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奚旦立等编(东华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4473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04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23页
- 主题词:环境监测-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1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2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3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3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4
三、监测技术概述6
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7
第三节 环境标准9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9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9
三、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10
四、水质标准11
五、大气标准24
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28
七、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29
思考题和习题29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31
第一节 水质污染与监测31
一、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31
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31
三、监测项目32
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34
五、污染物形态分析36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7
一、地面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7
二、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40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41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42
一、水样的类型42
二、地表水样的采集43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44
四、废(污)水样的采集45
五、采集水样注意事项45
六、流量的测量46
七、水样的运输与保存48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50
一、水样的消解51
二、富集与分离52
第五节 物理指标检验59
一、水温59
二、臭和味60
三、色度61
四、浊度62
五、透明度63
六、残渣64
七、矿化度64
八、电导率65
九、氧化还原电位66
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67
一、铝67
二、汞69
三、镉73
四、铅80
五、铜81
六、锌82
七、铬83
八、砷85
九、其他金属化合物87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89
一、酸度和碱度89
二、pH值90
三、溶解氧(DO)92
四、氰化物94
五、氟化物97
六、含氮化合物101
七、硫化物106
八、磷(总磷、溶解性磷酸盐和溶解性总磷)108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09
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测定109
二、特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23
第九节 底质监测134
一、底质监测的意义和目的134
二、样品采集135
三、样品的制备、分解和提取135
四、污染物质的测定137
第十节 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138
一、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138
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140
思考题和习题141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144
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144
一、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144
二、空气污染的危害144
三、空气污染源145
四、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147
五、空气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148
六、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149
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150
一、监测目的150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151
三、监测项目151
四、监测站(点)的布设152
五、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155
六、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156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157
一、直接采样法157
二、富集(浓缩)采样法158
三、采样仪器164
四、采样效率169
五、采样记录170
第四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170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170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174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178
四、光化学氧化剂的测定180
五、臭氧的测定181
六、氟化物的测定182
七、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183
八、汞的测定185
九、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186
十、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甲醛的测定188
十一、其他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190
十二、空气污染指数计算191
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192
一、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192
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192
三、灰尘自然沉降量及其组分的测定194
四、总悬浮颗粒物(TSP)中污染组分的测定196
第六节 降水监测202
一、采样点的布设202
二、样品的采集202
三、降水组分的测定203
第七节 污染源监测204
一、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205
二、流动污染源监测218
第八节 标准气体的配制220
一、静态配气法220
二、动态配气法223
思考题和习题228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230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230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230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230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33
一、样品的采集233
二、样品的制备236
三、样品水分的测定236
四、样品pH值的测定237
五、样品的保存237
第三节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238
一、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238
二、易燃性的试验方法238
三、腐蚀性的试验方法238
四、反应性的试验方法239
五、遇水反应性试验方法239
六、浸出毒性试验240
第四节 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240
一、生活垃圾及其分类240
二、生活垃圾特性分析241
三、热值的测定方法243
四、渗沥水分析248
五、渗沥试验251
六、垃圾堆场蝇类滋生密度的测定253
七、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256
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257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257
二、吸入毒性试验259
三、口服毒性试验260
四、鱼类毒性实验261
思考题和习题261
第五章 土壤质量监测262
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262
一、土壤组成262
二、土壤的基本性质264
三、土壤背景值265
四、土壤污染267
五、土壤质量标准267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269
一、监测目的269
二、资料的收集270
三、监测项目270
四、采样点的布设270
五、监测方法272
六、土壤监测质量控制274
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274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275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275
二、土壤样品的加工与管理277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278
一、土壤样品分解方法279
二、土壤样品提取方法280
三、净化和浓缩280
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81
一、土壤水分281
二、pH值281
三、可溶性盐分282
四、金属化合物282
五、有机化合物287
思考题和习题289
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91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291
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和监测项目291
二、生物群落监测方法293
三、生物测试法298
四、细菌学检验法301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303
一、利用植物监测303
二、利用动物监测307
三、利用微生物监测307
第三节 生物污染监测307
一、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在体内分布307
二、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311
三、生物样品的预处理314
四、污染物的测定319
第四节 生态监测320
一、生态监测的概念321
二、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322
三、生态监测方案323
四、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324
五、生态监测方法326
思考题和习题328
第七章 噪声监测329
第一节 声音和噪声329
第二节 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330
一、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330
二、声功率、声强和声压330
三、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331
四、噪声的叠加和相减332
第三节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334
一、响度和响度级334
二、计权声级335
三、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336
四、噪声的频谱分析338
第四节 噪声测量仪器339
一、声级计340
二、其他噪声测量仪器341
第五节 噪声标准342
第六节 噪声监测347
一、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347
二、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353
三、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354
四、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359
第七节 振动及测量方法360
一、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361
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362
思考题和习题366
第八章 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368
第一节 基础知识368
一、放射性368
二、照射量和剂量371
第二节 环境中的放射性373
一、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373
二、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376
三、放射性污染的危害377
第三节 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378
一、部分环境质量标准对放射性辐射的限制值378
二、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380
第四节 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382
一、放射性测量实验室382
二、放射性检测仪器383
第五节 放射性监测387
一、监测对象及内容387
二、放射性监测方法388
思考题和习题393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394
第一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394
第二节 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395
一、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395
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395
三、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的关系及其发展397
四、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与考核要求398
第三节 监测实验室基础405
一、实验用水406
二、试剂与试液408
三、实验室的环境条件409
四、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410
第四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413
一、基本概念413
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述418
三、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425
四、直线相关和回归427
五、方差分折430
六、模糊聚类分析434
第五节 实验室质量保证444
一、名词解释445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447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457
第六节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460
一、标准分析方法460
二、分析方法标准化460
三、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461
第七节 环境标准物质462
一、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462
二、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468
第八节 环境监测管理469
一、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469
二、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471
第九节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472
一、质量保证检查单472
二、环境质量图473
思考题和习题479
第十章 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482
第一节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482
一、系统的组成及功能482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483
三、子站内的仪器装备484
四、空气污染自动监测仪器485
五、气象观测仪器497
六、空气污染监测车497
第二节 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497
一、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498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498
三、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500
四、水质污染监测船506
第三节 工厂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507
一、自动监测系统简介507
二、钢铁企业环境自动监测系统507
三、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CEMS)509
第四节 遥感监测技术511
一、摄影遥感技术511
二、红外扫描遥测技术512
三、相关光谱遥测技术513
四、激光雷达遥测技术514
五、用3S技术研究全球环境问题516
第五节 简易监测方法516
一、简易比色法516
二、检气管法519
三、环炉监测技术523
第六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524
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定义及产生原因524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和特征526
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527
四、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组织和网络527
五、化学毒品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531
六、有毒气体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535
七、爆炸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538
八、农药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544
九、腐蚀性污染物质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及处置方法545
十、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547
思考题和习题548
实验部分549
实验一 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549
实验二 色度的测定551
实验三 氨氮的测定553
实验四 水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557
实验五 水中铬的测定——分光光度法559
实验六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562
实验七 生化需氧量的测定567
实验八 水中挥发酚类的测定——分光光度法572
实验九 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577
实验十 污水和废水中油的测定581
实验十一 废水中苯系化合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585
实验十二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587
实验十三 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592
实验十四 土壤中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594
实验十五 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595
实验十六 环境噪声监测597
实验十七 工业废渣渗沥模型试验598
附录 常用名词的缩写及中英文对照600
参考文献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