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艺传播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艺传播学
  • 孙宜君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济南出版社
  • ISBN:780572704X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艺传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序言……………………………………………………………谢冕第一章新兴学科:文艺传播学构想1

第一节文艺传播学建构基础和学科性质1

第二节文艺传播学研究对象和领域4

第三节文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途径8

第四节创立中国特色的文艺传播学13

第二章文艺传播:历史、现状和趋势16

第一节文艺传播历史线索的勾勒16

一、 文字产生前期文艺传播17

二、 文字印刷时期文艺传播21

三、 电子媒介时期文艺传播25

第二节文艺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33

一、文艺传播媒介多种共存,互抗互补34

二、 文艺传播对生活的多面渗透35

三、文艺传播运行节奏的加速化36

四、 文艺传播专门化和综合化并行发展37

第三章基本原理:本质·特征·模式·方式40

第一节本质:什么是文艺传播40

一、文艺传播不同于其他信息传播41

二、文艺传播必须借助媒介42

三、 传者与受者的信息互动43

四、 文艺传播的社会属性43

一、 文艺传播内容复合性和分享性44

第二节文艺传播的基本特性44

二、 文艺传播过程和形式的完整性45

三、文艺传播主体和受体的审美创造性46

第三节模式:文艺传播过程的简便描述47

一、模式的含义和效用47

二、传播的基本模式49

三、文艺传播一般模式54

第四节文艺传播方式57

一、 内向方式文艺传播57

二、人际方式文艺传播58

三、 团体方式文艺传播58

四、大众媒介方式文艺传播59

第四章文艺传播功能:传者与受者的共同效用62

第一节文艺传播功能是作品潜在价值的兑现62

一、 文艺作品的潜在价值62

二、文艺作品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65

第二节文艺传播的多元功能系统66

一、 审美功能的中心地位66

二、以审美功能为中心的多元功能系统67

三、文艺传播的负功能略述79

第三节传者和受者共同发挥文艺传播功能81

第五章文艺传播效果:影响受传者的视界和行为83

第一节文艺传播效果观的综合描述83

一、 文艺传播效果观之一:“子弹论”85

二、文艺传播效果观之二:“有限效果论”87

三、文艺传播效果观之三:“适度效力论”89

四、文艺传播效果观之四:“强效力论”90

第二节文艺传播效果的发生与社会实现92

一、文艺传播效果的类型92

二、效果发生:潜移默化地改变受传者视界94

三、 文艺传播效果的社会实现96

第三节文艺传播效果的变量因素99

一、效果变量之一:文艺传播者99

三、效果变量之三:传播媒介100

二、 效果变量之二:文艺信息100

四、效果变量之四:文艺受传者101

五、效果变量之五:社会背景102

第六章文艺传播者:文艺传播活动的主体105

第一节对文艺传播者的基本认识105

一、 文艺传播者的概念105

二、文艺传播者的分类108

三、 大众传播方式中文艺传播者的特征110

四、传播者是文艺传播活动的主体112

第二节编辑:特殊身份的文艺传播者114

一、编辑的多重社会角色115

二、编辑传播工作的特点118

第三节制约文艺传播者的社会因素122

一、政治因素的制约123

二、 文化心理因素的制约124

三、 经济因素的制约126

四、社会受众的制约128

第七章文艺传播者多面考察:动力·能力·控制131

第一节文艺传播者的动力系统考察131

一、社会需求动因132

二、职业分工动因133

三、个人兴趣动因134

四、经济利益动因135

五、社会理想动因137

六、 自我价值实现动因138

第二节文艺传播者的能力系统考察139

一、 审美感受能力140

二、 艺术构思能力143

三、 艺术传达能力145

第三节控制:文艺传播者对传播行为的调节147

一、控制与文艺传播控制147

二、 文艺传播控制的类别148

三、 文艺传播控制系统与作用149

第八章文艺信息:传播与接受的中介物153

第一节涵义:信息与文艺信息的界定153

一、信息涵义与本质153

二、文艺信息是传播中物化的审美意识156

三、相关文艺信息的几个概念158

第二节文艺信息的属性与分类161

一、属性:文艺信息共性与特性统一162

二、 多样的文艺信息分类165

第三节处在传播关系中的文艺信息167

一、 文艺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关系167

二、 文艺信息与传者、受者需求关系169

第九章文艺作品:文艺信息的主要存在形式172

第一节作为文艺家与受传者创造的文艺作品172

一、 文艺作品包蕴着文艺家的审美意识173

二、 文艺作品创造的信息化过程174

三、文艺作品的静态结构系统177

第二节作为接受对象的文艺作品180

一、 文艺作品须经接受过程来完成181

二、 作品与受传者建立联系的基本条件183

第三节文艺作品在传播中的价值沉浮187

一、 文艺作品的增值与贬值187

二、 文艺作品价值沉浮原因探究190

第十章文艺符号:文艺信息的感性袒露194

第一节符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194

一、符号·信号·符码195

二、符号的本质规定196

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198

第二节符号是一种意义系统198

二、 符号的序列与类群199

三、符号的意义系统203

第三节文艺符号:特殊的符号世界205

一、文艺符号的涵义205

二、文艺符号的根本属性207

三、文艺符号的形态分类210

第四节文艺符号怎样袒露信息内容212

一、 文艺信息内容应由文艺符号袒露212

二、 文艺符号对信息内容的要求214

三、 文艺符号对信息内容的特殊作用216

第一节基本认识:文艺传播媒介219

第十一章传播媒介:文艺传播的工具和通道219

一、文艺传播媒介的概念220

二、 文艺传播媒介是人体的延伸221

三、 文艺传播媒介分类与特点223

四、 两类文艺传播媒介比较224

第二节印刷媒介:书籍—报纸—杂志226

一、印刷媒介形式和特点226

二、印刷媒介之一:书籍227

三、印刷媒介之二:报纸230

四、印刷媒介之三:杂志232

五、 印刷媒介的前景234

一、 电子媒介之一:无线电广播235

第三节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235

二、 电子媒介之二:电影237

三、 电子媒介之三:电视239

第四节传播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242

一、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242

二、 关于媒介影响人和社会的研究243

第十二章文艺受传者:文艺传播的目的地246

第一节受传者是文艺传播的重要环节246

一、文艺受传者和受传者群246

二、文艺传播过程不能没有受传者249

三、文艺受传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51

第二节定格:文艺受传者的层次分析253

第三节文艺受传者的基本动力和必备条件256

一、需求:文艺受传者的基本动力256

二、 受传者接受文艺信息的必备条件262

第四节文艺受传者的受动性和能动性267

一、文艺受传者的受动性267

二、文艺受传者的能动性270

第五节反馈:受传者接受信息的回流273

一、文艺受传者信息反馈的内涵274

二、 文艺受传者信息反馈的特点275

三、 受传者直接和间接的信息反馈途径277

活动279

第一节文艺接受:双重建构的认识和社会交流279

第十三章受传者文艺接受的多面透视279

一、 文艺接受是一种双重建构的认识活动280

二、 文艺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282

第二节文艺接受的心理过程和选择机制285

一、文艺接受的一般心理过程285

二、 文艺接受的审美选择机制288

第三节文艺接受的差异性和同一性292

一、文艺接受的差异性292

二、文艺接受的同一性295

第四节文艺接受中的障碍及误区298

一、文艺接受中的障碍298

二、错误的文艺接受301

三、“误解”:文艺接受的文化位差303

第五节速写:文艺接受的三种形态305

一、 欣赏:偏于情感享受的文艺接受305

二、批评:偏于理性分析的文艺接受306

三、 翻译:特殊的文艺接受形态308

第六节现实与未来:变动中的文艺接受态势310

一、 接受中心由文学阅读偏向视听艺术接受310

二、接受方式由以社会为主转而以家庭为主311

三、 参与型与自娱型文艺接受日益增加312

四、接受规模由大群体化向小群体化嬗变314

后记3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