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儿童淋巴瘤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儿童淋巴瘤
  • 张永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27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8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249页
  • 主题词:小儿疾病:淋巴瘤-诊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儿童淋巴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研究历史1

1.1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历史1

1.2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诊治的经验教训2

1.3 隐藏的秘密——出现迟发副作用3

1.4 当前最佳的管理方法4

参考文献4

第2章 霍奇金病的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特征4

2.1 霍奇金病的病理学分类发展简史6

2.2 霍奇金Reed-Sternberg细胞谱系;B细胞表型8

2.3 抗原呈递功能的一些证据9

2.4 细胞凋亡9

2.5 NF-KappaB10

2.6 Jak-STAT通路11

2.7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家族11

2.8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RAFs)11

2.9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12

2.10 细胞遗传学13

2.11 基因表达谱13

2.12 与EB病毒(EBV)的相关性13

2.13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病理15

2.14 经典型HRS细胞的免疫表型16

2.15 流式细胞仪17

2.16 CHL病理分类18

2.16.1 结节硬化型HL18

2.16.2 混合细胞型HL19

2.16.3 结节性富于淋巴细胞的CHL20

2.16.4 淋巴细胞消减型HL20

2.17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霍奇金淋巴瘤20

2.18 HIV感染后霍奇金淋巴瘤22

2.19 骨髓受累和组织学分期22

2.20 肿瘤复发及二次肿瘤的病理表现23

2.21 HL的鉴别诊断23

参考文献25

第3章 儿童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32

3.0 引言32

3.1 临床表现32

3.1.1 全身症状33

3.1.2 实验室评估34

3.1.3 免疫状态35

3.2 鉴别诊断35

3.3 诊断评估和分期36

3.4 预后因素38

3.5 联合化疗40

3.6 单独化疗与联合治疗模式比较44

3.7 适于危险度的治疗45

3.7.1 低危肿瘤的治疗45

3.7.2 中危及高危患者的治疗47

3.8 放射治疗的原则49

3.8.1 对放疗范围的思考50

3.8.2 关于放疗剂量的思考51

3.8.3 能量52

3.9 有关原发病及治疗选择方面的推荐总结52

3.10 治疗的急性副作用53

3.10.1 化疗副作用53

3.10.2 放疗副作用53

3.11 未来治疗的方向54

参考文献54

第4章 复发或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54

4.1 引言59

4.2 再诱导治疗的策略59

4.2.1 再诱导化疗的作用60

4.2.2 应用ICE方案作为标准的再诱导化疗60

4.2.3 应用异环磷酰胺、长春瑞滨(Ⅳ方案)再诱导化疗60

4.3 高剂量治疗61

4.3.1 增进高剂量治疗效果的方法:免疫调节治疗62

4.3.2 减弱治疗强度或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63

4.4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挽救治疗63

4.4.1 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长春瑞滨(Vinorelbine,VRB)联合化疗64

4.4.2 NF-kB通路分子水平靶向治疗65

4.4.2.1 NF-kB的活化65

4.4.2.2 通过蛋白酶体达到抑制NF-kB的作用66

4.4.2.3 成人临床试验67

4.4.2.4 儿童临床试验67

4.4.2.5 应用酶蛋白体抑制剂硼替佐米的新的挽救治疗策略67

4.4.3 免疫靶向治疗策略68

4.4.3.1 EB病毒定向治疗68

4.4.3.2 HL中单克隆抗体靶向作用受体的表达68

4.4.3.3 放射标记的抗体治疗69

4.5 未来的方向69

参考文献70

第5章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引言及历史背景70

5.1 引言75

5.2 研究早期——1970年以前75

5.3 研究后期——1970年以后76

参考文献78

第6章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生物学和病理学78

6.1 引言79

6.2 非霍奇金淋巴瘤79

6.3 病理学分析80

6.3.1 形态学81

6.3.2 免疫分型82

6.3.3 分子和细胞遗传学分析83

6.3.4 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的WHO分类86

6.4 儿童NHL的分子学发病机制87

6.5 伯基特淋巴瘤88

6.5.1 病理学88

6.5.2 生物和分子学机制91

6.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93

6.6.1 病理学93

6.6.2 生物和分子学机制95

6.7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97

6.7.1 病理学97

6.7.2 生物学和分子学机制101

6.8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02

6.8.1 病理学102

6.8.2 生物学和分子学机制104

参考文献110

第7章 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110

7.1 引言123

7.2 诊断与检查123

7.2.1 伯基特淋巴瘤123

7.2.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4

7.2.3 伯基特样淋巴瘤124

7.2.4 HIV相关B细胞淋巴瘤124

7.2.5 影像学检查125

7.3 临床特点126

7.4 分期127

7.4.1 分期的步骤128

7.5 治疗129

7.5.1 非洲的早期研究130

7.5.2 非交叉耐药以及联合化疗130

7.5.3 CNS受累的治疗131

7.5.4 美国的早期研究131

7.5.5 与白血病治疗的比较132

7.5.6 现代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133

7.5.6.1 基本药物133

7.5.6.2 大剂量甲氨蝶呤(MTX)133

7.5.6.3 其他药物的作用134

7.5.6.4 剂量的强度134

7.5.6.5 危险度分组134

7.5.6.6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136

7.5.6.7 不同方案治疗DLBCL136

7.5.6.8 外科手术的作用137

7.5.6.9 放射治疗的作用137

7.5.6.10 肿瘤溶解综合征138

7.6 影响预后因素138

7.6.1 肿瘤负荷与分期139

7.6.2 反应速度139

7.6.3 年龄与性别140

7.6.4 组织学140

7.6.5 分子特征140

7.7 预后140

7.8 复发的治疗141

7.9 滤泡中心细胞和边缘区细胞淋巴瘤142

7.10 展望142

参考文献143

第8章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49

8.1 引言149

8.2 诊断与影像学151

8.3 临床表现152

8.4 分期154

8.5 治疗和结果155

8.5.1 治疗强度分级156

8.5.2 中枢神经系统的预防和治疗156

8.5.3 局部治疗的作用159

8.6 预后因素159

8.7 复发的治疗161

8.8 未来展望162

参考文献164

第9章 前B和前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64

9.1 引言169

9.2 诊断与影像169

9.2.1 诊断169

9.2.2 影像学及分期170

9.3 临床特征171

9.4 治疗172

9.4.1 早期治疗172

9.4.2 治疗概述172

9.4.2.1 限局性阶段病变172

9.4.2.2 进展期病变173

9.4.2.3 中枢神经系统的预防和治疗176

9.5 预后因素176

9.6 结果177

9.7 复发的处理177

9.8 未来展望177

参考文献178

第10章 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少见T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78

10.1 引言183

10.2 蕈样霉菌病和Sezary综合征183

10.2.1 临床表现183

10.2.2 病理184

10.2.3 免疫表型185

10.2.4 遗传特点185

10.2.5 预后186

10.2.6 治疗186

10.3 CD30阳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包括淋巴瘤样丘疹病)187

10.4 淋巴瘤样丘疹病187

10.4.1 临床特点187

10.4.2 病理188

10.4.3 免疫表型189

10.4.4 遗传学特点189

10.4.5 治疗189

10.5 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90

10.5.1 临床特点190

10.5.2 病理190

10.5.3 鉴别诊断191

10.5.4 免疫组化191

10.5.5 遗传学特点191

10.5.6 治疗191

10.6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91

10.6.1 临床表现191

10.6.2 病理192

10.6.3 免疫表型192

10.6.4 遗传学特点192

10.6.5 治疗192

10.7 肝脾T细胞淋巴瘤192

10.7.1 临床表现192

10.7.2 病理193

10.7.3 免疫表型193

10.7.4 遗传学特点193

10.7.5 治疗193

参考文献193

第11章 免疫缺陷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病193

11.1 引言197

11.2 EB病毒198

11.3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200

11.3.1 血液和骨髓移植后的PTLD202

11.3.2 实体器官移植后的PTLD203

11.4 HIV相关恶性肿瘤205

11.5 原发免疫缺陷合并淋巴增殖性疾病208

11.6 小结211

参考文献211

第12章 淋巴瘤治疗的远期副作用219

12.1 引言219

12.2 继发恶性肿瘤220

12.3 神经认知能力的改变220

12.4 心血管系统221

12.5 肺222

12.6 骨骼和身体组成成分的改变223

12.7 内分泌224

12.7.1 甲状腺224

12.8 生殖内分泌224

12.8.1 男性性腺功能224

12.8.2 女性性腺功能225

12.8.3 生殖功能225

12.9 口腔科226

12.10 脾脏226

12.11 心理社会227

12.12 死亡率227

12.13 远期副作用的监测228

12.14 淋巴瘤生存研究的挑战232

12.15 展望研究方向232

参考文献2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