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时振梁,环文林,张裕明,戴联筠,陶寿福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ISBN:750831758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核电站-选址-地震构造-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3
序3
前言3
第一篇 地震地质基础资料调查3
第一章 地震基础资料调查3
1.1 作用和意义3
1.2 中国地震资料概况3
1.2.1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4
1.2.2 《中国地震目录》的编制8
1.2.3 中国地震观测台网13
1.3 区域地震调查14
1.3.1 编制《区域地震目录》14
1.3.2 编绘地震等震线图14
1.3.4 绘制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15
1.3.3 收集整理区域地震震源机制资料15
1.3.5 区域重要历史地震调查16
1.3.6 区域地震分析16
1.3.7 区域震源机制和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21
1.4 近区域地震调查21
1.4.1 近区域地震资料的收集21
1.4.2 近区域地震(M≥5)的调查及重新认识22
1.4.3 疑难历史地震调查与考证24
1.4.4 微震重新定位29
1.4.5 近区域震源机制研究31
参考文献32
第二章 地质基础资料调查34
2.1 作用和意义34
2.2 区域地质构造调查34
2.2.1 调查范围和内容34
2.2.2 调查方法43
2.3.1 主要断层的活动性鉴定44
2.3 近区域活动构造调查44
2.3.2 近区域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调查56
2.3.3 编制近区域地震构造图和其他图件56
2.3.4 测年技术58
2.4 场区能动断层调查与鉴定61
2.4.1 调查范围和基础图件61
2.4.2 调查要点61
2.4.3 年龄测定和综合分析61
2.4.4 能动断层鉴定实例62
2.4.5 调查方法69
2.5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与分析72
参考文献73
3.1 中国及邻区地震活动的区域特征77
3.1.1 中国及邻区强震震中分布的区域特征77
第三章 中国及邻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及其动力学特征77
第二篇 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及地震构造模型77
3.1.2 中国及邻区地震活动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81
3.1.3 中国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82
3.2 中国及邻区地震构造的区域特征85
3.2.1 中国及邻区地震构造体系的划分85
3.2.2 新构造运动阶段以来断层的位移总量和滑动速率87
3.2.3 中国及邻区活动断层的分布特征90
3.2.4 中国及邻区活断层的现代构造变形特征96
3.3 中国及邻区地震发生的动力学特征116
3.3.1 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分布轮廓116
3.3.2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117
3.3.3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形变场的分布特征118
3.3.4 中国及邻区强震活动与板块运动121
3.3.5 中国及邻区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模型122
参考文献124
第四章 区域地震构造模型127
4.1 中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历史和现状127
4.1.1 中国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127
4.1.2 中国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128
4.1.3 国际上对核电厂厂址设计地震动的确定方法129
4.2 中国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研究131
4.2.1 中国地震构造研究的进展131
4.2.2 中国核电厂安全导则HAF0101(0)(1987)提出的地震构造概念133
4.2.3 中国核电厂安全导则HAF0101(1)(1994)提出的地震构造概念133
4.3 区域地震构造模型133
4.3.1 区域地震构造模型的作用134
4.3.2 地震构造和活断层134
4.3.3 地震构造和震源特性135
4.4.1 中国地震构造的研究136
4.4.2 发震构造的识别标志136
4.3.4 地震构造模型的组成136
4.4 关于发震构造136
4.4.3 鉴定发震构造的起始震级137
4.5 关于弥散地震138
4.5.1 中国的弥散地震研究138
4.5.2 弥散地震在评价厂址设计基准地震动中的作用138
4.5.3 弥散地震的表述138
4.5.4 弥散地震和发震构造的地震危险性评定139
4.6 讨论139
4.6.1 重视历史地震调查和微震定位139
4.6.2 重视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的研究140
4.6.3 防止调查→建模→评价三者之间相互脱节141
4.6.4 弥散地震和本底地震141
参考文献142
第三篇 发震构造研究145
第五章 核电厂选址中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确定的技术规定及评价要求145
5.1 我国的核安全法规中对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确定的有关规定145
5.1.1 发震构造的有关规定146
5.1.2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确定的有关规定147
5.2 国外核安全法规、导则中有关确定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的原则、方法的介绍147
5.2.1 美国147
5.2.2 日本150
5.2.3 俄罗斯152
5.2.4 法国152
第六章 发震构造确定的原则和方法154
6.1 内涵及目的154
6.2 鉴定发震构造的依据154
6.2.1 依据有潜在相对位移的地震地表断层154
6.2.2 依据历史地震或仪器测定的地震资料157
6.2.3 依据古地震地质遗迹和地球物理资料159
6.2.4 隐伏发震构造及深、浅部构造关系问题160
6.3 关于发震构造的时限问题165
6.3.1 关于活断层165
6.3.2 关于能动断层166
6.3.3 关于“构造上的联系”167
6.4 发震构造与活断层破裂分段168
6.4.1 活断层分段的含义168
6.4.2 活断层上破裂的分布特征170
6.4.3 段的稳定性及分段标志173
6.4.4 破裂的层次结构与最大破裂段176
6.4.5 活断层分段的原则177
6.4.6 活断层分段与发震构造鉴定178
参考文献179
7.1 大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别条件的统计分析181
第七章 发震构造判别条件及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181
7.1.1 发震构造判别的构造应力环境条件182
7.1.2 发震构造判别的构造变形条件187
7.1.3 发震构造粘滑运动的介质结构条件194
7.1.4 发震构造的断裂规模条件203
7.2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统计分析209
7.2.1 发震断层活动性质对最大潜在地震的控制作用210
7.2.2 发震断层长度与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具有明显的关系212
7.2.3 地震构造带总的破裂规模对最大潜在地震的宏观控制作用222
7.2.4 发震断层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与位错量的关系223
7.2.5 活断层最晚活动时间与最大震级的关系223
7.2.6 断层活动速率与最大震级的关系223
7.2.7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确定过程中的若干地震依据224
参考文献226
7.3 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综合评定226
第八章 海域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230
8.1 福建沿海海域的地震活动性230
8.1.1 福建沿海海域的历史地震活动230
8.1.2 福建沿海海域近期的地震活动232
8.2 台湾海峡地震的构造环境233
8.2.1 台湾海峡的地质构造233
8.2.2 台湾海峡的地震构造236
8.3 福建滨海断裂的发震构造判别的依据238
8.3.1 福建滨海断裂的地质构造特征238
8.3.2 福建滨海断裂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238
8.3.3 福建滨海断裂的最新变形特征238
8.3.4 福建滨海断裂的规模和重力、磁力特征240
8.3.5 福建滨海断裂的结构特征和分段性243
8.5.2 福建滨海断裂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249
8.5.1 福建滨海断裂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确定的原则和方法249
8.4 福建滨海断裂发震构造的判别结果249
8.5 福建滨海断裂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249
参考文献251
第四篇 弥散地震研究255
第九章 核电厂选址中弥散地震的概念与评价要求255
9.1 国际核电厂选址中弥散地震评价情况简介255
9.1.1 美国的情况255
9.1.2 日本的情况257
9.2 中国核安全导则HAF0101(1)中弥散地震的含义及其评价要求258
9.2.1 弥散地震和弥散地震区术语的来源258
9.2.2 弥散地震和弥散地震区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58
9.2.3 中国核安全导则HAF0101(1)中对弥散地震区和弥散地震评价的要求260
参考文献261
10.1 中国在核电厂选址中对弥散地震区的认识及研究状况262
10.1.1 地震构造区划分的研究262
第十章 地震构造区(弥散地震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研究262
10.1.2 地震构造区边界确定的研究263
10.2 地震构造区划分在确定最大弥散地震中的作用263
10.2.1 地震构造区划分范围的大小对确定最大弥散地震的作用263
10.2.2 厂址所在地震构造区的划分对确定最大弥散地震的意义264
10.2.3 地震构造区边界的确定对最大弥散地震的影响264
10.3 地震构造区划分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265
10.3.1 关于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大小问题265
10.3.2 地震构造区边界的确定问题266
10.3.3 地质构造资料在划分地震构造区中的应用问题266
10.3.4 地震活动性资料在地震构造区划分中的应用问题267
10.3.5 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资料在地震构造区划分中的应用问题268
10.4 划分地震构造区的原则和方法268
10.4.1 地震构造区的划分原则269
10.4.2 地震构造区划分的方法和依据269
10.5.1 辽宁核电厂选址中的地震构造区划分270
10.5 地震构造区划分的实例270
10.5.2 伊朗卡仑核电厂选址中的地震构造区划分272
10.5.3 浙江某核电厂选址中的地震构造区划分273
参考文献276
第十一章 最大弥散地震确定的原则与方法研究278
11.1 关于弥散地震的基本认识问题278
11.1.1 对弥散地震的两种不同理解278
11.1.2 弥散地震的两种类型279
11.2 弥散地震对工程抗震设计基准的影响280
11.2.1 弥散地震是控制抗震设计基准SL—2的重要因素281
11.2.2 弥散地震主要影响设计地震反应谱的高频段281
11.3 弥散地震确定的原则与方法281
11.3.1 弥散地震确定的原则281
11.3.2 弥散地震评价的方法283
11.4.2 具体实施方法的讨论285
11.4 弥散地震对抗震设计基准影响的评价285
11.4.1 HAF0101(1)导则推荐的方法285
11.5 关于弥散地震评价方法的一个特殊实例286
11.5.1 实验堆工程场址的地震地质背景287
11.5.2 实验堆工程场址弥散地震评价288
第十二章 与弥散地震有关的近场地震动估计293
12.1 常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确定的方法293
12.2 核工程规范及核工程评价中对弥散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处理294
12.3 已有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对近场地震的适用性分析295
12.3.1 第一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A S97)296
12.3.2 第二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SCE97)297
12.3.3 第三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USA-1)297
12.3.6 第六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DGF)298
12.3.7 第七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Y99)298
12.3.5 第五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USA-3)298
12.3.4 第四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HUSA-2)298
12.3.8 第八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ZYL99)299
12.3.9 第九种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记为CLB98)299
12.3.10 分析结果304
12.4 弥散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确定原则306
12.5 在估计弥散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时需考虑震源深度的影响307
参考文献307
第五篇 某核电厂预选厂址的区域地震构造研究311
第十三章 某核电厂预选厂址区域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和构造条件311
13.1 区域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311
13.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311
13.1.2 区域构造演化312
13.1.3 区域地震活动314
13.1.4 区域构造格架316
13.1.5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320
13.1.6 区域现代构造变形场特征322
13.2 区域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的研究323
13.2.1 区域发震构造的判别条件的统计分析323
13.2.2 区域发震构造判别条件328
参考文献329
第十四章 某核电厂预选厂址区域发震构造及弥散地震的确定330
14.1 区域发震构造及最大潜在地震的确定330
14.1.1 发震构造判别的依据330
14.1.2 区域发震构造判定330
14.1.3 近区域及邻区发震构造判定334
14.1.4 区域、近区域及邻区发震构造及最大潜在地震的判定结果342
14.2 地震构造区的划分及最大弥散地震的确定343
14.2.1 地震构造区的划分343
14.2.2 地震构造区最大弥散地震的确定348
参考文献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