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毒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庄志雄,曹佳,张文昌主编;陈雯,彭双清,郝卫东,付立杰副主编;王心如,周宗灿主审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6011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239页
- 文件大小:242MB
- 文件页数:1265页
- 主题词:毒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
一、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二、现代毒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学科分支4
第二节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5
一、实验研究6
二、人群调查与研究7
三、计算机化的毒理学模型8
第三节 毒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8
一、经验毒理学时代9
二、实验与机制毒理学时代10
三、管理毒理学和预测毒理学时代12
四、系统毒理学和转化毒理学时代14
第四节 现代毒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15
一、毒理学面临严峻的挑战15
二、现代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6
第五节 中国毒理学的回顾与展望19
一、中国毒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19
二、中国毒理学的研究现状及主要成就20
三、中国毒理学学科发展对策与展望21
第一篇 现代毒理学概论27
第一章 毒理学中的基本概念27
第一节 毒物、毒性与毒作用27
一、毒物及其分类27
二、毒性与毒作用29
三、不良反应与副作用32
四、选择毒性、蓄积毒性、适应与耐受32
第二节 毒性参数34
一、整体动物(in vivo)毒性参数34
二、组织细胞(in vitro)毒性指标37
三、LD50及其应用评价39
四、基准剂量及其应用41
第三节 危害性、安全性与风险度44
一、危害性44
二、安全性与安全性评价44
三、风险度与风险评估46
四、安全限值和暴露安全指数47
第二章 毒物的生物转运和处置49
第一节 毒物的穿膜转运与吸收49
一、穿膜转运模式49
二、毒物的吸收53
第二节 毒物的生物转化56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56
二、生物转化酶57
三、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61
第三节 毒物的分布与排泄72
一、毒物的分布72
二、毒物的排泄74
第四节 毒物代谢动力学76
一、经典毒物动力学76
二、生理毒物动力学模型78
第三章 剂量-反应关系与剂量-效应关系85
第一节 概述85
一、剂量85
二、效应和反应90
三、剂量-反应(效应)关系91
四、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93
第二节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的应用95
第三节 毒物兴奋效应98
一、毒物兴奋效应的概念98
二、毒物兴奋效应的研究与提出99
三、毒物兴奋效应的类型100
四、毒物兴奋效应产生的机制101
五、毒物兴奋效应的评价方法102
六、毒物兴奋效应的毒理学意义103
七、毒物兴奋效应研究面临的问题104
第四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106
第一节 化学物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与毒性的关系106
一、化学物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与毒性大小107
二、化学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与毒作用性质112
第二节 接触与暴露因素114
一、接触与暴露途径114
二、暴露频率与期限114
三、溶剂116
四、染毒容积和溶剂浓度117
第三节 暴露环境因素117
一、微小气候因素117
二、其他环境因素120
第四节 宿主因素121
一、种属和品系121
二、遗传和表遗传变异123
三、生理状态126
四、营养状态130
第五节 多种物质的联合暴露134
一、联合作用方式135
二、联合作用的类型135
三、联合作用机制136
第五章 流行病学方法在毒理学中的应用139
第一节 概述139
一、毒理学研究常用流行病学方法139
二、毒物健康损害的因果关系判断141
第二节 毒物低剂量联合作用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142
一、人体对环境毒物的低剂量联合暴露142
二、毒物低剂量联合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143
第三节 循证毒理学在人群危险度评估中的应用144
第四节 流行病学在人群生物监测和生物标志物选择中的应用146
一、环境和职业人群的生物监测146
二、生物标志物的选择147
第五节 动物试验、体外实验与人群流行病学之间的关联149
第六章 毒理学中的生物标志151
第一节 生物标志151
一、概述151
二、生物标志的分类152
三、生物标志的选择与应用154
第二节 中国毒理学相关的生物标志研究概况与现状158
第三节 表观遗传生物标志159
一、表观遗传生物标志及其未来的方向159
二、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研发的一种系统方法160
三、潜在的表观遗传生物标志165
第四节 分子生物标志的高通量测定168
一、分子生物标志的现代高通量测定技术168
二、肿瘤分子生物标志研究中的高通量技术应用169
第七章 毒理学实验设计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解析171
第一节 毒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前提171
第二节 毒理学实验设计三要素172
一、对象173
二、因素174
三、效应176
第三节 毒理学实验设计三原则179
一、随机原则179
二、重复原则180
三、对照原则182
第四节 常用毒理学实验设计方案184
一、完全随机分组设计184
二、分层随机分组设计185
三、随机区组实验设计185
四、重复测量方差实验设计186
五、交叉实验设计188
六、析因实验设计190
七、正交实验设计192
第八章 几个新的毒理学分支200
第一节 毒理基因组学与系统毒理学200
一、毒理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201
二、毒理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201
三、毒理基因组学分支研究进展207
四、从毒理基因组学到系统毒理学212
第二节 计算毒理学216
一、计算毒理学简介216
二、计算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217
三、计算毒理学数据资源222
第三节 循证毒理学224
一、循证毒理学概述224
二、循证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26
三、毒理学危险度评价的循证分析227
四、个体的毒理学循证分析229
五、循证毒理学方法实例:砷的健康风险评估230
六、循证毒理学展望232
第四节 转化毒理学233
一、转化毒理学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233
二、转化毒理学研究的模式和内容235
三、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与应用237
四、转化毒理学的应用242
五、展望247
第五节 时间毒理学249
一、时间毒理学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249
二、时间毒理学基本研究内容250
三、时间毒理学分支研究进展252
四、时间毒性机制259
第九章 毒理学中的几个特殊问题263
第一节 物质与药物依赖性的毒理学问题263
一、药物依赖性与药物成瘾相关的概念263
二、致依赖性药物的种类及临床表现266
三、药物依赖性生物学机制与影响因素272
四、药物滥用的危害280
五、药物依赖性的预防和治疗原则282
第二节 恐怖活动涉及的毒理学问题284
一、化学恐怖284
二、生物恐怖291
三、核与辐射恐怖293
第三节 生物毒素299
一、概述299
二、重要的代表性毒素304
三、生物毒素的检测技术313
第四节 空间探索的毒理学新问题319
一、航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定义320
二、太空探索的污染物来源321
三、太空探索对健康的影响324
四、预防座舱空气污染的对策326
五、航天毒理学评价327
六、环境风险监测328
七、人类太空探索的毒理学标准329
第五节 灾害毒理学330
一、学科定义与研究内容330
二、毒性灾害学发展简史331
三、毒性灾害的成因与分类334
四、毒性灾害的特征335
五、重大毒性灾害的发生与治理336
六、灾害毒理学发展的展望与对策343
第六节 电磁辐射暴露的毒理学问题346
一、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346
二、电磁辐射的来源350
三、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51
四、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360
第七节 电离辐射362
一、概述362
二、电离辐射源363
三、电离辐射的剂量学374
四、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与分子机制378
五、随机性效应的辐射危险度评价383
六、放射性物质的管理391
第八节 气候变化毒理学399
一、引言399
二、气候变化毒理学的风险评估400
三、气候变化对化学污染物环境转归和生态毒性的影响402
四、气候变化对化学污染相关的人类健康的影响413
五、结语416
第十章 管理毒理学418
第一节 管理毒理学概述418
一、管理毒理学的概念418
二、管理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418
三、管理毒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20
四、毒物的管理模式422
五、法律法规对毒理学的影响422
第二节 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423
一、概念423
二、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原则423
三、化学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步骤425
四、毒性测试新策略426
第三节 化学物的健康危险评定428
一、概念428
二、危害识别429
三、危害表征432
四、暴露评定442
五、危险度表征448
第四节 化学物的危险管理与交流451
一、化学物的健康危险管理451
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介绍454
三、REACH法规458
四、预警原则461
五、化学物的健康危险交流462
第二篇 毒作用机制469
第十一章 机制毒理学概述469
一、机制毒理学的基本概念469
二、毒物机体交互作用的基本模式469
三、机制研究的一般思路和内容471
四、机制毒理学的应用473
第十二章 毒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475
第一节 毒物及活性代谢物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475
一、外源化学物的代谢活化与亲电物的形成475
二、外源化学物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478
三、外源化学物与核酸的共价结合484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485
一、概述485
二、细胞内受体的分类486
三、受体介导的毒性的机制486
第三节 毒物与离子转运载体和离子通道的相互作用492
一、概述492
二、毒物与离子通道的相互作用493
三、外源化学物与离子载体相互作用495
第四节 毒物对酶的抑制作用496
一、酶促反应的动力学496
二、毒物对酶的抑制作用机制498
第十三章 毒物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504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504
一、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504
二、细胞信号转导物质及主要通路505
三、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506
四、细胞信号转导的多样性507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毒物所致损害508
一、信号转导异常与毒物所致损害的多样性508
二、毒物所致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主要类型509
三、毒物所致信号转导异常导致细胞功能异常510
第三节 毒物对间隙连接细胞间信号转导的影响510
一、毒物对细胞间隙连接的影响511
二、α粒子辐射的“旁效应”511
三、胞外体是细胞间信号转导的重要载体511
第四节 毒物对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512
一、毒物对环鸟苷酸的影响512
二、毒物导致细胞内Ca2+稳态失衡512
三、毒物对膜信号触发的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514
四、毒物对MAPK信号转导的影响514
五、毒物对PI-3K/AKt信号转导的影响515
第五节 毒物诱发DNA损伤触发的信号转导515
一、毒物对PIKK激酶家族的影响515
二、毒物对DNA-PK的影响516
三、毒物对P53蛋白的影响516
第六节 毒物对蛋白激酶C和NF-κB的影响517
一、毒物对蛋白激酶C的影响517
二、毒物对NF-κB的影响518
第七节 毒物对细胞信号转导影响研究的意义和展望518
一、毒物对细胞信号转导影响研究的意义519
二、毒物对细胞信号转导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519
第十四章 自由基、氧化应激与细胞损害521
第一节 自由基的类型521
第二节 自由基的来源与清除525
一、生物系统产生的自由基525
二、外源化学物的氧化还原代谢526
三、细胞对氧自由基的防御体系530
第三节 氧化应激与细胞毒性533
一、脂质过氧化损害534
二、蛋白质的氧化损害536
三、DNA的氧化损害及后果539
第十五章 DNA损伤与修复543
第一节 DNA损伤544
一、自发性损伤544
二、外源性DNA损伤545
第二节 DNA修复551
一、直接修复552
二、碱基切除修复555
三、核苷酸切除修复557
四、错配修复560
五、DNA双链断裂的修复564
六、DNA损伤耐受机制567
第十六章 毒物所致的表观遗传损伤与机制570
第一节 DNA甲基化与毒物的毒性作用570
一、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调控570
二、DNA甲基化与遗传学改变572
三、环境毒物所致与DNA甲基化改变575
第二节 非编码RNA与毒物的毒性作用577
一、短片段非编码RNA578
二、长片段非编码RNA581
第三节 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与毒物毒性作用583
一、组蛋白修饰与基因表达调控583
二、染色质重塑与基因表达585
三、外源化学物与组蛋白修饰585
四、外源化学物与染色体重塑586
第十七章 毒物致细胞死亡的机制589
第一节 细胞死亡的方式589
第二节 细胞凋亡591
一、死亡受体途径591
二、线粒体凋亡途径594
三、内质网应激介导细胞凋亡595
第三节 自噬性程序性死亡597
一、自噬发生的基本过程597
二、自噬的诱导及调节599
三、自噬性死亡601
第四节 坏死及程序性坏死602
一、程序性坏死的信号转导通路602
二、细胞死亡方式间的Cross-talk(串扰作用)604
第十八章 毒物对细胞周期和组织修复的影响607
第一节 毒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607
一、细胞周期607
二、细胞周期调控系统612
三、细胞周期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621
四、细胞周期改变的毒理学意义——细胞周期改变与癌症622
第二节 毒物对组织修复的影响623
一、组织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事件623
二、组织损伤的副作用625
三、组织修复失败627
四、修复紊乱引起的毒性627
第十九章 环境有害因素致癌作用631
第一节 环境化学因素与肿瘤632
一、多环芳烃类632
二、二?英637
三、重金属类641
四、石棉647
第二节 环境物理因素致癌650
一、紫外线辐射650
二、电离辐射651
第三节 环境生物因素致癌653
一、病毒因素致癌653
二、细菌因素致癌656
三、寄生虫感染致癌658
第二十章 毒物所致的神经内分泌毒性反应机制661
第一节 概述661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661
二、垂体结构和功能665
第二节 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子作用模式和机制666
一、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分类和危害666
二、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子作用模式667
三、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制667
第三节 神经内分泌毒作用669
一、发育期内分泌干扰物对大脑的影响669
二、神经内分泌干扰物对下丘脑-脑垂体-性腺(HPG)生殖轴的影响670
三、神经内分泌干扰物对甲状腺系统、新陈代谢和能量平衡的影响672
四、神经内分泌干扰物对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影响675
五、发育源性疾病与传代效应677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毒性反应机制681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681
二、神经递质与神经毒性682
三、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毒性682
第二十一章 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685
第一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生物学基础685
一、淋巴细胞686
二、抗原和抗体691
三、细胞因子693
四、补体系统699
第二节 免疫毒性的类型和机制702
一、超敏反应702
二、免疫抑制713
三、自身免疫717
第二十二章 外源性化学物诱导的炎症反应724
第一节 炎症反应中主要的过程和炎症介质的种类725
一、炎症反应中主要的过程725
二、急性炎症诱导物729
三、炎症感受器与炎性介质731
四、炎症反应的效应器741
第二节 外源性化学物诱导的炎症744
一、暴露部位局部的炎症744
二、全身毒性反应引起的炎症745
三、药物过量间接引起炎症748
四、细胞内或细胞外蓄积引起的炎症748
五、适应性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750
第二十三章 生殖与发育毒性机制751
第一节 毒物在生殖系统中的生物转化与作用靶点751
一、毒物在生殖系统中的生物转化751
二、毒物在生殖系统中的作用靶点752
第二节 生殖毒性机制755
一、激素-受体结合相关机制755
二、生殖细胞稳态失调机制758
三、细胞凋亡和(或)自噬机制759
四、血-睾屏障破坏与雄性生殖毒性759
五、表观遗传与生殖毒性760
第三节 发育毒性机制760
一、突变机制760
二、氧化应激机制762
三、细胞信号转导改变机制764
四、细胞死亡与发育毒性764
五、表观遗传修饰异常机制765
六、其他可能机制766
第四节 部分生殖或发育毒物的毒性机制767
一、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767
二、吸烟和饮酒768
三、药物滥用和成瘾769
四、金属与类金属770
五、杀虫剂772
六、部分临床用药773
第二十四章 外源化学物对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产生的影响775
第一节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775
一、线粒体的化学组成775
二、线粒体的结构776
三、线粒体生物学功能777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质对线粒体功能的干扰779
一、外源化学物质的解偶联作用781
二、NADH生成的抑制783
三、电子传递链的抑制以及ROS生成的增加784
四、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开放786
五、ATP的利用度决定细胞死亡的形式786
第三篇 毒性的测试方法及其评价791
第二十五章 毒性测试概述791
第一节 毒性测试的概念、原则和要求791
一、毒性测试的概念791
二、毒性测试的一般原则和准则791
三、毒理学测试的主要方法手段795
第二节 毒性测试的进展及发展趋势796
第二十六章 一般毒性的测试及评价801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801
一、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802
二、皮肤和眼刺激试验810
三、皮肤致敏试验818
第二节 重复染毒毒性试验822
一、亚慢性毒性试验823
二、慢性毒性试验827
第三节 蓄积毒性试验832
一、基本概念及其意义832
二、蓄积毒性试验833
三、蓄积性与耐受性的关系835
第四节 联合毒性试验836
一、联合作用的定性评价837
二、联合作用的定量研究840
三、低剂量暴露的联合毒作用846
第二十七章 主要靶器官毒性测试及评价849
第一节 肝脏毒性实验849
一、肝细胞损伤的血清酶学检测850
二、肝功能检测851
三、肝纤维化测定852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852
五、生物蓄积,对代谢酶的影响和活化代谢产物的生成852
六、免疫相关型肝损伤852
七、体外肝脏模型研究852
八、肝脏毒性实验总体评价和目前的一些看法854
九、有关肝毒性研究未来的探索方向855
第二节 肾脏毒性实验856
一、常规临床化学检查856
二、肾小球滤过率实验法856
三、肾小管功能测定法858
四、肾脏血流动力学和血流量测定858
五、体外评价实验859
六、目前的问题和新的方向861
第三节 免疫毒性实验864
一、免疫毒性评价的概括864
二、标准毒性试验中的免疫毒性评价的方法866
三、附加的免疫毒性试验方法867
四、免疫毒性研究的体外评价方法872
第四节 心脏毒性实验875
一、整体动物评价指标876
二、心脏毒性评价的体外模型878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879
第五节 神经行为毒性实验883
一、神经毒性的评价指标883
二、整体动物的神经毒性评价方法884
三、迟发型神经毒性889
四、神经毒理学体外实验替代模型890
第六节 内分泌毒性评价试验894
一、哺乳动物体内评价方法895
二、体外试验评价方法896
三、体外的快速筛查897
四、内分泌干扰物筛查研究的展望899
第二十八章 遗传毒性的测试及评价901
第一节 细菌突变试验901
一、概述901
二、基本原理902
三、试验的基本步骤904
四、试验的优点和局限性905
五、现状和展望906
第二节 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907
一、概述907
二、基本原理907
三、技术方法909
四、试验的优点和局限性913
五、应用和发展趋势914
第三节 转基因动物突变检测试验915
一、概述915
二、基本原理915
三、试验基本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918
四、转基因啮齿类动物试验信息数据库919
五、试验的优缺点919
六、现状和展望920
第四节 染色体畸变试验921
一、概述921
二、基本原理922
三、常规染色体畸变试验操作程序922
四、试验的优点和局限性923
五、重要进展923
第五节 微核试验927
一、概述927
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928
三、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CBMN cytome)试验929
四、现状与展望933
第六节 DNA损伤和修复的测试及评价936
一、程序外DNA合成试验936
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939
三、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942
四、γ-H2AX焦点形成试验945
第七节 生殖细胞突变的检测949
一、概述949
二、常用的几个生殖细胞突变试验950
三、现状与展望955
第八节 遗传毒性测试的组合原则和新认识956
一、遗传毒性的组合试验956
二、ICH遗传毒性标准试验组合的最新要求958
第九节 遗传毒性试验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961
一、高通量的微核自动化检测961
二、多终点的人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CBMN cytome)试验963
三、用于快速初筛的细菌基因突变试验的改进963
四、彗星试验的迅速扩展及广泛应用964
五、转基因动物体内突变试验的推广应用965
六、毒理基因组学及相关芯片的研发和应用965
第二十九章 生殖与发育毒性的测试及评价968
第一节 Ⅰ段生殖毒性试验: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969
一、研究目的969
二、动物选择969
三、剂量和分组970
四、给药970
五、试验流程971
六、观察项目972
七、结果评定972
第二节 Ⅱ段生殖毒性试验:胚体-胚胎毒性试验972
一、研究目的972
二、动物选择973
三、剂量和分组973
四、给药973
五、试验流程973
六、畸形观察与其他指标观察974
七、结果分析977
八、注意事项977
第三节 Ⅲ段生殖毒性试验:围产期毒性试验979
一、研究目的979
二、动物选择979
三、剂量和分组979
四、试验流程979
五、结果分析981
六、注意事项982
第四节 一代和多代生殖试验982
一、一代生殖毒性试验982
二、两代(多代)生殖试验983
第五节 体外生殖发育毒性试验984
第六节 生殖与发育毒性的分析与评价986
一、生殖发育毒性的流行病学研究986
二、人类发育毒物的确定986
三、致畸物及发育毒物的危险性分类987
第三十章 化学致癌性的测试及评价989
第一节 短期试验——致突变试验、细胞转化试验989
一、致突变试验989
二、细胞转化试验990
第二节 哺乳动物慢性致癌实验994
一、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994
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995
三、哺乳动物慢性致癌实验的评价998
第三节 转基因动物致癌试验999
一、常见转基因动物及其在致癌试验中的应用1000
二、转基因动物致癌试验展望1002
第四节 非遗传毒性致癌性评价1003
一、体外试验1003
二、哺乳动物致癌试验1005
三、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应用1005
第五节 人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1005
第三十一章 毒理学替代方法1009
第一节 毒理学替代方法概述1009
一、“3R”原则提出与发展1009
二、毒理学替代方法概念与分类1010
三、替代基本方法1011
第二节 毒理学替代方法验证与管理1013
一、毒理学替代方法验证1014
二、毒理学替代法管理认可1017
第三节 毒理学替代方法研究进展1023
一、毒理学替代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1024
二、毒理学替代法发展存在的问题1026
第四节 毒理学替代方法的应用1027
一、由ECVAM批准验证的毒理学替代法的应用1027
二、毒理学替代模型与替代技术的应用1032
第三十二章 细胞毒性的测试及评价1038
第一节 细胞毒性评价的概述1038
第二节 受试细胞的类型与培养技术1039
一、受试细胞的类型1039
二、细胞培养技术1043
第三节 细胞毒性损伤评价内容与方法1047
一、细胞毒性损伤评价内容1047
二、细胞毒性损伤评价方法1050
三、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1056
第四节 细胞毒性损伤的检测新技术1060
一、流式细胞技术1060
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1062
三、高通量筛选技术1062
四、高内涵筛选技术1066
五、细胞组学的应用1067
第三十三章 毒理学的分子生物学技术1073
第一节 化学物——DNA加合物检测技术1073
一、32 P后标记法1074
二、免疫检测法1074
三、色谱-质谱法1075
四、加速质谱分析法1076
五、荧光测定法1076
六、其他方法1076
第二节 大分子物质氧化损伤检测技术1078
一、核酸DNA氧化损伤检测1078
二、蛋白质氧化损伤标志物检测1079
三、脂质过氧化标志物检测1081
四、抗氧化酶及抗氧化物质检测1082
第三节 表观遗传学检测技术1085
一、DNA甲基化1085
二、组蛋白修饰检测方法1088
三、非编码RNA (microRNA和1ncRNA)1089
四、染色质重塑: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1092
第四节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技术1094
一、GWAS研究方法及策略1094
二、GWAS研究优势及应用1097
三、GWAS研究的发展方向1099
第五节 高通量测序技术1100
一、第一代DNA测序技术1101
二、第二代DNA测序技术1101
三、第三代DNA测序技术1102
第六节 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1103
一、转基因技术1104
二、基因敲除技术1107
三、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在毒理学中的应用前景1112
第七节 毒物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检测技术1113
一、毒物与受体的结合分析实验1114
二、以生物学效应改变为基础的功能分析1118
三、毒理学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1120
第三十四章 毒理“组学”技术1122
第一节 系统毒理学技术1122
一、概述1123
二、系统毒理学涉及的领域1123
三、系统毒理学的应用1127
四、系统毒理学面临的挑战1130
第二节 毒理基因组学技术1132
一、基本概念1132
二、毒理基因组学1134
三、毒理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手段1135
四、基因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137
五、结束语1139
第三节 毒理蛋白质组学技术1139
一、毒理蛋白质组分离技术1140
二、生物质谱蛋白质鉴定技术1141
三、毒理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1143
四、毒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析1147
五、毒理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1147
六、毒理蛋白质组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1148
七、毒理蛋白质组学技术与人类健康危险度评估1151
八、结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1153
第四节 毒理代谢组学技术1155
一、概述1155
二、代谢组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157
三、代谢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163
第三十五章 模式生物及其在毒理学中的应用1169
第一节 模式生物概述1169
一、模式生物的起源1169
二、模式生物的概念及其优点1169
三、模式生物学的定义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1170
第二节 转基因动物模型及其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171
一、转基因突变模型1173
二、转基因小鼠模型在癌症评估中的用途1176
三、转基因报告小鼠1179
四、外源性化合物代谢模型1181
五、转基因受体模型1183
六、人源化小鼠在人类潜在危害评估中的应用1187
七、转基因模型在毒理学及风险评估中的展望1188
第三节 其他模式动物及其在毒理学中的应用1189
一、斑马鱼1189
二、拟南芥1191
三、其他模式生物1193
第三十六章 生物信息学在毒理学中的应用1196
第一节 毒理学与生物信息学1196
第二节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1197
一、数据库,检索和数据挖掘1197
二、生物信息学重要的站点1197
第三节 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1200
一、序列比对1200
二、对DNA序列和蛋白质序列特征分析1201
三、分子进化1201
四、表达序列1201
五、基因芯片1202
六、基因注释1202
七、蛋白质组学1202
八、蛋白质的三维结构1202
九、基因转录调控1202
十、表观基因组1203
十一、miRNA1203
十二、分子网络1203
十三、单核苷酸多态性1203
十四、复杂疾病模型1203
第四节 生物信息学在毒理学中应用广泛1204
一、理解毒物基因组学资料的意义:分类和预测分析1204
二、基因芯片的数据分析1205
三、机制分析1209
四、生物标志:通路和(或)毒性作用的替代物1211
五、生物信息学用于机制毒理学研究的其他方面1212
中英文对照索引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