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
  • 金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980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宗教学:人类学-思想史-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宗教人类学学说史纲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追问宗教现象背后的文化诉求1

第一章 定位的转变:由意识形态到文化13

第一节 思想渊源13

一 古希腊罗马时代13

二 基督教为主导的时代18

(一)有神论19

(二)无神论21

(三)各种中间观点23

第二节 时代潮流26

一 孔德:在“人类宗教”中重建社会秩序29

(一)重建社会秩序与创立人性宗教31

(二)宗教功能的内涵32

(三)孔德的“人性宗教”33

(四)新的秩序如何降临?35

二 马克思:由对天国的批判转入社会的改造37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点38

(二)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39

(三)马克思与冲突论41

(四)宗教异化及其出路43

三 达尔文: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进化理念46

第三节 从意识形态到文化49

一 创立宗教学49

(一)明确规定了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50

(二)宗教学研究者要树立客观的科学研究态度51

(三)提出宗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52

(四)缪勒创立宗教学的意义54

二 宗教还是一种文化系统55

第二章 “荒谬”中的逻辑60

第一节 缪勒62

一 从比较语言学到比较神话学63

二 探索宗教的起源68

(一)对无限的体认:宗教从无到有68

(二)从一个源泉导出宗教,如同从一条河流导出海洋72

三 日趋经验的实证73

第二节 泰勒75

一 文化与“遗存”77

(一)研究文化的两个原则77

(二)比较的方法78

(三)“遗存”的概念80

二 万物有灵论82

(一)万物有灵论82

(二)由灵魂观念到神灵观念84

(三)宗教仪式的两个方面86

三 个体的心理活动如何演变成社会意识?87

(一)神灵观念及宗教体制与人和人所组成的社会有无内在的关联88

(二)人类的心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宗教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90

(三)“进化论”的演变路线与“西方文明至上论”92

第三节 弗雷泽等人93

一 巫术、宗教与科学94

(一)巫术的作用原理94

(二)巫术、宗教与科学96

二 三角关系还是二元关系?99

三 三位不愿“接着说”者103

(一)兰格103

(二)马雷特105

(三)列维—布留尔107

第三章 图腾崇拜:最早的宗教形态?111

第一节 史密斯111

一 由神学走入宗教人类学112

二 史密斯的祭祀理论115

(一)史密斯祭祀理论的基本观点115

(二)没有最终定论的祭祀理论117

(三)图腾崇拜122

第二节 杜尔凯姆125

一 关注社会与集体意识125

(一)社会团结126

(二)集体意识127

(三)社会与自杀128

(四)社会与道德128

二 宗教生活的原初形式129

(一)神圣与世俗130

(二)宗教的群体性130

(三)社会的观念乃是宗教的灵魂131

三 杜尔凯姆与宗教人类学133

(一)深入一个特定社会进行周密的研究134

(二)功能主义的解释135

(三)分类与象征的探讨136

第三节 弗洛伊德138

一 潜意识与人格冲突138

(一)潜意识与心理治疗139

(二)人格冲突与俄狄浦斯情结140

二 弗洛伊德的宗教观142

(一)图腾与禁忌142

(二)宗教就是人类普遍的强迫性神经症144

三 精神分析与宗教人类学146

(一)如何看待弗洛伊德对图腾崇拜的精神分析146

(二)荣格与弗罗姆的宗教观148

(三)精神分析与当代宗教154

第四节 探索宗教起源的意义156

第四章 范式的转换159

第一节 功能学派160

一 马林诺夫斯基161

(一)文化功能理论161

(二)巫术、宗教与科学164

(三)宗教的社会文化功能166

二 拉德克利夫—布朗169

(一)结构—功能主义170

(二)注重仪式和强调依赖感的宗教观173

(三)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结构性对应”175

三 静态分析的优势与缺憾179

四 功能主义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186

(一)帕森斯186

(二)宗教的显功能与潜功能188

(三)古德189

(四)宗教的正功能与负功能191

(五)制度性宗教与分散性宗教193

第二节 博厄斯学派197

一 博厄斯和他的弟子们199

(一)博厄斯199

(二)克鲁伯与赫斯科维茨201

二 文化模式的决定作用204

(一)本尼迪克特与文化模式204

(二)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206

(三)“文化模式”的理论价值208

第五章 由“功能”向“意义”的过渡213

第一节 埃文斯—普里查德213

一 阿赞德人与努尔人的宗教214

(一)解释不幸:阿赞德人的妖术214

(二)努尔人的精灵世界217

二 原始宗教诸理论219

(一)谨慎对待人们有关宗教信仰的论述220

(二)宗教人类学的使命221

三 埃文斯—普里查德与伊利亚德的比较223

第二节 意义、仪式与神话224

一 韦伯与伊利亚德224

(一)韦伯224

(二)伊利亚德227

二 仪式231

(一)于贝尔和莫斯论仪式中的祭祀232

(二)范根纳普论通过仪式233

(三)罗扎尔多论仪式中的等级235

(四)威尔逊论仪式中的舞蹈236

(五)斯洛特金论仪式中的药物236

(六)海希金德论听布道237

三 神话240

(一)克拉克洪论神话与仪式的关系240

(二)贝塔佐尼论神话的真实性242

(三)加斯特论神话与故事243

(四)斯坦纳对土著宗教的再理解244

第三节 宗教复兴运动248

一 宗教复兴运动的典型形态248

(一)幽灵舞与佩约特仙人掌崇拜249

(二)船货崇拜和“大人物”情结251

(三)各种各样的千禧年运动252

二 复兴运动的类型学分析255

(一)本土主义运动(复兴运动)的类型255

(二)本土主义运动(复兴运动)的形成条件256

三 宗教复兴运动的进程258

(一)稳定阶段258

(二)个人压力增长阶段259

(三)文化畸变阶段259

(四)复兴阶段259

(五)新的稳定阶段264

第六章 意义与过程266

第一节 象征的分析267

一 瓜达卢佩的圣母268

二 左与右271

(一)赫兹对左右的研究271

(二)查穆拉人的宗教象征272

三 头发和发型275

(一)社会之发275

(二)波华特人的头发278

(三)美杜莎的头发279

四 象征的分类280

(一)关键的象征281

(二)象征的分类281

(三)象征与结构283

第二节 利奇与道格拉斯285

一 利奇286

(一)时间的象征意义和人的仪式化286

(二)禁忌模棱两可289

(三)通过仪式与狂欢节291

二 道格拉斯293

(一)禁忌与“卫生学”294

(二)社会如何对待“失范”296

(三)社会的“网格”297

第三节 特纳299

一 恩登布人的宗教仪式300

(一)基本信仰301

(二)两种仪式301

(三)四种作用302

二 象征论302

(一)象征的“浓缩性”302

(二)色彩象征论304

三 阈限与融合,结构与反结构305

(一)阈限与融合306

(二)结构与反结构307

(三)社会戏剧的双向互动309

四 重结构而忽视了象征的实质309

第七章 结构、文化秩序及文化的解释311

第一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及其对神话的结构分析311

一 结构人类学312

(一)结构主义的兴起312

(二)结构人类学314

二 神话的结构分析318

(一)结构分析的基本思路318

(二)结构分析的基本结论319

(三)结构分析的基本原则320

(四)二元对立到三元结构322

三 孔雀开屏323

第二节 萨林斯327

一 文化秩序328

(一)意义理性328

(二)吃牛肉与穿丝绸329

二 历史人类学331

(一)超越“历史”与“结构”的对立332

(二)文化秩序的再生产333

三 甜蜜的悲哀亦有悲哀334

第三节 格尔茨337

一 作为文化体系的宗教338

(一)文化是一种意义模式338

(二)宗教的定义及解释339

(三)宗教人类学家的关注点342

二 “深描”与“解释”344

(一)“深描”344

(二)阐释:地方性知识与比较宗教347

三 肯定与质疑350

第八章 用人类学的眼光反思宗教人类学355

第一节 等级与秩序356

一 权力与等级的分离357

二 仪式的操演性361

三 延续与改变364

第二节 殖民过程中的宗教互动368

一 魔鬼的劳动和钱的洗礼368

二 意识的殖民化371

(一)水的政治372

(二)生产的政治374

(三)语言的政治375

(四)约翰与简的结论376

第三节 批判与自我批判378

一 鲁尔论“信仰”378

二 阿萨德论人类学范畴的宗教建构381

三 乌斯坦与布恩对方法论的反思385

(一)用人类学的眼光反思宗教人类学386

(二)方法论的融合388

结语:三问395

第一节 不同的宗教现象中有没有共同的诉求395

第二节 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研究地位若何402

第三节 我们可能实现的突破何在409

一 特定的宗教形态所提出的理论挑战409

(一)民间信仰的“聚”与“散”413

(二)社会互动中的造神运动417

(三)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建构419

二 普遍理论与地方性知识相结合的中层理论或模式422

三 社会转型与文化发展战略425

参考书目4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