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自然地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冯绳武主编;徐德馥,雷新彦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00474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自然地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绪言1
一、中国与中国自然地理1
二、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简史1
(一)先秦时期1
目录1
(二)封建社会时期4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8
(四)自然地理学的大发展11
二、疆域与面积14
(一)我国疆域变迁概况14
一、地理位置14
第二章 位置和疆域14
(二)海疆与陆缘海15
(三)陆疆与国界17
(四)我国面积17
第三章 地貌、构造与矿产19
一、地貌与构造的主要特征19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状下降19
(二)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21
(三)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25
(四)中国地貌类型29
(一)地貌区划方案44
二、地貌与构造分区44
(二)大地构造分区与矿产资源47
第四章 气候与陆地水52
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52
(一)太阳总辐射量的区域差异52
(二)我国季风气候特征53
(三)多样性的气候类型57
(四)多变的气温和降水59
(五)我国近期的气候变迁64
二、我国陆地水的基本特征67
(一)水系类型复杂——两大流域和四大水系67
(二)多种形态的陆地水70
(三)地表径流资源75
(四)人工水道77
三、气候与水文分区80
(一)气候区划80
(二)水文区划83
第五章 土壤与生物87
一、土壤与生物的主要特征87
(一)类型复杂87
(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89
(三)特殊地带性规律93
(一)中国土壤区划工作97
二、土壤与生物分区97
(二)中国植被、土壤分区98
(三)中国土壤区划、植被区划与综合自然区划比较100
(四)动物地理区106
第六章 中国自然地理分区110
一、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任务与方法111
(一)自然地理区划的任务111
(二)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114
二、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区划工作11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自117
然区划的主要工作与成果117
(二)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问题120
(三)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图表123
第二篇 区域分论126
第七章 东北地区126
一、地理位置126
二、地区特征127
三、内部差异与利用改造131
(一)东北东部亚地区131
〔1〕三江平原省区132
〔2〕小兴安岭省区133
〔3〕长白山地省区134
〔4〕辽东半岛省区135
〔1〕松嫩平原省区137
(二)东北中部亚地区137
〔2〕西辽河平原省区139
〔3〕辽河平原省区140
(三)东北西部亚地区142
〔1〕大兴安岭北部省区142
〔2〕大兴安岭中南部省区144
〔3〕辽西山丘省区145
第八章 华北地区147
一、地理位置与地区特性147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147
(二)地区特征148
〔1〕山东半岛省区157
二、内部差异与利用改造157
(一)华北东部亚地区157
〔2〕鲁西山丘省区158
(二)华北中东部亚地区160
〔1〕河北平原省区161
〔2〕淮北平原省区164
(三)华北中西部亚地区165
〔1〕冀北山地省区165
〔2〕山西高原与山地省区168
〔3〕豫西山丘省区170
〔4〕汾渭谷地省区171
〔1〕陕北、陇东黄土高原省区173
(四)华北西部亚地区173
〔2〕陇西黄土高原省区175
第九章 华中地区178
一、地理位置与地区特征178
(一)地理位置178
(二)地区特征178
二、内部差异与利用改造181
(一)华中北部亚地区181
〔1〕长江三角洲省区181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省区184
〔3〕大别山丘省区185
〔4〕秦巴山地省区186
(二)华中南部亚地区188
〔1〕浙闽山丘省区188
〔2〕江南丘陵省区190
〔3〕南岭山地省区191
(三)华中西部亚地区192
〔1〕四川盆地省区193
〔2〕贵州高原省区195
〔3〕黔桂山丘省区196
(二)地区特征199
(一)地理位置199
第十章 华南地区199
一、地理位置与地区特征199
二、内部差异与改造利用205
(一)华南北部亚地区205
〔1〕台湾岛省区205
〔2〕闽粤沿海丘陵平原省区207
〔3〕广西盆地省区208
(二)华南南部亚地区209
〔1〕粤西南沿海丘陵台地省区209
〔2〕海南岛省区210
〔3〕南海诸岛省区212
(一)地理位置214
(二)地区特征214
第十一章 西南地区214
一、地理位置与地区特征214
二、内部差异与利用改造219
(一)西南北部亚地区219
〔1〕横断山脉北段省区220
〔2〕横断山脉南段省区222
〔3〕云南高原省区224
(二)西南南部亚地区225
〔1〕滇南间山宽谷省区225
〔2〕东喜马拉雅山南坡省区227
(二)地区特征229
(一)位置与范围229
第十二章 内蒙古地区229
一、地理位置和地区特征229
二、内部差异和利用改造236
(一)内蒙古东部亚地区236
〔1〕呼伦贝尔盆地省区236
〔2〕锡盟、张北高原省区237
(二)内蒙古西部亚地区239
〔1〕瀚海盆地省区239
〔2〕阴山山地省区240
〔3〕河套平原省区241
〔4〕鄂尔多斯高原省区243
(一)位置与范围245
(二)地区特征245
第十三章 西北地区245
一、地理位置与地区特征245
二、内部差异与利用改造251
(一)西北东部(阿拉善-河西)亚地区251
〔1〕阿拉善高原省区251
〔2〕河西走廊省区253
〔3〕北山(马鬃山)省区256
(二)西北北部(北疆)亚地区257
〔1〕阿尔泰山地省区257
〔2〕阿尔泰山山前平地省区259
〔3〕准噶尔盆地省区261
〔4〕准噶尔西部山地省区262
〔5〕天山山地省区263
(三)西北西部(南疆)亚地区265
〔1〕吐鲁番-哈密盆地省区266
〔2〕塔里木盆地省区267
(四)西北南部(青藏高原北缘)亚270
地区270
〔1〕柴达木盆地省区270
〔2〕祁连山地省区271
〔3〕阿尔金山地省区274
〔4〕昆仑山地省区275
(一)位置范围和研究概况278
一、地理位置与地区特征278
第十四章 西藏地区278
(二)地区特征279
二、内部差异与利用改造286
(一)西藏东部亚地区286
〔1〕西倾积石山原省区286
〔2〕江河源山原省区287
(二)西藏南部亚地区288
〔1〕藏南谷地省区289
〔2〕喜马拉雅山南坡省区290
(三)西藏北部亚地区291
〔1〕羌塘高原省区292
〔2〕喀喇昆仑山地省区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