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骆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706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师范教育-教育实践-课程设置-对比研究-中国、美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契机的到来1
一 国际教师教育“回归实践”,教育实践课程备受关注1
二 基础教育进行转型性变革,教育实践课程迎接挑战3
三 我国教师培养制度锐意改革,教育实践课程蓄势待发4
四 美国教育实践课程具备较高的借鉴价值6
第二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概念界定8
一 广义与狭义的“教育实习”8
二 “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之辨11
三 演习的概念12
四 准教师概念的提出12
五 指导教师的分类13
六 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初步界定13
七 说明15
第一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理论诉求16
第一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生长背景16
一 准教师的新形象:预备充分的未来教师18
二 教师教育革新:从“被动”专业化走向“主动”专业化20
第二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支撑理论23
一 对教师知识的探究23
二 教师反思的力量33
三 教师专业的社会化进程39
第三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本质探究45
一 职前教育实践的定位45
二 教育实践课程的属性与特点49
三 教育实践课程的特点51
第四节 教育实践课程的价值和作用53
一 促进准教师的专业发展53
二 提升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水准58
第二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轨迹61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沿革61
一 教育实践课程的萌芽期(19世纪20年代—19世纪90年代)61
二 教育实践课程的生长期(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63
三 教育实践课程的稳定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67
四 教育实践课程的“重构”和“变革”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72
第二节 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模式嬗变83
一 “艺徒”模式83
二 “实验”模式85
三 “临床”模式87
四 “反思”模式91
第三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比较95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总目标96
一 中国:培养“适应型”的准教师96
二 美国:培养“标准型”的准教师98
第二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领域102
一 我国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领域102
二 美国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领域105
第三节 反思与启示109
一“标准”与“适应”之辨109
二 “生长”与“塑造”之别110
第四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比较113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选择113
一 见习活动114
二 演习活动119
三 实习活动124
四 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的实践体验129
第二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组织132
一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132
二 教育实践课程的时段安排136
三 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形式138
第三节 反思与启示142
一 对见习和演习活动的不同态度142
二 内容设计的不同视野143
三 课时比重差异——背后的原因144
四 整合与分割之辨146
第五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比较149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模式149
一 以培养水平来区分的实施模式150
二 以组织形式来区分的实施模式154
三 以合作关系来区分的实施模式162
第二节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指导”169
一 指导模式比较170
二 指导方法比较175
第三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手段179
一 中国的“说课—听课—评课”法179
二 美国:“以观察为核心”的方法体系182
第四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参与者190
一 准教师的角色和职责190
二 中美合作教师的角色和职责193
三 中美督导教师的角色和职责196
第五节 反思与启示200
一 大学主导模式的“隐患”200
二 课程参与者的角色反差202
三 “师徒”与“三角”模式的悲哀204
四 “新瓶装旧酒”现象207
第六章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比较209
第一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209
一 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209
二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评价标准的开发210
第二节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模式221
一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主体221
二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主要评价方法223
三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流程238
四 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项目评价241
第三节 反思与启示246
一 “完美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危险246
二 “全优”的困惑248
三 “过程性”和“诊断性”评价的缺憾249
四 项目评价的功能缺失250
第七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变革趋势251
一 教育实践课程的理念转型252
二 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定位255
三 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嬗新258
四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关键262
五 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转型268
参考文献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