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绿色城市街区 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设计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振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2077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286页
- 主题词:城市规划-设计-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绿色城市街区 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设计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1.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和资源问题1
1.1.2 地域与气候3
1.1.3 城市建成环境与微气候5
1.2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6
1.2.1 课题的来源和依据6
1.2.2 研究目的8
1.2.3 研究意义8
1.3 相关研究界定9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10
1.4.1 国外研究概况10
1.4.2 国内研究概况14
1.5 研究特色、方法和内容15
1.5.1 研究特色15
1.5.2 研究方法15
1.5.3 研究内容16
2 城市建成环境及其微气候影响下的城市街区层峡18
2.1 基于城市建成环境和微气候的城市街区层峡18
2.1.1 城市建成环境和微气候18
2.1.2 城市街区层峡的基本概念20
2.1.3 城市街区层峡对城市热岛的影响21
2.2 城市街区层峡内微气候的环境特征22
2.2.1 城市街区层峡内的热平衡22
2.2.2 城市层峡的热环境特征23
2.2.3 城市层峡的风环境特征24
2.2.4 城市层峡的日射环境特征26
2.2.5 街区层峡内绿植的作用28
2.2.6 街道层峡内下垫面的影响29
2.3 街区层峡内的热舒适性30
2.3.1 热舒适性指标30
2.3.2 室外热舒适模型及平均辐射温度32
2.4 小结34
3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区层峡微气候的实验研究36
3.1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区层峡微气候概述36
3.2 实测说明36
3.2.1 实测目标36
3.2.2 实测对象和实测方法37
3.2.3 实验设备和实验测试点布置40
3.3 实验综述42
3.3.1 夏季的实验成果42
3.3.2 冬季的实验成果70
3.4 小结78
3.4.1 夏季相关的实验结论78
3.4.2 冬季相关的实验结论81
4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区层峡内微气候数值模拟的比较和检验82
4.1 城市微气候环境的数值模拟概况82
4.2 CFD&NHT数值模拟的应用分析83
4.3 室外风热环境的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的比较分析——CFX数值计算86
4.3.1 CFX数值计算解析86
4.3.2 CFX数值计算相关要点90
4.3.3 夏季数值计算结论和检验93
4.4 室外风热环境的数值模拟与实验测试的比较分析——ENVI-met数值计算97
4.4.1 ENVI-met数值计算解析98
4.4.2 ENVI-met数值计算相关要点108
4.4.3 夏季数值计算结论和检验111
4.4.4 冬季数值计算结论和检验125
4.5 本章小结136
5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区层峡的ENVI-met数值模拟及其研究结论137
5.1 街区层峡微气候环境的ENVI-met数值模拟137
5.1.1 不同剖面特征的街区层峡137
5.1.2 不同平面特征的街区层峡176
5.1.3 不同走向的对称街区层峡195
5.1.4 不同布局特征的街区层峡204
5.1.5 不同来风风速的影响225
5.1.6 不同下垫面、绿植和水体的影响234
5.1.7 不同季节的影响250
5.2 小结254
6 结论和展望260
6.1 结论260
6.1.1 街区层峡的阴影生长及相关遮阳策略260
6.1.2 街区层峡的狭管效应及相关通风策略261
6.1.3 街区层峡的绿植和水体技术策略263
6.1.4 街区层峡的下垫面及环境热稳定性技术策略263
6.2 本书的创新点265
6.3 未来研究的展望265
致谢266
参考文献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