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致远管理学院 法政丛书 刑法总论 增订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谢瑞智著 著
- 出版社: 文笙书局
- ISBN:986999501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24页
- 文件大小:168MB
- 文件页数:5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致远管理学院 法政丛书 刑法总论 增订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刑法之基础理论1
第一章 刑法之概念1
第一节 刑法之意义与构造1
一、刑法之意义1
二、刑法规范之构造3
第二节 刑事政策之原则4
一、科学主义5
二、法治主义5
三、责任主义6
四、人道主义之原则6
第三节 刑法之本质7
一、刑法之功能7
二、刑法之性质9
第四节 刑法之分类11
一、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11
二、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12
三、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12
四、单一刑法与附属刑法13
五、实体刑法与程序刑法14
六、完备刑法与空白刑法14
七、刑事刑法与行政刑法15
第五节 刑法之内容15
一、第一编总则15
二、第二编分则16
第二章 刑法思想19
第一节 刑法思想之发展19
一、中华法系之刑法思想与简史19
二、欧陆之刑法思想21
第二节 刑法学派之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23
一、意义23
二、举例23
三、刑法理论之趋势24
第三节 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之主张24
一、古典学派(旧派)24
二、近代学派(新派)27
第四节 新旧两派之主要理论对照表29
第五节 刑法学派之论争32
一、学派论争之开始32
二、学派论争之缓和33
三、折衷学派33
第三章 刑罚法规与法治国35
第一节 罪刑法定主义35
一、罪刑法定主义之意义及思想背景35
二、罪刑法定主义之内容37
第二节 罪疑惟轻之原则41
一、怀疑时依被告利益之适用41
二、罪疑惟轻与择一选择的关系42
第三节 刑法之解释43
一、刑法解释之意义与推理方式43
二、刑法解释之种类44
三、刑法用语之解释50
第四章 刑法之适用范围57
第一节 刑法之时间的适用范57
一、时间的适用范围之意义57
二、法律之变更致刑之变更学说58
三、刑之变更的刑法规定59
四、法律变更涵义65
第二节 刑法之场所的适用范围66
一、意义66
二、立法主义67
三、刑法规定69
四、隔地犯71
五、外国法院裁判之效力72
第三节 刑法之人的适用范围73
一、对人适用范围之原则73
二、对人适用范围之例外73
第四节 刑法之事项的适用范围75
一、意义75
二、适用之原则与例外76
第五节 国际司法之互助77
一、委托调查77
二、引渡人犯77
第二编 犯罪论79
第一章 犯罪之概念79
第一节 犯罪的意义79
一、犯罪的意义79
二、犯罪之成立要件80
三、犯罪与侵权行为之区别81
第二节 行为与行为人81
一、行为的概念81
二、行为的学说82
第三节 犯罪之分类84
一、自然犯与法定犯84
二、实质犯与形式犯85
三、侵害犯与危险犯85
四、现行犯与非现行犯87
五、即成犯、继续犯与状态犯87
六、结合犯与加重结果犯88
七、目的犯、倾向犯与表现犯88
八、身分犯与非身分犯89
九、亲告罪与非亲告罪89
第四节 犯罪之成立要件90
一、客观要件91
二、主观条件93
三、刑罚权94
第二章 构成要件论97
第一节 构成要件合致性(该当性)之意义97
第二节 犯罪主体98
一、自然人98
二、法人98
第三节 犯罪客体101
一、被害者101
二、被害法益101
第四节 犯罪行为102
一、犯罪行为之意义102
二、犯罪行为之分类102
三、不作为犯之犯罪型态103
四、不纯正不作为犯之实行行为性105
五、不纯正不作为犯之之成立要件106
六、作为犯、不作为犯与故意108
七、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之比较109
八、实害行为与危险行为110
九、主要行为与附属行为110
第五节 犯罪行为与因果关系110
一、意义110
二、因果关系之学说111
三、消极行为与因果关系118
四、疫学之因果关系121
五、因果关系之中断与责任之更新122
第六节 故意123
一、意义123
二、故意之成立要件124
三、故意之学说124
四、故意之种类125
五、故意与动机129
六、动机与犯罪要件130
七、故意与意图131
第七节 过失131
一、意义131
二、过失之本质133
三、过失之成立要件134
四、过失之分类140
五、过失之竞合142
六、过失之处罚144
第八节 故意与过失之比较148
一、未必故意与有认识过失之异同148
二、有认识过失与无认识过失之异同149
第九节 加重结果犯150
一、意义151
二、立法理由151
三、加重结果犯之限制151
四、加重结果犯之构成要件152
五、加重结果犯与故意过失153
六、加重结果犯与程序法154
七、刑法分则规定之加重结果犯155
第三章 违法论157
第一节 违法性之概念157
一、意义157
二、违法性之判断标准157
三、违法性之本质158
四、违法性之阶段161
五、违法性之判断162
六、违法阻却事由163
七、违法阻却之原因165
第二节 依法令之行为168
一、意义168
二、要件168
三、依法令行为之范围169
四、依法令行为之实例170
第三节 依上级命令之职务上行为171
一、意义172
二、要件172
三、实例174
第四节 业务上之正当行为174
一、意义174
二、要件175
三、实例176
第五节 正当防卫行为176
一、意义176
二、本质178
三、要件178
四、实例184
第六节 防卫过当、误想防卫与误解防卫188
一、防卫过当188
二、误想防卫189
三、防卫过当与误想防卫之比较191
四、误解防卫192
第七节 紧急避难行为192
一、紧急避难概念的起源192
二、意义194
三、本质194
四、要件195
五、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难之异同198
第八节 避难过当与误想避难199
一、避难过当199
二、误想避难199
三、误想避难过当200
第九节 自损行为200
一、意义200
二、自损行为之要件200
三、自损行为处罚之学说201
四、自损行为限制之实例201
第十节 基于承诺之行为202
一、意义202
二、承诺之有效要件202
三、承诺与阻却违法202
四、推定承诺的行为204
第十一节 治疗行为204
一、意义204
二、治疗行为之要件204
三、专断的治疗行为206
四、美容与医疗207
第十二节 安乐死208
一、意义208
二、国外判例208
三、尊严死与辞退死209
四、我国法制209
第十三节 自救行为209
一、意义209
二、自救行为与阻却违法210
三、自救行为之要件211
四、实例211
第十四节 义务之冲突212
一、意义212
二、法律性质212
三、违法阻却要件213
四、违反义务衡量原则时214
五、义务冲突与紧急避难之区分215
第十五节 可容许之危险215
一、问题之缘起215
二、意义216
三、违法阻却性216
第十六节 劳动争议行为217
一、争议行为之刑法意义217
二、意义218
三、违法阻却性218
四、正当性判断之标准218
第四章 责任论221
第一节 责任概说221
一、责任之意义221
二、责任之本质221
三、责任要素224
第二节 责任能力224
一、意义224
二、责任能力之阶段226
三、刑事责任年龄与民法成年年龄228
第三节 原因自由行为与偏狂行为229
一、意义229
二、通则230
三、原因自由行为之问题230
四、刑事立法之演变232
五、偏狂行为233
第四节 心理责任要素之故意与过失233
一、责任故意233
二、责任过失234
三、实例235
第五节 错误之概念236
一、意义236
二、错误之态样236
三、错误之学说236
四、错误分类之改变238
第六节 事实错误239
一、意义239
二、种类239
第七节 法律错误244
一、意义244
二、种类244
三、学说245
第八节 期待可能性248
一、意义248
二、期待可能性之标准249
三、期待可能性之错误251
四、期待可能性之阻却责任或减轻责任事由251
第五章 犯罪行为之阶段255
第一节 犯罪行为之发展阶段255
一、犯罪行为之阶段255
二、行为实施之各阶段分析256
第二节 实行之著手259
一、实行之著手学说缘起260
二、实行之著手学说的内容260
三、各类犯罪形态著手之认定264
第六章 犯罪之形态275
第一节 犯罪形态概说275
一、既遂犯与未遂犯275
二、共犯与正犯275
第七章 既遂犯与未遂犯277
第一节 既遂犯与未遂犯概说277
一、既遂犯277
二、未遂犯277
第二节 障碍未遂280
一、意义280
二、障碍未遂之种类280
第三节 中止未遂281
一、意义281
二、中止未遂之要件281
三、阴谋犯与预备中止犯283
四、中止犯与其他犯罪之关系284
第四节 不能未遂287
一、意义287
二、成立要件287
三、不能犯与普通未遂犯之区别287
第五节 类似不能犯之犯罪形态291
一、迷信犯291
二、幻觉犯292
三、事实之欠缺293
第六节 未遂犯之处罚294
一、处罚范围294
二、处罚程度294
第八章 共犯297
第一节 共犯与正犯297
一、共犯之概念297
二、正犯之概念298
三、正犯之分类299
第二节 共犯之理论301
一、共犯成立理论301
二、共犯与正犯关系之理论302
第三节 共犯之种类305
一、共犯之分类305
二、与共犯相似之犯罪形态308
第四节 共同正犯310
一、共同正犯之概念310
二、共同正犯与过失犯315
三、共同正犯与未遂316
四、共同正犯之种类316
第五节 教唆犯320
一、教唆犯之概念320
二、教唆犯之分类322
三、教唆犯之处罚327
第六节 从犯329
一、从犯之概念329
二、从犯之分类330
三、从犯与共同正犯之区别332
四、从犯与教唆犯之区别335
五、从犯之处罚336
第七节 共犯之关连问题338
一、共犯之竞合338
二、共犯与加重结果犯339
第八节 间接正犯341
一、意义341
二、间接正犯之形态341
三、间接正犯之责任342
四、间接正犯与其他犯罪之区别343
第九节 共犯与身分之关系346
一、身分犯之意义346
二、身分犯之种类346
三、身分犯与共犯347
第九章 犯罪之罪数与处罚351
第一节 罪数论351
一、罪数之意义351
二、决定罪数标准之学说352
三、一罪与数罪之分类353
四、实务上决定罪数之标准357
第二节 数罪并罚358
一、意义358
二、构成要件358
三、数罪并罚之原则359
四、刑法对数罪并罚之规定360
五、数罪并罚之裁判361
六、数罪并罚与赦免362
第三节 想像竞合犯363
一、意义363
二、想像竞合犯之要件363
三、想像竞合犯之种类364
四、想像竞合犯之处罚364
五、想像竞合犯与法律竞合364
第四节 牵连犯366
一、意义366
二、牵连犯之要件366
三、牵连犯之处罚367
四、牵连犯与其他各种犯罪367
第五节 连续犯369
一、意义369
二、连续犯之存废论369
三、连续犯之要件370
四、连续犯之处罚372
五、连续犯与其他各种犯罪372
六、连续犯牵连犯与想像竞合犯之竞合374
第三编 刑罚论377
第一章 刑罚概说377
第一节 刑罚之意义与作用377
一、刑罚之意义377
二、刑罚之作用378
第二节 刑罚之本质379
一、绝对学派379
二、相对学派379
第二章 刑罚之种类381
第一节 刑罚种类概说381
一、刑罚种类说明381
二、表解382
第二节 生命刑382
一、死刑存废论382
二、刑法规定之死刑385
三、死刑适用之限制386
四、特种刑法之死刑规定386
五、死刑之执行387
六、死刑制度之改革389
第三节 自由刑393
一、意义393
二、自由刑之存在理由393
三、无期徒刑394
四、有期徒刑395
五、拘役397
第四节 短期自由刑398
一、意义398
二、短期自由刑之弊害398
三、短期自由刑之存在价值399
四、改善短期自由刑之方法399
第五节 不定期刑400
一、意义400
二、种类401
三、不定期刑之存废论401
四、不定期刑之立法403
第六节 财产刑403
一、意义403
二、罚金刑403
三、没收407
第七节 名誉刑411
一、意义411
二、名誉刑之本质411
三、名誉刑之种类413
第三章 刑罚之适用417
第一节 各种刑罚之适用417
一、刑罚适用之意义417
二、刑罚适用之阶段417
第二节 刑之量处419
一、意义419
二、刑之量处标准419
三、刑法上量刑标准422
第三节 主刑重轻之顺序424
一、不同主刑之重轻424
二、同种主刑之重轻424
三、不能依前二项定重轻之补充规定425
第四节 刑罚之加重426
一、法律上加重426
二、裁判上加重428
第五节 刑罚之减轻428
一、法律上减轻429
二、裁判上减轻430
三、裁判上减轻与法律上减轻之不同431
第六节 刑罚之免除432
一、法律上免除432
二、裁判上免除433
第七节 刑罚之加减例434
一、一种主刑之加减标准435
二、二种以上主刑之加减标准437
三、刑罚加减之顺序437
四、加减后之零数439
第八节 累犯439
一、累犯之意义439
二、累犯之成立要件439
三、累犯之处罚441
四、特别法之累犯规定441
第九节 自首442
一、意义442
二、自首之成立要件442
三、自首之效力443
第四章 刑罚之执行447
第一节 易刑处分447
一、意义447
二、易科罚金447
三、易服劳役448
四、易以训诫450
五、易刑处分之效力450
第二节 刑期之计算451
一、刑期之意义451
二、刑期之起算451
三、刑期之计算方法451
第三节 羁押日数之折抵452
一、羁押折抵之立法理由452
二、羁押折抵之方法452
第四节 缓刑453
一、缓刑之意义453
二、缓刑之制度453
三、缓刑之立法理由454
四、缓刑之要件455
五、缓刑之撤销457
六、缓刑之效力458
第五节 假释459
一、意义459
二、假释之本质459
三、假释之存废论460
四、假释要件修正之立法意义-八十八年公布之刑法修正案462
五、假释之要件463
六、假释之撤销466
七、假释之效力468
八、假释之限制469
九、假释与缓刑之不同469
十、假释与减刑、赦免、保释之不同470
第五章 刑罚之消灭471
第一节 刑罚之消灭事由471
一、意义471
二、刑罚消灭事由471
第二节 时效472
一、意义472
二、刑法上时效分类473
三、时效之论据473
第三节 追诉权时效473
一、追诉权时效期间474
二、追诉权时效期间之起算474
三、追诉权时效计算标准475
四、追诉权时效之停止476
第四节 行刑权时效478
一、行刑权时效期间478
二、行刑权时效期间之起算478
三、行刑权时效之停止478
第五节 刑法之时效及加减例一览表480
第四编保安处分论481
第一章 保安处分之概念481
第一节 保安处分之意义与立法理由481
一、意义481
二、保安处分存废论482
第二节 保安处分之性质483
一、保安处分之法律性质483
二、保安处分与刑罚之异同485
三、保安处分与行政处分之异同487
第二章 保安处分之种类489
第一节 保安处分之种类概说489
一、感化教育处分489
二、监护处分489
三、禁戒处分489
四、强制工作处分489
五、强制治疗处分490
六、保护管束处分490
七、驱逐出境处分490
第二节 感化教育处分490
一、意义490
二、作用491
三、感化教育之对象491
四、感化教育之期间492
第三节 监护处分492
一、意义492
二、作用492
三、监护之对象493
四、监护之期间493
第四节 禁戒处分493
一、意义493
二、作用493
三、禁戒之对象494
四、禁戒之期间494
第五节 强制工作处分495
一、意义495
二、作用496
三、强制工作之对象496
四、强制工作之期间496
五、强制工作之实施497
第六节 强制治疗处分497
一、意义497
二、作用498
三、强制治疗之对象498
四、强制治疗之期间498
五、强制治疗之执行499
第七节 保护管束处分499
一、意义499
二、作用500
三、保护管束之对象及期间500
四、保护管束之执行机关502
五、保护管束之撤销502
第八节 驱逐出境处分503
一、意义504
二、作用504
三、驱逐出境之对象504
四、驱逐出境之执行504
第三章 保安处分之宣告与执行505
第一节 保安处分之宣告505
一、裁判时并宣告者505
二、由检察官声请裁定宣告者505
三、由法院紧急宣告者506
第二节 保安处分之执行506
一、执行处所及时间506
二、保安处分之延长507
三、保安处分之免除执行507
四、保安处分之许可执行507
附录:测验题509
一、八十九年公务人员高等考试三级考试第一试试题,观护人509
二、九十年公务人员高等考试三级考试第一试试题,观护人511
索引513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