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书法学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书法学 上
  • 陈振濂主编 著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558053078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92页
  • 主题词:书法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书法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书法学概论1

导论1

第一节 建立书法学科的意义3

一、现实针对性3

二、建立书法学科的意义9

第二节 书法的学科性18

一、书法是什么18

二、书法作为一门科学26

三、书法学的内容结构分类35

四、学科基点46

第三节 书法学研究中包含的几组范畴55

一、史学与美学57

二、技巧与观念60

三、创作与赏评67

四、本体与载体74

五、风格与时代80

六、个人与社会86

七、现实与未来92

第四节 书法学研究的方法100

一、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102

二、系统研究与专题研究109

三、研究方法的检讨118

小 结 构建书法学的基础理论125

第二章 书法创作风格史130

导论130

第一节 书法创作意识的混沌时期137

一、汉字的起源和书法艺术137

二、最早的书法形态140

三、小篆的正化与草化现象148

第二节 书法艺术自觉的前奏151

一、隶变151

二、丰富多彩的庶民世界154

第三节 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160

一、书法艺术的觉醒160

二、尚“韵”书风的形成165

第四节 尚“法”与抒情182

一、李世民与书法183

二、唐代楷书的风格演变与尚“法”书风的完成186

三、唐代狂草的兴起201

第五节 “法”的反叛与“意”的形成208

一、由“法”到“意”的转折208

二、苏、黄、米与尚“意”书风214

第六节 “法”与“意”的调整和结合220

一、书法创作中的复古主义思潮221

二、古典主义书法家的成功之路——“法”与“意”的结合223

第七节 走向表现227

一、复古思潮阵营里的叛军227

二、走向表现228

三、殿后与前行236

第八节 由帖学到碑学的自觉转换237

一、帖学的衰微与馆阁体的形成237

二、求变的先声——“八怪”书法的得失238

三、实践的批判 理论的先导241

四、碑学的洪峰与变异245

第三章 书法理论批评史251

导论251

第一节 “象”与书法理论的渊源258

一、仓颉造字说中的“象”258

二、“象”对书论的渗透259

三、“天象”与“圣人”:赵壹现象262

四、“势”:蔡邕书论的核心263

第二节 从“象”到“意”的转折:走向玄学的书法理论265

一、向“意”的过渡265

二、“用笔”的重视:《笔阵图》269

三、王羲之传本书论:创作思想的成熟化273

四、抽象意味的构成276

第三节 “法”:书法理论的儒学秩序的建立284

一、“筋骨”论的复兴与王羲之地位的确立284

二、点线的“法”285

三、书法结体的原则287

四、孙过庭的秩序289

五、“法”的成熟:张怀瑾的体系295

六、“法”的歧途299

第四节 “逸”与书法理论的反拨及与禅宗的合流301

一、一声呐喊:韩愈的导引301

二、“逸”的确立302

三、理论视角的调整307

四、苏东坡的禅风311

五、“无法之法”:黄山谷320

六、米芾:批判的彻底性323

第五节 “雅”:书法理论的理学统治328

一、“逸”的余响:姜夔328

二、“法”的轮回:赵孟坚334

三、“雅”:从赵孟頫到丰坊、项穆337

四、禅宗的陷阱:董其昌的终结348

第六节 “法古”:碑学新秩序的崛起353

一、启蒙主义思想的兴起与傅山书论353

二、金农、郑板桥的反帖尚碑意识359

三、阮元的碑学建构365

四、包世臣碑学理论的深化375

五、碑帖互补:刘熙载的模式383

六、趋向蛮荒:康有为书论的近代化阵痛384

第四章书法美学395

导论395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402

一、抽象的审美形式403

二、表现的模糊性405

第二节 高扬主体精神的艺术412

一、书法艺术的表现对象414

二、书法艺术与主体精神416

三、主体精神源于主体的社会实践418

第三节 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422

一、书法艺术审美范畴的界定422

二、古典范畴的诠释424

三、现代范畴的诠释428

第四节 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431

一、一个严峻的理论问题431

二、关于书法内容的几种流行看法433

三、书法艺术的内容438

四、书法艺术的形式439

五、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441

第五节 书法创造与审美心理443

一、书法艺术的创造本质444

二、书法艺术的创造原则446

三、书法艺术的创造过程448

四、创作方法的历史回顾450

第六节 崇高的美学地位453

一、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基础455

二、书法是东方艺术美学的核心4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