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济民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何学威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ISBN:780090980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83页
- 主题词:经济学:民俗学 民俗学:经济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济民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多元文化与全球经济1
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经济民俗文化整合2
(一) “魔方”之喻--这是基于对多极化世界的一种认识2
(二) 我们必须承认和尊重民俗文化的多元性--这是基于对民俗文化稳定性的一种认识5
(三) 我们只能因势利导,去克服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保守落后的一面--这是基于对民俗文化变异性的一种认识5
(四) 我们追求多元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达到兼容并蓄,共同繁荣--这是基于对民俗文化共通性的一种认识6
二、经济民俗学的领域及其使命8
(一) 民俗学与文化学的交叉8
(二) 经济民俗学--特殊的民俗文化学11
第二章 生产民俗的文化底蕴15
一、物质生产--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15
(一) “生物帐”欠多少16
(二) 生态经济学16
二、农村生产民俗17
(一) 不违农时的种植业19
(二) 一举多得的养殖业20
(三) 农业:一个环保的命题21
三、山林生产民俗26
(一) 采集民俗26
(二) 狩猎民俗27
(三) 森林资源27
四、牧场生产民俗29
(一) 放牧习俗29
(二) 自然牧法与现代科技结合31
五、渔村生产民俗32
(一) 丰富的渔俗32
(二) 生态渔业新民俗33
六、工艺制作民俗35
(一) “百工五法”35
(二) “天然取才”的时尚37
第三章 民间科学技术40
一、民众的知识与智慧40
(一) 数学知识41
(二) 天文知识43
(三) 太极科学45
二、民间发明及工艺技术47
(一) 发明创造47
(二) 工艺技术50
三、民间保健医药学54
(一) 保健养身学54
(二) 医疗药物学57
四、民间科技的现代应用60
(一) 理论应用60
(二) 技术应用61
(三) 民间科技的局限性与对策62
第四章 交易的真谛66
一、伊豆半岛的故事66
二、交易场所的民俗69
(一) “互市”的产生69
(二) “市井”:市场的雏形70
(三) 大型贸易市场70
三、交易方式的民俗72
(一) 交换方式72
(二) 议价方式77
(三) 支付方式78
四、商业方式的民俗79
(一) 居间商到经纪人79
(二) 行商的丰功80
(三) 坐商的贡献82
(四) 钱庄与典当行84
五、商业标志的民俗86
(一) 通俗标志87
(二) 专用标志91
六、商业语言的民俗97
(一) 商业交际用语98
(二) 商业秘密语98
(三) 商业谚语100
第五章 民俗文化符号学104
一、符号学与民俗文化104
(一) “阴阳鱼”的妙用104
(二) 符号与文明107
二、民俗文化符号的类型110
(一) 图腾符号110
(二) 实物符号113
(三) 语言符号116
(四) 文字符号121
(五) 符号编程与编程符号124
三、民俗文化符号的价值126
(一) 民俗文化符号创造价值126
(二) 民俗文化符号的销售形象129
(三) 汉语符号在当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133
第六章 服饰文化的色彩140
一、服饰消费风俗的起源140
二、服饰消费风俗的构成因素145
(一) 根据性别、年龄所形成的服饰消费风俗145
(二) 根据地理环境、职业所形成的服饰消费风俗148
(三) 根据工艺、样式所形成的服饰消费风俗150
三、服饰消费风俗的惯制151
(一) 实用的习俗惯制151
(二) 观赏的习俗惯制151
(三) 礼仪的习俗惯制152
(四) 信仰的习俗惯制153
四、我国服饰消费风俗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55
(一) “西化”与“汉化”155
(二) 民族特征趋于强化158
(三) 当代流行的服饰消费风俗160
第七章 饮食文化的变革167
一、食俗起源和炊具、食具的发展演变167
(一) “茹毛饮血”到“炊烟袅袅”167
(二) 炊具春秋168
(三) 食具作用的衍化170
(四) “金樽清酒斗十斤”173
二、烹饪技术异彩纷呈175
(一) 烹饪技术之最:炮、燔、炙175
(二) “八珍”的发展变化176
(三) 地方菜系中的“四大天王”178
(四) 烹调理论182
三、关于饮料的消费风俗186
(一) 酒的消费风俗186
(二) 茶的消费风俗190
四、来源于我国各民族宗教的饮食消费风俗195
(一) 来源于佛教的饮食消费风俗195
(二) 来源于道教的饮食消费风俗196
(三) 来源于伊斯兰教的饮食消费风俗197
五、当代流行的饮食消费风俗198
(一) 地方风味、民族风味日趋强化198
(二) 讲究卫生、注意保健以及适应生活快节奏的消费趋势200
(三) 余论:下个世纪吃什么203
第八章 土木建筑之歌205
一、“穴居”与“巢居”--土木建筑之根205
(一) 由利用自然可居住的洞穴到加工修造窑洞式固定生活空间206
(二) 由构木为巢到构木为房形成“干栏式”建筑的固定生活空间208
(三) 由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全地面的土木结构建筑构成的所谓“上栋下宇”或称“庭院结构”的固定生活空间210
(四) 由“穹庐”发展构成的“蒙古包”式移动生活空间213
二、居住消费习俗的表现形式及其民俗心理因素214
(一) 生产方式与住房习俗215
(二) 婚姻关系与住房习俗217
(三) 伦理关系与住房习俗219
(四) 民间信仰与住房习俗222
三、居住消费风俗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225
(一) 我国居住消费风俗的变化特征225
(二) 我国居住消费风俗的发展趋势229
第九章 车的文化选择235
一、车轮滚滚235
(一) 轩辕黄帝的发明235
(二) 车水马龙238
二、从车船到交通民俗239
(一) “南船北马”239
(二) 交通运输民俗240
三、汽车文化改变着人类生活244
(一) 汽车小史244
(二) 汽车带来的是一种文化追求245
(三) 汽车文化的影响深远246
四、行:到底选择什么249
(一) 自行车“东山再起”249
(二) 我国交通消费的趋势250
(三) 21世纪的交通方式253
第十章 节日婚丧消费趋势及移风易俗256
一、我国的节日消费风俗256
(一) 节日起源及其消费风俗的形成256
(二) 节日消费风俗的民族性和多样性260
(三) 节日消费风俗的变化趋势266
(四) 节日消费风俗的特点及其对商品生产的影响270
(一) 我国传统婚姻消费风俗的一般形式273
二、我国的婚姻消费风俗273
(二) 我国婚姻消费风俗的现状及其趋势278
三、我国的丧葬消费风俗286
(一) 我国传统丧葬消费风俗的一般形式286
(二) 丧葬消费风俗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势294
第十一章 民俗旅游300
一、民俗文化与旅游市场300
(一) 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的成功300
(二) 民俗学与旅游学之间的关系密切301
(三) 民俗风情的旅游价值及开发305
二、建立生产、培训、研究三位一体的旅游村309
(一) “民俗旅游村”:理想与现实、文化与经济的结晶310
(二) “民俗旅游学校”:民俗导游及工艺师的摇篮313
(三) “旅游民俗研究所”:技术咨询与科研中心314
(一) 丰富充实了旅游资源315
三、民俗研究对旅游市场的功能、作用和民俗旅游的未来315
(二) 扩大增长了旅游知识317
(三) 了解中国国情,加强友好往来318
(四) 民俗旅游前景灿烂319
第十二章 民俗心理与商品经济321
一、民俗文化环境对商品经济的影响321
(一) 民俗文化与消费心理323
(二) 民俗文化差异与商务活动326
二、禁忌民俗与经济生活335
(一) 民间禁忌的含义335
(二) 禁忌的分类336
(三) 商务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民俗禁忌340
三、消费民俗心理对发展经济的实用功能345
(一) 传统的民俗心理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345
(二) 传统的民俗意识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渗透作用347
(三) 传统的民俗审美心理对发展商品经济的实用功能348
(四) 在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中,注意伴随现代生活出现的新风、新俗、新时尚349
(五) 消费民俗心理的转换与交叉350
第十三章 家庭文化与企业管理360
一、家庭--社会经济的起点和承担者360
(一) 家族及其职能和类型360
(二) 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366
(三) 家族的民俗传承370
二、家文化与民营企业377
(一) 家文化的特色377
(二) 家文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380
三、现代经济生活中家族制的利弊分析384
(一) 家族意识的潜移默化384
(二) 家族制“遗风”犹存385
(三) “家长”的负担386
(四) “近亲企业”无活力388
(五) 家族企业的业绩389
第十四章 农村文化与乡镇企业391
一、乡里社会民俗391
(一) 乡村的基本结构391
(二) 乡里社会的民俗传承395
二、农村文化的变迁397
(一) 物质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化398
(二) 功利心与价值观的变迁405
(三) 家庭结构与关系的变迁406
(四) 生产方式与方法的变迁407
三、乡镇企业的经济、文化意义407
(一) 中国乡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407
(二) 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409
(三)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前景410
(四) 乡镇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414
(一) 中国都市缘起及相关民俗资料416
第十五章 都市民俗416
一、开拓都市民俗的研究与建设416
(二) 都市民俗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419
(三) 都市民俗学的地位与意义422
二、都市民俗的类型427
(一) 以历代政治为中心的古都民俗类型428
(二) 以历史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名城民俗类型428
(三) 受外国资本主义影响较大的现代都市民俗类型429
(四) 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新兴城市民俗类型430
(五)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民俗类型432
三、都市民俗的区位体系及变迁433
(一) 从“唐人街”说起433
(二) 区位学理论437
四、都市新民俗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439
(一) 新民俗文化的特点439
(二) 我国都市民俗的研究任务与方向441
第十六章 千僖回眸444
一、说说“九九归一”444
(一) 民间的忌讳444
(二) 《圣经》上的预言445
(三) 《老子》的说法446
(四) 螺旋式前进--新的开始448
二、走绿色现代化的道路450
(一) 绿色的呼唤450
(二) “崇尚自然”--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模式451
三、民俗文化产业论455
(一) 开发民俗文化产业资源458
(二) 发挥民俗文化产业优势460
(三) 创造民俗文化品牌符号461
(四) 打开民俗文化产品市场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