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峡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管维良,李禹阶主编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978722900341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52页
- 文件大小:223MB
- 文件页数:671页
- 主题词:三峡-文化-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三峡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一 有关“三峡学”的几个理论问题1
二 “三峡学”研究的地缘因素13
三 与《三峡学》编撰相关的问题20
第一章 三峡考古第一节 三峡考古产生的环境24
第二节 三峡旧石器时代考古25
一 三峡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25
二 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原始人类和遗址29
三 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和文化33
第三节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37
一 瞿塘峡以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37
二 瞿塘峡以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40
三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墓葬41
四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房屋42
五 早期巴文化的萌芽43
第四节 三峡地区夏、商时代考古44
一 夏代的早期巴文化遗存44
二 商代的早期巴文化遗存48
三 夏、商时期的房屋遗址54
四 夏、商时期的墓葬遗存56
五 三峡地区夏商时期文化渊源及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57
第五节 三峡地区西周时代考古61
一 三峡地区西周时期巴文化遗址61
二 三峡地区西周时期文化的渊源及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64
三 早期巴文化的中心66
四 长阳香炉石遗址67
第六节 三峡地区东周时代考古70
一 三峡地区东周时期晚期巴文化遗址70
二 三峡地区东周时期晚期巴文化墓葬73
三 三峡地区东周时期文化与周邻地区同时期文化的关系76
第七节 三峡地区秦汉时期考古78
一 城址78
二 手工业作坊遗迹79
三 房址80
四 墓葬81
五 其他85
第八节 三峡地区三国六朝隋唐时期考古86
一 城址86
二 房址、窑址87
三 墓葬88
第九节 三峡地区宋元明时期考古90
一 城址91
二 农业遗存93
三 窑址、瓷器窖藏94
四 墓葬95
第二章 三峡历史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三峡100
一 三峡历史的开端100
二 巴族与巴国——夏商周时期的三峡103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峡107
一 秦对三峡的统治107
二 汉代巴郡108
三 蜀汉时期的三峡109
四 王浚楼船下益州110
五 汉代巴地民歌110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三峡111
一 三峡在隋唐统一中的作用111
二 隋唐渝州城112
三 唐代三峡经济的发展113
四 四川与重庆的得名113
五 宋代重庆经济地位迅速提高114
六 宋蒙在三峡地区的争战115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的三峡117
一 明玉珍与大夏国117
二 明清三峡的政治120
三 明清三峡经济123
第五节 近代三峡125
一 重庆开埠125
二 辛亥革命在重庆128
第六节 现代三峡131
一 大革命时期的三峡131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峡135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峡140
第七节 当代三峡145
一 西南大区时期145
二 “三线建设”促进了三峡基础工业的发展147
三 改革开放为三峡发展带来了生机147
四 三峡工程助三峡地区腾飞148
五 年轻直辖市的诞生149
第三章 三峡军事第一节 高屋建瓴下吴楚152
一 秦国的统一战争152
二 王浚楼船下益州154
三 清河公兵发信州155
四 李孝恭、李靖平萧铣156
第二节 吴蜀相争158
一 三分天下的吴蜀之争158
二 吴蜀猇亭之战161
三 白帝城托孤164
四 三国军事文化遗址165
第三节 享誉世界的山城防御体系174
一 蒙古进军四川与孟珙构建的山城防御体系174
二 余玠创立的山城防御体系176
三 三峡地区抗蒙山城简介180
第四节 明清时期三峡地区的军事斗争184
一 汤和、廖永忠灭夏之战184
二 张献忠三峡地区的斗争184
三 清军与南明、吴三桂在三峡的战争188
四 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斗争190
五 清中叶白莲教起义军在三峡地区的斗争191
第四章 三峡民族第一节 三峡民族的社会形态198
一 土司时期的社会形态198
二 “改土归流”以后的社会经济203
第二节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208
一 婚姻208
二 家庭制度212
三 亲属制度217
第三节 三峡民族的物质文化222
一 劳动工具222
二 住宅224
三 饮食229
四 服饰230
五 运输工具234
第四节 三峡民族的精神文化236
一 风俗习惯236
二 节庆241
三 民间信仰244
四 民间文艺249
第五章 三峡民俗第一节 三峡物质生产民俗260
一 农业生产习俗260
二 工匠及近现代工业习俗266
三 商贸和交通运输的习俗268
第二节 三峡物质生活民俗271
一 三峡服饰民俗271
二 三峡饮食民俗276
三 三峡明清以来居住民俗281
第三节 三峡礼仪民俗286
一 社交礼仪民俗286
二 家庭宗族礼仪习俗287
三 人生礼仪民俗289
第四节 岁时节日民俗290
一 生产节日290
二 庆贺节日292
三 纪念节俗293
四 祭祀节日习俗293
五 其他节日习俗294
第六章 三峡巫文化第一节 巫文化探源296
一 什么是巫文化296
二 三峡巫文化的定位298
三 长江三峡——巫文化的摇篮298
第二节 宗教301
一 巫教301
二 巫术304
三 祭祀310
四 避邪316
五 崇拜318
第三节 风俗322
一 风俗322
二 葬俗324
三 禁忌326
第四节 艺术328
一 巫歌328
二 巫舞330
三 巫戏333
四 巫画337
第五节 文学339
一 诗歌339
二 神话342
三 传说345
第六节 综合篇347
一 巫书347
二 巫字349
三 巫医350
第七章 三峡文学第一节 三峡文学的辉煌历史354
一 南音之首354
二 屈宋楚辞355
三 汉代巴地民歌357
四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361
五 唐宋诗词咏三峡362
六 元明清文学的成就369
七 抗战文学的繁荣375
第二节 现当代文学的巨大成就376
一 小说377
二 诗歌与散文378
三 戏剧创作379
四 曲艺379
第三节 民间文学的兴盛380
一 从《下里巴人》到竹枝词380
二 民间故事386
三 神话393
四 传说396
第八章 三峡艺术第一节 石刻艺术408
一 国内罕见的三峡汉阙409
二 形神兼备的宗教石刻413
三 弥足珍贵的水文石刻426
四 碑刻及其他零散题刻437
第二节 绘画艺术444
第三节 歌舞艺术447
一 音乐447
二 舞蹈450
第四节 影视艺术452
第五节 说唱艺术456
一 清音456
二 扬琴457
三 车灯458
四 金钱板458
五 评书459
六 谐居460
七 相声461
第六节 戏剧艺术461
一 川居艺术461
二 京剧艺术463
三 越剧艺术464
四 话剧艺术464
第七节 民间艺术466
一 铜梁龙灯466
二 梁平年画468
三 綦江农民版画469
四 秀山花灯470
第九章 三峡建筑第一节 三峡地区古代建筑概览474
一 市镇交通的道桥建筑474
二 祠堂、寺庙与城池建筑477
三 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482
第二节 三峡古城的建筑与历史文化486
一 群山起伏重屋累居的山城486
二 两江环绕码头林立的水城488
三 山地建筑吊脚危楼民居490
四 重庆古城的寺观撷英491
五 对古老民宅的记忆494
第三节 走向未来的三峡地区建筑文化496
一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496
二 交通建设一日千里500
三 三峡大坝建设505
第十章 川江航运文化第一节 对川江航运文化成因的讨论518
一 由险恶环境孕育的川江航运文化518
二 由巨大物流催生的川江航运文化522
三 由千年历史成就的川江航运文化525
第二节 川江航运文化初探528
一 川江上的码头文化528
二 纤夫、盘滩与绞滩532
三 航标、船鸣与号子535
第三节 川江流域的物产、木船与船工生活542
一 川江流域的物产与运输542
二 川江上的船舶与劳作546
三 川江上的船家生活550
第十一章 三峡旅游第一节 三峡旅游资源556
一 旅游资源的认识556
二 旅游资源的踏勘557
三 旅游规划的制作562
四 旅游资源的包装564
第二节 三峡旅游景观566
一 壮丽、旖旎的自然景观566
二 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616
第三节 旅游购物645
一 重庆地区645
二 宜昌地区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