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与实践:兼以刑民交叉类案例为实践对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杨兴培编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与实践:兼以刑民交叉类案例为实践对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篇1
第一章 刑法领域犯罪设定的三个层次3
第一节 犯罪构成技术运用层面的研究3
一、认识和理解犯罪构成,首先应当遵循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和“恶法亦法”的司法原则3
二、认识和理解犯罪构成,必须从语言文字的既定规定上加以进行5
三、认识和理解犯罪构成,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的方法6
第二节 犯罪构成观念修养层面的研究8
一、观念引导和制约着法律的制定8
二、刑法具有二次性违法的规范属性9
第三节 犯罪构成制度设定层面的研究12
一、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12
二、罪刑法定原则对于犯罪构成的制约13
第二章 刑法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保障法15
第一节 无知、自由与守夜人式的国家18
一、无知的必然18
二、无知下的自由与生长的文明19
三、守夜人式的国家21
第二节 刑罚的困惑25
一、刑罚首先意味着国家对个人的强制25
二、刑法应注重节俭性27
三、刑罚应注重正义性29
第三节 理性地对待犯罪31
一、人类不断发展的理性31
二、刑罚应当是理性的产物36
第四节 结语38
第三章 刑法是二次性违法的规范形式40
第一节 刑法与道德的分野41
一、刑法作为极端的手段只能维护最基本的道德要求41
二、道德问题不能过多地依赖法律强制和刑罚制裁45
第二节 刑法与“他法”的分野49
一、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是一种补充关系49
二、刑法与他法补充关系的表现50
第三节 划出刑法的生存空间56
一、行为犯罪化的定性限制58
二、行为犯罪化的定量限制65
第四章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特征的理论探讨71
第一节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的背景72
一、刑法谦抑性的理念要求72
二、犯罪中“应受刑罚处罚性”的特征要求75
三、“经验刑法”转向“实证刑法”的方法要求78
第二节 犯罪二次性违法理论的基本内容与深度阐释81
一、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的基本内涵82
二、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的理论意义83
三、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的深度阐释85
第三节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存在的质疑与回应90
一、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并不存在操作上的隐忧90
二、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不仅适用于刑事立法,同样适用于刑事司法91
三、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不仅适用于法定犯,同样适用于自然犯92
第五章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的实践运用94
第一节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的基本内容94
一、现代法治社会多层次法律规范的体系94
二、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在法体系中的展开95
第二节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在立法上的运用96
一、完善与明确前置性法的作用与地位96
二、前置性制裁规则的多元化99
三、前置性法与刑法的有效衔接102
第三节 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在司法上的运用106
一、司法运用的一般操作方法106
二、前置性法赋予权利情形下的具体运用109
三、前置性法设定义务情形下的具体运用112
第六章 刑民交叉案中先刑观念的反思与批评116
第一节 “先刑观念”的现象与原因116
一、“先刑观念”现象116
二、重刑轻民传统法律文化浸淫的历史原因121
三、国家公权力得不到有效限制的现实原因122
四、缺失刑事法律关系的机制原因123
第二节 “先刑观念”的消极影响与负面作用124
一、“先刑观念”造成刑法一法独强独大的局面124
二、“先刑观念”损害了前置性法的权威性125
三、“先刑观念”大量浪费司法资源而效果适得其反126
四、“先刑观念”必然会加重监狱的关押压力128
五、“先刑观念”会通过社会舆论“绑架”司法机关129
六、“先刑观念”往往导致刑法技术运用的走样130
第三节 “先刑观念”思维模式的破解和时代出路131
一、破解“先刑观念”的重要路径在于刑法观念的更新131
二、破解“先刑观念”应当要建立和形成刑事法律关系新概念132
三、破解“先刑观念”应当坚持刑法的二次性评价原则133
第四节 余论135
第七章 刑民交叉案件的类型分析与破解方法137
第一节 刑民交叉现象研究划分类型的必要性138
一、犯罪类型化的法律规定为刑事司法提供了必要前提138
二、刑民交叉案件类型化的复杂性139
第二节 刑民交叉案件类型化划分的分类依据140
一、刑民交叉案件类型化划分根据的争议140
二、应当以法律关系作为刑民交叉案件类型化划分的根据141
第三节 不同法律关系的刑民交叉案件的破解方法143
一、“先民后刑”或者“有民无刑”的破解方法和处理原则143
二、“先刑后民”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破解方法和处理原则145
三、“刑民并行”的破解方法或者遵循“桥归桥、路归路”的处理原则147
第八章 涉银行存款型刑民交叉案件的基本分析150
第一节 专门研究涉银行存款型刑民交叉案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50
一、专门研究涉银行存款型刑民交叉案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50
二、涉银行存款型刑民交叉案件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歧意见152
第二节 涉银行存款型刑民交叉案件的核心问题和研究的切入点154
一、涉银行存款型刑民交叉案件的核心问题154
二、涉银行存款型刑民交叉案件研究的切入点155
第三节 实名挂失私自提取他人存款案件中的五对基本范畴关系的辨析156
一、银行卡、折所有人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156
二、非法或不合法使用人与银行卡、折所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158
三、非法或不合法使用人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159
四、财产所有权与财物占有状态之间的关系160
五、银行卡、折内的钱款的所有权与实际占有状态的归属问题与相互关系161
第四节 对实名挂失私自提取自己名下他人存款案件的解析认定162
一、谁与谁结成的法律关系是破解的路径162
二、对所涉案件的解析认定165
第五节 实名挂失私自提取自己名下他人存款的法理思考168
一、实名挂失私自提取自己名下他人存款的问题本质168
二、实名挂失私自提取自己名下他人存款的案件不要人为拔高其行为性质169
第九章 金融刑法与金融法规的相互关系及界分172
第一节 金融犯罪的现状与成因172
一、金融犯罪的现状172
二、金融犯罪的成因173
第二节 金融犯罪的刑法属性归位174
一、金融犯罪具有法定犯的犯罪属性174
二、金融犯罪具有“出乎他法而入于刑法”的二次性违法特征175
第三节 二次性违法理论在金融刑事立法层面的展开177
一、金融刑事立法的现状概览177
二、二次性违法理论要求金融立法理念的更新178
三、二次性违法理论对金融行为犯罪化依据的匡正180
四、二次性违法理论呼吁首先设立完备的前置性法181
第四节 二次性违法理论在金融刑事司法层面的运用183
一、二次性违法理论对“先刑后民”司法理念的纠偏183
二、前置性法是解释金融刑法的重要依据185
三、前置性法是认定金融犯罪的必经程序186
第五节 结语188
第十章 恶意透支多重法律性质分析及刑民界分190
第一节 银行行政规章中的透支行为分析190
一、信用卡基本功能的透视190
二、银行行政规章中信用卡透支的规定191
第二节 民法中的恶意透支行为分析193
一、民法中的恶意透支行为的表现193
二、民法中的恶意透支行为的法律属性194
第三节 刑法中的恶意透支行为分析及刑民界限的划分194
一、刑法中的恶意透支行为分析194
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要件分析196
三、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要件分析197
下篇 实践操作篇201
第一章 夫妻争吵引起一方自杀的行为分析203
第二章 出租车司机弃置伤者致死的行为分析216
第三章 婚姻存续期间丈夫强行与妻子同居的行为分析233
第四章 许霆ATM机疯狂取钱案的技术分析和法理思考244
第五章 盗取房产凭证后出售父亲房产的行为分析260
第六章 擅自出售登记于自己名下他人房产的行为分析271
第七章 崔某等人提取他人存于自己账户钱款的行为分析285
第八章 暴力索要为姘居而赠送的财物的行为分析297
附一:刑法的二次性评价机制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学术讲座发言稿313
附二:中国社会应当加大关注犯罪的“供给侧”问题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