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干部读本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信领,华海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075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62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干部教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干部读本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1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
(二)科学技术方法论3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4
二、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5
(一)自然辩证法的前史5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1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4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20
(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深刻理解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1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实现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22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3
(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明辨真伪的鉴别力和“免疫力”25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31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31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31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背景31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35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特征及其重大意义37
二、自然界的辩证发展41
(一)自然界的物质层次结构41
(二)自然界的运动形式51
(三)自然界的演化过程58
第三章 系统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形态74
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诞生74
(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74
(二)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基本思想78
(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85
二、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87
(一)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87
(二)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90
三、自然界的进化92
(一)宇宙是否进化93
(二)宇宙进化的总方向是什么94
(三)宇宙进化过程的发展机制96
(四)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100
(五)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101
第四章 生态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新阶段104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104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04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111
二、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和确立114
(一)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114
(二)生态科学的产生为生态自然观的确立奠定了科学基础118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22
三、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可持续发展123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124
(二)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25
第五章 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129
一、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129
(一)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129
(二)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134
二、人工自然的形成和扩展137
(一)人工自然138
(二)人工自然的形成139
(三)人工自然的扩展142
三、警惕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146
(一)人类改造自然的二重性147
(二)人类必须同大自然和谐相处152
第六章 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58
一、可持续发展158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58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59
(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162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和发展趋势163
(一)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163
(二)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163
(三)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169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171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172
(二)实施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75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80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187
第七章 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和功能187
一、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187
(一)科学的含义及性质187
(二)技术的含义和性质194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96
二、科学技术的功能197
(一)认识世界的功能198
(二)改造世界的功能202
三、科学技术的价值211
(一)科学技术具有价值属性212
(二)科技知识能够创造价值213
(三)科学家创造科技知识要付出代价214
第八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6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16
(一)“知识就是力量”216
(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是生产力217
(三)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内涵221
(一)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21
(二)目前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是最关键的要素224
(三)在财富或商品的价值中,科学技术日趋占据首位225
(四)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26
(五)科学技术是衡量综合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227
(六)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第一位作用228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伟大意义23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意义231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实践意义236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244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244
(一)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44
(二)社会革命和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48
(三)哲学思想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252
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255
(一)科学实验与科学理论的对立统一255
(二)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学术争论258
(三)分化与综合260
(四)继承与创新262
第十章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267
一、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267
(一)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迅速增长267
(二)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愈来愈短268
(三)新技术、新产品的老化速度加快269
(四)科学技术知识更新不断加速269
二、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270
(一)科学和生产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271
(二)“科学—技术—生产”综合体大量涌现271
(三)科学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271
三、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272
(一)科学研究的规模日益扩大272
(二)科学技术不断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273
四、国际科技发展的多极化和人才竞争的白热化274
(一)国际科技发展的多极化274
(二)科技人才竞争的白热化275
五、科技发展与国家目标的联系空前加强277
六、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各国普遍重视并加强基础科学理论研究278
(一)什么是知识经济278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279
(三)迎接知识经济,强化基础研究281
七、深化经济、政治和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我国科技现代化步伐283
(一)外部条件与内在矛盾的结合和统一是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283
(二)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86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发展步伐289
第十一章 科教兴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295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295
(一)重视科技是产生“西洋发达”和“东洋奇迹”的关键296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299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304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可能性305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307
(一)创新型国家的含义和标准307
(二)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309
(三)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311
(四)科技创新的内涵和总体目标313
三、采取各种措施,确保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胜利实施315
(一)增加科技投入是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基本保证315
(二)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关键318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保障321
(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323
(五)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政治保证324
第三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329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329
一、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整体结构329
(一)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对象329
(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整体结构331
二、科学问题、科研选题与科学事实334
(一)科学问题334
(二)科研选题335
(三)科学事实336
三、经验方法338
(一)科学观察方法339
(二)科学实验方法340
(三)科学观察实验中的机遇343
四、理论方法348
(一)抽象方法348
(二)逻辑方法350
(三)数学方法354
五、创造性思维方法356
(一)科学想象357
(二)科学联想358
(三)科学类比359
(四)科学直觉360
(五)科学灵感362
(六)科学假说364
第十三章 现代科学方法369
一、信息方法370
(一)信息370
(二)信息方法及其特点373
(三)信息方法的作用和应用375
二、控制论方法378
(一)控制和控制论378
(二)控制论方法及其基本特点380
(三)控制论方法的作用和应用384
三、系统方法387
(一)系统387
(二)系统方法及其特点391
(三)系统方法的作用和应用395
第十四章 科学决策400
一、科学决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400
(一)什么是决策400
(二)近现代决策的特点401
(三)科学决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402
二、科学决策的类型、程序、原则和方法405
(一)科学决策的类型405
(二)科学决策的程序409
(三)科学决策的原则411
(四)科学决策的方法414
三、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418
(一)加强政治思想修养418
(二)提高统率才能420
(三)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421
(四)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决策体制421
附录 钱学森谈创新人才培养问题424
主要参考文献429
后记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