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聂运麟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17033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3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兰哈林的生平、思想和品格1
一 早年的革命生涯1
二 国外的流亡生活3
三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5
四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阐释者和捍卫者10
五 思想发展阶段及主要著述17
(一)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26
第二章 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点、可能性和发展阶段27
一 俄国社会主义形式的特点27
(一)俄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的基本国情27
(二)社会主义的民族特点和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落后形式31
二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35
(一)欧洲苏维埃共和国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35
(二)俄国有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3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41
(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42
(二)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44
第三章 过渡时期的阶级关系47
一 过渡时期的阶级、阶层和等级47
(一)工人阶级47
(二)农民48
(三)资产阶级51
(四)城市中的等级阶梯54
二 阶级斗争发展的总趋势与“阶级斗争熄灭论”55
(一)布哈林的观点55
(二)为什么斯大林的批判不正确56
(三)布哈林的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58
三 无产阶级的任务和阶级斗争形式的变化60
(一)无产阶级的任务60
(二)阶级斗争形式的变化61
(三)斗争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64
四 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问题65
(一)所谓“第二次革命”理论的提出65
(二)布哈林的观点66
(三)对布哈林观点的分析67
(二)到哥本哈根寻找马克思的答案70
五 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70
(一)布哈林的困惑70
(三)遗憾:是否会出现一个特殊的等级呢71
(二)国家经济机构的双重性71
(一)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的融合73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73
第四章 无产阶级专政73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与国家的消亡75
(四)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特点的意义75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77
(一)军事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77
(二)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化78
三 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80
(一)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80
(二)对社会其他各阶级的政策82
(三)无产阶级不与其他阶级分掌政权83
四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党制度84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84
(二)坚持党内生活的民主化84
(三)关于建立第二党的问题85
(一)官僚机构的产生87
五 反对官僚主义87
(二)官僚机构与政治危机89
(三)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90
六 无产阶级专政的消亡与农民的消亡91
(一)无产阶级专政不是永恒的王国91
(二)农民的消亡91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理论93
一 论新经济政策93
(一)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正常的经济政策93
(二)列宁有关新经济政策的两个战略计划96
二 论市场关系98
(一)第一阶段:否定和半否定99
(二)第二阶段:肯定101
(三)第三阶段:退却122
三 论发展生产力126
(一)发展生产力是新经济政策的目的126
(二)把私人利益同社会主义的利益结合起来127
(三)对外开放与生产力的发展132
四 论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134
(一)平衡论的哲学基础134
(二)社会平衡的理论135
(三)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理论137
(四)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理论139
(五)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经济危机14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43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性143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144
(一)驳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144
(二)布哈林论工业化资金的来源149
(三)同斯大林的分歧153
三 工业化的速度问题157
(一)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主张157
(二)布哈林论工业的高速发展159
(三)对斯大林的批评164
四 农、轻、重的相互关系164
(一)必须使工业和农业同时获得发展165
(二)必须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最佳结合167
(一)列宁合作社思想的真谛170
第七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路170
一 谁坚持了列宁的合作社思想170
(二)联共(布)十五大决议在农业方面写了些什么176
(三)粮食收购危机、非常措施与所谓反右倾178
二 兰哈林论合作社185
(一)合作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185
(二)建立合作社必须遵循的原则192
(三)合作化的阶级政策与消灭富农195
(四)合作社的发展前景200
三 评“发财吧”口号205
(一)“发财吧”口号的提出及其受到的批判206
(二)自我批评中的反批评208
(三)实事求是地评价“发财吧”口号212
四 兰哈林对合作社理论的贡献217
(一)布哈林对合作社理论的主要贡献217
(二)布哈林合作社思想的理论渊源220
(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特殊文化状况220
第八章 文化建设思想226
一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226
(二)工人阶级可能遇到的危险232
(三)文化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235
二 文化建设的任务236
(一)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236
(二)群众是文化工作的中心240
(三)建立专门化的技术专家队伍242
三 社会主义与科学244
(一)社会主义应有自己相应的科学技术244
(二)社会主义科学的重心是发展生产力246
(三)爱护并正确地对待科学家247
四 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249
(一)般领导与广泛竞赛相结合250
(二)不要在文学界挑起阶级斗争253
(三)审慎公正地评价作家255
(四)布哈林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257
一 兰哈林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260
第九章 兰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260
(二)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和发展265
二 兰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269
(一)进一步提出和论证了经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70
(二)对列宁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275
三 兰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改革277
(一)惊人的相似之处277
(二)基本方向的一致性280
(三)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与布哈林的平反284
(四)发展社会主义所必须研究的思想材料286
补遗 兰哈林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答俄罗斯学者问289
附录一 兰哈林自传292
附录二 兰哈林297
附录三 我永远相信,真理终会胜利313
附录四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年表327
牢考文献333
后记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