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众参与对行政法的挑战和影响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卫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2610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14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164页
- 主题词:公众-参与管理-影响-行政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公众参与对行政法的挑战和影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研究思路1
第一章 公众参与在行政领域的兴起5
一、公众参与有力地推动了行政民主5
(一)代议制民主的困境促使人们关注行政参与5
(二)公共行政改革是公众参与行政的契机7
(三)行政民主已经成为国际潮流9
(四)公众参与对行政法制发展提出了挑战12
二、公众参与实现了行政的公共性13
(一)行政权力的本质是公共权力13
(二)公共性是行政法治的基础14
第二章 公众参与行政的现实困境17
一、行政主体“欲迎还拒”的摇摆态度17
二、社会大众“搭便车”的消极心理20
三、“枪打出头鸟”的体制尴尬22
四、参与者“挟公济私”的矛盾动机25
第三章 公众参与行政程序的正当性27
一、利益基础:公共利益VS共同利益27
(一)公共利益难以界定27
(二)利益多元普遍化31
(三)共同利益是公众参与的主要驱动33
二、主体地位:公民VS利害关系人35
(一)公民主要指向政治实践35
(二)行政参与主体是利害关系人39
三、激励机制:公民自觉VS法律保障47
(一)政治参与有赖公民自觉47
(二)行政参与有赖法律保障49
第四章 公众参与促进行政行为综合意志的形成52
一、有关“行政行为单方意志性”的论断52
二、行政行为单方性论断的矛盾窘境53
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瓦解了单方行政的格局58
四、行政程序法治化赋予了行政过程交互性60
五、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与行政参与主体综合意志的反映64
(一)广义型行政行为64
(二)强制性行政行为的综合意志性66
(三)非强制性行政行为的综合意志性69
六、行政行为的综合意志性是现代行政的必然取向71
第五章 公众参与对行政程序制度的挑战74
一、信息公开制度74
(一)知情是参与的前提74
(二)知情权必须转化规定为行政主体的告知义务76
(三)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78
二、公众意见表达制度81
(一)表达是参与的基础81
(二)表达权必须转化规定为行政主体的听证义务83
(三)听证制度的完善85
三、共同代理人制度87
(一)各国行政程序法中的共同代理人制度87
(二)共同代理人制度是对共同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借鉴89
四、公益代表人制度90
(一)美国公益代表人制度的发展90
(二)公益代表人制度在我国的萌芽92
第六章 社会公共行政主体制度对公众参与的保障99
一、社会公共行政的兴起99
(一)公共行政的形成99
(二)第三部门的崛起100
二、社会公共权力的性质102
(一)社会公共权力来源102
(二)社会公共权力的本质是人民授权103
三、社会公共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105
(一)大陆法系的公务法人与公法人105
(二)我国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107
(三)社会公共行政主体表述更准确108
第七章 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对公众参与的保障110
一、原告资格制度110
(一)原告资格的发展脉络110
(二)行政程序参与主体与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一致性112
二、社会公共行政主体应纳入行政诉讼被告的范围114
(一)现行的“谁主体、谁被告”标准114
(二)社会公共行政主体的被告资格115
三、行政公益诉讼制度119
第八章 公众参与行政过程的个案分析:旧城改建中的公众参与123
一、问题:旧城区改建,市场运作抑或政府主导?123
二、上海市“二次征询”程序的创新探索:行政程序主导125
三、民意表达的前提:准确、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127
四、民意表达的保障:遵循平等原则129
五、民意表达的法律效果:公共决策的综合意志性131
参考文献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