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邓新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0486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接受美学-文学批评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重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可能性1
二、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5
三、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基本特点7
四、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分期11
五、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研究原则和方法14
六、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现代意义17
第一篇 先秦: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早熟期引言25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诗歌接受活动与接受诗学的滥觞25
第一节 关于“献诗”、“采诗”、“引诗”和“赋诗”26
第二节 关于“论诗”29
第二章 “诗言志”与“赋比兴”的诗歌接受理论31
第一节 “诗言志”的诗歌接受理论32
第二节 “赋、比、兴”的诗歌接受理论33
第三章 先秦时期文学接受的三种方式35
第一节 “观诗”——偏于鉴赏的接受36
第二节 “用诗”——偏于实际的运用39
第三节 “说诗”——偏于意义的阐释43
结语46
第二篇 两汉: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异化期引言51
第四章 从汉儒说《诗》看两汉接受诗学的异化52
第一节 汉儒说《诗》的政教接受取向53
第二节 汉儒说《诗》的“美”、“刺”理解模式56
第三节 汉儒说《诗》的“比”、“兴”释义方法60
第五章 从汉儒评《骚》看两汉接受诗学的异化62
第一节 尊《骚》为经,将屈骚评论纳入经学的轨道63
第二节 依经立义,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作为屈骚评价的根本准则66
第三节 以经评《骚》,对屈骚艺术特色的遮蔽与消解69
第六章 从汉儒论赋看两汉接受诗学的异化72
第一节 依傍《诗经》以抬高赋体文学的地位72
第二节 片面强调赋体文学的讽谏作用75
第三节 儒家功利主义的赋体文学接受准则79
结语82
第三篇 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自觉期引言87
第七章 葛洪的文学接受理论88
第一节 “华章藻蔚,非矇瞍所玩”——关于文学接受的能力89
第二节 “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关于文学接受的差异性92
第三节 “罽锦丽而且坚,未可谓之减于蓑衣”——关于文学接受的价值取向94
第八章 刘勰“知音”的文学接受理论97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知音》篇理论性质的三种界定98
第二节 《知音》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论103
第三节 “知音”论与西方接受理论的差异113
第九章 钟嵘“滋味”与“品第”的接受批评方法115
第一节 钟嵘“滋味”说的接受理论意蕴116
第二节 钟嵘“品第”的接受批评方法124
第十章 “象喻”的文学接受方式133
第一节 “象喻”的文学接受方式的形成133
第二节 “象喻”的诗性特征137
第三节 “象喻”的文化成因139
结语142
第四篇 唐、宋: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深化期引言147
第十一章 唐代“意境”论所蕴含的文学接受思想148
第一节 殷璠的“兴象”说148
第二节 皎然的“诗境”说151
第三节 司空图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说153
第十二章 杜甫开创的“论诗诗”的文学接受方式157
第一节 唐代“论诗诗”的文学接受方式的形成157
第二节 “论诗诗”的诗性特征159
第三节 “论诗诗”的文化成因162
第十三章 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164
第一节 “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165
第二节 “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读者文学接受的审美效应169
第三节 “人之于诗,嗜好去取,未始同也”——读者文学接受的差异性173
第十四章 朱熹以“涵泳”为中心的文学读解理论175
第一节 “晓得意思好处”——文学解读的深度模式176
第二节 “涵泳”——文学解读的方法与途径178
第三节 “读了有兴起处”与“就《诗》上理会意思”——文学解读的自由与限制183
第十五章 宋人“妙悟”与“活参”的诗歌接受理论187
第一节 “妙悟”——直觉的审美体验188
第二节 “活参”——文学的创造性“误读”194
结语198
第五篇 明、清: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拓展期引言201
第十六章 金圣叹的小说戏曲接受理论202
第一节 金圣叹小说、戏曲评点的接受导向性202
第二节 金圣叹小说、戏曲评点的文学接受思想206
第三节 金圣叹的小说、戏曲评点对创作的参与209
第十七章 李渔以观众为本位的戏曲接受思想211
第一节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以观众接受为本位的剧本创作论212
第二节 “贵浅不贵深”——以观众接受为本位的戏曲语言论215
第三节 “一夫不笑是吾忧”——以观众接受为本位的戏曲功能论218
第十八章 王夫之“读者以情自得”的诗歌接受理论221
第一节 “读者以情自得”的接受意蕴222
第二节 “读者以情自得”的阈限224
第三节 “读者以情自得”的实现条件228
第十九章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说词方式232
第一节 “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张惠言的说词方式232
第二节 “有寄托”与“无寄托”——周济的说词方式237
第三节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的说词方式240
结语242
第六篇 余论: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方式引言245
第二十章 “玩味”的文学接受方式246
第一节 “玩味”接受方式的三个理论层面247
第二节 “玩味”接受方式的文化成因260
第三节 “玩味”的文学接受方式与西方接受美学之比较272
第四节 “玩味”的文学接受方式与西方接受美学差异的文化根源280
第二十一章 “品评”的文学接受方式282
第一节 “等级兼风格”的艺术定位准则283
第二节 “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289
第三节 “品评”批评与西方印象式批评之比较297
第二十二章 “释义”的文学接受方式307
第一节 “以意逆志”——偏于客观的文学释义方式308
第二节 “诗无达诂”——偏于主观的文学释义方式316
第三节 中西文学释义理论之比较325
结语333
主要参考文献334
作者发表与本书相关论文目录辑览340
后记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