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工业设计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程能林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00381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313页
- 文件大小:132MB
- 文件页数:1353页
- 主题词:工业设计-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工业设计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设计概论1
第一章 设计与工业设计1
一、设计的一般概念1
(一)设计的定义1
(二)设计的发生和发展1
(三)手工业时代的设计活动3
(四)工业设计的一般概念5
二、工业设计的社会作用6
(一)工业设计是生产力6
(二)工业设计推动人类文明发展6
(三)当代社会中工业设计的地位7
三、工业设计学科的基本内容7
(一)工业设计学科的综合特性7
(二)工业设计的范围8
第二章 设计的要素9
一、产品功能研究9
(一)产品功能要素9
(二)产品功能系统9
(三)功能与形式的关系10
二、设计与科学技术11
(一)设计在科学技术系统的位置11
(二)设计与科技进步12
(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对设计的影响13
三、设计与美13
(一)产品之美和产品美的本质构成13
(二)功能美、形式美和装饰美14
(三)设计与艺术的关系16
四、设计与市场17
(一)设计与市场营销17
(二)市场细分化与设计定位18
(三)产品寿命周期与设计策略18
第三章 工业设计的发展概述20
一、工业设计的萌芽20
(一)工业革命与工业设计20
(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21
(三)新艺术运动23
二、现代主义运动24
(一)现代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24
(二)德国工业同盟和包豪斯学校26
(三)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28
三、消费主义时代的工业设计30
(一)消费主义时代的社会背景30
(二)美、德、意、北欧诸国和日本的设计概况31
四、当代设计的新趋势36
(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特点36
(二)绿色设计37
(三)人性化设计38
(四)后现代设计39
第四章 设计的类型43
一、视觉传达设计43
(一)传播与视觉传达设计43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特点44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类型46
二、产品设计49
(一)工业产品设计的一般要求49
(二)产品设计的类型51
三、环境设计53
(一)环境意识与空间意识53
(二)环境设计的特点53
(三)环境设计的类型54
四、信息设计56
第五章 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58
一、新产品开发58
(一)新产品概念58
(二)工业设计的一般步骤58
二、创造活动和创造方法61
(一)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61
(二)常用的创造方法举例63
主要参考文献64
第二篇 设计方法65
第一章 工业设计的两极:理性与感性65
一、工业设计的两极:理性与感性65
二、什么是设计方法66
三、为什么人们需要设计方法67
四、设计方法的目的与功用68
第二章 设计方法的略分及产品的属性70
一、设计方法的略分70
二、产品的属性71
(一)人的功能(Human Function)71
(二)技术的功能(Technical Function)71
(三)生产的功能(Production Function)72
第三章 系统的设计程序及设计程序的时间分配73
一、系统的设计程序73
二、设计程序时间的规划73
(一)循环的设计过程(Circular Design Process)73
(二)甘氏时间表(Gantt Chart)76
第四章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方法77
一、现有及相关产品比较(Product Comparison)77
二、现有专利比较79
三、材料、技术分析79
四、使用者问卷调查及观察(user survey and questionnaire)81
五、流程图(Flow Chart)83
六、阶级树形图(Hierarchical Tree Structure)85
七、人体工学的资料87
八、使用程序(Sequence of Use)87
九、意象图(Image Map)88
第五章 问题界定的方法——设计规范(Design Criteria)90
第六章 构想发展的方法93
一、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93
二、形态变化表(Morphological Chart)93
三、互动相关矩阵(Interaction Matrix)98
四、互动相关网(Interaction Net)100
五、互动相关表(Interaction Table)101
六、构思网络图(Mind-Mapping)103
第七章 设计评估的方法104
一、评估名单(Evaluation Checklist)104
二、评估名单附以加权值105
三、形态变化表(Morphological Chart)106
四、形态变化表附以加权值(Morphological Chart)106
第八章 开发新工具109
一、常见对设计方法的误解109
二、开发新工具109
主要参考文献113
第三篇 设计基础114
第一章 自然形态与形态的抽象114
一、自然形态的具象与抽象114
二、点、线、面、块是形态的抽象115
第二章 构成中的形态122
一、形态的采集与提炼122
二、变形与视觉张力的舒展123
三、张力限定124
第三章 元素与构成125
一、相同形与相似形的重复构成125
二、节奏的渐变构成与发射构成130
三、对比构成136
四、变异构成139
五、空间与平面140
第四章 肌理的认识142
一、肌理的种类142
二、肌理的审美价值143
第五章 触觉肌理的制作145
一、材料的自然肌理特性与利用145
二、对于材料加工制作的考虑145
三、对构成材料肌理形式的考虑149
第六章 从自然形态到人工形态150
一、立体空间构成的理念150
二、物质的结构性研究151
三、传统的造物理念151
四、现代的空间理念152
第七章 立体空间构成的元素154
一、立体空间构成的基本元素154
二、三度空间的语言155
第八章 立体空间构成的形式创造161
一、从平面到半立体创造161
二、线性材料构成162
三、块材的加工与构成163
四、点、线、面、块的综合构成165
五、动立体空间构成和光立体空间构成165
主要参考文献167
第四篇 设计色彩168
第一章 色彩的视觉理论168
一、色彩的物理基础168
(一)电磁波与光168
(二)分光与光谱168
(三)物体色的成色169
二、色彩的生理、心理基础169
(一)视觉生理基础169
(二)色觉三色机制173
(三)色觉拮抗色机制173
(四)现代色觉模型174
(五)心理纯色与补色175
三、三原色混色现象175
(一)混色现象175
(二)三原色176
第二章 色度学基础178
一、色光的技术基础178
(一)色彩工程学概说178
(二)色光的定量化命名的轨迹179
二、1931 CIE-RGB表色系181
(一)CIE-RGB光谱匹配函数181
(二)光谱矢量轨迹183
(三)CIE-RGB表色系183
三、1931 CIE-XYZ表色系183
(一)CIE-XYZ表色系184
(二)CIE-XYZ测色法187
四、1931 CIE-xy色度系的混色应用189
(一)色度图的混色法则189
(二)主波长与纯度189
五、均匀色度空间190
(一)麦克亚当椭圆190
(二)uv色度图190
(三)CIELab均匀色空间191
六、1964 CIE表色系191
七、光源色温192
(一)普朗克轨迹192
(二)色温192
(三)相关色温192
(四)光源色温标准192
第三章 物体色命名管理体系194
一、物体色理论194
(一)物体色的感知性194
(二)物体色XYZ表色系诸问题194
二、物体色的工程管理195
(一)适于工程现场的物体色系统195
(二)物体色表色应满足的条件195
三、孟塞尔色体系195
(一)色彩视觉三属性195
(二)孟塞尔色体系的构成196
(三)孟塞尔色体系的修正197
(四)孟塞尔色体系的意义199
(五)有关孟塞尔色体系的若干术语199
四、奥斯特瓦德色体系201
(一)奥斯特瓦德色彩观201
(二)奥斯特瓦德色体系的构成201
(三)奥斯特瓦德色体系的应用203
五、其他表色系204
(一)中国颜色体系204
(二)其他色体系204
(三)实用色谱205
第四章 色彩心理现象与色彩语义206
一、有关色彩认知的心理现象206
(一)辨色力206
(二)视认性206
(三)明视性207
(四)色彩的样态207
(五)色彩与轮廓208
二、有关色觉适应的心理现象209
(一)色觉恒常性209
(二)色彩残效209
(三)色彩的对比与同化210
三、色彩共感觉212
(一)共感觉212
(二)色彩的温度感212
(三)色彩的距离感213
(四)色彩的重量感214
(五)色彩的硬度感214
(六)色彩的强度感214
(七)色彩的味觉、嗅觉共感觉215
四、色彩的联想与象征215
(一)色彩的联想215
(二)色彩的象征215
(三)色彩的嗜好与禁忌216
五、基于群体的色彩语义218
(一)色彩心理语义的三层面219
(二)色彩心理语义的两极性219
(三)色彩心理语义的三维性220
六、色彩语义空间与形象空间220
(一)色彩语义空间220
(二)色彩形象空间221
第五章 色彩调和222
一、什么是色彩调和222
二、古典调和理论222
三、孟塞尔色彩调和223
(一)色彩调和与平衡的条件223
(二)色彩调和的秩序223
四、奥斯特瓦德色彩调和225
(一)单色相调和225
(二)二色相调和225
(三)环星调和226
五、色彩审美功能的定量化227
(一)孟·斯宾瑟色彩调和理论227
(二)理性化色彩调和理论的发展230
第六章 色彩构成232
一、设计中色彩的作用232
(一)色彩传达与传达要素232
(二)色彩符号的规则与语境232
(三)符号的功能233
(四)色彩信文的构成233
二、色彩构成及其分类234
(一)什么是色彩构成234
(二)色彩构成的分类234
三、色彩非目的构成235
(一)自由艺术的色彩符号235
(二)自由艺术的“传达”235
(三)色彩符号的非目的构成235
(四)非目的构成信文的特征236
四、色彩目的构成237
(一)设计中色彩符号的功能237
(二)色彩符号的传达过程237
(三)色彩目的构成步骤237
(四)目的构成实例238
(五)色彩目的构成信文的特征240
第七章 色彩规划241
一、设计的色彩规划241
(一)色彩规划的作用241
(二)设计色彩规划方法241
(三)色彩信文的实用价值242
(四)设计色彩与象征价值243
二、色彩调节243
(一)色彩调节的概念243
(二)环境色244
(三)安全色244
三、产品施色245
(一)与实用价值相关的施色245
(二)象征色246
(三)流行色246
(四)流行色的分析与管理248
四、视觉传达的色彩249
(一)传达设计色彩规划的步骤249
(二)传达设计色彩规划的特点249
附录 孟塞尔色样本的色度值与CMYK值251
主要参考文献266
第五篇 设计表达268
第一章 设计表达的基本概念268
一、设计表达的基本要求268
(一)专业技术要求268
(二)职业素质要求269
二、设计与表达269
(一)“表现”与“传达”269
(二)设计表达的形成270
(三)设计表达的功用271
三、设计表达的基本内容和阶段要点272
(一)设计表达的着眼点与阶段特性272
(二)设计进程和表达要点275
四、设计表达的主要形式276
五、设计表达的主要特性276
(一)启迪性276
(二)快速性276
(三)时效性277
(四)传真性277
(五)传意性277
(六)审美性277
(七)说明性278
(八)科学性278
(九)系统性278
第二章 设计图学279
一、图学基本知识与名词解释279
(一)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79
(二)制图国家标准基本规定282
(三)平面图形的作图步骤295
二、立体解析297
(一)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298
(二)三视图的形成和名称299
(三)三视图间的对应关系299
(四)画物体三视图的步骤300
三、透视图基本原理和常用图法301
(一)透视图基本概念301
(二)透视图常用图法简析303
四、设计透视图法305
(一)常用作图要素和常用图法的局限305
(二)自由作图的可能和“MMF设计图法”307
(三)基本技法310
(四)以几何形体为基础的设计透视图法319
第三章 效果表达325
一、工具325
(一)绘图笔325
(二)绘图纸329
(三)辅助工具329
二、光影与质感330
(一)光影基本规律330
(二)光影的表现332
(三)材质的表现339
(四)实用342
三、图像效果表达的常用技法及作用345
(一)设计速写345
(二)结构素描346
(三)淡彩画法346
(四)彩色粉笔画法346
(五)浅层画法347
(六)色底高光画法347
(七)马克笔画法348
(八)平涂画法349
(九)喷绘法349
(十)综合表现349
(十一)计算机辅助绘图349
第四章 模型与样机351
一、模型的意义与功能351
二、模型的应用分类352
三、主要模型种类与特征353
(一)纸质模型354
(二)石膏模型355
(三)黏土、油泥模型356
(四)玻璃钢模型359
四、样机360
(一)ABS361
(二)PVC362
(三)塑料加工工艺363
(四)表面处理363
五、快速成形技术364
(一)光固化成型364
(二)熔融挤压成型365
(三)分层实体成型365
(四)粉末烧结成型366
第五章 设计说明书368
一、设计说明书分类及功能介绍368
(一)设计说明书概述368
(二)设计说明书分类及功能介绍368
二、设计说明书主要内容和形式373
(一)设计说明书编写基本要求373
(二)设计说明书内容与形式表现373
主要参考文献378
第六篇 人机工程379
第一章 人体形态测量数据379
一、人体测量的基本术语379
(一)被测者姿势379
(二)测量基准面379
(三)测量方向380
(四)支承面和衣着380
(五)基本测点及测量项目380
二、人体测量的主要方法380
(一)普通测量法380
(二)摄像法380
(三)三维数字化人体测量法381
三、人体测量数据的处理381
(一)均值382
(二)方差382
(三)标准差383
(四)抽样误差383
(五)百分位数383
四、常用的人体测量数据384
(一)中国成年人人体结构尺寸384
(二)中国成年人人体功能尺寸386
五、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387
(一)确定所设计产品的类型387
(二)选择人体尺寸百分位数387
(三)确定功能修正量388
(四)确定心理修正量389
(五)产品功能尺寸的设定389
第二章 人体生物力学参数390
一、人体运动系统及力学模型390
(一)骨骼390
(二)关节和韧带390
(三)肌肉391
(四)人体姿势392
(五)力的传递392
二、人体关节活动的舒适范围392
三、人的肢体出力范围394
(一)人体不同体位的施力394
(二)人体不同姿势的施力394
四、人体坐姿生物力学分析399
(一)体压分布399
(二)股骨受力分析400
(三)椎间盘受力分析400
五、人体生物力学参数计算400
(一)体重与身高的相关计算400
(二)人体体积和表面面积的计算401
(三)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的计算401
第三章 人的系统功能特征403
一、视觉信息接受系统特征403
(一)视觉刺激403
(二)视觉系统403
(三)视觉机能403
(四)视觉特征405
二、听觉信息接受系统特征407
(一)听觉刺激407
(二)听觉系统407
(三)听觉的物理特性407
三、人的信息输出系统特征408
(一)反应时间408
(二)反应时间的影响因素408
(三)运动速度410
四、人的可靠性影响因素411
(一)人的可靠性与意识水平的关系411
(二)人的可靠性与压力的关系412
(三)影响人的操作可靠性的因素412
五、人失误的产生与避免413
(一)人的失误413
(二)人的失误的主要原因413
(三)人的失误的分类415
(四)克服人的失误的方法415
第四章 人-机信息界面设计417
一、人-机信息界面模型417
二、视觉信息显示设计417
三、听觉信息传示设计421
(一)听觉信息传示装置使用条件421
(二)听觉传示装置的选择422
四、操纵装置设计422
(一)操纵器的选择422
(二)操纵手把的设计423
(三)适宜的操纵力范围427
(四)操纵器的适宜尺寸427
(五)脚控操纵器的设计427
第五章 人-作业界面设计430
一、作业岗位设计430
(一)作业岗位的选择430
(二)作业岗位设计要求和原则430
二、手工作业岗位设计431
(一)手工作业岗位的类型431
(二)手工作业岗位尺寸设计431
三、视觉信息作业岗位设计434
(一)视觉显示终端作业岗位的人-机界面434
(二)视觉信息作业岗位的人体尺寸435
四、作业空间设计436
(一)作业空间的人体尺度436
(二)受限作业空间438
第六章 人-设备界面设计441
一、作业台设计441
(一)控制台的设计要点441
(二)常用控制台设计442
(三)办公台设计443
二、工作坐椅设计445
(一)坐椅设计要点445
(二)坐椅结构形式445
三、手持式工具设计445
(一)设计的一般原则445
(二)解剖学因素446
(三)把手设计448
四、防护装置设计448
第七章 人-环境界面设计453
一、人对环境的适应453
二、人与热环境453
三、人与光环境456
(一)采光与照明标准456
(二)光环境的综合评价459
四、人与噪声环境461
五、人与振动环境462
(一)全身承受振动的评价标准462
(二)局部振动的评价标准463
第八章 人机系统总体设计465
一、人机工程相关因素465
二、总体设计的原则466
(一)工作空间和工作设备的设计466
(二)工作环境设计467
(三)工作过程设计468
三、总体设计的程序469
(一)人机系统设计的程序469
(二)人机系统开发的步骤470
四、总体设计的要点471
(一)人机功能分配471
(二)人机界面设计473
五、总体设计的评价473
(一)人机系统评价方法473
(二)检查表法473
主要参考文献479
第七篇 设计与材料480
第一章 概述480
一、工业设计与材料480
(一)影响材料选择的基本因素480
(二)材料选择对环境保护的考虑481
(三)影响材料选择的环境因素482
二、设计与制造工艺483
(一)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要求483
(二)成型工艺对产品设计的要求484
第二章 金属材料486
一、常用金属材料的种类、特性与用途486
(一)黑色金属486
(二)有色金属488
二、铸铁与铸钢491
(一)铸铁491
(二)铸钢492
三、钢材的分类493
(一)型钢493
(二)钢板和钢带494
(三)钢管494
(四)钢丝495
四、金属材料常用成型工艺简介495
(一)液态成型(又称铸造成型)495
(二)塑性成型495
(三)固态成型496
五、金属件设计原则与方法498
(一)基本设计原则498
(二)设计的步骤方法500
第三章 塑料501
一、常用塑料的种类、特性与用途501
(一)塑料定义501
(二)常用塑料的名称和代号501
(三)塑料的特性501
(四)常用塑料的主要性能504
(五)设计中选用塑料应注意的问题507
(六)塑料选用举例507
二、可降解塑料508
(一)可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与用途508
(二)生物可降解塑料508
(三)光可降解塑料509
三、包装容器用塑料509
(一)聚乙烯类包装容器510
(二)聚丙烯包装容器510
(三)聚氯乙烯包装容器511
(四)热塑性聚酯包装容器512
(五)其他塑料包装容器512
四、塑料的主要成型工艺与应用512
五、快速成形技术515
(一)快速成形过程及其前处理516
(二)快速成形设备516
(三)快速成形采用的材料519
(四)快速成形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519
六、塑料件结构设计要点520
(一)塑料件的结构设计520
(二)注塑件设计521
(三)中空吹塑件设计524
(四)热成型塑件设计525
(五)泡沫塑件的设计526
七、塑料制件的组装结构526
(一)概述526
(二)压配组装528
(三)搭配组装528
(四)扣环和卡固连接531
(五)塑料制件组装结构参考图例533
第四章 其他材料535
一、木材535
(一)木材的基本性能535
(二)常用木材535
(三)木材加工的基本方法536
(四)木制品的装配537
(五)木制品的表面装饰537
二、玻璃538
(一)玻璃的基本性能538
(二)常用玻璃材料538
(三)玻璃的成型与加工工艺539
第五章 材料的表面处理541
一、影响表面处理工艺选择的因素与相关术语541
(一)影响选择表面处理工艺的因素541
(二)与表面处理技术相关的专用名词542
二、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543
(一)基本金属材料适用的表面处理方法543
(二)常用的表面处理工艺544
三、塑料制品的表面整饰548
(一)提高注塑件表面质量的有效途径548
(二)塑件表面的标记、文字和符号548
(三)常用塑料制品表面整饰方法和用途549
四、电镀塑料件的工艺性要求550
第六章 常用活动固定机构参考图例554
一、简单固定装置554
二、偏心凸轮固定装置555
三、伸缩杆结构图例556
四、固定机构557
五、快速分离固定装置558
六、其他连接装置561
主要参考文献562
第八篇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563
第一章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概述563
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产生与进展563
(一)工业设计563
(二)计算机技术563
(三)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产生与进展564
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研究内容565
(一)计算机硬、软件系统566
(二)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和设计决策系统566
(三)计算机辅助基础设计567
(四)计算机辅助人机设计567
(五)计算机辅助视觉传达设计567
(六)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与分析567
(七)计算机辅助虚拟实境设计568
(八)网络化工业设计568
三、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未来568
四、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及解释570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硬件系统577
一、计算机硬件环境577
二、计算机外设(1)——2/3维输入设备577
三、计算机外设(2)——输出设备579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软件系统580
一、软件组成580
二、软件主要功能581
三、软件文件格式及转换584
(一)软件文件格式基本概念584
(二)矢量图与位图的比较585
(三)文件格式585
(四)图像分辨率586
四、工业设计常用商品化软件检索587
(一)视觉传达设计软件及后期处理软件587
(二)计算机辅助三维工业设计软件589
(三)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软件590
(四)计算机动画软件592
(五)计算机辅助网站/页设计与制作软件594
(六)计算机辅助逆向工程软件597
第四章 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基础学科598
一、计算机辅助三维造型设计598
(一)计算机三维模型简述598
(二)计算机辅助三维造型方法599
二、计算机色彩调配与设计601
(一)计算机的色彩模型601
(二)色彩的混合603
(三)色彩的对比603
(四)色彩的心理效应603
三、计算机灯光效果设计603
(一)光源的种类603
(二)照明原则603
(三)渲染算法605
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人机设计608
一、数字化人机工程简介608
(一)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研究608
(二)数字化人机工程学的内容608
二、数字化人体模型609
(一)人体测量学模型609
(二)人体力学模型613
(三)运动机构模型615
(四)人机系统计算机仿真617
三、计算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618
(一)计算机人机交互的概念618
(二)计算机软件界面设计与开发619
(三)计算机软件人机界面设计619
(四)基于信息的网络界面设计620
第六章 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621
一、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621
(一)以需求驱动的概念设计622
(二)以使用方式驱动的概念设计623
(三)自顶向下的概念设计623
(四)自下向上的概念设计623
二、计算机辅助详细设计624
(一)注塑类产品的详细设计624
(二)钣金类产品的详细设计625
三、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分析626
四、快速成形与逆向工程628
(一)快速成形基本流程628
(二)快速成形的主要工艺方法630
(三)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630
五、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AID/CAD/CAM/CAE/PDM)631
第七章 计算机辅助虚拟实境设计633
一、虚拟静态实境设计633
(一)虚拟光环境633
(二)静态真实感物体的生成635
(三)复杂实境生成技术637
二、虚拟动态实境设计640
(一)计算机动画技术综述640
(二)动态虚拟实境设计过程640
(三)动态虚拟实境设计的关键技术641
三、虚拟实境的后期设计642
(一)线性编辑642
(二)非线性编辑642
四、虚拟实境系统设计644
(一)虚拟实境的特性及与三维动画的区别644
(二)虚拟实境系统的组成645
(三)虚拟实境技术648
(四)虚拟实境的表现方式649
五、虚拟工业设计系统示例649
(一)Viewpoint概述649
(二)Viewpoint软件包650
(三)应用Viewpoint构建和发布虚拟工业设计系统的过程650
第八章 网络化工业设计652
一、网络化工业设计概述652
二、二维网页的实现与制作工具简介652
(一)网页素材加工软件Flash653
(二)网页素材加工软件Fireworks653
(三)网页编辑软件Dreamweaver654
三、Web信息平台的构筑654
(一)信息结构设计654
(二)导航设计656
(三)屏幕设计657
四、网络三维技术658
(一)网络三维简介658
(二)网络三维的实现660
五、网络化协同设计661
(一)产品开发中的协同设计思想661
(二)协同设计的资源共享662
(三)协同设计的互动统一663
(四)协同设计的组织管理664
主要参考文献665
第九篇 产品设计666
第一章 产品设计的意涵666
一、产品的定义666
二、产品的种类667
三、产品设计的内涵667
四、产品设计的思潮668
第二章 产品设计的元素与类型671
一、产品设计的元素671
二、产品设计的类型672
第三章 产品设计的计划与程序674
一、产品设计的计划674
二、产品设计的程序675
第四章 产品设计研究分析阶段的执行679
一、产品设计的分析目的679
二、产品设计的分析项目及其内容679
(一)多元资料收集679
(二)市场调查分析680
(三)相关产品意象分析681
(四)产品形态分析683
(五)竞争产品比较分析685
(六)使用情境及操作分析687
(七)人因工程分析687
(八)评价构造法(EGM)691
(九)结构功能分析691
(十)专利资料研究692
(十一)产品安全规范研究696
(十二)制定设计方针或设计规范696
第五章 产品设计整合发展阶段的执行697
一、产品设计的构想方案发展697
(一)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697
(二)综摄法(synectics)698
(三)模拟法(analogy method)698
(四)属性列举法(attributes listing)698
(五)希望点列举法(hope listing method)698
(六)缺点列举法(shortcoming listing method)699
(七)强制联想法(compulsory association)699
(八)形态分析法(morphological analysis)699
(九)检核表法(check-list technique)699
(十)奔驰法(SCAMPER)699
(十一)5W1H法699
(十二)仿生法(bionics)700
(十三)635法700
(十四)KJ法700
(十五)剧本法(scenario method)700
(十六)目录法(catalog method)701
(十七)逆向构思法(inverse conception method)701
(十八)心智图法(mind mapping)701
(十九)画廊法(gallery method)701
(二十)意象广告牌法(image board method)702
二、产品设计的造型整合发展702
(一)造型法则的运用702
(二)视觉图面的发展704
(三)立体模型的发展707
三、产品设计的工程资料发展709
第六章 产品设计评价阶段的执行714
一、产品设计的评价目的714
二、产品设计的评价项目及其内容714
(一)检核表法(check-list review)714
(二)专家评价法(experts' evalu-ation method)714
(三)加法评分法(additive scoring method)714
(四)加权评分法(weight grade method)715
(五)加权系数制定法715
(六)层级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eess,AHP)716
(七)使用性评估法(usability evaluation)716
第七章 产品设计个案研究718
一、“下肢不便身障者的室内外双用代步车创新设计-Chair Walker”个案说明718
二、“展示架的创新设计”个案说明723
三、“女性化卫浴设备创新设计-Venus Life”个案说明728
四、“幼儿辅助教育用品设计”个案说明733
五、“时尚收纳柜设计”个案说明737
六、“站立式档案夹设计”个案说明740
主要参考文献750
第十篇 传达设计751
第一章 传达设计理论基础751
一、什么是传达设计751
(一)什么是传达751
(二)什么是传达设计751
二、传达的分类752
(一)按目的分类753
(二)按媒体分类753
(三)按接受感官分类753
(四)按应用领域分类754
三、传达设计与符号理论755
(一)传达设计的基本过程755
(二)符号的功能756
(三)传达设计的符号系统756
(四)设计符号的二分法759
四、传达设计的构成762
(一)信文的文化价值的确认762
(二)设计构成的依据762
(三)设计的构成方式763
(四)专业化工程信道技术764
(五)传达设计与自由艺术的差异765
第二章 传达设计生理学、心理学基础766
一、感觉与知觉的基本特征766
(一)感觉766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767
(三)感、知觉的统计特征769
二、视觉生理、心理特征770
三、形状的认知及其含义770
(一)轮廓与形状770
(二)主观轮廓770
(三)图形与背景771
四、视觉空间知觉773
(一)非视觉性深度线索773
(二)双眼视觉性深度线索774
(三)空间视觉的物理条件776
五、运动的感知777
六、残效与错觉777
(一)残效778
(二)错觉779
七、形式美法则及美的量化783
(一)对立与统一783
(二)平衡与不平衡784
(三)对称与不对称785
(四)调和与对比785
(五)节奏786
(六)比例786
(七)形式美度的量化787
(八)传达设计的技术美787
第三章 传达设计的工程手段788
一、概述788
二、计算机硬件系统788
三、计算机图形学788
四、图像处理789
(一)基本原理789
(二)空域或频域滤波790
(三)灰度分析793
(四)图像识别797
五、目前常用的图形图像应用软件798
第四章 印刷媒体技术799
一、工艺流程799
(一)传统工艺799
(二)现代工艺803
二、纸张808
三、油墨810
四、文字813
第五章 电波媒体技术820
一、听觉电波媒体技术820
二、视觉电波媒体技术820
(一)系统的构成820
(二)电视节目的前期拍摄823
第六章 光化学媒体833
一、现场拍摄设备、附件及材料833
(一)模拟相机833
(二)滤光镜837
(三)照明设备838
二、胶片839
三、暗房设备844
四、光化学成像流程846
(一)黑白成像流程846
(二)彩色成像流程847
五、暗房材料848
第七章 应用领域850
一、广告设计850
(一)广告与广告设计850
(二)广告调研855
(三)广告策划856
(四)广告表现858
(五)广告效果860
(六)广告法规与伦理862
(七)广告设计制作864
二、包装设计868
(一)包装设计的实用价值868
(二)包装设计的象征价值868
(三)包装设计的性质868
(四)包装设计理论869
(五)包装的分类870
(六)包装设计流程870
三、展示设计873
(一)展示设计的分类873
(二)展示设计的性质873
(三)展示设计的文化价值873
(四)展示设计的程序874
四、CI设计877
(一)CI的作用与原则877
(二)理念认知(MI)系统879
(三)行为认知(BI)系统880
(四)视觉认知(VI)系统882
(五)CI系统设计的程序883
主要参考文献885
第十一篇 设计管理887
第一章 设计管理定义887
第二章 设计管理内涵891
第三章 设计管理功用896
一、产品性质和形态指向896
二、产品的价值或意义指向897
三、产品新颖度指向899
第四章 设计管理层面901
第五章 创意需求管理905
一、技术演进与需求阶层907
二、消费市场与需求阶层的关系912
三、造型活动与需求阶层的关系913
第六章 设计程序管理920
一、构想发展与企业发展921
二、新的设计程序模式922
三、产品设计实施范例924
四、设计范例分析927
五、与其他设计程序的比较分析930
第七章 设计决策管理932
一、多属性准则决策模式(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ethods,MADM)937
二、贝氏(Bass)产品扩散预测模式939
三、创新构想筛选量化模式(Innov-ative Ideas Screening Model,IISM)939
第八章 设计理念管理945
第九章 造型力管理956
主要参考文献966
第十二篇 设计评价968
第一章 设计评价的基础968
一、设计评价的本质968
(一)设计是创造行为968
(二)设计是造型活动969
(三)设计是经济行为970
(四)设计是文化创意971
二、设计评价的内涵972
(一)产品的功能向度972
(二)产品的感性向度974
(三)产品的评价向度976
三、设计评价的准则976
(一)优良设计评选准则的比较976
(二)优良设计评选准则的探讨979
(三)优良设计评选准则的汇整981
第二章 设计评价的理论983
一、概述983
二、从设计是创造行为探讨设计评价983
(一)创意与创造力984
(二)创造主体的评价986
(三)创意产品的认知模式987
三、从设计是造型活动探讨设计评价989
(一)从设计程序探讨设计评价989
(二)设计计算机化的评价困境993
(三)产品造型的评价模式997
(四)人因造型的设计评价个案999
四、从设计是经济行为探讨设计评价1001
(一)从创新观点探讨设计评价1001
(二)从行销观点探讨设计评价1007
(三)从管理观点探讨设计评价1008
(四)从环保观点探讨设计评价1012
五、从设计是文化创意探讨设计评价1015
(一)文化产品与人性设计1015
(二)文化产品的内涵1018
(三)文化产品的设计模式1019
(四)文化产品的评价方法1023
第三章 设计评价的方法1029
一、设计评价的模式1029
(一)设计评价流程1029
(二)设计评价的模式1030
二、设计评价的方法1037
(一)概述1037
(二)设计评价的心理评量1037
(三)常用的评价方法1038
(四)语意差异法1042
(五)多向度评量法1045
(六)图表与加权的评价方法1047
三、设计评价与问卷调查1050
(一)问卷调查的方式1051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步骤1054
(三)资料统计与分析1060
第四章 设计评价的实务1062
一、企业如何评价设计1062
(一)企业如何进行设计评价1062
(二)设计的可行性分析1063
(三)企业评价设计的要因1065
二、企业如何从构想、机能到造型的评价1072
(一)产品构想的评价1073
(二)产品机能的评价1076
(三)产品造型的评价1077
三、从企业的观点探讨设计评价1079
(一)企业因应社会变迁的设计评价1081
(二)台湾企业设计主管对设计评价的看法1085
附录一 世界设计竞赛与优良产品评选准则1088
附录二 设计主要网站1096
主要参考文献1096
第十三篇 设计教育1098
第一章 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概述1098
一、德国设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098
(一)包豪斯1099
(二)德国设计教育的现状及发展1100
二、美国设计教育的发展1103
(一)美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1103
(二)美国设计教育的现状1104
(三)美国设计教育的特征1106
三、英国设计教育的发展1108
(一)英国工业设计的历史1108
(二)英国设计教育的现状1108
(三)英国设计教育的特征1109
四、日本设计教育的发展1111
(一)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1111
(二)日本设计教育的发展1111
(三)日本设计教育的管理1112
五、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1113
(一)中国设计教育的历史1113
(二)中构设计教育的现状1114
(三)中国设计教育的特征1114
(四)中国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1116
第二章 设计教育结构体系1117
一、设计教育的目标1117
二、设计教育的特征1118
三、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1120
(一)人才培养方式1120
(二)人才规格1121
四、设计教育的层次1123
(一)本科教育1123
(二)研究生教育1125
(三)职业教育1125
(四)其他层次1129
五、设计课程设置1130
(一)本科层次课程设置1131
(二)研究生层次课程设置1134
第三章 设计教育资源库1136
一、中国与世界各地著名设计院校1136
(一)中国著名设计院校1136
(二)世界各地著名设计院校1142
二、国际著名专业设计期刊1162
附录 工业设计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1166
主要参考文献1172
第十四篇 设计与法规1173
第一章 工业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概述1173
一、工业设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的概念与范畴1173
(一)法律体系1173
(二)法律法规1173
二、设计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1175
三、设计所涉及法规的特征1177
(一)制约性1177
(二)促进性1177
(三)规范性1178
(四)保护性与处罚性1178
(五)协调性1179
(六)发展性1179
第二章 知识产权的概念及常用法规1180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1180
二、知识产权的产生与发展1181
(一)知识产权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的精神需求1181
(二)知识产权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182
(三)知识产权的产生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1182
三、知识产权的国际化1182
第三章 专利的基本概念1184
一、有关专利的概念1184
二、专利权的属性1184
三、专利权的有关原则1185
四、专利制度1187
五、发明1188
六、发明专利的实质条件1188
七、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审批1189
八、发明专利权的内容1190
九、实用新型1190
(一)实用新型的有关概念1190
(二)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实质条件1191
(三)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和审批1191
(四)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内容1191
第四章 专利法中的外观设计1192
一、专利法中“外观设计”的概念1192
二、外观设计保护的条件1192
三、不属于外观设计保护范围的物品1194
四、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特点1195
五、外观设计与发明、实用新型的区别1196
六、外观设计专利的实质性条件1197
七、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1198
八、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时限1198
第五章 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与指导1199
一、申请的准备1199
(一)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的形式要求1199
(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1200
(三)申请文件的纸张要求1200
(四)申请文件的文字和书写要求1201
二、《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书》的撰写要求1202
三、《外观设计图或照片》中产品视图的绘制要求1207
四、外观设计图绘制的一般要求1208
五、外观设计产品的绘制要求1210
六、附加视图及其表示方法1211
七、可分离组合产品的视图表示方法1216
八、细长形状产品视图的表现方法1219
九、《外观设计图或照片》中产品视图的摄制方法1219
十、规范与不规范的申请视图举例1223
十一、外观设计无效诉讼案例分析1224
(一)案由1225
(二)胜诉的条件1:证据确凿充分1237
(三)胜诉的条件2:适用法律正确1244
(四)胜诉的条件3:程序合法1245
(五)胜诉的条件4:认定事实清楚1263
第六章 工业设计师与商标法1281
一、商标的特征和功能1281
(一)商标的特征1281
(二)商标的功能1281
二、商标的种类1281
(一)文字商标、图形商标、组合商标、立体商标1282
(二)注册商标、未注册商标1282
(三)商品商标、服务商标1282
(四)集体商标、证明商标1283
(五)驰名商标1284
三、商标注册的条件1285
(一)显著性1285
(二)合法性1286
(三)无争议性1287
(四)无冲突性1288
四、商标注册的有关程序1288
(一)申请1288
(二)初步审查1289
(三)审定公告、异议1289
(四)核准注册1290
(五)注册商标的争议与撤销1290
(六)注册商标的续展、注销、转让和使用许可1290
五、商标权的保护1291
(一)商标权1291
(二)侵犯商标权的行为1291
(三)商标权的保护措施1292
六、商标使用的管理1293
(一)注册商标使用的管理1293
(二)未注册商标使用的管理1293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294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301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1308
主要参考文献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