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研究 以与德国比较为视角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研究 以与德国比较为视角
  • 高旭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6750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74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89页
  • 主题词:公司法-法人-人格-对比研究-中国、德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研究 以与德国比较为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提出问题的背景2

(一)公司数量的急剧增长及其法律原因2

(二)公司法人的负面作用5

(三)2005年《公司法》确立了人格否认制度7

三、研究人格否认制度适用问题的必要性8

(一)有益于保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安全适用、防止其滥用8

(二)有益于丰富、充实我国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问题的研究9

(三)有益于规范我国有关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实践10

(四)小结13

四、主要内容13

五、研究方法15

第二章 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况18

一、基本概念18

(一)法人18

(二)分离原则22

(三)人格否认制度25

二、人格否认制度和分离原则之间的关系41

(一)遵从“分离原则”作为获得、维持其法人资格的前提条件42

(二)人格否认作为违反“分离原则”的法律后果48

第三章 论证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56

一、我国论证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56

(一)“法人滥用说”作为我国人格否认制度的基础56

(二)“法人滥用”的判断标准58

二、德国论证人格否认制度的学说67

(一)主观滥用学说和客观滥用学说67

(二)法规适用学说(Normanwendungslehre)或法规目的说(Normzwecktheorie)68

(三)“毁灭公司生存说”69

三、对中德人格否认学说的评析70

(一)“法人滥用说”和“法规适用说”之间的相容性71

(二)“毁灭公司生存说”——论证穿透责任合法性的学说的新发展75

第四章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78

一、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78

(一)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公司范围78

(二)我国《公司法》第20条的适用要件84

(三)《公司法》第64条87

(四)适用人格否认制度的典型案例类型88

二、德国穿透责任的适用范围103

(一)适用的公司范围103

(二)适用穿透责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105

(三)适用穿透责任的典型案例类型106

三、中德人格否认制度适用范围的比较118

(一)中德两国人格否认制度在适用范围方面的共同特征118

(二)中德两国人格否认制度在适用范围方面的不同特征119

(三)对中德两国人格否认制度在适用范围异同的评析120

第五章 《公司法》第20条第3款的适用条件128

一、探究适用条件的必要性128

二、适用第20条第3款的条件130

(一)表面性适用要件130

(二)实质性适用要件134

第六章 适用《公司法》第20条第3款的前置程序154

一、引言154

二、“失去清偿能力”155

(一)相关的概念155

(二)对学界不同观点的评析158

(三)确认“失去清偿能力”之诉与相关诉讼程序的关系163

(四)总结168

三、用尽常规法律救济措施168

(一)否认公司人格作为一种非常规的法律救济措施168

(二)用尽常规法律救济措施的必要性170

(三)用尽常规法律救济措施的可能性171

(四)总结175

第七章 举证责任176

一、概述176

二、难度较小的举证责任176

三、难度较大的举证责任178

(一)举证证明股东滥用股东权的可能性178

(二)证明因果关系的可能性180

四、举证责任倒置180

(一)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合法性分析180

(二)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合理性分析182

五、总结184

第八章 适用《公司法》第20条第3款的法律后果185

一、问题的提出185

二、公司和其股东之间的责任关系185

(一)国内学界的观点185

(二)对国内不同观点的评述186

三、股东相互之间的责任关系190

(一)我国学界的观点190

(二)对国内学界观点的评述191

(三)股东之间的“补充连带责任”195

四、作为主债务人股东的认定197

(一)担任公司重要管理职位的股东作为“主债务人”199

(二)控股股东作为“主债务人”201

(三)得益股东作为主债务人206

(四)小结206

五、股东连带责任的免除207

(一)“执行控股股东的指令”作为免责事由207

(二)“执行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作为免责事由208

(三)“没有得益”作为免责事由209

六、总结210

第九章 资产混同211

一、资产混同的基本问题212

(一)资产混同的概念212

(二)资产混同的种类213

二、资产混同作为典型案例类型的论证219

(一)研究现状219

(二)资产混同作为一种独立的典型案例类型220

三、资产混同的构成要件226

(一)中德公司法界的研究状况及其评析227

(二)资产混同的双重构成要件230

四、举证责任246

(一)概述246

(二)比较容易的举证责任246

(三)难度比较大的举证责任247

(四)结论250

第十章 过度控制251

一、问题的提出251

二、“过度控制”的基本问题253

(一)有关“过度控制”的名称及定义253

(二)“过度控制”的种类257

(三)“过度控制”和“资产混同”的关系261

三、“过度控制”的构成要件263

(一)探究“过度控制”构成要件的必要性263

(二)“过度控制”构成要件分析及论证266

四、举证责任279

(一)概述279

(二)容易的举证责任279

(三)难度较大的举证责任280

五、法律后果280

(一)横向人格否认281

(二)双重公司人格否认283

参考文献286

附录 本书引用的主要案例300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9)沪一中民五(商)终字第10号300

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10)徐商终字第0221号318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10)沪二中民四(商)终字第243号325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6)闽民终字第487号344

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9)株中法民二终字第41号356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 (2009)房民初字第08038号368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8)西民初字第13417号371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9)二中民终字第19597号376

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9)新民三初字第001号381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9)二中民终字第15475号390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9)浙商外终字第24号396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9)浙商外终字第25号404

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9)涧民一初字第283号412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8)民二终字第55号418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2)川民初字第17号437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8)琼民二终字第45号45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