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共组织的人事决策 转型期中国大学人事改革的政策选择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文申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505070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26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共组织的人事决策 转型期中国大学人事改革的政策选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论题的意义与研究目标1
一、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4
(一)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和高等教育被看成一种战略投资得到日益普遍的认同4
(二)高等教育重要性日益昭显,在校学生规模、在学人数、入学率、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不断扩大5
(三)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生均投资持续不足,使学校财政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对公共财政资源的激烈争夺7
(四)面向市场寻求出路,获取政府外非公共投资收益的政策趋向日益凸显7
(五)政府和公众对大学的要求标准普遍升高,且标准趋于复杂化、多样化8
(六)以信息科学为基础的科技进步,推动着高等教育的革命9
二、中国:转型社会中的高等教育12
三、大学的人事管理和人事决策16
(一)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向市场型转变18
(二)人事管理行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18
(三)人事管理权力形态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19
(四)人事管理方式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19
(五)人事管理功能由简单向复杂转变20
四、大学人事决策的研究目标21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论选择25
一、大学的理念与人事政策25
(一)现代大学理念在西方的发展历程26
(二)大学理念在中国的探索30
(三)大学理念的复归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提出33
二、管理决策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大学决策研究中的应用35
(一)管理决策的基本概念35
(二)主要决策分析模型39
(三)国外大学决策分析模型41
三、近年来中国大学决策的主要研究理路47
(一)对西方国家大学决策与管理的综合研究48
(二)对我国大学决策单元和决策群体的研究50
(三)我国大学的研究理路52
四、大学人事决策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53
(一)研究方法:比较、社会调查与案例分析53
(二)研究思路:大学人事决策中的基本变量57
第三章 大学人事决策的性质和过程60
一、大学人事决策的性质60
(一)政策性决策61
(二)程序性决策65
(三)操作性决策67
二、大学人事决策的一般框架68
(一)确定目标的意义70
(二)问题的识别与分析71
(三)制约条件71
(四)信息72
(五)方案72
(六)抉择72
(七)实施73
三、人事政策的主要决策领域74
(一)中国大学教师职务制度的改革历程80
四、中美大学教师职务政策对比分析80
(二)美国关于大学终身职问题的政策争论87
(三)简要评论96
第四章 大学人事决策的组织结构99
一、现代大学人事决策体制的一般分析100
二、集中决策还是分散决策110
三、人事决策中学术和行政二元体制的讨论119
四、人事部门在大学人事决策中的地位127
一、概述:大学组织中的权力和利益136
第五章 大学人事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均衡与权力互动136
(一)大学组织特性139
(二)大学组织系统的权力类型143
二、大学人事决策中的权力结构152
(一)人事决策中学术审议权的运用153
(二)人事决策中行政管理权力的范围162
三、人事决策中的相关利益群体167
四、人事决策中的校长174
第六章 大学人事决策的环境要素187
一、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影响190
二、劳动力市场的变迁198
三、法律规范的改变204
四、大学的组织文化214
第七章 世纪之交中国大学人事决策改革的价值取向与政策思路224
一、转型社会的大学人事管理改革与人事决策224
二、制度创新:大学人事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236
三、坚韧与渐进:大学人事改革的历程244
四、几点结论250
参考文献256
后记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