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型学校的构建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本土行动与创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熊梅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415993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53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12965145页
- 主题词:小学-学校管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型学校的构建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本土行动与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创生3
第一章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3
一、开放式学校教育的源起4
(一)相对宽松的教育政策环境4
(二)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盛行6
(三)深厚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基础8
(四)充分而广泛的教师自主权9
二、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发展阶段9
(一)20世纪60年代:立足于学校教育环境改造的时期9
(二)20世纪70年代:立足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期15
(三)20世纪70—90年代:立足于学校教育系统改善时期21
(四)21世纪初期:立足于学校与社区间的改善时期29
三、开放式教育本土化的时代背景30
(一)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31
(二)改革开放“三个面向”的政策环境34
(三)“坚持实验·自主创新”的办学传统36
第二章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础38
一、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内涵和特征38
(一)开放式学校教育内涵界定38
(二)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40
二、“开放式·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43
(一)目的观43
(二)知识观48
(三)儿童观50
(四)时空观51
(五)课程观53
(六)教学观55
(七)教师观58
(八)管理观59
(九)评价观60
第二部分 开放式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65
第三章 打开空间的墙壁,实现环境的多功能性65
一、开放空间的教育功能65
二、开放空间的类型67
三、开放空间的设计与运用68
(一)开放式教学楼的设计与创建68
(二)班级教室的规划与利用70
(三)走廊空间功能的开发72
(四)专业教室的开发与利用74
第四章 打开时间的墙壁,促进时间的弹性化78
一、弹性化时间的意义78
(一)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弹性化时间更具人性化79
(二)根据学科规律和特点,弹性化时间更具科学性80
二、弹性化时间制度的实施81
(一)“4.4”学期制度81
(二)综合“月·周·日”时间制度82
(三)模块化课时分配制度85
(四)系数化时间分配制度88
(五)教学进度的时间弹性化88
第五章 打开学科的墙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90
一、课程综合化的意义90
(一)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91
(二)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92
(三)适应社会综合化发展的需求93
二、课程综合化的实施类型94
(一)学科课程的综合化94
(二)课程领域的综合化104
(三)综合实践活动111
第六章 打开教学的墙壁,实施个性化教学122
一、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意义122
(一)适应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122
(二)倡导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改革123
二、个性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124
(一)关注学生差异,制订多层次教学目标124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实现由教向学转变126
(三)兼顾各种学习组织形式,提高学习的自主性128
(四)加强教师间合作,实现指导的个别化131
(五)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灵活创设学习环境132
(六)指向学生发展,进行学习诊断和评价135
三、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模式136
(一)集体指导补充模式137
(二)学习进度模式139
(三)学习起点模式141
(四)学习顺序模式143
(五)课题选择模式145
四、学习卡片的开发与利用147
(一)导学卡片148
(二)学习任务卡片150
(三)资料卡片152
第七章 打开组织的墙壁,促进人员的合作性189
一、开放式学校组织管理的特征189
(一)自律性与合作性189
(二)阶层性与同僚性190
(三)效率性与创造性191
二、促进人员合作性的策略192
(一)打开班级间的墙壁,促进异班级学生间合作192
(二)打开年级间的墙壁,促进异年级学生间合作196
(三)打开学科年组的墙壁,促进教师的“T T”合作200
(四)打开部门间的墙壁,促进部门职员间的合作205
第八章 打开学校的墙壁,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207
一、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意义207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08
(二)丰富学校教育的社会资源208
(三)推进学校民主管理的进程209
二、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原则209
(一)资源共享原则210
(二)民主平等原则210
(三)规范操作原则210
三、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实施211
(一)学校与家庭的一体化211
(二)学校与社区的一体化227
第三部分 结语235
第九章 初步成效与未来展望235
一、取得的初步成效235
(一)办学理念已成为附小人的核心价值观235
(二)促进了学生自立健全人格的发展236
(三)培育了研究型教师团队238
(四)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发展240
(五)提升了学校品牌与影响力241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242
(一)校长的办学理念需要转化为团队的共同信念243
(二)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具有自主办学的体制244
(三)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创新完备的管理制度244
(四)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245
(五)办学理念的践行需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46
三、今后的课题与展望246
(一)进一步加大解放思想与改革试验的力度246
(二)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与国际教育交流247
(三)进一步提高开放空间的使用效率247
(四)进一步推进弹性时间制度改革247
(五)进一步提高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力度248
(六)进一步加大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248
(七)进一步拓展学校和家庭、社区的合作形式249
参考文献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