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云南省志 民族志 第61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3540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60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88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云南省志 民族志 第6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11
第一章 彝族47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47
一 人口分布47
二 自然环境47
三 族源48
四 族称50
五 历史沿革51
第二节 经济58
一 农业58
二 副业和手工业61
三 工业63
四 商业64
五 经济制度65
第三节 政治制度69
一 远古时期69
二 奴隶制社会70
三 封建领主制社会72
四 封建地主制社会74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75
第四节 习尚76
一 居住76
二 服饰77
三 饮食77
四 交通78
五 婚姻家庭78
六 宗教信仰80
七 节日81
八 丧葬82
九 禁忌84
第五节 文化教育85
一 文学85
二 音乐舞蹈86
三 文化事业87
四 历法88
五 教育科技89
六 医药90
七 体育92
第二章 白族94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94
一 人口分布94
二 自然环境94
三 族称95
四 语言文字96
五 族源97
六 历史98
第二节 经济102
一 农业102
二 手工业105
三 工业108
四 商业109
五 经济制度110
第三节 政治制度112
第四节 习尚114
一 衣食住行114
二 家庭和家族118
三 婚姻119
四 宗教信仰120
五 节日123
六 丧葬125
七 禁忌125
第五节 文教科技127
一 文学艺术127
二 历法129
三 文化和广播影视事业130
四 教育131
五 科学技术132
六 史学136
七 医药卫生137
八 体育138
第三章 哈尼族140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140
一 人口分布140
二 自然环境与物产140
三 族源族称141
四 历史143
第二节 政治制度150
一 早期政治制度150
二 封建领主制150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52
第三节 经济154
一 农业154
二 副业和手工业157
三 工业159
四 商业160
五 经济制度160
第四节 习尚165
一 衣食住行165
二 家庭168
三 婚姻169
四 宗教170
五 节日171
六 丧葬172
七 禁忌173
第五节 文化教育174
一 文学艺术174
二 历法176
三 文化教育176
四 医药177
五 体育178
第四章 傣族179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179
一 人口分布179
二 自然环境181
三 族称182
四 语言文字183
五 族源183
六 历史184
七 反侵略、反封建统治的斗争188
第二节 经济190
一 经济形态190
二 社会改革194
三 经济结构197
第三节 政治制度207
一 20世纪50年代前207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210
第四节 生活习尚215
一 婚姻家庭215
二 丧葬219
三 节日219
四 信仰与禁忌220
五 服饰、住房和饮食222
六 礼节224
第五节 文化教育224
一 文化224
二 教育226
三 科学技术228
四 医药卫生229
五 体育230
第五章 壮族232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232
一 自然环境232
二 族称和语言232
三 历史沿革234
第二节 经济234
一 民族经济的发展234
二 资源开发237
三 人民生活的改善238
第三节 政治制度239
一 古代社会制度239
二 土司制240
三 革命斗争241
四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45
五 支援对越自卫还击246
第四节 生活习尚247
一 衣食住行247
二 婚姻与家庭250
三 丧葬253
四 节日255
五 宗教信仰257
六 禁忌258
第五节 文化教育258
一 民间文学258
二 音乐舞蹈260
三 文教事业260
四 医药卫生事业261
五 体育事业262
第六章 苗族263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263
一 人口分布263
二 环境与资源263
三 族源族称264
四 语言文字264
五 历史265
第二节 政治266
一 寨老制266
二 土司制267
三 保甲制267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68
第三节 经济269
一 农业269
二 副业和手工业270
三 工业272
四 商业272
五 经济制度273
第四节 习尚274
一 服饰274
二 饮食275
三 居住276
四 交通277
五 婚姻家庭278
六 丧葬280
七 节日281
八 宗教信仰281
九 禁忌283
第五节 文化284
一 教育284
二 医疗卫生284
三 民族体育285
四 民间文学及歌舞286
第七章 傈僳族289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289
一 人口分布289
二 自然环境289
三 族源和历史290
第二节 经济294
一 1949年前的经济形态294
二 社会改革与现实经济298
第三节 政治制度301
一 1949年前301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305
第四节 风俗习尚307
一 家庭婚姻307
二 丧葬309
三 衣食住行310
四 自然历法与节庆313
五 宗教信仰314
第五节 文化教育316
一 歌舞316
二 民间文学318
三 教育与文化事业320
第八章 回族322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322
一 族称322
二 语言文字322
三 人口和环境323
四 族源及回族的形成325
第二节 经济327
一 元明清经济发展状况327
二 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328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332
第三节 政治339
一 元明时期339
二 清代回民大起义340
三 回族宗法制度341
四 回族宗教团体342
五 民主革命与云南回族344
六 20世纪50年代后346
第四节 文化教育348
一 经堂教育348
二 普通教育349
三 文学艺术350
第五节 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356
一 伊斯兰教信仰356
二 风俗习惯358
第九章 佤族362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362
一 人口分布362
二 自然环境362
三 族称363
四 语言文字363
五 族源363
六 历史364
第二节 经济369
一 经济形态369
二 社会经济改革371
三 当代经济372
第三节 政治制度375
一 1949年以前375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377
三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379
第四节 风俗习惯380
一 生活习俗380
二 家庭婚姻382
三 丧葬384
四 礼仪与禁忌384
五 节日386
六 宗教信仰387
第五节 文化教育389
一 文化艺术389
二 教育392
三 卫生393
四 体育393
第十章 拉祜族394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394
一 人口分布394
二 自然环境394
三 族称395
四 族源与迁徙396
五 反封建反民族压迫斗争397
六 反帝爱国斗争398
七 中共云南地下组织领导的武装斗争399
第二节 政治399
一 传统政治结构399
二 封建领主制度401
三 民族区域自治402
第三节 经济403
一 古代经济形态403
二 近代经济形态404
三 社会主义经济407
第四节 生活习俗411
一 衣食住行411
二 婚姻413
三 家庭415
四 丧葬416
五 宗教信仰417
六 节日418
第五节 文化教育420
一 文学艺术420
二 教育421
三 科学技术422
四 医疗卫生423
五 体育424
第十一章 纳西族426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426
一 人口分布426
二 族称426
三 地理物产427
四 民族渊源429
五 历史与政治429
第二节 社会经济436
一 封建领主经济436
二 封建地主经济437
三 社会主义经济438
第三节 文化习俗441
一 文化艺术441
二 宗教信仰446
三 风俗习惯449
第十二章 瑶族454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454
一 人口分布454
二 地理环境454
三 语言和族称455
四 民族迁徙457
第二节 经济政治458
一 社会经济458
二 社会改革462
三 政治制度465
第三节 生活习俗468
一 生活方式468
二 婚丧习俗470
三 宗教信仰472
四 节庆474
第四节 文化教育475
一 文学艺术475
二 教育477
第十三章 景颇族480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480
一 人口分布480
二 地理环境480
三 族源与族称480
四 语言文字481
五 历史481
第二节 政治484
一 近代政治制度485
二 民族区域自治488
三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489
第三节 经济491
一 近代经济制度491
二 社会主义经济493
第四节 习尚496
一 衣食住行496
二 婚姻家庭499
三 丧葬500
四 宗教信仰501
五 节日503
第五节 文教卫生503
一 文化503
二 教育504
三 医疗卫生505
四 科学技术505
第十四章 藏族507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507
一 人口分布507
二 地理环境507
三 族源族称508
四 历史508
第二节 政治511
一 西藏地方政权管辖时期的制度和桑杰改革511
二 土流并存制度511
三 政教合一制度——吹云会议512
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13
五 平叛514
六 培养民族干部515
七 班禅大师视察迪庆516
第三节 经济517
一 经济制度517
二 农牧林业520
三 工业交通523
四 商业524
五 财政金融525
第四节 宗教526
一 宗教信仰526
二 落实宗教政策526
三 宗教艺术528
第五节 教育文化529
一 教育529
二 文化530
三 科技530
四 卫生与藏医药531
五 体育532
六 文艺533
第六节 习尚534
一 衣食住行534
二 婚姻家庭536
三 丧葬536
第十五章 布朗族537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537
一 人口分布537
二 自然环境537
三 族称族源537
四 历史538
第二节 政治经济制度542
一 政治制度542
二 经济548
第三节 文化习尚558
一 衣食住行558
二 婚姻家庭561
三 丧葬562
四 宗教信仰563
五 节日564
六 医药卫生564
七 文学艺术565
八 教育566
第十六章 普米族567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567
一 人口分布567
二 自然环境567
三 族称568
四 语言文字568
五 族源569
六 历史沿革570
第二节 经济574
一 经济形态574
二 社会经济改革576
三 现实经济577
第三节 政治制度581
一 民主改革以前的政治制度581
二 民族区域自治582
第四节 习尚584
一 饮食、住宅和服饰584
二 家庭婚姻585
三 丧葬586
四 礼仪禁忌587
五 称谓588
六 节日588
七 宗教信仰589
第五节 文化教育590
一 文化艺术590
二 教育592
三 卫生593
四 体育594
第十七章 怒族595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595
一 族称和语言595
二 地理环境595
三 族源596
第二节 经济政治制度600
一 社会经济600
二 政治制度603
第三节 生活习尚608
一 家庭组织和亲属称谓608
二 婚姻习俗609
三 父子连名制与三种命名法610
四 宗教信仰611
五 丧葬612
六 居住与饮食612
七 服饰和节庆614
八 文化艺术616
第十八章 基诺族617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617
一 人口分布617
二 自然环境617
三 族称族源618
四 历史620
第二节 政治和经济622
一 政治制度622
二 经济626
第三节 文化习尚630
一 衣食住行630
二 婚姻家庭632
三 葬俗633
四 原始宗教634
五 节日635
六 医药636
七 口碑文学与音乐歌舞636
八 教育638
第十九章 阿昌族640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640
一 自然环境640
二 族源与历史641
第二节 政治与经济644
一 政治644
二 社会经济647
第三节 生活习俗654
一 衣食住行654
二 家庭656
三 婚姻656
四 丧葬657
五 宗教信仰658
六 家族会660
七 节日660
第四节 文化教育662
一 文学艺术662
二 教育663
三 卫生事业664
四 科技培训推广664
第二十章 蒙古族665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665
一 人口分布665
二 自然环境665
三 族源族称665
四 历史667
第二节 经济与政治670
一 经济670
二 政治建置674
第三节 文化习尚675
一 生活习尚675
二 文化教育681
第二十一章 德昂族685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685
一 族称685
二 人口分布685
三 地理环境686
四 族源与历史686
第二节 政治与经济689
一 政治建置689
二 经济690
第三节 习尚698
一 衣食住行698
二 婚姻家庭701
三 丧葬703
四 宗教信仰703
五 社会公德705
第四节 文教卫生706
一 教育与科技普及706
二 医疗卫生707
三 民间文学707
第二十二章 布依族709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709
一 人口分布709
二 自然资源709
三 族源族称710
四 语言文字711
第二节 社会政治711
一 社会形态711
二 社会组织712
三 革命斗争712
四 建置沿革713
第三节 社会经济714
一 农业714
二 林业和畜牧业716
三 手工业和商业716
四 水电交通与邮电717
五 经济生活718
第四节 风俗习尚720
一 衣食住宅720
二 家庭婚姻722
三 丧葬724
四 宗教信仰725
五 节庆726
第五节 文化教育727
一 文学艺术727
二 教育科技728
三 医药卫生730
第二十三章 水族731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731
一 人口分布731
二 自然环境731
三 族源族称732
四 语言文字733
第二节 社会政治733
一 社会形态733
二 建置沿革734
第三节 社会经济734
一 农业734
二 手工业和商业736
三 经济生活737
第四节 风俗习尚738
一 衣食住行738
二 家庭婚姻739
三 丧葬741
四 宗教信仰741
五 节庆742
第五节 文化教育743
一 文学艺术743
二 文化教育744
三 医药卫生745
第二十四章 独龙族746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历史746
一 人口分布746
二 自然环境746
三 族源族称747
四 历史748
第二节 政治制度749
一 氏族政治制度749
二 民族区域自治749
第三节 经济750
一 农业750
二 副业和手工业751
三 工业752
四 商业753
五 经济制度753
第四节 习尚755
一 衣食住行755
二 家庭757
三 婚姻757
四 宗教758
五 节日759
六 丧葬759
七 禁忌760
第五节 文化761
一 文学艺术761
二 历法762
三 文化教育763
四 医药763
五 体育764
第二十五章 满族765
第一节 人口分布与历史765
第二节 经济和文化767
第二十六章 汉族770
第一节 入滇历史770
一 元以前进入云南的汉族770
二 元代进入云南的汉族772
三 明代进入云南的汉族773
四 清代进入云南的汉族776
五 近现代进入云南的汉族779
六 民族杂居与民族融合781
第二节 物质生活783
一 农业783
二 工业788
三 商业789
四 生活习俗790
第三节 精神生活792
一 语言792
二 教育793
三 宗教795
四 文化融合796
第二十七章 其他797
第一节 克木人797
一 历史797
二 经济798
三 习俗799
第二节 拉基人800
一 人口分布与族称800
二 生活习俗800
第三节 芒人801
一 人口分布与族称801
二 社会经济802
三 生活习俗802
四 婚姻家庭803
五 丧葬与宗教信仰804
六 节日与文化艺术804
第二十八章 民族工作806
第一节 各时期的民族政策806
一 历代实行的“羁縻”政策806
二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808
第二节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815
一 1950年前的政治制度815
二 民族区域自治816
三 杂散区的民族工作817
四 培养选拔民族干部818
五 团结教育民族上层人士819
六 民族识别824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经济824
一 1950年前的经济状况824
二 分别进行民主改革825
三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827
第四节 发展文化教育832
一 教育832
二 科技834
三 文化艺术835
四 卫生836
五 体育837
第五节 文化习俗838
一 语言文字838
二 民族习俗839
三 宗教信仰841
第六节 民族工作的原则和要求843
附录847
云南省四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数表847
1990年云南省地州市4000以上民族人口表(普查数)848
云南少数民族支系、称谓及居住地区表850
自治州县自治条例审批情况表855
历届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数表857
历届云南省政协委员会少数民族代表数表857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成员表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