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协商民主与有序参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莫吉武,杨长明,蒋余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8139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8页
- 主题词:民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协商民主与有序参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 民主理论流变:从共和主义到自由主义2
(一)民主概念诠释2
(二)古希腊民主及其非自由主义4
(三)代议制:自由主义与民主9
二 从参与到协商:当代参与型民主理论的前景12
(一)协商民主是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12
(二)协商民主具有超越既有政治模式的意义16
(三)协商民主的缺陷或局限性17
(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25
三 从无序到有序:价值意义的转折27
(一)公民政治参与及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界定28
(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30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依赖32
第二章 跨国审视:世界主要政治参与模式的比较36
一 美国人民协商制度的设计理念37
(一)美国人民协商的民主传统37
(二)制度模式的民主回应42
(三)协商民主对于传统自由民主的反思51
二 澳大利亚的市议会推进公民参与模式55
(一)澳大利亚的基本政治制度55
(二)公民参与的挑战58
(三)协商民主的方法60
三 拉美国家的发展性自由模式64
(一)巴西:不断调整的民主基础67
(二)智利:从艰难转型到接近巩固71
(三)乌拉圭:不断克服风险的巩固民主75
第三章 协商民主的中国发展空间77
一 中华文化与政治参与78
(一)传统政治文化“约”的性格80
(二)社会结构中的等级与分工87
二 协商民主的践行困境96
三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108
第四章 协商民主与软法机制111
一 软法概述111
(一)软法概念界定111
(二)软法的基本特征114
(三)软法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22
(四)软法的价值126
二 软法的渊源及其运行机制139
(一)公域软法规范的主要渊源139
(二)软法机制:特征、结构与功能146
三 人民政协的软法机制152
(一)软法机制适合于人民政协的法律性质和政治地位153
(二)人民政协制度体系呈现出显著的软法特征155
(三)人民政协主要运用软法机制履行三项主要职能157
第五章 有序参与:协商民主的基础性条件160
一 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及其趋向161
(一)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界定和特征161
(二)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163
(三)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因素165
(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的方向168
二 授权与监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个问题172
(一)建设规范有效的公民授权制度172
(二)优化人民代表大会的内部结构179
(三)激活人大的监督制约机制182
三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协商民主的视角186
(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正当性186
(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188
(三)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困境191
四 公民参与:推进行政问责制的重要途径193
(一)公民参与在行政问责制中的地位和作用194
(二)当前行政问责制有关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196
(三)推动行政问责制、完善公民参与的若干建议198
五 我国公共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悖论及其克服201
(一)“决策失败”:影响专家咨询作用发挥的几种情况202
(二)专家“理性强化”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204
第六章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路径分析208
一 政府与公民:协商性参与的互动效应208
(一)公民意识:政治参与的内在主体性要素209
(二)国家责任:公民政治参与的外在客体性要素212
(三)主体与客体:权利与权力的互动关系215
二 民间组织与政府:公民与政府互动的延伸217
(一)民间组织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和作用217
(二)民间组织政治参与与政府伙伴关系的建立220
三 渐进改革下的政治参与222
四 互联网络与参与型民主的前景225
(一)网络对政治民主的积极推动225
(二)互联网络:政治参与效益分析227
(三)网络共同体:网络时代新型的政治参与主体230
五 非制度性参与——以农民为例233
主要参考文献239
附录一 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制度保障研究——基于广州市民政治参与实证调研的讨论247
附录二 科学发展观催生广州政治文明建设新举措——民主政治建设的“广州现象”264
后记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