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预防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预防医学
  • 王福彦,范利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1086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预防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预防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预防医学概述1

二、预防医学发展简史2

三、医学模式和健康观4

四、健康决定因素和健康生态学模型6

五、疾病自然史和三级预防策略7

六、我国卫生工作方针9

七、21世纪卫生事业中的预防医学9

八、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10

第一篇 常用医学统计方法15

第1章 医学统计学概述15

第一节 医学统计学的定义与基本步骤15

一、医学统计学的定义15

二、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16

三、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18

第二节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8

一、总体与样本18

二、变量与资料19

三、抽样21

四、误差22

五、概率22

第三节 学习医学统计学的意义与注意事项23

一、医学统计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3

二、学习医学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24

第2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25

第一节 集中趋势指标25

一、算术均数25

二、几何均数27

三、中位数28

第二节 离散趋势指标29

一、极差29

二、四分位数间距29

三、方差与标准差30

四、变异系数31

第三节 正态分布及其应用31

一、正态分布的概念31

二、正态分布的特征32

三、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32

四、正态分布的应用32

第四节 总体均数的估计33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33

二、t分布34

三、总体均数的估计35

第五节 假设检验36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36

二、t检验和u检验36

三、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及注意事项39

第3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42

第一节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42

一、常用的相对数指标43

二、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43

第二节 标准化法44

一、标准化法的意义44

二、标准化率的计算步骤45

三、应用标准化法的注意事项47

第三节 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47

一、率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47

二、总体率的区间估计48

三、率的u检验48

四、χ2检验49

第4章 线性相关与回归56

第一节 线性相关56

一、相关系数的意义及计算57

二、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58

第二节 线性回归59

一、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59

二、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60

三、回归方程的应用62

第三节 相关与回归的关系及应用注意62

一、相关与回归的关系62

二、相关与回归的应用注意63

第5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64

第一节 统计表64

一、统计表制作的基本要求64

二、编制统计表的原则65

三、统计表的种类65

第二节 统计图67

一、绘制统计图的原则67

二、常用统计图的绘制67

第6章 实验设计74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与原则74

一、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74

二、实验研究的原则76

第二节 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78

一、决定样本含量的因素78

二、样本含量估计方法78

第三节 常用实验设计方案79

一、完全随机设计79

二、区组设计80

三、析因设计80

四、交叉设计81

第二篇 流行病学方法应用85

第7章 流行病学方法概论85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概念85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85

二、流行病学的形成与发展86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原理与原则87

一、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87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则88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89

一、流行病学研究的过程89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89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用途92

第8章 描述性研究95

第一节 疾病的分布95

一、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95

二、疾病的分布97

三、疾病的流行强度100

第二节 现况调查101

一、现况调查的目的和分类101

二、现况调查的设计和实施102

三、现况调查的优缺点105

第三节 暴发调查106

一、暴发的类型106

二、暴发调查的步骤106

第9章 队列研究108

第一节 队列研究的概念108

一、概述108

二、队列研究的用途109

三、队列研究的分类110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11

一、确定研究目的111

二、确定研究因素111

三、确定研究结局111

四、确定研究现场111

五、确定研究人群112

六、确定样本大小112

七、资料收集与随访113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14

一、资料的整理114

二、率的计算114

三、暴露与疾病的联系115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及偏倚116

一、队列研究的优缺点116

二、队列研究的偏倚116

第10章 病例对照研究119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概述119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119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特征120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120

四、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121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21

一、病例的选择121

二、对照的选择122

三、样本含量的估计123

四、资料的收集124

五、资料的整理125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分析125

一、统计描述125

二、统计推断125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130

一、选择偏倚及其控制130

二、信息偏倚及其控制131

三、混杂偏倚及其控制131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131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131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局限性131

第11章 实验性研究133

第一节 实验性研究概述133

一、定义133

二、基本特征134

三、主要类型134

第二节 临床试验135

一、概述135

二、设计与分析137

三、偏倚及其控制140

四、临床试验应注意的问题141

五、优缺点143

第三节 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144

一、定义144

二、目的144

三、设计类型144

四、实施注意145

第12章 医学科研中误差与偏倚的控制147

第一节 概述147

一、误差的概念147

二、误差的种类147

第二节 偏倚的种类及其控制148

一、选择偏倚148

二、信息偏倚150

三、混杂偏倚152

第13章 病因研究方法概述155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155

一、病因的定义155

二、病因的分类156

三、关于病因的几种学说157

四、病因模式158

第二节 病因研究的主要方法159

一、病因研究的基本步骤159

二、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的特点161

第三节 病因的判断161

一、病因判断的步骤161

二、事物间联系的种类162

三、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162

四、病因研究与疾病预防164

第14章 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166

第一节 基本概念167

一、筛检试验167

二、诊断试验168

三、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的区别168

第二节 诊断试验的评价169

一、基本步骤169

二、评价指标170

三、确定试验判断标准175

第三节 提高诊断和筛检试验效率的方法177

一、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177

二、联合试验的应用178

第15章 疾病预后研究与评价180

第一节 疾病预后研究的方法180

一、预后研究的基本概念180

二、预后研究的方法181

第二节 生存分析183

一、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183

二、生存分析的目的184

三、生存资料收集的内容与特点184

四、生存分析的方法185

第三节 疾病预后研究的质量控制187

一、预后研究常见的偏倚187

二、偏倚的控制方法188

第四节 疾病预后研究的评价189

一、评价原则189

二、评价内容189

第16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决策192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概念及意义192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和产生背景192

二、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关系194

三、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的影响194

四、循证医学的研究内容195

第二节 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196

一、确定临床问题196

二、检索相关证据196

三、严格评价证据196

四、应用最佳证据197

五、评估实践后效197

第三节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98

一、系统评价198

二、Meta分析200

第四节 循证决策202

一、循证决策的概念和意义202

二、循证决策的内容203

三、循证决策的实施步骤203

第三篇 人类环境与健康207

第17章 环境卫生与健康207

第一节 人与环境207

一、人类环境及其组成207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208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210

第二节 环境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212

一、环境有害因素的来源212

二、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213

三、环境有害因素的健康效应214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217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控制219

一、环境污染的危险度评价219

二、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控制220

第18章 行为与健康222

第一节 行为与健康的关系222

一、行为与生活方式222

二、生活方式行为与健康223

三、健康相关行为223

第二节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与行为改变理论224

一、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224

二、常用行为改变理论224

第三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26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226

二、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227

三、健康咨询的基本模式227

四、健康咨询的原则228

第四节 控制烟草使用229

一、烟草使用的主要危害230

二、烟草使用人群的预防与控制目标230

三、控制烟草使用的策略与措施231

第五节 促进体力活动234

一、久坐少动生活方式及其危害234

二、体力活动与健康235

三、促进体力活动的策略与措施237

第19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240

第一节 大气环境与健康240

一、大气的理化特性240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241

三、大气卫生防护243

第二节 室内环境与健康243

一、室内环境及其特点244

二、室内空气污染244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246

第三节 饮用水与健康247

一、水质不良的健康危害247

二、饮用水的卫生学评价249

三、保证饮用水安全的措施249

第四节 土壤环境与健康252

一、土壤污染252

二、土壤污染的健康危害253

三、土壤的卫生防护253

第20章 职业卫生与健康255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255

一、物理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危害255

二、化学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危害258

三、生物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危害259

四、不良生理、心理性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危害259

第二节 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人群健康监护260

一、职业卫生服务260

二、职业人群健康监护261

三、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管理262

第三节 职业病及其管理263

一、职业病概述263

二、常见职业病的诊断与防治264

三、职业病的管理269

第21章 食物与健康272

第一节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272

一、基本概念272

二、宏量营养素与能量273

三、矿物质276

四、维生素277

五、居民营养状况评价279

第二节 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南280

一、合理营养280

二、膳食指南281

三、特殊人群的营养282

第三节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284

一、概述285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286

三、有毒动植物中毒288

四、化学性食物中毒289

第四节 食品安全290

一、食品安全概述290

二、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及其预防291

第22章 地质环境与健康294

第一节 地方病概述294

一、地方病的定义与分类294

二、地方病的基本特征295

三、地方病的预防措施295

第二节 碘缺乏病295

一、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296

二、碘缺乏病的危险因素296

三、碘缺乏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297

四、碘缺乏病的防治299

第三节 地方性氟中毒299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征299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危险因素300

三、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301

四、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302

第四节 其他地方病303

一、地方性砷中毒303

二、克山病303

三、大骨节病303

第四篇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307

第23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307

第一节 疾病的预防策略307

一、制定疾病预防策略的必要性307

二、制定疾病防治策略的依据308

三、制定疾病防治策略的指导思想309

第二节 疾病的预防措施310

一、初级卫生保健310

二、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312

三、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314

第三节 疾病监测318

一、疾病监测的种类318

二、疾病监测的相关概念319

三、疾病监测机构和监测系统320

四、疾病监测的内容321

五、现代信息技术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321

六、疾病监测系统的评价321

第24章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323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23

一、传染源323

二、传播途径325

三、人群易感性327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328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329

一、疫源地及流行过程329

二、传染过程及感染谱329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330

一、传染源的管理331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331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332

第四节 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制对策335

一、新时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335

二、新时期传染病的防制对策335

第25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38

第一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338

一、突发事件338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339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339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340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340

六、处理原则与应急处理342

第二节 急性化学性中毒事件345

一、概念345

二、类型345

三、原因345

四、处理原则与应急处理346

第三节 电离辐射损伤事件347

一、概念347

二、健康危害347

三、防护原则348

四、处理原则与应急处理348

第26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351

第一节 主要慢性病预防351

一、心脑血管疾病351

二、恶性肿瘤354

三、糖尿病357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59

第二节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361

一、我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361

二、防制原则362

三、慢性病的管理362

第27章 疾病的社区预防与临床预防364

第一节 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预防364

一、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364

二、疾病的社区预防365

第二节 疾病的临床预防366

一、临床预防概述366

二、临床预防的工作内容367

三、临床预防的实施原则368

第三节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369

一、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369

二、健康危险因素收集及危险度评估369

第四节 健康维护计划371

一、健康维护计划的概念及制定原则371

二、健康维护计划的实施372

第28章 伤害的预防374

第一节 伤害概述374

一、伤害的定义374

二、伤害的分类375

三、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376

四、伤害研究的意义和内容377

第二节 伤害的流行特征378

一、伤害的测量指标378

二、伤害的分布379

第三节 伤害的预防与控制380

一、预防策略380

二、预防措施381

第29章 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383

第一节 卫生服务体系与功能383

一、卫生系统383

二、公共卫生体系384

三、医疗保健体系385

第二节 医疗保障体系与医疗保险387

一、医疗保险概述387

二、主要医疗保险模式387

三、我国医疗保障体系388

四、医疗费用控制措施391

第三节 卫生政策与资源配置392

一、卫生政策的概念与特点392

二、卫生政策的功能393

三、卫生政策的制定393

四、卫生资源的内涵与特性394

五、卫生资源的配置原则394

第30章 全球卫生保健策略396

第一节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策略396

一、全球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396

二、21世纪全球社会卫生策略397

第二节 国际卫生条例399

一、《国际卫生条例》的产生与发展399

二、《国际卫生条例》的内容及特点400

第三节 我国“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401

一、我国“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401

二、我国“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402

参考文献404

附录A 统计用表406

附录B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4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