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FLAC原理、实例与应用指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波,(美)韩彦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ISBN:711405738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23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649页
- 主题词:土木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程序,FLAC
PDF下载
下载说明
FLAC原理、实例与应用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理论篇3
第1章 FLAC理论背景——显式有限差分法3
1.1 FLAC名词概念解释3
1.1.1有限差分法3
1.1.2显式的时程方案3
1.1.3拉格朗日分析4
1.1.4塑性分析5
1.2场方程5
1.2.1运动和平衡5
1.2.2本构关系6
1.2.3边界条件6
1.3 FLAC的数值公式7
1.3.1 FLAC网格7
1.3.2有限差分方程7
1.3.3力学阻尼11
1.3.4时步确定及解的稳定性问题14
第2章 材料模型的本构理论和数值实现16
2.1零模型16
2.2弹性模型16
2.2.1各向同性弹性模型16
2.2.2横观各向同性弹性模型17
2.3摩尔—库仑模型18
2.3.1增量弹性法则18
2.3.2屈服函数和势函数19
2.3.3塑性修正20
2.4德鲁克—普拉格(Drucker-Prager)模型21
2.4.1增量弹性法则22
2.4.2屈服函数和势函数22
2.4.3塑性修正24
2.5节理化模型25
2.6应变硬化—软化模型28
2.6.1硬化—软化参数29
2.6.2用户自定义函数的材料模型29
2.7双线性应变硬化—软化的节理化模型30
2.7.1岩土介质的破坏判据和流动法则30
2.7.2弱面的破坏判据和流动法则32
2.7.3大应变模式中方位角的更新34
2.7.4硬化参数34
2.8双屈服模型35
2.8.1增量弹性法则35
2.8.2屈服函数和势函数36
2.8.3硬化/软化参数36
2.8.4塑性修正37
2.9修正的剑桥粘土模型39
2.9.1屈服函数39
2.9.2硬化—软化准则40
2.9.3初始应力状态40
2.9.4确定输入参数40
2.10霍克—布朗模型43
2.10.1基本方程43
2.10.2流动法则44
第3章 流体—固体相互作用分析46
3.1简介46
3.2流体—固体相互作用数值表达47
3.2.1本构定律:建立单元“刚度矩阵”48
3.2.2非饱和流动48
3.2.3连续性方程49
3.2.4部分饱和节点的连续性49
3.2.5数值计算的稳定性:流体时步50
3.2.6控制方程的连续性表达式50
3.3建模方法52
3.3.1单纯流动和流—固耦合问题的解决办法52
3.3.2计算的时标52
3.3.3选择一种完全耦合分析的模拟方法55
第4章 岩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结构单元58
4.1梁(Beam)单元58
4.1.1公式推导58
4.1.2梁单元的参数60
4.2锚索(Cable)单元61
4.2.1公式推导61
4.2.2锚索单元的参数64
4.3桩(Pile)单元66
4.3.1公式推导66
4.3.2桩单元的材料参数69
4.4二维岩石锚杆(Rockbolt)单元70
4.4.1公式推导70
4.4.2岩石锚杆单元的参数70
4.5二维条形锚(Strip)单元71
4.5.1公式推导71
4.5.2条形锚单元的参数72
4.6二维支撑(Support)单元73
4.6.1理论推导73
4.6.2支撑(Support)单元特性73
4.7三维壳体(Shell)单元74
4.7.1三维壳体结构单元74
4.7.2三维壳体结构单元参数75
4.8衬砌(Liner)单元76
4.8.1力学特性76
4.8.2衬砌响应的监控78
4.8.3衬砌单元的参数78
4.9三维土工格栅(Geogrid)单元79
4.9.1力学性能79
4.9.2土工格栅单元的参数81
第5章 FLAC内置的FISH语言82
5.1 FISH语言的语法规则82
5.1.1命令行82
5.1.2函数名、变量名和潜在的冲突83
5.1.3变量作用范围86
5.1.4函数组成、赋值和调用格式86
5.1.5数据类型87
5.1.6算术表达式和类型转换88
5.1.7字符串89
5.1.8删除和重定义FISH函数90
5.1.9 FISH控制语句91
5.2 FLAG与FISH的交互作用92
5.2.1 FISH调用92
5.2.2 FLAC明确定义的标量变量93
5.2.3网格点变量与单元变量94
5.2.4应变计算94
5.2.5 FLAC本构模型变量95
5.2.6 Table特殊函数95
5.2.7直接访问内存的特殊函数96
5.2.8 FISH的输入/输出程序96
5.3基于FISH的用户自定义本构模型97
5.3.1概述97
5.3.2模型的定义和使用98
5.3.3用户定义局部特性变量98
5.3.4状态变量100
5.3.5 UDM中的变量mode的使用101
5.3.6子单元求平均数的变量——zsub变量的使用102
5.3.7本构模型中的FRIEND函数103
5.3.8提示和建议105
第6章 FLAC可选模块106
6.1热力学分析106
6.1.1简介106
6.1.2热力学模型描述106
6.1.3热对流109
6.2蠕变分析110
6.2.1简介110
6.2.2蠕变本构模型的描述110
6.3两相流分析117
6.3.1引言117
6.3.2数学表达式118
6.4动力学分析122
6.4.1概述122
6.4.2等线性法122
6.4.3动力方程124
6.4.4动态多步125
6.4.5滞后阻尼的理论背景126
6.4.6瑞利(Rayleigh)阻尼127
6.4.7静态边界129
6.4.8自由场边界130
6.5基于C++的用户自定义模型UDM131
6.5.1简介131
6.5.2用户自定义模型方法131
6.5.3数值实现136
实例篇145
第7章 摩尔—库仑材料上的条形及圆形基础计算145
7.1问题描述145
7.2理论解145
7.3 FLAC模型146
7.4结果及讨论147
7.4.1条形基础问题147
7.4.2圆形基础问题149
7.5 FLAC数据文件150
第8章 一维固结问题153
8.1问题描述153
8.2理论解153
8.3 FLAC模型154
8.4结果和讨论155
8.5数据文件“H1.Dat”156
第9章 浅层承压水井抽水计算161
9.1问题描述161
9.2理论解161
9.3 FLAC模型163
9.4结果和讨论163
9.5数据文件“H4.DAT”165
第10章 剑桥—粘土排水与不排水三轴压缩的数值试验170
10.1问题描述170
10.2理论解170
10.3 FLAC模型173
10.4结果及讨论173
10.5建模数据文件181
10.5.1数据文件“CAM1.DAT”181
10.5.2数据文件“CAM2.DAT”184
10.5.3数据文件“YIELD.FIS”187
第11章 钻孔的孔隙弹性响应分析189
11.1问题描述189
11.2理论解189
11.3 FLAC模型192
11.4结果讨论193
11.5建模数据文件195
11.5.1数据文件“BHM.DAT”195
11.5.2数据文件“BH.DAT”198
11.5.3 FISH函数“BHPP.FIS”200
11.5.4 FISH函数“SIGT.FIS”201
11.5.5 FISH函数“BHUR.FIS”202
11.5.6 FISH函数“LOG IT.FIS”203
11.5.7 FISH函数“Qdonut.FIS”203
11.5.8 FISH函数“Erfc .FIS”204
第12章 岩石边坡的稳定性分析205
12.1问题描述205
12.2建模过程206
12.3结果及讨论207
12.4建模数据文件“ROCKSL.DAT”208
第13章 基坑开挖与土钉墙施工过程模拟210
13.1问题描述210
13.2建模过程211
13.3结果及讨论214
13.4建模数据文件215
13.4.1建模数据文件“WALL.DAT”215
13.4.2建模数据文件“WALL V.DAT”219
第14章 堤坝的地震分析222
14.1问题描述222
14.2建模过程225
14.2.1步骤1:建立初始应力状态231
14.2.2阶段2:建立水库水位上升时的应力状态233
14.2.3阶段3:假定不发生液化时的地震计算235
14.2.4阶段4:假定发生液化时的地震计算246
14.3评论249
14.4程序文件“EARTHDAM.DAT”249
第15章 竖向及水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桩基计算261
15.1问题描述261
15.2建模过程261
15.3结果讨论266
15.4建模数据文件266
15.4.1数据文件“PILE.DAT”266
15.4.2数据文件“FIND ADD.FIS”270
15.4.3数据文件“P-Y.FIS”270
15.4.4数据文件“SERVO.FIS”273
第16章 浅埋隧道的开挖与支护275
16.1问题描述275
16.2建模过程275
16.3结果讨论278
16.4建模数据文件282
第17章 盾构法隧道基础上扩挖地铁车站的数值分析289
17.1问题描述289
17.2工程概况289
17.3建模过程方法290
17.4双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模拟291
17.4.1双线隧道盾构施工的不同方案的模拟292
17.4.2双线隧道盾构施工的不同方案的模拟结果分析293
17.5双隧盾构基础上扩挖成站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模拟293
第18章 地铁隧道穿越高层建筑桩基托换工程分析297
18.1工程概况297
18.2动态施工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建立298
18.2.1三维模型的建立298
18.2.2考虑建筑结构—基础共同作用的计算方法298
18.2.3模型条件定义300
18.2.4编程思路及程序流程图301
18.3地铁隧道穿越桩基施工数值模拟优化303
18.3.1短台阶分部开挖数值模拟的几个方案304
18.3.2计算结果对比分析305
18.3.3最优隧道施工方案的选定305
18.4地铁隧道穿越桩基区力学行为分析306
18.4.1地层剖面上不同地层间的位移分析306
18.4.2桩的内力及位移变化分析306
18.4.3桩弯矩分析307
18.5桩基托换方案研究与关键施工技术308
18.5.1数值模拟所得桩沉降结果308
18.5.2托换方案研究309
18.5.3桩基托换施工技术310
18.6桩基托换工程的实测分析与效果评价311
第19章 FLAC3D二次开发——地铁施工诱发地层沉降分析314
19.1地铁施工诱发地层沉降分析方法概述314
19.2单隧道施工过程模拟及其诱发地层环境损伤分析的自动建模315
19.2.1计算域的确定315
19.2.2荷载条件315
19.2.3边界条件确定315
19.2.4地下水参数315
19.2.5强度准则以及变形模式315
19.2.6盾构施工过程模拟316
19.2.7盾构施工模拟的FLAC语言的实现317
19.2.8地铁盾构隧道沉降预测(STEAD)系统开发318
19.2.9 STEAD系统运行与原始数据的准备318
19.3地铁隧道下穿建筑基础诱发地层变形空间效应的实例分析320
19.3.1工程简介320
19.3.2盾构隧道穿越建筑基础FLAC3D自动建模321
19.3.3隧道近距穿越建筑物诱发地层变形空间效应323
19.3.4工程应用与实测分析326
19.4双隧道施工过程模拟及其诱发地层环境损伤预测的自动建模327
19.4.1 STEAD系统中地铁双隧道开挖的沉降分析模块概述327
19.4.2双隧道开挖的FLAC3D自动建模329
19.5地铁平行双隧道开挖的应用实例分析331
19.5.1台北TRTSY区间段隧道实例分析331
19.5.2北京地铁10号线区间隧道应用实例分析332
应用指南篇339
之一 FLAC应用指南339
第20章 FLAC概述及特点339
20.1 FLAC概述339
20.2 FLAC与其他方法比较340
20.3 FLAC特点综述341
20.3.1基本特点341
20.3.2可选模块特征342
20.3.3建模过程及交互作用343
20.4 FLAC应用领域344
20.5 FLAC手册应用指南345
20.6 Itasca咨询集团公司347
20.7用户支持User Support347
第21章 开始应用FLAC349
21.1安装与启动过程349
21.1.1系统要求349
21.1.2安装过程350
21.1.3 FLAC的系统组成352
21.1.4内存分配352
21.1.5工具程序及图形设备352
21.1.6启动353
21.1.7程序初始化353
21.1.8版本号353
21.2运行FLAC353
21.2.1命令驱动模式运行FLAC354
21.2.2菜单驱动模式运行FLAC361
21.3名词术语377
21.4有限差分网格380
21.5命令语法382
21.6 FLAC应用技巧382
21.6.1生成网格384
21.6.2指定材料模型387
21.6.3施加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389
21.6.4逐步实现初始平衡390
21.6.5执行变更393
21.6.6保存及恢复问题状态395
21.6.7简要分析的命令概要395
21.7符号约定396
21.8单位系统397
21.9计算精度限定398
21.10文件Files399
第22章 采用FLAC解决问题401
22.1一般方法401
22.1.1第一步 定义模型分析目标402
22.1.2第二步 建立用于描述物理系统的概念图402
22.1.3第三步 建立并运行简单的理想化模型402
22.1.4第四步 汇集与问题相关的详细数据402
22.1.5第五步 准备运行不同的具体模型403
22.1.6第六步 进行模型计算403
22.1.7第七步 提出分析结果403
22.2生成网格403
22.2.1使网格与问题计算域相适应404
22.2.2建立内外边界形状404
22.2.3联结子网格414
22.2.4局部化及网格相关性416
22.2.5非均匀网格的位移连续性——斑片试验423
22.2.6轴对称网格424
22.2.7网格的平面应力分析425
22.3边界条件425
22.3.1应力边界425
22.3.2位移边界431
22.3.3选择合适的边界形式描述真实边界434
22.3.4人工边界434
22.3.5轴对称加载440
22.3.6内部边界条件442
22.4初始条件442
22.4.1不考虑重力影响的均匀应力442
22.4.2均匀材料考虑应力梯度443
22.4.3谨慎使用INITIAL命令指定变量444
22.4.4非均匀材料考虑应力梯度444
22.4.5非均匀网格的应力初始化445
22.4.6非均匀网格的内部压实448
22.4.7改变模型后的初始应力449
22.4.8地下水面的应力与孔隙压力的初始化450
22.4.9速率的初始化451
22.5加载和顺序建模451
22.5.1对顺序建模问题的推荐方法452
22.5.2改变材料特性的影响459
22.5.3材料开挖对地面响应的影响463
22.5.4将惯性作用减到最少465
22.5.5对时间相关性效应的建模471
22.6本构模型的选择472
22.6.1本构模型概述472
22.6.2选择适当的模型474
22.6.3本构模型的运行方法477
22.6.4水的影响477
22.7材料特性478
22.7.1质量密度478
22.7.2固有的可变形特性479
22.7.3固有的强度特性480
22.7.4破坏后特征482
22.7.5体积压力特性494
22.7.6推断现场的材料特性494
22.7.7材料特性分布的空间变异性与随机性496
22.7.8材料特性与围压或应变的相关性497
22.8技巧与建议501
22.9 FLAC有关解释506
22.9.1不平衡力507
22.9.2网格点速度507
22.9.3塑性指示器508
22.9.4历史记录508
22.10复杂建模方法508
22.10.1对有限数据系统的建模508
22.10.2对混沌系统的建模509
22.10.3局部化、物理非稳定性与路径相关性509
第23章 FISH入门指南510
23.1简介511
23.2指南511
第24章 FLAC的其他问题521
24.1 FLAC运行时间基准521
24.2应用文件522
24.3硬件钥匙驱动程序522
之二 FLAC3D应用指南525
第25章 FLAC3D命令525
25.1 FLAC3D概述525
25.2 FLAC3D命令约定及特点526
25.2.1语法526
25.2.2交互式输入526
25.2.3使用 range关键词的命令527
25.3单元的节点编号和面的方向的约定529
25.4命令功能描述533
25.4.1程序控制命令533
25.4.2使用图形用户界面534
25.4.3指定计算模型534
25.4.4配置额外内存534
25.4.5输入几何条件534
25.4.6创建命名对象534
25.4.7指定本构模型及其特性值534
25.4.8指定初始条件535
25.4.9边界条件536
25.4.10指定结构单元536
25.4.11定义接触面或节理面536
25.4.12用户自定义的变量和函数536
25.4.13在运算过程中监控模型的状态536
25.4.14运算求解536
25.4.15 模型状态的输出537
第26章 FLAC3D求解问题一般方法538
26.1第一步:确定数值分析的目标538
26.2第二步:建立描述实际问题的概念模型539
26.3第三步:建立并运行简单的理想化模型539
26.4第四步:汇集求解问题的详细数据540
26.5第五步:准备运行不同的具体模型540
26.6第六步:进行模型的运算540
26.7第七步:分析运算结果540
第27章 生成FLAG3D网格541
27.1网格生成器概述541
27.1.1生成单元541
27.1.2连接邻近的基本网格545
27.2使网格与简单的形状相一致548
27.3用FISH语言生成网格551
第28章 FLAC3D模型的边界条件554
28.1应力边界554
28.1.1使用应力梯度556
28.1.2改变应力边界条件556
28.1.3建议和忠告558
28.2位移边界561
28.3选择合适的边界类型模拟真实的边界565
28.4人工边界565
28.4.1对称面边界565
28.4.2边界切断566
第29章 FLAC3D初始条件及顺序建模567
29.1不考虑重力影响的均匀应力567
29.2均匀材料考虑应力梯度568
29.3非均匀材料考虑应力梯度569
29.4非均匀网格的应力初始化570
29.5非均匀网格的内部压实572
29.6模型改变后的初始应力575
29.7带有浸润面时应力与孔隙压力的初始化575
29.8速率的初始化577
29.9加载及顺序建模578
第30章 选择FLAC3D本构模型584
30.1本构模型概述584
30.2模型的合理选择586
30.3水的影响589
30.4本构模型的建立方法589
第31章 FLAC33D材料特性591
31.1质量密度591
31.2固有的可变形特性591
31.3固有的强度特性593
31.4破坏后特征595
31.5剪胀性595
31.6剪切硬化/软化596
31.7体积硬化/软化600
31.8拉伸软化600
31.9推断现场的材料特性603
31.10材料特性分布的空间变异性与随机性607
第32章 FLAC3D分析技巧与建议608
第33章 FLAC3D有关解释613
31.1不平衡力613
33.2网格点的速度613
33.3塑性指示器614
33.4记录614
参考文献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