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曾春海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1187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15页
- 文件大小:282MB
- 文件页数:730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先秦哲学1
第一章 先秦儒家学派3
第一节 春秋时代的儒家核心思想5
第二节 孔子至孟子期间之儒学——以近世出土文献为依据16
第三节 战国中期的孟子学派30
第四节 战国晚期的荀子学派与《易传》40
第二章 先秦道家学派63
第一节 老子的形上学与处世智慧65
第二节 郭店及上海博物馆出土简文之道家思想75
第三节 庄子的形上学82
第四节 《管子》与《黄帝四经》的天道与治道91
第三章 墨家学派95
第一节 墨子及《墨子》一书97
第二节 兼爱之德的涵义98
第三节 贵义之德的涵义99
第四节 墨学的知识原理与方法101
第五节 墨学的政治、社会实践106
第六节 评论108
第四章 法家学派111
第一节 法家的源流与特色113
第二节 集法、术、势三派之大成的韩非子118
第五章 析名辨实的名家逻辑学127
第一节 邓析与《尹文子》129
第二节 惠施与公孙龙子134
第六章 阴阳家学派141
第一节 阴阳与五行之源流143
第二节 邹衍与阴阳家146
第二篇 两汉魏晋哲学153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黄老之学155
第一节 秦汉之际黄老道家的形成、流派与学说157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宇宙观、人性论及天人关系161
第二章 西汉儒、道、法的互摄和变迁169
第一节 陆贾和贾谊的天道观及政治论171
第二节 兼采诸家以道家为主流的《淮南子》174
第三章 董仲舒与西汉经学183
第一节 天人三策说及春秋学185
第二节 天人感应及阴阳五行186
第三节 人性论188
第四节 伦理规范与教化190
第四章 西汉晚期的严遵和扬雄193
第一节 《道德指归》的宇宙生成论195
第二节 严遵的人生观及政治理想197
第三节 扬雄的知识说及天道论200
第四节 扬雄的人性论及政教思想202
第五章 《老子河上公注》以及东汉批判时弊的理性思潮205
第一节 《老子河上公注》的哲学要旨207
第二节 王充的哲学210
第三节 王符对时弊的批判与修正216
第四节 荀悦的《申鉴》与仲长统的《昌言》219
第六章 魏晋玄学通论223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缘起因素226
第二节 玄学释义228
第三节 玄学的课题和方法230
第四节 玄学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232
第五节 清谈与魏晋哲学234
第七章 正始玄学237
第一节 王弼的玄学239
第二节 钟会所撰《四本论》250
第八章 竹林玄学253
第一节 阮籍的玄学255
第二节 嵇康的玄学261
第九章 两晋的玄学271
第一节 郭象迹冥圆融的玄学273
第二节 两晋之际的六家七宗287
第三节 僧肇的《肇论》290
第四节 慧远的法性论、神不灭论和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294
第三篇 南北朝与隋唐的儒学和佛学299
第一章 南北朝与隋唐的儒学301
第一节 南北朝的儒学与政治文化303
第二节 隋朝儒学304
第三节 唐代的儒学306
第四节 李翱的《复性书》与柳宗元的儒佛论衡310
第二章 南北朝佛学梗概313
第一节 晋宋的“神”灭不灭之争315
第二节 北朝的佛学317
第三节 南朝的佛学319
第四节 真常心之经典:《大乘起信论》320
第三章 隋唐佛学325
第一节 吉藏与三论宗327
第二节 智?的天台判教及其佛理330
第三节 华严宗哲理336
第四节 教外别传的禅宗以及分派343
第四篇 宋元明清的理学353
第一章 绪论355
第一节 “理学”释名义357
第二节 宋代理学兴起的主因357
第三节 宋代理学的主要课题和治学精神359
第二章 周濂溪的濂学361
第一节 前言363
第二节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365
第三节 《通书》的道德人性论366
第四节 培养伊尹之志趣,乐颜渊之学的人文教育368
第五节 研几慎独的修“心”工夫370
第三章 二程的洛学373
第一节 存有论376
第二节 人性论379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383
第四章 张载的关学391
第一节 张载及其关学学风393
第二节 《正蒙》的天道与人之性命关系393
第三节 心性论及其价值实践工夫395
第五章 朱熹的闽学397
第一节 朱熹学思历程述要399
第二节 以理气释心性、理欲之同异的人性论401
第三节 教育的意义与目的405
第四节 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典范——圣人、君子、贤人410
第五节 穷理致知的认知原理及内容416
第六节 培养人格的方法纲领及首务之工夫422
第七节 居敬涵养的笃行工夫说425
第六章 象山的心学429
第一节 “心即理”的心学涵养431
第二节 为己之学的教育目标及读书法436
第三节 教养论444
第七章 胡五峰与湘学453
第一节 “理”统摄于“性”的宇宙观455
第二节 心、性与理之相互关系456
第三节 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457
第四节 唯仁者能尽心成性458
第八章 叶适的义利观与永嘉事功学派461
第一节 叶适之前儒家学者对义利之辨的流变464
第二节 叶适义利之辨的时代及学术背景465
第三节 义利观之理论及实际主张467
第九章 元代的理学471
第一节 元代理学流布之概况473
第二节 代表元代北方理学的许衡之学说474
第三节 元代南方理学代表的吴澄思想476
第十章 明代前半期的理学481
第一节 此时期理学的流布及其课题之转折483
第二节 南方的朱学梗概485
第十一章 明代中期的心学489
第一节 陈白沙491
第二节 王阳明499
第十二章 明代中、后期的朱学与阳明后学509
第一节 罗钦顺对朱学的推进511
第二节 阳明后学的浙中学派515
第三节 阳明后学的江右王学524
第四节 泰州王门528
第五节 东林学派的顾宪成与高攀龙531
第五篇 明清之际及清代的哲学549
第一章 刘蕺山与黄宗羲551
第一节 主诚意慎独的刘蕺山553
第二节 黄宗羲以史入经的实学556
第二章 李二曲与王夫之563
第一节 明清之际的关学代表李二曲565
第二节 兼采心学、理学与气学的王夫之576
第三章 乾嘉学派对理学之修正583
第一节 戴震585
第二节 焦循、凌廷堪与阮元589
第四章 康有为与梁启超595
第一节 康有为的藉经论政和托古改制597
第二节 崇尚西方自由理念的梁启超600
第六篇 当代中国哲学603
第一章 梁漱溟与熊十力607
第一节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及人心论609
第二节 熊十力天人一本的体用不二说619
第二章 冯友兰与张岱年625
第一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627
第二节 张岱年先秦儒学的人观635
第三章 宗白华与方东美649
第一节 宗白华气韵生动的意境美学651
第二节 方东美及其对庄子哲学的诠释661
第四章 唐君毅与徐复观673
第一节 唐君毅的心通九境与天人圆融说675
第二节 徐复观论人权与民主682
第五章 牟宗三与罗光695
第一节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697
第二节 罗光对儒家形上学之诠释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