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渐进与永恒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严锡禹 著
- 出版社: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
- ISBN: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渐进与永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神学思想建设1
渐进与永恒——从过程神学看丁光训主教的上帝观1
一、过程神学及其上帝观2
二、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的恒久性与变易观8
三、丁光训主教对上帝的认识10
四、基督:上帝之爱的启示者和承载者15
五、结语18
历史中的启示——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中圣经观的点滴思考21
一、正确对待中文圣经译本22
二、要注重学术性解经26
三、要从总体上把握圣经真理28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圣经》的启示30
五、牢牢抓住圣经启示的主要信息32
神学是什么?——兼谈丁光训主教的神学观34
一、神学是教会在思考36
二、神学思考不能脱离现实处境39
三、神学的主题是上帝与人和好42
中国的教会,中国的神学47
一、基督教神学的特征47
二、为何需要中国的神学49
三、重视学术性解经51
从三自到三好——兼谈丁光训主教的三自观53
一、三自爱国运动的本质54
二、从办好教会的角度来认识三自55
三、从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角度来认识三自57
四、从神学的角度来认识三自60
五、从普世教会的角度来认识三自62
附:丁光训主教神学思想介绍(提纲)64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70
浅谈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及史源问题70
一、研究简况71
二、史源问题77
“景风东扇”——景教的经典译述及教义伦理化初探84
引言84
一、景教经典译述的努力86
二、早期文献的代表《序听弥诗所经》89
三、成熟时期的代表文献《志玄安乐经》93
四、简短结语98
中国基督教五十年鸟瞰99
第一阶段三自爱国运动的准备时期99
第二阶段三自爱国运动的组织建设时期105
第三阶段教会停滞时期107
第四阶段教会恢复与重建时期108
第五阶段一个新的时期111
利玛窦否认儒家为宗教114
中国神学思考点滴119
半成品,中国神学一个可能的进路119
一、半成品思想的神学内涵119
二、“半成品”具有中国文化的特征122
三、中国神学遭遇人论的困境126
四、悲观论并非基督教人论的本质129
五、结论131
“基督徒君子”解134
一、“君子”的本来含义136
二、孔子的君子观140
三、“基督徒君子”的启发145
回顾与前瞻——二十世纪中国神学之简略回顾149
一、本世纪教会发展的特征149
二、本世纪神学发展的趋势151
三、本世纪中国神学的思考155
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神学159
生态神学研究162
走出传统伦理的困境——新世纪之初生态问题的神学关怀162
一、生态神学简况163
二、生态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167
三、基督教传统伦理中的缺憾169
四、建立新型的基督教伦理体系172
从《创世记》前三章看生态神学176
一、并非杞人忧天176
二、上帝的创造178
三、伊甸园的启示180
四、罪的恶果182
五、新的伦理183
宗教学研究及其他186
梁启超的宗教观及其佛学思想186
一、梁启超的宗教观187
二、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佛学思想192
三、东渡日本后的佛学思想195
钱钟书论中国古代“神道设教”200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天神道灵圣205
一、天205
二、神208
三、道211
四、灵213
五、圣214
读书笔记:牟宗三先生论基督教217
一、形而上学的五种形态217
二、三位一体219
三、神学与道德221
四、耶稣与儒家222
五、上帝的创造224
六、上帝的超在与内在225
七、神人关系226
八、基督教的普世性227
九、哲学与神学228
十、自圣抑或被救229
十一、追求上帝的路径230
十二、真智慧231
十三、东西方上帝观的差异232
十四、下学而上达233
十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234
后记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