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视角下的语言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视角下的语言研究
  • 沈梅英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0825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3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维特根斯坦,L.(1889~1951)-语言哲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视角下的语言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维特根斯坦前期语言哲学观1

第一节 引言1

第二节 可说的和不可说的2

一、可言说之物2

二、不可言说之物3

第三节 逻辑图像论8

第四节 本章结语10

第二章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观12

第一节 语言游戏说12

一、“语言游戏说”产生的背景12

二、“语言游戏说”的内涵13

三、“语言游戏说”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17

四、结语19

第二节 家族相似19

一、“家族相似”内涵19

二、“家族相似”核心特征23

三、结语25

第三节 生活形式26

一、“生活形式”的理论渊源26

二、“生活形式”内涵的诠释27

三、结语31

第四节 意义即用法32

一、字词和语法的意义32

二、表层语法与深层语法34

三、意义即用法36

四、结语37

第三章 后期维特根斯坦与索绪尔语言观之对比39

第一节 引言39

第二节 索绪尔语言观概览40

一、语言和言语40

二、共时和历时41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43

四、语言符号观44

五、结语45

第三节 后期维特根斯坦与索绪尔语言观的相似性46

一、语言整体观和系统性的相似性46

二、家族相似和聚合关系的相似性48

三、语言社会性观点的一致性50

四、语言历时性观点的一致性52

五、结语53

第四节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索绪尔语言观的发展53

一、对语言游戏观点的深化54

二、对语言研究的反思55

三、对语言没有本质的拓展56

四、对本体论语言哲学的深化57

五、结语60

第五节 本章结语60

第四章“语法隐喻理论”与“语言游戏说”63

第一节 引言63

第二节 语法隐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64

一、语法隐喻理论的产生64

二、语法隐喻理论的发展68

三、结语71

第三节 语法隐喻理论的哲学蕴涵71

一、语义观71

二、纯理(元)功能思想73

三、语境观75

四、结语76

第四节“语法隐喻理论”与“语言游戏说”的哲学相关性77

一、语言功用论78

二、语境原则79

三、语法(功能)80

四、结语81

第五节 本章结语81

第五章“语言游戏说”的语用学意义84

第一节 引言84

第二节 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语境观之对比84

一、弗雷格的语境观84

二、维特根斯坦前期语境观和弗雷格语境观的相似之处86

三、维特根斯坦对弗雷格语境观的超越89

第三节 语言游戏的不确定性96

第四节“生活形式”、“语言游戏”和语境98

一、“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98

二、规则与“语言游戏”101

三、“意义即用法”与“语言游戏”102

第五节“生活形式”和“语言游戏说”的语用学意义103

一、语言的意义即使用103

二、语言游戏中的“语用规则”和“合作原则”104

第六节“生活形式”和二语习得105

一、语境观对二语习得的启示105

二、强调主体性的启示106

第七节 本章结语108

第六章 范畴家族相似与语义认知分析109

第一节 引言109

第二节原型理论的语义范畴观110

一、经典范畴理论110

二、原型范畴理论112

三、语义范畴的原型范畴特征114

第三节 语义范畴中的原型效应117

第四节 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与不足121

第五节 本章结语122

第七章ICM与语义理解123

第一节 引言123

第二节 理想化认知模式123

第三节 理想化认知模式的基本特征125

第四节 语义缺省ICM解读129

一、语义缺省129

二、命题结构对语义缺省的诠释130

三、意象图式对语义缺省的诠释131

四、隐喻映射对语义缺省的诠释133

五、转喻映射对语义缺省的诠释135

第五节 本章结语136

第八章“语法研究”与模糊语义138

第一节 引言138

第二节“语法研究”涵义139

一、从“逻辑形式”到“语法研究”139

二、“语法研究”内涵140

三、“普通语法”与“哲学语法”143

第三节 模糊语义的“语法研究”146

一、模糊语义的思想渊源146

二、模糊语义的特征149

三、“语法研究”对模糊语义的解读153

四、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159

第四节 本章结语163

第九章 语言生活形式观164

第一节 引言164

第二节“生活形式”语言观166

一、生活形式、语言游戏和家族相似性166

二、生活形式与确定性170

三、怀疑论与确定性171

第三节“生活形式”与本体论语言哲学175

第四节 本章结语181

第十章 私人语言批判观184

第一节 引言184

第二节 维氏后期语言观中的“私人语言批判”186

一、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私人语言”187

二、“私人语言”批判观189

第三节 不同的声音194

一、艾耶尔的疑问194

二、克里普克和“私人语言”怀疑悖论196

三、私人语言与现象学198

第四节 本章结语199

第十一章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思考201

第一节 引言201

第二节 言语行为理论201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201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203

三、间接言语行为理论204

第三节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208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背景208

二、语言的意义210

三、语言的存在方式211

四、语言、人和社会的关系213

第四节 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214

第五节 本章结语217

索引219

参考文献2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