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育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高守清编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4211601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体育-教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体育教学策略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学策略3
第一节 教学策略的概念3
一、“策略”一词的由来3
二、教学策略的含义4
三、教学策略的特征5
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实质、生成与构建9
一、教学策略的实质9
二、教学策略的生成:从选择到创新11
三、教学策略的建构:三个取向12
第三节 教学策略研究的现状17
一、国外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17
二、国内教学策略研究的现状21
第四节 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23
一、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必然趋势23
二、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4
三、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26
四、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划分27
第五节 教学策略的制定及运用32
一、制定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32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33
三、教学策略的运用35
四、教学策略的调适与优化37
第二章 教学控制与优化43
第一节 教学控制43
一、教学控制的含义43
二、我国当前教学控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43
三、新课程给教学控制带来的挑战46
四、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控制的转向与发展50
第二节 教学控制的类型53
一、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心理与自我调控53
二、教师心理与自我调控56
三、师生间的心理互控59
第三节 课堂教学有效控制的策略62
一、从实施控制的原则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正确的导向性63
二、从实施控制的主客体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他控和自控的双重性63
三、从控制的内容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全面性64
四、从实施控制的态度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积极主动性65
五、从控制的强度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适当性65
六、从实施控制的时机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效应性65
七、从实施控制的方法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多样性66
八、从实施控制的过程看,课堂教学控制要具有阶段性66
第四节 教学控制论的基本原理67
一、教学控制论系统的属性67
二、教学系统实行控制的条件68
三、教学控制论系统的方法69
四、教学控制论系统的静态信息结构70
五、负反馈模式71
第五节 支配与控制一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72
一、教学理念72
二、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具有驱动性,是毫无疑问的75
三、理念对教学过程的影响78
第六节 教学控制的一个新视角85
一、来源于教学主体自身86
二、来源于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88
三、来源于教学本身90
四、来源于社会系统93
第三章 教学过程的情绪控制与调节97
第一节 课堂应变情绪的调控97
一、课堂应急状态下的情绪表现97
二、课堂应变情绪调控的手段98
三、教师课堂应变的心理实质101
四、影响和干扰教师正常应变的心理因素102
第二节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过程的控制104
一、思维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控制的核心104
二、思维过程外部控制的困境105
三、思维过程自主控制的可能性及其优点106
四、思维过程:主体自主控制技能的培养109
五、思维过程:主体自主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协同110
第三节 教学过程中情感维度上的教材处理策略111
—、超出预期111
一、超出预期策略的提出背景112
二、超出预期策略的含义、心理机制与作用113
三、超出预期策略的实践运用116
第四节 情感维度上的教材处理策略—心理匹配118
一、心理匹配策略的内涵、机制与作用118
二、两种主要的心理匹配策略121
第五节 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有效控制123
一、遵循有效控制的两条原则123
二、掌握有效控制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124
三、教学节奏的调控124
四、教学中情感的有效调控125
五、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调控126
第四章 认知与体育教学131
第一节 认知—体育教学认知论研究的新发展131
一、元认知的理论背景132
二、元认知的基本内容133
三、元认知的实质135
四、有关元认知的研究136
五、元认知的发展137
六、体育领域中元认知研究有待发展138
第二节“元动作”及其元认知—论动作的学习过程及其同化模式139
一、对“元”与元认知的解释140
二、“元动作”的含义及其理论背景141
三、动作的“元认知”及其同化模式143
第三节 认知与教学的关系146
一、认知与学习者的地位146
二、认知与学习过程的实质147
三、认知的实质及神经生理基础149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与教学151
一、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学生观152
二、教学要重视研究学生152
三、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学习策略元认知能力的培养153
四、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154
第五节 认知学习观154
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意义构建的过程155
二、已有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155
三、对信息的认知加工和策略是学生学习的充分条件156
四、元认知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影响着学习的顺利进行157
五、动机和信念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157
第五章 迁移与教学161
第一节 迁移的理论基础161
一、相同要素理论161
二、概括化理论162
三、学科结构理论163
四、认知结构理论163
第二节 迁移的教学策略164
一、整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164
二、提高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水平165
三、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166
四、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166
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167
第三节 影响学习迁移的要素分析167
一、相关性168
二、相似性168
三、概念或事物的关键特征168
四、学生原学习的程度169
第四节 元认知迁移理论169
一、元认知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170
二、元认知迁移理论对教学的启示172
三、元认知培养的途径174
第四节 当代迁移研究的趋向177
一、重新审视迁移现象177
二、重视探讨迁移机制178
三、关注客观情境因素179
四、强调自我调控与个性倾向180
五、探讨促进迁移的教学条件181
六、迁移与内隐学习182
七、迁移与直觉思维182
第六章 教学艺术187
第一节 教学是一门艺术187
一、教学具有艺术的内涵187
二、教学和艺术有近似的对象188
三、教学中有艺术性内容188
四、教学使用艺术的手段189
五、教学和艺术的功能相通190
六、教学体现着艺术的特点190
七、教学与艺术的过程相似191
八、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192
第二节 教学是一门特殊艺术192
一、活动的双边性193
二、过程的定向性193
三、内容的再现性193
四、手段的综合性194
五、审美的功利性194
六、影响的直接性195
七、反馈的即时性195
八、主体的示范性195
第三节 体育教学的艺术196
一、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艺术196
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198
三、体育教学的奖惩激励艺术198
四、体育教学的环境艺术200
五、体育教学的调控艺术201
第四节 生命教学是艺术化教学203
一、艺术能使教学真正摆脱因果律束缚204
二、艺术能使师生享受到真正的人生欢乐207
三、艺术能给生命以新的形式208
四、艺术化教学可以增加学习者的参与度208
第七章 反思型教师与反思教学213
第一节 反思型教师的意义213
一、反思型教师是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与研究者213
二、反思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214
三、反思型教师是学生生命的关怀者214
四、反思型教师是道德、伦理的示范者215
五、反思型教师是终身学习者215
第二节 反思教学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216
一、反思教学是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216
二、运用教学反思形成教育智慧的途径和策略217
第三节 教学反思的内容、环节与方法220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220
二、教学反思的环节221
三、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222
第四节 一种新的学习类型—内隐学习的教学反思223
一、体育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内隐学习,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创新223
二、建构新的学习理论,促进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更新224
第八章 教学创新的哲学蕴意229
第一节 教学创新需要哲学的支配229
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29
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32
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233
第二节 教学创新是人的创造和创造力开发235
一、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236
二、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237
三、创造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238
四、创造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的统一239
五、创造是知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240
六、创造是左脑和右脑两半球的沟通242
七、创造是元认知监控的过程243
第三节 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244
一、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和意图,强化内在动机244
二、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和专业知识,加强有利于创造的思维方式训练245
三、激发与奖励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246
第四节 教学创新与人的思维特征247
一、人的思维与心理过程的关系247
二、人的思维与个性的心理关系249
第五节 创新的双向心理过程253
一、信息的双向心理加工过程253
二、信息的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254
三、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255
第六节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创新257
一、构成高师学校体育教学创新的基本条件258
二、反思性教学对高师体育教学创新的启示261
第九章 教学与课程267
第一节 高等学校课程的社会学基础267
一、社会学作为高校课程基础的重要性267
二、教育社会学流派对高校课程的阐释269
第二节 社会学对高校课程的重要影响273
一、社会学为高校课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社会学范式273
二、社会学为高校课程提供了终极目标—社会化274
第三节 高等学校课程的心理学基础275
一、心理学作为高校课程基础的重要性275
二、心理学流派对高校课程的阐释276
第四节 心理学对高校课程的影响280
一、心理学为高校课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心理学范式280
二、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基础281
三、心理学为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282
四、心理学为高校课程内容的组织提供了方法283
五、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提供了参考284
第五节 课程实施:理解、对话与意义建构285
一、课程实施是一个理解的过程285
二、课程实施是一个对话的过程288
三、课程实施是一个知识与意义建构和生成的过程290
第十章 体育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提升第一节 专业化是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抉择296
一、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对教师专业化这一世界性潮流的顺应297
二、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298
三、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体育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299
四、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为现代体育教育学科体系发展促生新的增长点299
五、推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可以带来体育高等教育质的飞跃300
第二节 教学知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301
一、体育教学知能的操作性特征302
二、体育教学知能的默会性特征303
三、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能还具有个体性特征304
四、教师的教学知能还具有实践性特征304
第三节 从经验到科学再到艺术:305
一、经验层次305
二、科学层次309
三、艺术层次311
第四节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认知与培养315
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研究的重要性315
二、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认知315
三、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317
第十一章 体育实践教学的理论与管理策略第一节 程序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323
一、程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球类技术的定向324
二、程序教学有利于学生重组和模仿技术动作324
三、程序教学有利于学生整合技术动作325
四、程序教学能够促进技术动作的熟练325
第二节 程序教学促进学生球类技术隐性经验习得的理论依据326
一、隐性经验属于个人经验或技能326
二、隐性经验是在实践中传播的326
三、隐性经验的表达是非理性化的327
四、隐性经验具有程序化、自动化、模式化的特征327
第三节 样例练习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327
一、样例练习的意义328
二、样例练习促进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转化329
三、样例练习的作用330
第四节 体育实践教学的动态管理模式与策略330
一、构建实践教学动态评价与分段管理的依据331
二、体育实践教学的动态管理策略333
第五节 技能训练的教学策略334
一、技能学习也是学习的一种革命334
二、操作技能学习的特点335
三、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和策略336
参考文献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