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年以前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英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84994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33页
- 文件大小:355MB
- 文件页数:548页
- 主题词:教育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大事典 1840年以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教育的起源1
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1
早期的生活规范教育2
原始民俗教育3
原始宗教教育3
文字的出现与教育5
养老制度与学校的出现6
甲骨文、金文中有关学校教育的记载7
二、教育政策8
学在官府8
周公制礼乐之教9
学在四夷,百家争鸣10
稷下学宫13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5
焚书坑儒19
书同文,行同伦20
黄老政治下的文教政策2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2
养士与教育23
官方经学的建立23
儒佛道三教并立25
理学支配下的教育政策26
文字狱27
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政策28
三、教育行政30
儒家经典中的教育行政体制30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及官员32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及官员33
兴学重教的诏令法规及措施35
学规39
学校的整顿与改良44
一、中央官学45
西周至汉代的中央官学45
汉代的中央官学45
魏晋南北朝的中央官学46
隋唐五代的中央官学49
宋代的中央官学50
辽金的中央官学51
元代的中央官学52
明代的中央官学52
清代的中央官学54
二、中央官学的教育与教学59
中央官学的入学资格与办法59
中央官学的学制与课程62
中央官学的教学、考试与升黜66
中央官学学生类别及待遇71
中央官学学生的结业出路73
中央官学教官类别及录用条件75
中央官学教官待遇80
中央官学的管理及奖惩81
皇帝视学85
中央官学的经费收支87
中央官学的校舍建筑87
三舍法89
监生历事90
中央官学中的外域留学生90
三、地方官学91
地方官学的建置91
地方官学的招生96
地方官学学生的待遇97
地方官学的教学、考试与升黜98
地方官学学生的结业出路102
地方官学教官类别及录用条件104
地方官学教官待遇及考核升迁106
地方官学的管理及学规108
地方官学的经费收支112
地方官学的校舍建筑113
地方官学与社会教化115
文翁兴学116
苏湖教法116
四、专门学校117
鸿都门学117
“四学”和总明观117
律学118
书学119
画学119
算学120
阴阳学121
医学122
外语学校125
武学126
五、宫廷贵族学校和民族学校127
保傅教育127
君王教育127
宗室学校128
女真学130
蒙古学131
回回学132
八旗官学132
一、书院135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135
著名书院138
书院的管理体制143
书院的学生145
书院的教师147
书院的教学与研究149
书院的藏书与刊书152
书院的学规155
书院的经费158
二、社学160
社学的建置160
社学管理制度164
社学教育的职能167
三、义学168
义学的建制168
义学的教学与管理170
一、早期的私学174
孔子的私学174
孔门后学的私家传授174
墨家的私学176
道家的私学176
法家的私学177
二、汉以后的私家传授178
汉以后的私学发展178
影响较大的私家传授体系179
私学的教师181
私学的学生184
私学的教学185
私学的管理185
三、蒙学188
蒙学的办学类型188
蒙学的课程与教学190
蒙学的管理194
蒙养规约195
一、普通学校教学内容和教材197
六艺教学197
经学教育内容199
《诗经》教材205
《尚书》教材207
《周易》教材209
《仪礼》教材210
《周礼》教材211
《礼记》教材212
《春秋》教材213
《论语》教材215
《孝经》教材216
《四书》教材217
《小学》类教材218
《老子》教材219
石经221
二、专门教育的内容和教材223
算学教材223
天文学教材224
医学教材225
武学教材225
律学教材226
蒙养教材227
家训232
一、荐举制度234
西周的乡举里选234
察举制的科目及荐举方式236
察举的考核措施240
察举制的流弊243
九品中正制244
二、科举制度247
科举制度的沿革247
科举的科目251
科举考试的录取程序256
科举考生的来源及报考要求264
科举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程式266
科举考试的考官及管理人员269
科举考场规则274
考生的生活277
科举及第后的待遇279
科场要案282
武科举284
翻译科举287
制举和特科288
一、家庭教育293
古代对家庭教育的论述293
家庭早期教育的实施294
胎教296
职业技艺的家世传授297
家风与家规298
家教典范299
二、女子教育301
女子教育的目标301
关于家庭人际关系的教育内容302
关于女子教育的著述304
关于才学、艺术方面的教育307
宫廷女子教育309
女子教育的通俗读物310
一、社会道德风尚教育312
推崇教化的诏令法规312
负责社会教育的机构和官员313
移风易俗的措施317
旌德扬善的劝奖行为319
宣谕和讲约319
乡饮酒礼320
二、生产技术教育321
隶属官府的工匠教育321
官方组织的技术传授和推广321
民间组织的科技传授和推广323
艺徒制324
一、总论327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327
关于教育的社会作用334
关于环境与教育337
关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339
二、关系论345
论教育与选士345
论修己与治人347
论自修与师教348
论自然与名教350
论德与才352
论学与思354
论博与约355
论专与通357
论知与行358
论义与利359
论道与事360
三、学习原则论363
论立志向上363
论虚心好问364
论专一有恒364
论循序渐进365
论勤学苦练366
论深思好学366
论学以致用367
四、教育原则论368
论爱子有方368
论及时施教369
论尊师重道369
论为师标准370
论以身作则371
论因材施教371
论启发引导373
论潜移默化374
一、关于学校贡举375
议学校贡举状375
学校贡举私议(节选)376
二、蒙学与小学379
少仪外传(节选)379
小学嘉言383
三、《南雍志》学规部分389
申明学规事宜389
申明学规事宜390
学规本末390
南京国子监条约393
四、科举394
三场394
拟题(节选)395
科举395
送田纶霞水部督学江南序(节选)396
会试录后序396
拟江西试策一397
拟江西试策二398
废八股兴四子五经说399
五、科举试卷400
性习相适近赋400
里仁为美400
八股文示例400
殿试策示例401
清状元孙家鼐殿试卷402
六、明清科场案405
景泰丙子顺天乡试案405
弘治十二年程敏政案405
嘉靖丁酉顺天乡试案405
嘉靖癸卯考官案405
嘉靖甲辰殿试案406
万历乙酉顺天乡试案406
顺治丁酉顺天科场案407
顺治丁酉江南乡试案409
康熙五十年·辛卯科江南乡试案410
七、古学制410
八、学规、乡约414
义庄规矩414
吕氏乡约417
月旦集会读约之礼419
郑氏规范420
南赣乡约426
《乡约撮要》序428
许州乡约记428
治乡三约(节选)428
九、清会典事例430
讲解430
训饬风俗442
旌表扬善450
尊贤敬老455
兴教化以正风俗疏457
请敦教化严法度八条458
立劝惩以广教化疏459
敬陈教民实政疏459
会议广敷教化疏461
十、家教与女子教育462
正家之要462
治家之要463
宋氏家规部(节录)465
女诫467
戒兄子严、敦书468
戒卫尉马廖训子书468
诫子书469
女训469
童蒙训(节选)469
十一、古代名家教育思想473
孔子473
墨子479
孟子483
荀子490
董仲舒495
王充498
郑玄501
韩愈503
柳宗元505
胡瑗507
张载509
朱熹511
叶适516
王阳明518
王夫之521
颜元526
戴震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