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毒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毒理学
  • 花日茂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10602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环境毒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概论1

一、毒理学的发展历史1

第一章 绪论1

二、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4

第二节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及内容5

一、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5

二、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5

三、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5

第三节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6

一、实验室方法6

二、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8

第四节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9

一、鉴定新旧化学物的毒理以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9

三、危险度评定9

二、工业和民用设施的施工和排放许可10

三、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10

第五节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10

一、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11

二、从整体动物试验到替代试验11

三、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11

四、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12

五、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12

第二章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4

第一节 概述14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14

一、机械性迁移15

二、物理—化学性迁移18

三、生物性迁移20

一、物理转化作用21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转化21

二、化学转化作用22

三、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作用22

第三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4

第一节 生物转运24

一、生物转运过程的基本原理24

二、污染物的吸收26

三、污染物的分布与蓄积28

第二节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31

一、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31

二、生物转化的复杂性和连续性39

三、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39

一、基本概念42

第三节 污染物代谢动力学42

二、一室(单室)模型43

三、二室模型44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致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45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致毒作用45

一、基本概念45

二、致毒作用的机理48

第二节 影响致毒作用的因素52

一、污染物的结构和性质52

二、机体(宿主)状况55

三、环境因素与毒性57

四、联合作用58

五、复合污染60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69

第五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及其评价69

第一节 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69

二、实验动物常用的染毒方法73

第二节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75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75

二、急性毒性参数75

三、急性毒性评价方法76

四、急性毒性评价81

五、急性毒性试验的其他方法82

第三节 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84

一、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84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84

三、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85

一、蓄积作用的概念88

第四节 蓄积毒性及其评价方法88

二、蓄积作用的评价方法89

第五节 局部毒作用及其评价91

一、皮肤局部毒作用及其评价91

二、对眼的毒作用及评价96

第六章 大气环境毒理学98

第一节 概述98

一、大气环境毒理学的概念98

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98

第二节 有害气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102

一、二氧化硫(SO2)102

二、氮氧化物(NOx)107

三、一氧化碳(CO)111

四、臭氧(O3)和光化学烟雾113

五、氟化物116

第三节 大气颗粒物的毒性作用及其机理122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122

二、颗粒物的形态和化学组成122

三、颗粒物的一般毒性123

四、颗粒物致突变、致癌变作用125

第四节 紫外辐射的生物效应126

一、紫外辐射对躯体的损伤127

二、紫外辐射对陆生植物的影响128

三、紫外辐射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128

四、预防紫外线辐射危害128

二、水体自净作用及机理131

一、水体及水体污染131

第一节 概述131

第七章 水环境毒理学131

三、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种类及类型132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133

一、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133

二、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分布、转移134

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134

四、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134

第三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136

一、转化的反应类型136

二、影响转化的因素138

第四节 水体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及机理139

一、水体污染类型及其对生物影响的途径和方式139

二、水体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42

三、水体污染物对水生生物(鱼、藻、蚤)的影响143

第五节 水体的富营养化147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类型及特征147

四、水体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147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148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50

第八章 土壤环境毒理学151

第一节 概述151

一、土壤的功能151

二、土壤污染与自净152

第二节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154

一、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其污染特点154

二、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155

第三节 土壤中污染物的降解转化160

一、土壤污染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161

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的生物效应161

二、土壤污染物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162

三、土壤污染物对土壤硝化与反硝化过程的影响163

四、土壤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165

五、土壤污染物对土居动物蚯蚓的影响166

第九章 农药环境毒理学168

第一节 概述168

第二节 农药残留与污染169

一、农药进入环境的途径169

二、农药残留169

三、农药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污染170

第三节 农药的降解代谢与迁移172

一、非生物降解173

二、生物降解175

三、农药在植物体中的代谢与转运178

四、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179

第四节 农药的环境毒性180

一、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影响180

二、农药对植物的影响181

三、农药对环境有益生物的影响182

四、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83

五、农药对野生生物的影响185

第五节 几种重要农药的毒理效应186

一、有机氯农药186

二、有机磷农药189

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191

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92

五、除草剂193

第十章 重金属环境毒理学195

第一节 概述195

一、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195

二、重金属与人体的关系195

第二节 环境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与代谢196

一、重金属的生物迁移197

二、重金属的转化197

三、重金属的吸收、分布198

第三节 几种常见重金属的毒理作用200

一、汞的毒理作用200

二、铅的毒理作用202

三、镉的毒理作用205

四、铬的毒理作用206

五、砷的毒理作用209

六、重金属的联合作用213

第十一章 肥料环境毒理学215

第一节 概述215

一、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养分来源215

二、肥料的定义及类别215

第二节 肥料的污染216

一、肥料进入环境的途径216

二、肥料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污染217

第三节 肥料中有害物及其转化物的环境毒性220

一、肥料及其转化物对植物的影响220

二、肥料及其转化物对环境有益生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221

三、肥料及其转化物对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222

一、多环芳烃227

第一节 常见化学致癌物质的毒性227

第十二章 其他污染因素的环境毒性227

二、黄曲霉毒素231

三、烷化剂234

第二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毒性236

一、概念236

二、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与污染水平236

三、环境激素代表物——二噁英237

第三节 石油的毒性241

一、石油的危害241

二、石油馏分及危害242

第四节 有机溶剂246

一、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的毒性246

二、含氯碳氢化合物的毒性249

一、电离辐射的危害252

第五节 物理因素252

二、电磁辐射253

三、噪声污染254

第十三章 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256

第一节 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256

一、基本概念256

二、安全性评价的内容257

三、化学物安全性评价相关法规257

第二节 化学物的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258

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258

二、毒性试验程序259

第三节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267

一、概述267

二、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268

实验275

实验一 经皮急性毒性试验275

实验二 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恢复突变试验)276

实验三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280

实验四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282

实验五 蚕豆根尖微核测试技术285

实验六 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的测定289

附表293

附表一 每组4只动物、组距2.15倍LD50计算表293

附表二 每组5只动物、组距2.15倍LD50计算表295

附表三 每组4只动物、组距3.16倍LD50计算表297

附表四 每组5只动物、组距3.16倍LD50计算表299

主要参考文献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