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子对抗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一宇,安玮,郭福成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9515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7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186页
- 主题词:电子对抗-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子对抗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子对抗概述1
1.1 电子对抗的发展历史1
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1
1.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3
1.1.3 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时期6
1.1.4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时期8
1.1.5 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和信息时代9
1.2 电子对抗的概念10
1.2.1 电子对抗的含义10
1.2.2 电子对抗的基本内容11
1.2.3 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12
1.3 电子对抗的技术领域和应用13
第2章 测频接收机技术15
2.1 信号环境与信号截获15
2.1.1 电磁信号环境15
2.1.2 信号截获17
2.2 测频接收机的基本原理与特性19
2.2.1 测频接收机的基本原理19
2.2.2 测频接收机的特性20
2.3 搜索式超外差接收机23
2.3.1 搜索式超外差接收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23
2.3.2 宽带超外差接收机25
2.4 瞬时测频接收机25
2.4.1 工作原理25
2.4.2 鉴相特性和测频范围26
2.4.3 极性量化器的基本工作原理27
2.4.4 频率分辨力和测频精度28
2.4.5 多相关器的IFM接收机29
2.4.6 同时信号问题30
2.5 数字接收机30
2.5.1 数字接收机的基本结构31
2.5.2 数字接收机的关键技术32
2.5.3 几种典型的数字接收机结构32
2.6 其他测频接收机33
2.6.1 晶体视频接收机33
2.6.2 信道化接收机34
2.7 侦察方程与作用距离38
2.7.1 简化的侦察方程38
2.7.2 修正的侦察方程38
2.7.3 直视距离39
2.7.4 侦察作用距离对雷达的作用距离优势39
第3章 测向与定位技术41
3.1 测向技术概述41
3.1.1 测向的概念和意义41
3.1.2 测向技术的分类和指标41
3.2 比幅单脉冲测向技术43
3.2.1 相邻比幅单脉冲测向原理43
3.2.2 全向比幅单脉冲系统44
3.2.3 测向误差分析45
3.2.4 特点及应用45
3.3 干涉仪测向技术46
3.3.1 干涉仪的基本原理46
3.3.2 测角模糊问题47
3.3.3 测向精度分析47
3.3.4 多基线干涉仪48
3.4 其他测向技术49
3.4.1 环形天线测向法49
3.4.2 多普勒测向技术49
3.4.3 多波束测向法51
3.4.4 阵列测向与空间谱估计技术51
3.5 对辐射源的定位技术53
3.5.1 无源定位技术概述53
3.5.2 测向交叉定位技术53
3.5.3 时差定位技术58
3.5.4 其他多站定位技术62
3.5.5 单站无源定位技术64
第4章 信号处理与电子侦察系统66
4.1 概述66
4.2 脉冲时域参数测量68
4.2.1 脉冲幅度测量68
4.2.2 脉冲到达时间测量69
4.2.3 脉冲宽度测量70
4.3 雷达信号分选70
4.3.1 雷达脉冲描述字71
4.3.2 分选参数的选择71
4.3.3 多参数联合分选72
4.3.4 脉冲重频分选73
4.4 雷达信号脉内特征分析77
4.4.1 脉内调制类型77
4.4.2 脉内调制分析方法78
4.5 雷达辐射源识别81
4.6 电子对抗侦察系统82
4.6.1 电子对抗侦察的特点82
4.6.2 电子对抗侦察系统类型83
4.6.3 电子对抗侦察装备84
第5章 电子干扰86
5.1 概述86
5.2 雷达干扰方程88
5.2.1 接收机接收的有用信号功率88
5.2.2 接收机接收的干扰功率89
5.2.3 干扰方程89
5.2.4 烧穿距离90
5.2.5 关于干扰方程的几点讨论92
5.3 压制干扰93
5.3.1 最佳压制干扰波形93
5.3.2 直接射频噪声干扰94
5.3.3 噪声调频干扰95
5.3.4 噪声调相干扰98
5.3.5 噪声干扰的效果98
5.4 欺骗干扰98
5.4.1 距离欺骗99
5.4.2 速度欺骗101
5.4.3 角度欺骗106
5.5 投掷式干扰物和诱饵系统117
5.5.1 箔条117
5.5.2 诱饵119
5.5.3 诱饵的战术应用123
第6章 电子干扰系统125
6.1 有源电子干扰系统的结构125
6.1.1 干扰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25
6.1.2 干扰发射机关键器件126
6.1.3 干扰机系统的结构128
6.1.4 功率管理131
6.1.5 干扰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32
6.2 电子干扰系统体系结构133
6.2.1 平台上/平台外体系结构133
6.2.2 电子干扰系统的作战应用模式134
6.3 典型的电子干扰系统135
6.3.1 干扰机135
6.3.2 投掷式干扰系统136
6.3.3 AN/ALE—47干扰物投放器136
第7章 隐身与硬摧毁137
7.1 隐身技术137
7.1.1 赋形137
7.1.2 雷达吸收材料(RAM)138
7.1.3 隐身目标探测区域的减缩139
7.2 反辐射武器139
7.2.1 反辐射武器的分类139
7.2.2 反辐射导弹系统(ARM)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40
7.2.3 反辐射导弹的战斗使用方式143
7.3 定向能武器145
7.3.1 高能激光武器(HEL)145
7.3.2 高功率微波武器(HPM)146
7.3.3 粒子束武器149
第8章 电子防护技术150
8.1 反侦察技术150
8.1.1 截获因子与低截获概率雷达150
8.1.2 低截获概率技术措施152
8.2 抗干扰技术154
8.2.1 空间选择抗干扰技术154
8.2.2 频率选择抗干扰技术157
8.2.3 功率选择抗干扰技术160
8.2.4 信号波形选择抗干扰技术161
8.2.5 极化选择抗干扰技术161
8.2.6 抗干扰电路技术163
8.3 抗摧毁技术164
8.3.1 抗反辐射导弹的有源诱偏原理165
8.3.2 有源诱偏的技术实现问题166
8.4 电磁加固技术167
8.4.1 “前门”加固技术167
8.4.2 “后门”加固技术168
第9章 电子对抗的发展171
9.1 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总趋势171
9.1.1 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对电子对抗装备发展的影响171
9.1.2 电子对抗技术发展的特点172
9.2 从传统电子战走向信息战173
9.2.1 信息战概念的形成173
9.2.2 信息战的基本概念173
参考文献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