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史学史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史学史 第2版
  • 白寿彝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5276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中国史学史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题记1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1

第一节 远古的传说1

一 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1

二 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4

第二节 从卜辞到国史5

一 卜辞和金文的记载5

二 《尚书》和《诗经》6

三 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9

四 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的国史11

第三节 孔子和《春秋》14

一 孔子修《春秋》14

二 《春秋》的属辞比事16

三 《春秋》尊王道重人事17

第四节 战国时期私人撰述的发展19

一 《左传》和《国语》19

二 《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23

第二章 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27

第一节 秦汉史学和秦汉政治27

一 秦焚书和秦刻石27

二 汉初君臣论历代兴废28

三 尊儒和阴阳五行说、谶纬说的流行29

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36

一 司马迁的家学36

二 司马迁著《史记》38

三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40

四 《史记》的续补53

第三节 刘向、歆和典籍校雠54

一 刘氏父子生平54

二 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55

三 刘氏父子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56

第四节 班固和《汉书》60

一 班固的家学60

二 班固断代为史61

三 《汉书》的博洽67

四 《汉纪》的继出和《汉书》的专门之学73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78

第一节 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78

一 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78

二 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80

三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82

四 家史、谱牒和别传87

五 通史撰述和历史笔记90

第二节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上)94

一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94

二 陈寿和《三国志》97

三 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袁宏《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100

四 沈约、萧子显和魏收的皇朝史撰述108

第三节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下)113

一 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史馆的设立113

二 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115

三 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119

四 附论 吴兢和《贞观政要》122

第四节 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和《史通》125

一 刘知几著《史通》125

二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127

三 刘知几论“史才三长”132

第五节 典制史的崛起——杜佑和《通典》133

一 杜佑著《通典》133

二 《通典》关于国家职能认识的新发展135

三 杜佑的史学思想和朴素的历史进化观137

第六节 历史思想领域的成就141

一 神灭论与兴亡论141

二 封建论与民族论144

三 《人物志》与帝王论146

第七节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154

一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154

二 史注的突出成就155

三 文献整理、总集和类书160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162

第一节 宋元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162

一 宋元时期史学的特点162

二 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165

三 宋元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68

第二节 宋元时期史学思想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170

一 理学对宋元史学思想的影响170

二 宋元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172

三 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175

第三节 欧阳修多方面的史学成就178

一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178

二 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182

三 历史文学上的主张和成就186

第四节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87

一 《资治通鉴》的编修187

二 “资治”的指导思想191

三 历史文学的成就193

第五节 郑樵和《通志》195

一 《通志》的编修195

二 郑樵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思想197

三 历史文献学的主张200

第六节 朱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203

一 朱熹的历史哲学203

二 《资治通鉴纲目》和《伊洛渊源录》207

三 历史文献学上的贡献208

第七节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211

一 《文献通考》的编修211

二 马端临的史学思想213

三 马端临的文献学217

第五章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220

第一节 明清时期史学领域的变化220

一 明清时期的史学特点220

二 明代的史学221

三 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221

四 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223

第二节 明代的史学成就225

一 明代官修史籍225

二 郑晓、王世贞、李贽、焦竑等人的史学228

三 明末史学234

第三节 黄宗羲、王夫之的史学237

一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237

二 《明夷待访录》的思想倾向238

三 有关明代文献和《明儒学案》242

四 王夫之著《读通鉴论》244

五 王夫之的史论方法245

六 王夫之的史学思想248

第四节 顾炎武、顾祖禹和马骕的史学254

一 顾炎武著《日知录》254

二 顾炎武治史特点256

三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258

四 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261

五 顾祖禹提倡经世之学262

六 《读史方舆纪要》著述特点264

七 马骕的史学成就267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乾嘉考据史学270

一 明清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270

二 钱大昕、崔述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史学274

三 简说清代修史280

第六节 章学诚著《文史通义》281

一 史学经世思想的发展281

二 重视“别识心裁”284

三 “史义”与“史德”286

四 地方志的理论与实践289

第七节 龚自珍的史学292

一 提出“尊史”说292

二 纵论历史变迁295

三 建议西北建设298

四 复兴经世之学299

第六章 近代史学(上)302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紧迫感302

一 魏源的爱国史学著述302

二 《瀛环志略》、《夷氛闻记》和《中西纪事》308

三 边疆历史地理学的兴起313

第二节 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315

一 早期维新派王韬的史学思想315

二 黄遵宪《日本国志》的成就318

三 康有为历史必变的思想和维新变法321

第三节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和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326

一 “新史学”思潮及其代表梁启超326

二 夏曾佑在通史撰著上的成就330

三 20世纪初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333

第七章 近代史学(下)339

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近代化339

一 史学近代化的特点339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史学近代化过程的影响341

第二节 “五四”后的梁启超史学341

一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341

二 对清代学术的总结344

三 历史研究法346

第三节 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和顾颉刚的“古史辨”349

一 胡适的实用主义349

二 实用主义的学术研究方法论351

三 顾颉刚的“古史辨”352

四 《禹贡》杂志与边疆地理研究354

第四节 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355

一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355

二 诗文笺证和“民族文化之史”358

三 宗教史,文献学,“表微书”362

第五节 中国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365

一 中国近代考古学365

二 中国猿人的发现366

三 甲骨学对近代史学的影响368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37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371

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逐步传播371

二 李大钊的贡献372

三 郭沫若的贡献374

四 通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376

五 在斗争中建立起来38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382

一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382

二 新中国成立后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383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考验385

四 马克思主义史学步入新的历史时期386

第三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388

一 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388

二 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392

重版后记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