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原县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三原县志
  • 梁思法主编;三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5428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145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1190页
  • 主题词:三原县(学科: 地方志) 三原县 地方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原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11

第一篇 行政建置第一章 位置境域63

第一节 位置63

第二节 县域变迁63

第三节 县治沿革66

第二章 行政区划69

第一节 唐宋区划69

第二节 明清区划70

第三节 民国区划71

第四节 建国后区划73

第三章 村镇74

第一节 集镇74

第二节 村落77

第二篇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质97

第一节 构造97

第二节 地层98

第二章 地貌102

第一节 南部平原102

第二节 北部台原103

第三节 西北山原105

第三章 气候105

第一节 光照106

第二节 气温108

第三节 地温109

第四节 降水110

第五节 湿度112

第六节 风、霜112

第四章 水文113

第一节 地表水113

第二节 地下水116

第五章 士壤118

第一节 灌淤土119

第二节 ?土120

第三节 黄土121

第四节 红土122

第五节 其它土122

第六章 植被123

第一节 低山植被区123

第二节 台原植被区124

第三节 平原植被区125

第七章 动物126

第一节 兽类126

第二节 禽类127

第三节 虫类127

第四节 鱼类127

第八章 矿物127

第三篇 自然灾害第一章 旱灾131

第一节 干旱131

第二节 干热风133

第三节 历代旱灾简记133

第二章 水灾136

第一节 连阴雨136

第二节 暴雨137

第三节 历代水灾简记137

第三章 其它气象灾害142

第一节 大风142

第二节 冰雹142

第三节 霜冻144

第四章 地质灾害145

第一节 地震145

第二节 土体滑塌147

第五章 火灾148

第一节 火药厂爆炸149

第二节 俱乐部失火149

第三节 千吨油罐爆炸150

第四节 山林起火150

第五节 木工房着火150

第六章 抗灾救灾151

第一节 防抗措施151

第二节 灾害救济152

第四篇 人口159

第一章 人口源流159

第二章 人口构成164

第一节 年龄、性别164

第二节 社会构成171

第三节 地域分布175

第三章 人口变动176

第一节 自然变动176

第二节 机械变动177

第四章 人口管理182

第一节 清厘人口182

第二节 编查户口183

第三节 户口登记184

第四节 人口普查184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187

第一节 婚姻187

第二节 家庭188

第六章 计划生育190

第一节 组织机构190

第二节 宣传教育191

第三节 节育绝育192

第四节 晚婚晚育192

第五节 奖惩条例193

第七章 人口与土地195

第一节 土地总量与等级195

第二节 土地使用与变化196

第三节 土地管理与成效198

第五篇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203

第一节 计划编制203

第二节 计划执行204

第二章 统计管理20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07

第二节 统计范围及统计调查208

第三节 统计资料汇编209

第四节 统计监督210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210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0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211

第三节 个体工商管理211

第四节 市场管理212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214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214

第四章 物资管理2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7

第二节 计划供应217

第三节 节约代用218

第五章 技术监督219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9

第二节 计量标准监测219

第三节 计量器具220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220

第六章 物价管理222

第一节 管理机构222

第二节 管理形式223

第三节 物价统计224

第四节 物价监督226

第七章 审计管理2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228

第二节 审计职能229

第三节 审计成果230

第八章 劳动管理230

第一节 就业230

第二节 工资231

第三节 职工培训233

第四节 劳动安全234

第五节 劳动仲裁234

第六篇 农业237

第一章 所有制和体制变革237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237

第二节 土地改革238

第三节 互助合作化239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240

第五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242

第二章 种植业244

第一节 粮食作物244

第二节 棉花、烤烟246

第三节 油料作物248

第四节 蔬菜249

第五节 瓜类249

第六节 其它作物250

第三章 农业机具252

第一节 耕作机具253

第二节 植保机具254

第三节 加工机具254

第四节 运输机具254

第五节 农机修造及供应255

第四章 养殖业256

第一节 家畜、家禽257

第二节 水产258

第三节 饲养管理259

第五章 林业263

第一节 发展概况263

第二节 林业资源263

第三节 主要经济林木264

第四节 植树造林266

第五节 林木保护267

第六章 农村副业269

第一节 纺织缝纫269

第二节 编织加工270

第三节 饮食服务272

第四节 建筑272

第五节 运输272

第七章 农技农艺274

第一节 农业区划274

第二节 耕作制度276

第三节 农技推广277

第四节 土壤改良278

第五节 良种引进和繁育279

第六节 植物保护281

第八章 管理服务机构282

第一节 管理机构282

第二节 服务机构283

第七篇 水利289

第一章 水资源289

第一节 总量及特征290

第二节 利用和供需290

第二章 水利工程291

第一节 引水工程291

第二节 蓄水工程299

第三节 提水工程301

第四节 排涝工程303

第五节 饮水工程303

第三章 水利工程管理306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6

第二节 管理制度307

第三节 水费水规310

第四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11

第五章 水土保持313

第一节 水土流失313

第二节 水土治理314

第八篇 工业319

第一章 县属工业319

第一节 机械工业319

第二节 建材工业321

第三节 化学工业324

第四节 煤炭工业325

第五节 纺织工业326

第六节 服装加工和制鞋业327

第七节 造纸和印刷业329

第八节 木器制造业330

第九节 粮油加工业330

第十节 电力工业332

第二章 乡镇工业334

第一节 发展综述334

第二节 产业产品结构335

第三节 村办及个体工业338

第四节 三大公司简记339

第三章 中央、省、市属工业企业342

第四章 工业管理机构344

第一节 县级344

第二节 乡镇345

第三节 其它345

第九篇 食品349

第一章 名优食品349

第一节 名贵菜肴349

第二节 名优糕点350

第三节 名优乳制品352

第二章 食品生产354

第一节 食品店、厂354

第二节 地方风味小吃357

第三节 烟酒饮料业358

第四节 酱制品359

第五节 小食品360

第六节 粮油制品361

第三章 食品加工技术363

第一节 技术人才363

第二节 食品机械365

第四章 经营管理366

第一节 经营方式366

第二节 管理机构367

第三节 质量检验367

第十篇 交通374

第一章 公路374

第一节 国道374

第二节 省道376

第三节 县干公路378

第四节 乡干公路380

第五节 专用公路382

第六节 公路管理382

第二章 铁路384

第一节 铁路建设384

第二节 火车站385

第三章 桥涵386

第一节 公路桥涵386

第二节 铁路桥涵389

第三节 其它桥涵390

第四章 营运393

第一节 营运管理393

第二节 铁路营运393

第三节 公路营运395

第五章 交通管理397

第一节 机构397

第二节 车辆及安全管理398

第三节 规费征稽398

第十一篇 邮电403

第一章 邮政403

第一节 驿站、递铺403

第二节 邮路、投递405

第二章 电信413

第一节 电报413

第二节 电话416

第三章 管理427

第一节 电信局、邮政局427

第二节 三原县邮电局431

第十二篇 商贸437

第一章 集市贸易437

第一节 固定集镇437

第二节 城内市场439

第三节 物资交流会441

第二章 私营商业443

第一节 主要行业443

第二节 店铺、摊贩、个体户444

第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445

第一节 机构445

第二节 管理体制446

第三节 经营446

第四章 公私合营商业450

第一节 对私改造450

第二节 清产核资451

第三节 人员安排451

第四节 经营451

第五章 国营商业452

第一节 百货公司452

第二节 五金公司453

第三节 食品公司453

第四节 副食公司454

第五节 药材公司454

第六节 石油公司454

第七节 饮食服务公司455

第八节 蔬菜公司455

第六章 统购统销456

第一节 粮食统购456

第二节 粮食统销457

第三节 食油供应458

第四节 棉布统购统销459

第七章 外贸459

第八章 管理机构460

第十三篇 财政金融第一章 财政465

第一节 财政体制465

第二节 财政收入468

第三节 财政支出471

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473

第五节 财政监督476

第六节 扶持生产476

第七节 机构477

第二章 金融478

第一节 机构478

第二节 货币483

第三节 存款485

第四节 借贷490

第五节 拨款监督496

第六节 有价证券499

第三章 保险504

第一节 机构504

第二节 保险活动505

第十四篇 税务511

第一章 机构沿革511

第一节 明、清课税局51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稽征处、田粮处511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务局512

第二章 税制税种514

第一节 明、清赋税514

第二节 民国时期赋税517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种521

第三章 征收稽查527

第一节 明、清赋税征收527

第二节 民国时期赋税征收529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收532

第十五篇 城乡建设第一章 城区建设539

第一节 街道建设539

第二节 供水排水543

第三节 供电供气544

第四节 环境卫生545

第五节 城区绿化546

第二章 建筑施工547

第一节 工程设计547

第二节 建筑施工与建材547

第三节 建筑队伍549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551

第一节 房产管理551

第二节 地产管理552

第四章 环境保护553

第一节 污染553

第二节 监测554

第三节 治理555

第五章 村镇建设555

第一节 村庄建设556

第二节 集镇建设558

第三节 东周新村562

第六章 管理服务机构563

第一节 行政机构563

第二节 基层单位563

第十六篇 政权机关第一章 权力机关567

第一节 三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68

第二节 三原县人民代表大会569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574

第二章 行政机关576

第一节 清朝以前的县衙576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政府577

第三节 渭北苏维埃政权578

第四节 建国后的县人民政府580

第五节 基层行政机构593

第三章 检察机关596

第一节 刑事检察598

第二节 经济检察599

第三节 法纪检察599

第四节 监所检察599

第五节 申诉控告检察599

第六节 一般检察600

第七节 社改检察600

第八节 税务检察600

第四章 审判机关601

第一节 刑事审判602

第二节 民事审判603

第三节 经济审判604

第四节 依法执行604

第五节 人民陪审605

第六节 信访接待605

第七节 申诉复查606

第八节 临时法庭606

第十七篇 公安司法第一章 建国前法制概况611

第一节 普通司法系统611

第二节 军法系统612

第三节 警察613

第四节 诉讼613

第二章 公安工作613

第一节 肃敌镇反614

第二节 打击刑事犯罪618

第三节 肃毒禁赌、取缔娼妓619

第四节 特行管理620

第五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620

第六节 监押621

第七节 户口管理621

第八节 监督改造“四类分子”622

第九节 交通安全管理622

第十节 消防623

第十一节 基层治保组织623

第三章 司法行政624

第一节 法制宣传624

第二节 人民调解625

第三节 公证事务626

第四节 律师事务626

第十八篇 民政、人事第一章 民政629

第一节 社会救济629

第二节 社会福利632

第三节 收容遣送634

第四节 优抚635

第五节 复转离退军人安置640

第六节 婚姻登记641

第七节 殡葬改革642

第二章 人事644

第一节 干部来源与编制644

第二节 干部任免与调配645

第三节 干部考核与监察646

第四节 干部教育648

第五节 离、退休管理648

第十九篇 政党653

第一章 中共在三原县的组织653

第一节 党的创建与发展653

第二节 组织建设654

第三节 宣传教育656

第四节 统一战线659

第五节 纪律检查661

第六节 政法委员会663

第七节 县委党校664

第八节 各届党代表大会666

第二章 民主党派673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673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75

第三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676

第四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676

第三章 国民党在三原的党团组织676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677

第二节 主要活动677

第三节 三青团的建立与“党团合并”679

第二十篇 政协684

第一章 政协三原县各届委员会684

第一节 政协三原县第一届委员会684

第二节 政协三原县第二届委员会685

第三节 政协三原县第三届委员会685

第四节 政协三原县第六届委员会686

第五节 政协三原县第七届委员会686

第六节 政协三原县第八届委员会687

第七节 政协三原县第九届委员会687

第八节 政协三原县第十届委员会687

第二章 机构设置688

第一节 各专委会的组成及其工作任务688

第二节 历任主席、副主席689

第三章 主要活动691

第一节 政治监督 参政议政691

第二节 组织学习691

第三节 办理提案692

第四节 联络“三胞”693

第五节 视察及调查研究694

第六节 汇集文史资料695

第七节 书画活动695

第二十一篇 群众团体第一章 工人组织699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699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699

第三节 主要活动701

第四节 职工业余学校703

第五节 工人俱乐部703

第二章 农民组织704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704

第二节 渭北革命根据地的农民协会706

第三节 农会707

第四节 贫农,下中农协会708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708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青年团三原支部——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特别支部70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三原县工作委员会——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县委员会710

第三节 学生联合会712

第四节 少年先锋队712

第四章 妇女组织713

第一节 三原县妇女联合会713

第二节 社会活动713

第三节 生产竞赛714

第四节 维护妇幼权益715

第五章 工商团体组织716

第一节 商会716

第二节 工商联合会717

第二十二篇 “文化大革命”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前夕722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723

第一节 贯彻《五一六通知》723

第二节 学生“造反”723

第三节 集训教师724

第四节 破除“四旧”724

第五节 红卫兵大串联725

第六节 造反派组织725

第七节 造反派罢官、夺权726

第八节 “三支两军”726

第九节 反“二月逆流”727

第三章 武斗破坏727

第一节 械斗728

第二节 武斗第一枪728

第三节 “八二七”血案729

第四节 大规模武斗729

第五节 破坏事件730

第六节 抢劫事件730

第七节 制止武斗731

第四章 成立县革命委员会731

第五章 斗、批、改732

第一节 “清理阶级队伍”732

第二节 “一打三反”733

第三节 “三批一清”733

第四节 “三忠于”活动734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党代会734

第一节 成立县委734

第二节 “批林批孔”735

第三节 批邓和“反击右倾翻案风”735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736

第七章 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后的拨乱反正736

第一节 揭批“四人帮”736

第二节 落实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737

第三节 查处“三种人”惩办刑事犯罪分子737

第四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738

第二十三篇 军事第一章 军事地理741

第一节 地形741

第二节 城堡741

第三节 关隘742

第四节 基地743

第二章 军事机构744

第一节 兵房744

第二节 军事科744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744

第三章 兵役747

第一节 募兵747

第二节 征丁748

第三节 志愿兵、义务兵役制748

第四节 预备役部队749

第四章 武装750

第一节 历代地方武装750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752

第三节 驻军573

第五章 民兵758

第一节 组织758

第二节 教育训练759

第三节 武器管理760

第六章 差徭与支前761

第一节 差徭761

第二节 军征762

第三节 支前763

第七章 防空763

第一节 机场763

第二节 防空组织764

第三节 防空设施765

第八章 兵事纪要765

第二十四篇 教育第一章 管理机构及经费778

第一节 教谕署、劝学所778

第二节 教育局(科)779

第三节 教育经费780

第二章 私塾、书院、学堂782

第一节 私塾782

第二节 书院782

第三节 学堂785

第三章 幼儿教育786

第一节 幼儿园786

第二节 学前班787

第四章 小学教育788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788

第二节 主要小学简记791

第五章 中学教育796

第一节 建立与发展796

第二节 主要中学简记800

第六章 专业教育809

第一节 师范教育809

第二节 职业教育812

第七章 成人教育816

第八章 教育改革818

第一节 学制改革818

第二节 教材改革819

第三节 教学改革821

第九章 教师822

第一节 教师队伍822

第二节 教师待遇823

第三节 教师培训824

第二十五篇 科技第一章 组织机构830

第一节 行政机构830

第二节 科技组织830

第三节 科技队伍832

第二章 科技推广835

第一节 普及科学知识835

第二节 新技术推广应用838

第三节 科技服务845

第三章 科技成果847

第一节 成果管理847

第二节 优秀成果849

第二十六篇 卫生第一章 防疫853

第一节 计划免疫853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854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855

第四节 食品卫生856

第五节 公共卫生857

第二章 医疗事业859

第一节 中医859

第二节 西医860

第三节 农村医疗862

第四节 单位医疗863

第五节 个体医点863

第六节 巡回医疗864

第七节 援外医疗864

第八节 医学教育864

第三章 妇幼保健866

第一节 围产期保健866

第二节 新法接生867

第三节 新生儿保健867

第四章 医疗福利867

第一节 公费医疗867

第二节 合作医疗868

第五章 药品868

第一节 药物普查868

第二节 药品加工生产869

第三节 药品管理监督869

第六章 机构870

第一节 行政机构870

第二节 业务机构870

第三节 卫生协会、学会871

第二十七篇 体育第一章 群众体育876

第一节 武术876

第二节 农村体育877

第三节 职工体育878

第四节 中老年保健体育879

第二章 学校体育880

第一节 幼儿体育880

第二节 小学体育881

第三节 中学体育882

第四节 业余体校884

第三章 体育竞赛885

第一节 县级运动会885

第二节 参加市(地区)级以上运动会890

第三节 全国(地区)省、市在本县举办的运动会895

第四章 管理、设施、经费8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896

第二节 人民体育场896

第三节 经费897

第二十八篇 文化艺术第一章 社会文化902

第一节 文化宣传902

第二节 文化交流904

第三节 图书收藏907

第四节 图书阅览910

第五节 书刊出版发行911

第二章 民间文艺913

第一节 民间社火913

第二节 皮影、木偶戏914

第三节 自乐班915

第四节 业余剧团916

第五节 民间工艺品916

第六节 民间文学917

第七节 书法、美术919

第八节 民间音乐921

第三章 文艺创作921

第一节 创作队伍921

第二节 文艺作品922

第三节 创作辅导及文艺批评924

第四章 戏剧925

第一节 剧种925

第二节 民间职业剧团926

第三节 县剧团926

第四节 戏校928

第五章 新闻广播928

第一节 县办报刊928

第二节 广播930

第三节 通讯报道932

第六章 电影、电视932

第一节 电影放映队932

第二节 电影院(放映站)933

第三节 电影公司934

第四节 电视935

第七章 管理机构936

第二十九篇 文物第一章 古遗址941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遗址941

第二节 早周遗址942

第三节 旧县城遗址942

第四节 古书院遗址942

第二章 古陵墓943

第一节 帝王陵944

第二节 显官名士墓945

第三章 古建筑947

第一节 城隍庙947

第二节 古龙桥951

第三节 文峰木塔951

第四节 孟店民宅952

第五节 东里花园(唐园)953

第六节 尊经阁(遗址)953

第七节 文庙(遗址)953

第四章 馆藏文物954

第一节 金石碑文954

第二节 陶器陶俑957

第三节 造象957

第四节 名人字画958

第五节 化石958

第五章 革命文物958

第一节 革命活动遗址959

第二节 革命烈士陵墓960

第六章 文物管理960

第一节 管理机构960

第二节 文物普查961

第三节 文物保护962

第三十篇 民俗、宗教、方言第一章 风俗967

第一节 节日967

第二节 婚、丧、寿诞970

第三节 生活习俗972

第四节 陋习974

第五节 社会新风976

第二章 宗教979

第一节 佛教979

第二节 道教980

第三节 天主教981

第四节 基督教982

第五节 伊斯兰教984

第三章 方言985

第一节 方音986

第二节 词汇988

第三节 语法997

第四节 歇后语999

第五节 谚语1002

第三十一篇 人物第一章 人物传1013

第一节 古代人物1013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1025

第二章 人物表1070

第一节 革命烈士表1070

第二节 劳动英模表1090

第三节 军政人员表1099

第三章 科技人名录1105

第一节 高级科技人员1106

第二节 其他科技人才1115

附录1119

旧志简况1119

文献辑存1121

修志始末11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