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7页
- 文件大小:142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农业机械工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概论3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回顾3
第一节 中国农具制造历史悠久3
第二节 旧中国农业机械制造能力非常薄弱8
第二章 新中国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13
第一节 初创阶段13
一、增补旧式农具和制造推广新式农具14
二、发展维修力量和制造机引农具16
三、发展动力机械和着手仿制拖拉机17
第二节 建立制造和修理体系阶段19
一、“大跃进”时期农业机械工业的建设19
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建立农业机械工业的初步基础21
第三节 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前进24
一、政治动乱对农业机械工业的严重破坏25
二、“左”的错误干扰了农业机械工业的健康发展26
三、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群众努力工作,取得了不少光辉业绩28
四、乍暖还寒,“左”的错误又延续了两年多时间29
第四节 在调整改革中前进阶段30
第三章 主要成就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35
第一节 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农业机械制造和修理体系35
一、农机制造力量迅速增长35
二、农机修造企业遍布城乡36
三、科研教育事业有了相应发展36
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销售服务网37
第二节 为农业、工业、交通、国防等提供了大量技术装备37
一、装备了农业37
二、为工业、交通和国防等提供了大量内燃机和拖拉机38
第三节 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39
一、提高了农业的抗灾能力39
二、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40
三、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41
四、加快了畜牧业和水产养殖渔业的发展42
五、成为大面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手段43
六、提高了农村运输机械化程度44
七、加速了农村劳力从单纯种植业向多种经营转移45
八、有利于提高农村文化科学水平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46
第二编 农业机械工业的建设与生产51
第四章 农机工业的规划与基本建设51
第一节 改造原有企业,建设专业农机制造厂54
一、改造修配式企业为正规的制造企业55
二、充实、加强农机具和内燃机的制造能力57
三、开始建设现代化的拖拉机制造厂59
第二节 从追求速度到讲求实效62
一、加强配套农具厂、配件厂、农机修理网的建设62
二、调整主机厂规模,按已形成能力组织小成套和小批量生产64
三、变“大而全”为“小而专”,组成以拖拉机、内燃机为中心的专业协作网66
第三节 贯彻全国农机化会议精神加快建设步伐70
一、中央和地方重视农机工业,各类产品的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增长70
二、在“以地方为主”的方针下,地方农机工业得到快速发展71
三、计划失控,重复建设,造成了浪费72
四、“三线”建设有得有失75
第四节 调整改革,以内涵为主进行技术改造77
一、根据农村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扩大服务领域77
二、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79
三、逐步转向以内涵为主的技术改造80
第五章 农机工业的生产与管理85
第一节 农机工业生产的成就和效益85
一、农机生产高速增长85
二、农机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86
第二节 农机工业生产组织和管理88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起社会主义的计划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规章制度89
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工作步履艰难92
三、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四年进行整顿、改革,管理工作健康发展95
第六章 农机工业的科学技术事业109
第一节 科研机构109
一、科研机构的初建110
二、科研机构的发展与调整110
三、遭受严重破坏111
四、整顿、改革和发展113
五、形成科研体系114
第二节 产品开发115
一、传统农机具的改良,新式农机具的选型116
二、农机具的研制,动力机的选型定型118
三、发展系列和成套产品122
四、调整产品结构,恢复科技成果奖励制度123
五、产品门类基本齐全124
第三节 制造技术126
第四节 标准化与技术交流工作133
一、标准化工作133
二、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工作136
三、学会工作137
四、科技情报工作139
第五节 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任务140
第七章 农机工业的教育事业143
第一节 职工教育的发展和成就144
一、以扫除文盲和技术培训为中心的初期发展144
二、贯彻调整方针,突出重点,稳步提高146
三、发展全员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149
第二节 农机工业的学校教育152
一、农机学校教育与农机工业同时起步152
二、农业机械部成立,加速了学校教育的发展153
三、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新发展157
第八章 产品销售与为用户服务163
第一节 销售服务的体制、方法和制度163
第二节 农机商品的购销管理168
一、农机需要计划管理168
二、农机商品的分配和订货170
三、农机商品购销管理和销后服务171
第三节 搞活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176
一、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搞好两个文明建设176
二、开展清仓利库工作,调整库存结构177
三、应用ABC分析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77
四、改革销售收费标准,使企业有合理收入179
五、加强现代化管理,扩大经营服务范围179
第九章 出口援外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182
第一节 出口182
一、农机产品出口的发展过程182
二、农机产品出口的特点和优势185
三、整顿出口产品质量,加强技术服务187
四、实行工业贸易结合,改善经营管理188
五、组织农机具出国展览扩大影响190
六、对农机出口贸易的展望191
第二节 援外192
一、为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技术援助192
二、较好地贯彻执行了对外援助政策193
第三节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194
一、受援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与聘请苏联专家194
二、同联合国有关机构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广泛进行科技交流195
三、开办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农业机械技术人才197
四、与联合国合作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98
第三编 农业机械工业的主要行业203
第十章 拖拉机行业203
第一节 拖拉机行业的形成和壮大203
一、第一个拖拉机生产基地的建设203
二、一批骨干拖拉机制造厂的成长211
三、建设内地拖拉机制造厂214
四、各省市积极建设地方拖拉机厂215
五、走“选、改、创”的路子,努力发展新产品219
六、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221
七、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23
第二节 拖拉机行业的成就与贡献224
一、大中小型拖拉机厂配套发展224
二、成批大量地生产大中小型拖拉机226
三、产品性能、质量不断提高227
四、科研系统已初具规模229
五、为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30
第三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232
第十一章 内燃机行业234
第一节 内燃机制造业的建立234
一、旧中国以修配进口机器为主,发展缓慢234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与改造236
第二节 内燃机工业体系的形成243
一、开发了一代内燃机新产品244
二、企业自制设备,进行技术改造248
三、整顿产品质量,扩建重点企业,调整企业布局249
第三节 在曲折中发展250
一、扩大了生产能力251
二、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推广应用了一些新材料、新工艺253
第四节 健康发展的新阶段254
一、调整企业方向,加强经营服务254
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狠抓产品质量255
三、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257
四、扩大对外技术交流260
五、对一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261
六、内燃机生产大幅度增长261
第五节 主要成就与贡献262
一、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内燃机工业体系262
二、内燃机行业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64
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68
第十二章 拖拉机内燃机配附件行业273
第一节 由进口转向国内制造273
第二节 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业276
一、重点投资,集中建设一批配附件专业厂277
二、整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配附件质量277
三、配附件厂与主机厂定点协作,互相促进278
四、实行分级管理,发挥两个积极性279
第三节 改善布局,增加生产能力280
一、继续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大中型配附件厂281
二、成立专门机构,狠抓关键短线配附件的生产282
三、统一产品图纸和标准,提高产品质量283
四、产品分配办法由统一分配改为上调量,保证援外和重点机型的需要284
第四节 调整改革取得的成绩284
一、由强调地区自给、自成体系转变为加强横向联系,发展专业化协作,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85
二、由主要靠新建和扩建,转变为对老厂进行技术改造,初步形成生产科研综合能力286
三、由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转变为狠抓产品质量和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288
四、由确定上调量、调剂余缺,转变为灵活多样的销售形式,促进产销进一步结合289
第十三章 排水灌溉机械行业292
第一节 人畜力排灌机械的发展292
一、新中国建立前简易提水工具发展概况292
二、新中国建立后半机械化排灌机具发展情况293
第二节 动力排灌机具的发展294
一、整顿已有产品,制订产品发展规划296
二、添补品种缺门,发展系列产品298
三、贯彻调整方针,提高产品质量300
第三节 排灌机械行业的成就303
一、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制造力量303
二、行业科研力量不断加强303
三、品种规格较齐全,能满足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304
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305
第四节 今后任务306
第十四章 耕作种植机械行业308
第一节 行业的建立与发展308
一、半机械化农具为主阶段(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七年)308
二、机械化农具与半机械化农具同时并举阶段(一九五八至一九六五年)311
三、机械化农具为主阶段(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八年)315
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阶段(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四年)319
第二节 取得的成就323
一、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323
二、产品品种比较齐全323
三、已形成较完整的科研体系324
四、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25
五、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25
第三节 经验与展望325
一、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推广农机具325
二、不能重主机轻配套,拖拉机和配套农具要同步发展327
三、处理好耕种机械与农经、农艺等的关系327
第十五章 收获机械行业330
第一节 收获机械制造业的建立与发展330
一、从发展适用的产品抓起330
二、建立专业收获机械制造厂335
三、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产品337
第二节 收获机械行业的主要成就339
一、建成了一定规模的收获机械制造行业339
二、发展了多种产品340
三、改善了工艺装备条件340
四、形成了科技力量,产品水平逐渐提高341
五、为“龙口夺粮”提供了大量装备341
第三节 进一步提高行业水平342
一、积极开发缺门产品342
二、加强市场研究342
三、提高协作件水平343
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343
第十六章 植物保护机械行业346
第一节 行业的形成与发展346
一、新中国植保机械行业的建立347
二、植保机械行业的巩固与发展349
三、十年动乱对植保机械行业的破坏及其后的恢复工作351
四、一九七九年以来的大发展和出现的新问题353
第二节 主要成就354
一、建成了由中小型企业组成的植保机械制造业354
二、产品品种增多,新产品不断涌现354
三、骨干厂的工艺装备和制造技术达到较先进水平356
四、形成了一定的科研、教学力量,行业科技水平有了提高357
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植保机械,对抗御病虫灾害,争取农业丰收做出了积极贡献358
第三节 今后的发展360
一、加速行业的整顿和技术改造,改变厂多分散的局面,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360
二、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开发新产品360
三、继续加强基础件、配套动力的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361
第十七章 畜牧机械行业362
第一节 牧机行业的发展和现状363
一、行业的现状363
二、行业的三个发展阶段364
第二节 牧机产品的开发369
一、饲料加工机械369
二、畜禽饲养机械370
三、草原建设与保护机械372
四、牧草及青贮收获机械373
五、畜产品采集与初加工机械375
六、风力机械377
七、畜牧运输机械378
第三节 牧机行业的贡献378
一、活跃的技术服务工作,促进了牧机产品作用的发挥378
二、机械化养鸡设备的推广,对解决城市鲜蛋供应起了重要作用380
三、饲料加工机械促进了中国饲料工业的发展381
四、牧业机械的推广,正在改变着中国草原畜牧业靠天养畜的落后面貌381
第四节 发展前景383
第十八章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行业387
第一节 行业的形成与发展387
第二节 主要产品的发展与成就391
一、粮食加工机械391
二、棉花初加工设备396
三、小型榨油机械399
四、茶叶加工设备401
五、薯类加工机械405
第三节 积极开发新产品406
第十九章 农村运输机具行业409
第一节 制造半机械化运输工具410
第二节 发展各种机动运输工具412
第三节 广阔的前景418
第二十章 农业机械修造行业420
第一节 农机修造行业的发展421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机修理厂421
二、有计划地建设农机修配网422
三、建设全国县农机修造网428
四、农机修造厂的调整和改革430
第二节 农机修造行业的成就436
一、修复大量农业机械,保证农机充分发挥效能437
二、围绕推广农业新技术,创制出一批新机具438
三、为乡镇企业提供了部分装备,培训了大批技术工人438
四、为农机制造业增添能力,成为主机制造厂协作配套的亲密伙伴439
五、革新修旧工艺,创制修理专用工艺装备和设备,不断提高修理水平439
第三节 坚持改革,探索前进440
结束语446
附录 农机工业大事年表(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八四年)454
彩色插图目录481
后记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