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3册 先秦儒家道德基础之研究 兼论“恶”的问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林庆彰主编;黄秋韵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254460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197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2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一编 第13册 先秦儒家道德基础之研究 兼论“恶”的问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先秦儒家在当代伦理学中之定位5
第一节 「伦理」与「道德」之意义5
一、伦理的意义6
(一)伦理的意义及来源6
(二)中国伦理思想的起源7
(三)中西伦理特色之差异11
二、道德的意义12
三、「道德」与「伦理」的分辨14
第二节 当代伦理学研究的主题17
一、伦理学的类别18
(一)一般伦理学与特殊伦理学18
(二)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与后设伦理学20
二、规范伦理学的主要派别21
(一)目的论与义务论21
(二)德行伦理学22
三、道德判断的标准24
(一)「价值判断」与「义务判断」24
(二)「义务」与「良心」25
(三)「良心」与「道德意识」27
第三节 儒家伦理与道德规范28
一、实然与应然28
(一)事实知识与道德知识30
(二)道德的证立31
二、道德规范的特质32
(一)自律与他律32
(二)「应该」隐含「能够」32
(三)其他特质33
(四)道德规范的普遍有效性34
三、儒家伦理思想的特点35
(一)儒家伦理以形上学为基础36
(二)人伦本于天伦37
(三)著重道德的实践38
(四)儒家伦理所关涉之问题38
第二章 先秦儒家道德的形上基础41
第一节 道德之起源41
一、「神意说」与「人性说」42
(一)神意说的主要主张42
(二)人性说的主要思想47
二、良知标准说47
第二节 侧重天人关系的儒家伦理49
一、儒家道德的形上基础49
(一)「道德形上学」与「形上道德学」50
(二)「天人合一」与「神人差异」52
(三)「内在原理」与「超越原理」56
二、儒家的伦理学与形上学58
(一)属人之天——存在的意义基础58
(二)「天命」与「人性」60
(三)伦理学与形上学63
第三节 儒家道德基本观念的意义与结构63
一、天之形上观念64
(一)「帝」与「天」之观念65
(二)哲学理想之「天」68
(三)「德」与「天命」70
(四)「天地」与「天道」75
二、「道德」与「善恶」78
(一)德78
(二)道德81
(三)善恶82
第三章 孔孟荀哲学对「恶」的处理85
第一节 从天道论看「恶」之缺乏形上基础86
一、「道」与「天道」一词之出现87
二、孔子89
(一)孔子思想之背景——春秋时代的「天道」观89
(二)孔子思想中的「天道」意义91
(三)孔子思想中的「天道观」与「恶」93
三、孟子95
(一)天道的内涵96
(二)天德一贯96
(三)孟子思想中的「天道观」与「恶」98
四、荀子100
(一)《荀子》一书「天道」之内涵100
(二)荀子思想中的「天道观」与「恶」103
第二节 人性论的主张与「恶」的意义105
一、孔子105
(一)人性论的主张105
(二)「恶」的意义107
二、孟子109
(一)人性论的主张109
(二)「恶」的意义113
三、荀子115
(一)人性论的主张115
(二)「恶」的意义117
第三节 论「恶」的发生与对治118
一、孔子119
(一)「恶」的发生119
(二)恶的对治121
二、孟子123
(一)恶的发生124
(二)恶的对治126
三、荀子129
(一)恶的发生129
(二)恶的对治130
第四章 道德实践与先秦儒家伦理135
第一节 孔孟荀哲学中之道德条目136
一、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道德哲学136
(一)仁之意义137
(二)「仁」的基本涵义141
二、居仁由义——孟子的道德哲学142
(一)孟子的「仁」143
(二)孟子的「义」144
(三)孟子之「仁义」146
三、隆礼义而杀诗书——荀子的礼义思想147
(一)礼之意义与起源149
(二)礼之功用151
第二节 《易传》《中庸》之道德人文精神154
一、《易传》之人道思想154
(一)「易」之意义与来源155
(二)三极之道157
二、《中庸》的道德哲学160
(一)人性论的形上结构160
(二)道德实践与工夫理论164
第三节 就儒家之终极关怀看恶之存在意义170
一、儒家伦理的终极关怀170
(一)天人合一171
(二)内圣外王172
二、恶的存在意义174
(一)善的层次175
(二)恶的意义176
结论181
参考书目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