网网络结构及特征243

13.3 国际互联网基本团体议及分层协议结构245

13.3.1 国际互联网主要基本协议245

13.3.2 国际互联网分层协议结构246

13.4 国际互联网分组传输及路由寻址247

13.4.1 国际互联网分组输格式247

13.4.2 网络路由寻址248

13.5 国际互联网提供的基本服务248

13.6 Internet与有线电视250

13.7 Internet服务器的建立251

13.7.1 域名服务器DNS251

13.7.2 邮件服务器254

13.7.3 文件传输FTP服务器255

13.7.4 WWW服务器257

13.8 利用卫星接收Internet宽带接入方案258

13.8.1 系统构成259

13.8.2 系统描述259

13.8.3 工作过程261

第14章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实现技术263

14.1 基于HFC网的VOD数字视频点播信息服务263

14.2 基于HFC网的远程教育业务服务265

14.3 基于HFC网的IP电话业务服务268

14.4 宽带IP技术在武汉政务网中的应用——电视会议系统270

14.5 有线电视网利用逆程图文电视传送股市信息272

14.6 基于现代有线电视的电子商务275

第15章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典型实例279

15.1 广东省CATV宽带多媒体骨干网(IPover SDH)279

15.1.1 广东省CATV宽带IP网总体规划279

15.1.2 网络设计280

15.13 IP QOS实现机制285

15.2 武汉有线电视宽带IP城域网方案设计286

15.2.1 网络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286

15.2.2 网络中采用的关键技术288

15.3 青岛有线电视利用ATM和HFC网络提供的宽带数据服务及智能化社区服务289

15.3.1 青岛有线电视ATM网络建设和数据业务的开展情况简述289

15.3.2 利用ATM+HFC为个人用户提供的宽带数据服务290

15.3.3 利用ATM、ATM+HFC为集团用户解决宽带数据服务实例291

15.3.4 实例方案特点评述295

15.3.5 HFC是建设智能化社区的首选主案297

15.4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的改造工程方案301

15.4.1 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301

15.4.2 Internet接入平台302

15.4.3 设备选型及综合应用软件的选择3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