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训诂方法新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训诂方法新探
  • 杨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73868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训诂-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训诂方法新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概论1

(一)训诂与训诂学1

训诂的含义1训诂学的含义2

(二)训诂学的功用2

对“无赖”的误解3

对“极”的误解3

“经、行、道、由”的虚化途径4

“窈窕”有漫游义4

“崎岖”有跋涉义4

“素面朝天”的原义5

对“自割其股”的误解5

语文学未可轻视6

(三)训诂方法7

传统的三种方法8

郭在贻的八种方法8

本书的十二种方法10

二 训诂的基本原则12

(一)普遍性原则12

“昭假”新解13

“风马牛不相及”正诂14

“养生主”正解16

“沧海一粟”之“粟”不是沙子16

“抱薪救火”非抛薪救火17

“左右流之”之“流”的本字18

“行李”的理据18

(二)共时性原则19

《百喻经》的“他”是第三人称代词吗20

“赴汤蹈火”的“赴汤”是热水里游泳吗21

“搂其处子”是搂抱处女吗22

“去”的“前往”义出现于何时23

“床头屋漏无干处”该怎样理解24

(三)本原性原则25

古人文章原本也会有错26

“修贡”之“修”非“羞”之借字27

“修禊”不应连读27

“尽规”之“尽”非“进”之借字27

“将自及”之“及”非“岌”之借字27

要“成训”必须“增文”27

“苛政”非“苛征”28

“解”有离散义28

“既伐于崇”之“于”非“邘”之借字29

“夫口论以分明为公”之“公”非“工”之借字29

“蹈其背”训释的历史教训29

“执礼”非艺礼30

“彼观其意”的误读30

“和于身”之“和”非“知”之误字30

三 训诂方法析论33

静态训诂方法33

(一)因形求义法33

1.考求词的本义或早期意义33

“本义”的不同理解33

“卧”的本义是睡觉闭目而非身体倒伏34

“卧薪尝胆”源于后人对“卧”的误解35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辞”35

“化”的本义为生育36

“化益”即“后益”38

“毓、化、后”同源39

义同换读39

义关借用40

2.梳理义位之间的源流关系40

“姑”之姑且义的由来40

“背”因“倍”而得名42

“寡”的本义为顾视42

“修”的修长义来自“脩”43

3.寻求正字43

量词“副”本字为“福”43

“奔波”之“波”为正字43

“同侠”之“侠”是“浃”之形误44

“三昌五祖”之“昌”为“曾”之讹误45

“拨?”即“拨刺”45

“四”“三”互讹46

“流”讹作“杯”46

“央”讹作“中”46

“庶”讹作“度”47

“我”误作“乘”47

“罙”误作“罕”48

“暏”讹作“睹”49

“抇”讹作“相”49

“揵”讹作“捷”49

“眂”讹作“眠”49

“乂”讹作“大”49

“赵璧”的讹误49

4.因形求义法应注意的问题50

“求”与“裘”原本无关50

“论”之编次义的来源50

“天”的本义不是头顶51

实义造字和联想造字53

“塞备”之“备”本字可通54

“具罪”之“具”是治办的意思54

(二)因声求义法55

1.因声求义法概说55

因声求义的历史55

2.考索语源56

考索语源的途径56

“葱、窗、聰”同源56

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57

任何词语理论上都是可以论证的58

有些方言中包子何以称为“馒头”58

漏壶的承水器何以称为“踟蹰”60

“荴露”解诂60

“模棱”的语源63

3.寻求本字65

“庞”之杂乱义来自“尨”65

“坳堂”之“堂”为“塘”之借字66

“酒宗”非“酒宍”之误67

“波逃”之“波”为“播”之借字67

4.因声求义法应注意的问题68

源义素不能独立应用68

同一右文可表示不同语源69

“胫”的语源义是“小”69

不能据今音妄加串通70

判断古音相同相近要考虑到方言因素71

古今字不能说成通假72

“窨”是“阴”的后起本字72

本字可通不言通假72

“慎”通“审”说不可取72

“备行伍”之“备”非“服”之借字72

“制国”之“制”不通“治”73

(三)词例求义法73

1.词例求义法概说73

什么是词例73

“依、偎、隐”的词例73

“怜、悯、惜、哀、爱、憮、念”的词例74

2.同义词例75

词例在已知词义解析中的作用75

“说、解、释、喻”喜悦义的由来75

“孔、良、雅、好、杠”甚义的由来76

“怨”的蕴积义非“蕴”之通假78

“诘朝”的理据79

“侵晨”的理据80

“便宜”、“相因”的理据80

磨损义的“勚、鋊、易”何为本字81

词例有助于发现和求证未知词义81

“宛笃”为郁积义81

“应”有判罪义82

“抵”有判罪义83

“通”有完毕义83

“填”有补偿义84

“塞责”的本义是偿还欠债84

“晒”公开义的由来84

3.反义词例85

“都”之高雅美丽义的由来85

“祖”、“妣”、“地”因生殖器而得名86

“也”之女阴义未可否认87

4.类义词例88

“掉嘴”为鼓动嘴唇88

称谓由尊贵到普通的演变模式89

“子”为尊美之称的由来90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可能源于面部语义场的词汇91

5.词例的形成机制92

“相因生义”说不能成立92

“吹牛皮”的由来94

词例的产生机制95

眼珠何以称为“瞳子”96

“脚”何时指足96

“综”的考察义源于“踪”97

“仅”将近义的由来98

词汇共性98

6.词例求义法应注意的问题99

词例求证法具有或然性99

“扫”有尘垢、垃圾义99

“形民之力”即考量民力99

“便”之屎尿义的来源100

“赤子”之“赤”非“尺”之假借101

(四)方言求义法102

1.方言求义法概说102

“卧”有捂盖义102

方言中有“飢”轻“饿”重之别103

“大发”之“发”的本字104

“优柔寡断”之“柔”为迟缓义105

四部大型方言词汇著作107

2.利用方言解证词义108

“娆固”有烦扰、戏弄二义108

“蘑菇”的本字为“磨固”109

“寡”有空虚义110

3.利用方言探求词的理据111

“杜撰”理据的各种解释111

“杜田”和“杜园”112

“杜”有自己、自家义113

“杜”的自己义来自“土”114

对猴子称“马留”的各种解释115

“马留”因敏捷机灵而得名117

“马溜”敏捷义的由来118

4.方言读音对古汉语词语研究的价值119

“血旺”之“旺”的本字119

阴阳对转的成因119

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规律119

叠音词音变造成联绵词122

方言材料的缺陷122

软弱义之“熊”的本字123

(五)异语求义法123

1.异语求义法概说123

传统训诂方法对有些词语无能为力123

古人对异语求义法的运用124

2.利用亲属语言进行求证125

“沐猴、猕猴、马猴”的理据125

云雨之神为何叫“冯夷”125

“木瓜、木桃、木李”构词方式是原始汉藏语的遗存126

“鸟”的上古音的争论127

“鸟”在上古有男根义128

尾部名称与阴部互通129

尾字本义应为男阴129

两性人为何叫“二尾子”129

解决“鸟”的上古音问题的两条思路131

3.利用非亲属语言进行求证133

“风、岚、葻、飞廉、焚轮”之间的关系133

“橐驼”的理据135

“琵琶”的理据135

“胡簏”的理据135

“站”源于蒙古语的问题136

“阿练、练儿”源于梵语137

“摩睺罗”的词源138

4.异语求义法应注意的问题145

不同语言中音义偶然相同相近的词145

“钵头”不是借词146

“砂糖”不是梵汉合璧词148

“骟”为梵语音译词之说难以成立148

“牙”不是借词150

“江”、“河”借词说难以成立152

“狮蛮”不是借词153

“得恼”不是借词154

“爪子”不是借词154

“西瓜”不是借词156

汉外对应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157

“倭奴”音译说有疑158

“胡同”是汉语自源词158

“好歹”之“歹”外来说难以成立162

动态训诂方法164

(六)连文求义法164

1.连文求义法概说164

“连文”的不同含义164

复音词中同义连文占主流的原因165

“靡曼”、“委随”不是联绵词166

“少益者食”正解167

“患苦”为同义连文167

2.连文对词义的兆示意义168

“巧”有虚伪义168

“感”有悲伤义169

“装象”之“象”不是样子170

“配伍”之“伍”的理据170

“穷”有忧愁义171

“荡”有空无义171

“引”有退却义172

“荒唐”的理据172

“张致”的理据173

3.连文求义法应注意的问题174

不能仅据位置上的相连就断定同义174

“苦饥”非同义连文174

同一连文可能有多种含义174

“刑杀”有二义174

连文还有同于何义的问题176

“礼貌”并非同于貌义176

“罪罟”并非同于罗网义177

(七)对文求义法177

1.对文求义法概说177

什么是对文177

“对酒当歌”的含义178

2.对文的类型及其利用178

句内对文和句外对文178

“望白署空”的含义179“转弯抹角”之“抹”为转义179

“不择细流”之“择”为拒绝义181

“笃于时”之“笃”为限制义181

“取予”和“耻辱”的理解182

同义对文、类义对文和反义对文183

“身体力行”的“体”也是行义183

“脩太常”正解183

“事之候”的理解184

“图画省识春风面”之“省”为不义184

“委身曲附”正解185

“实事求是”的原义185“消昏攸睹”应为“消昏假暏”186

钱大昕对“顽夫廉”的误解186

“浧儒”义为刚柔187

3.对文求义法应注意的问题188

“顺之和起”之“和”非“利”字之误188

“常年”、“常日”非往年、往日188

“埃土”之“埃”非“晞”之借字188

“金鼓以声气”的理解189

“系累”、“勉强”并无衍文190

“而征一国”之“而”不可读为“能”190

“以”无“益”的意思190

“曾是”有始知义190

“绝甘分少之“绝”无分义190

“落花生芳春”之“落”为孤独义191

“落霞”的理解191

“负”有拥有和欠缺二义192

(八)文例求义法192

1.文例求义法概说192

前人对“文例”一词的使用情况192

文例的分类194

怎样获取文例195

2.文例在训诂中的运用195

个体词语文例195

“求若所欲”的“若”该怎样理解195

“觳觫若”不能连读195

“妇故送新衣与”连读不合《世说》文例196

通行文例197

“击鸣鼓”有三种可能的理解197

句式文例199

“血如豆比五六枚”正解199

“次当行”正解200

段落文例202

“是臣说之行也”解析203

“是”有但、只义204

3.文例求义法应注意的问题204

“余”作“而”用说不能成立204

“捷于肌肤”解析205

“无害”有无比、优秀义206

“害”为“介”之假借209

(九)异文求义法211

1.据正订误211

“做露”为“故露”之误211

“其州”为“廿卅”之误212

“藥”为“欒”之误212

“社”为“祖”之误212

“都”误作“部”、“郡”212

“紬”误作“续”212

“狐死正丘首”的讹误213

“望洋”不是联绵词213

2.据熟知生215

“遭”有恰巧义215

“民以食为天”的“天”是什么意思215

“忧”有爱义216

“约”有因循、依照义217

“讵”有不、无义217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的理解218

3.据显知隐219

“发露”指解开衣服露出肉体219

“而有志焉”之“志”非志愿220

“索我于枯鱼之肆”之“索”不是穿在绳索上220

“翳桑”究竟该怎样理解220

“奖率”有勉励、率领二义221

“直接去上”的含义222

4.异文求义法应注意的问题223

“其”有为义说不能成立223

“绩”非误字223

“势不可入”和“议不可对”的理解224

“慈母”非“慈父”之误225

“志远”非“志事”之误225

“以修身自名”原文可通225

“积行拟衰”之“行”非“穀”之误225

(十)义理求义法226

1.义理求义法概说226

“语境”的概念226

语境对词义的制约226

2.单一语境中求义227

“郁栖”就是粪堆227

“茹毛饮血”之“毛”不是草木227

3.多重语境中求义228

“筛”有热酒义228

“浇愁”之“浇”不是浇洒229

“偏讳”正解230

“卒乘”之“乘”不是战车232

“必以情”的理解233

“产难”为分娩说站不住235

4.义理求义法应注意的问题235

“子姓”指子女236

“端正”、“端严”有漂亮义236

“多历年所”之“所”为语气助词236

“念”的诵读义出现于南北朝238

“欲为《论》,念张文”的理解239

“海曲”不是海湾239

(十一)名字求义法240

1.名字求义法概说240

名之字何以叫字240

同义关系的名字240

关涉关系的名字240

反义关系的名字240

前人用名字考求词义241

2.名字资料可以弥补文献例证的不足241

“身”在春秋时期已有“我”义241

“奊”即歪斜之斜的本字242

“豰有小豚义242

“为”有猕猴义242

“浸”有暗昧义243

“釁寿”为同义连文243

“且”有男根义243

“?”即“施”之分别文245

女媭为神话传说中人物246

3.名字资料有助于说明词义的由来246

“由”有行走义246

“繇、道、术、徒(途)”引申轨迹相同247

“?”是“繇”的后出分别文247

“首施”为首尾解证247

4.名字求义法的缺陷249

名字的意义关系存在多种可能性249

名耕字牛是牛耕的反映吗250

孔子名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250

“元叉”还是“元义”252

“荆勋”指伍子胥254

(十二)文化求义法256

1.文化求义法概说256

文化词语在词汇中占多数256

“膑脚”内涵的历史变化257

“徐趋”不是慢慢向前跑258

2.“第一部”与唐代音乐制度259

“第一部”为第一流说行不通259

唐代对宫廷演员有定级制度260

“第一部”指第一级261

3.“社鼠”与古代祭祀礼俗262

“社鼠”不是社庙中的老鼠262

社的古文何以从木263

禁字何以从林264

社主的内涵264

社鼠是藏身于社主之树的老鼠265

4.“长鬛”、“狐疑”与古代民俗观念265

“长鬛”还是“长儠”265

古以长须为美266

狐性多疑是中外皆有的民俗观念267

“狐疑”、“嫌疑”不是联绵词268

后记2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