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骨内科学 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临床和社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秦岭主编;汤亭亭,夏维波副主编;戴尅戎名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8088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78页
- 文件大小:331MB
- 文件页数:801页
- 主题词:骨科学-内科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骨内科学 从临床到实验室到临床和社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骨内科学发展史、现状与展望2
第一章 发展骨内科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
第一节 骨内科学发展的背景和迫切性2
第二节 骨内科学——与时共进的医学学科分支3
第三节 现代骨内科学的特征3
第四节 跨学科骨内科科室的建设4
第二章 骨内科学发展史、现状和发展方向5
第一节 国外骨内科学发展史、现状和发展方向5
一、骨内科的范畴5
二、骨内科的诊断进展5
三、骨内科的治疗进展6
四、骨内科与其他系统学科的交融7
五、骨内科的国际学术组织和活动7
第二节 中国骨内科学现状和发展方向8
第三节 中国骨内科学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9
一、骨内科产生背景9
二、建立骨内科的意义10
第三章 骨与关节十年与骨内科学的发展12
第一节 骨与关节十年12
一、引言与背景12
二、BJD与骨骼肌肉医学的相关性12
三、BJD影响社会及其与过去其他措施的不同13
四、BJD尝试连接世界13
五、BJD在中国13
六、这十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和表现指标13
七、骨关节肌肉科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14
八、未来的计划,十年续期至2020年15
九、小结与展望15
第二节 骨与关节十年续期促进骨内科学的发展16
一、中国“骨与关节十年”计划的启动16
二、“骨与关节十年”计划的宗旨和工作原则16
三、第二个“骨与关节十年”计划16
四、“骨与关节十年”计划及其延续促进骨内科学发展17
第三节 与骨内科学相关的国内外主要学会与学术团体17
一、中国国内相关学术和公益团体17
二、国际上相关学术团体18
第四章 怎样建立和发展好骨内科学21
第一节 骨内科学-综合骨科建设的经验21
一、以患者需求作为科室发展的原动力21
二、综合诊疗模式优势突出21
三、建立规范诊疗系统22
四、科研工作是培育学科品牌的载体22
五、建立骨内科骨质疏松健康管理制度22
第二节 骨内科学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建设、合作与发展23
一、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多学科的骨内科中心23
二、赛马会骨质疏松预防及治疗中心组织管理架构和合作23
三、中心使命23
四、重点建立和完善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案24
五、与骨内科相关疾病的其他预防计划24
六、中心经济来源与持续发展25
第三节 骨内科引入ISO国际管理标准及其应用25
一、国际管理标准认证(ISO)及其使命25
二、ISO注册的标准程序及准备28
三、骨骼健康及骨质评定中心ISO9001认证经验分享28
四、小结30
第二篇 肌肉骨骼系统的生物医学基础与研究进展34
第一章 肌肉骨骼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34
第一节 骨骼的基本结构与功能34
一、骨组织的基本组成34
二、骨骼的基本形态和结构34
三、骨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35
四、骨组织的基本生理活动37
第二节 软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8
一、软骨的分类38
二、透明软骨38
三、其他软骨和软骨结构43
第三节 肌腱和韧带的基本结构功能与对比46
一、肌腱和韧带的发育46
二、基本结构47
三、功能47
四、肌腱和韧带的愈合47
第四节 肌腱-骨接点的基本结构与功能48
一、概况48
二、肌腱与骨止点的解剖结构48
三、腱止点辅助结构48
四、肌腱与骨止点的功能49
第五节 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49
一、骨骼肌的结构49
二、骨骼肌的功能51
第二章 骨和软骨代谢的基本知识与研究进展53
第一节 骨重建及其调控53
一、骨塑建和骨重建53
二、参与骨重建的细胞54
三、骨重建过程56
四、骨重建过程中的调节信号60
五、小结66
第二节 营养和骨代谢67
一、骨骼生长发育67
二、骨质疏松症68
三、营养与骨健康69
四、小结与展望74
第三节 维生素D和骨代谢76
一、维生素D的基本知识76
二、维生素D在调节骨骼代谢作用中的研究进展78
三、小结和展望81
第四节 肌骨力学信号传导与调控82
一、骨和肌肉之间的功能相关性和力学信号传导82
二、组织和细胞的力学信号传递83
三、肌肉刺激产生的频率与髓内压和骨应变相关86
四、动态肌肉刺激延缓骨丢失87
五、肌肉刺激有助于促进骨折修复88
六、骨对力学加载反应的细胞和分子机制89
七、总结与展望92
第五节 软骨代谢的最近研究进展95
一、软骨基质合成代谢的调控95
二、软骨基质分解代谢的调控98
三、小结与展望102
第三章 骨内科研究常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定107
第一节 去卵巢动物模型和骨质疏松临床前研究的实验设计107
一、去卵巢(OVX)大鼠模型107
二、采用年轻成年期OVX大鼠模型的实验设计109
三、去卵巢小鼠模型111
四、去卵巢犬模型111
五、去卵巢山羊模型111
六、去卵巢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111
七、其他去卵巢动物模型111
八、总结111
第二节 继发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与评定112
一、建立继发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必要性113
二、继发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和评定方法114
三、小结与展望122
第三节 肾性骨病动物模型124
一、引言124
二、动物124
三、模型种类124
四、分析方法124
第四节 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选择124
一、原发性OA动物模型125
二、继发性OA动物模型129
三、OA动物模型的组织学评分方法131
四、小结131
第五节 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定132
一、正常关节软骨特点132
二、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学进程133
三、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133
四、动物模型选择136
五、小结与展望137
第六节 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139
一、小动物RA模型139
二、大动物模型142
三、小结与展望143
第七节 常见椎间盘退变多种动物模型与评定144
一、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研究的意义与现状144
二、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分类及特征145
三、选择和应用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原则145
四、模型建立技术和评定方法案例146
五、在选择动物模型中应注意的事项152
六、结语152
第八节 关节盘退变模型的建立与评定153
一、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与评定153
二、椎间盘退变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156
三、模型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157
四、小结与展望158
第九节 骨坏死动物模型与评定160
一、骨坏死概况160
二、骨坏死动物模型建立的必要性161
三、骨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定方法161
四、利用动物模型预防和治疗骨坏死的效果167
五、小结与展望168
第十节 转移性骨肿瘤动物模型170
一、胫骨内注射模型170
二、动脉内注射模型172
三、心室内注射模型173
四、皮下或乳腺脂肪垫模型174
第十一节 肌腱炎动物模型与评定176
一、肌腱病的临床特征176
二、肌腱病的发病机制176
三、建立研究肌腱病的动物模型177
四、肌腱病动物模型的评估方法178
五、结论180
第十二节 糖尿病动物模型183
一、引言183
二、动物183
三、动物模型制备、观察和评价183
四、小结与展望185
第十三节 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在骨科研究中的应用186
一、Cre-lox系统概述186
二、靶细胞和靶基因概述186
三、Prx1-Cre187
四、Dermo1(Twi st2)Cre188
五、Sox9-Cre188
六、Ⅱ型胶原a1 -Cre(Col2al-Cre)188
七、Ⅹ型胶原a1 -Cre(Col10a1-Cre)189
八、Osterix1-C re189
九、Ⅰ型胶原a1 -Cre (Col1 a1 -Cre)190
十、骨钙素-Cre(OC-Cre)190
十一、DMP1-Cre191
十二、TRAP-Cre和CtsK-Cre191
十三、其他转基因小鼠模型192
十四、问题与展望193
第四章 骨科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94
第一节 间充质干细胞技术与骨科应用194
一、MSC简介及其相关技术194
二、MSC在骨科中的应用199
三、总结与展望205
第二节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与骨科疾病206
一、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概述206
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领域208
三、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与骨科疾病212
四、小结213
第三节 微小RNA技术与骨科疾病216
一、miRNA概述216
二、miRNA与骨科疾病的研究进展218
三、miRNA在骨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220
四、小结与展望221
第四节 骨科和相关学科的现代基因研究技术与应用223
一、现代基因研究技术及发展224
二、基于现代基因研究技术的应用228
三、展望231
第五节 促进骨修复的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232
一、骨组织工程232
二、细胞治疗234
第三篇 肌肉骨骼系统的医学影像和实验室诊断技术240
第一章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骨科应用240
第一节 概述240
一、骨科医学影像学技术简介240
二、骨折的影像诊断241
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影像诊断242
四、骨密度和骨结构的检测244
五、骨肿瘤的影像诊断和治疗随访246
六、小结与展望252
第二节 骨科医学成像的灵敏度和分辨率254
一、分子医学成像与临床常规医学成像技术254
二、医学成像技术与影像特征254
三、医学成像技术灵敏度和分辨率的相关性254
第二章 骨密度测量的基本技术256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的X线影像评估256
一、骨质疏松症的X线征象256
二、X线片有关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指数的评估256
三、胸腰椎椎体骨折X线片形态判定方法258
第二节 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60
一、DXA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260
二、DXA诊断骨质疏松261
三、DXA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262
第三节 定量CT骨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64
一、QCT基本原理264
二、QCT的优势与局限性264
三、QCT骨密度测量的临床应用265
第四节 QCT与DXA测量骨密度的比较267
一、QCT与DXA测量骨密度的比较的相对性267
二、测量方法的感兴趣区的选择性267
三、DXA与QCT的选择269
四、DXA与QCT对比要点和展望270
第三章 骨密度和骨质量测定的基本技术及应用271
第一节 pQCT和HR-pQCT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71
一、pQCT和HR-pQCT271
二、pQCT/HR-pQCT的临床应用272
三、pQCT的动物研究应用273
四、小结与展望273
第二节 基于影像的骨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274
一、概述274
二、方法275
三、讨论278
第三节 骨形态计量学的发展和应用279
一、骨形态计量学概述279
二、二维骨形态计量学的基本方法280
三、骨组织二维形态计量学在骨质疏松防治药物药效试验中的应用和局限性285
四、骨小梁显微结构(三维)定量测定——microCT测量286
五、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生理及临床意义289
第四章 骨与软骨代谢标志物的检测和临床应用294
一、检测原理和方法294
二、骨代谢标志物296
三、软骨代谢标志物309
四、OA标志物的临床应用311
五、研究进展312
第四篇 骨科理疗、康复和传统中医治疗316
第一章 物理疗法在骨科的发展和应用316
第一节 概述316
一、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316
二、脉冲电磁场(PEMF)316
三、体外冲击波(ESWT)316
四、功能性电刺激(FES)316
五、光疗法316
六、热疗或冷疗316
七、高压低频电流(HVLFC)317
八、振动波疗法317
九、其他方法317
第二节 低强度脉冲超声317
一、简介317
二、作用原理318
三、临床应用319
四、展望320
第三节 磁场疗法320
一、简介320
二、作用原理320
三、临床应用320
四、展望322
第四节 体外冲击波322
一、简介322
二、工作原理322
三、临床应用323
四、展望324
第五节 功能性电刺激324
一、简介324
二、工作原理325
三、临床应用325
四、展望326
第六节 短波电热疗法327
一、简介327
二、作用原理327
三、临床应用328
四、展望329
第七节 光疗法330
一、简介330
二、工作原理330
三、临床应用331
四、展望332
第八节 热疗法333
一、简介333
二、作用原理333
三、临床应用333
四、展望334
第九节 冷疗法334
一、简介334
二、作用原理334
三、临床应用335
四、展望336
第十节 高压低频电流336
一、简介336
二、作用原理337
三、临床应用337
四、展望338
第十一节 骨科振动波的发展和应用338
一、Wolff定律339
二、机械刺激和力传导339
三、振动的物理性质339
四、对骨的影响341
五、对肌肉的影响342
六、对血液循环的影响342
七、对骨折愈合的影响343
八、其他可能的新应用344
九、要点评述和展望344
第十二节 骨科放射线对肌骨组织影响347
一、电离辐射的概况347
二、X射线的剂量与安全值347
三、X射线对肌骨正常组织的影响348
四、X射线对肌骨损伤修复的影响349
五、小结与展望349
第二章 骨科损伤和疾病的康复352
第一节 骨科手术后的康复治疗352
一、运动疗法352
二、物理因子在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355
三、支具的应用357
四、骨科术后康复方案示例359
第二节 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康复和锻炼360
一、康复训练概述360
二、牵伸训练361
三、肌力训练362
四、有氧运动363
五、步态和姿势训练363
六、运动链与开、闭链运动训练363
七、综合康复计划363
第三节 骨科康复中的疼痛处理365
一、药物治疗365
二、非药物治疗367
第三章 传统中医与现代骨内科371
第一节 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在现代骨内科的应用371
一、引言371
二、传统中医治疗手段概述371
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应用实例374
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统中医治疗手段376
五、小结与展望377
第二节 传统医学与骨病377
一、骨病在传统医学中的悠长历史377
二、使用中医药治疗骨病的现况378
三、骨科的现代发展379
四、中药方剂与骨病381
五、争鸣与展望382
第三节 骨折的中医治疗384
一、概述384
二、骨折的手法治疗385
三、骨折的夹板固定390
四、骨折的中药治疗392
五、小结与展望394
第四节 颈肩腰腿痛的中医治疗395
一、概述395
二、颈肩腰腿痛的手法治疗396
三、颈肩腰腿痛的针法治疗409
四、小结与展望416
第五篇 骨科非常规外科诊治性疾病420
第一章 肌骨组织损伤的修复和治疗420
第一节 骨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治疗420
一、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420
二、骨折的延迟愈合和不愈合421
三、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治疗422
第二节 肌腱韧带损伤的修复和再生治疗425
一、腱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425
二、腱病的治疗现状425
三、腱病的发病机制、治疗策略及促进受损肌腱再生的研究425
四、小结与展望431
第三节 肌腱的止点性腱病与治疗434
一、概况434
二、解剖学434
三、病因学及发病机制434
四、病理学435
五、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435
六、治疗437
七、小结及展望441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443
一、颞下颌关节的形态与功能443
二、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与病理机制445
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与治疗448
四、要点评述和展望450
第五节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处理452
一、病因病理453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453
三、预防及处理454
第二章 脊柱疾患457
第一节 脊柱压缩性骨折非手术疗法与微创椎体强化术457
一、流行病学457
二、病因病理学457
三、临床诊断458
四、非手术治疗459
五、微创椎体强化术461
六、康复463
七、总结与展望463
第二节 椎间盘源性腰痛464
一、前言464
二、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定义465
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机制465
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467
五、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470
六、小结与展望472
第三节 椎间盘退变与骨质疏松475
一、椎间盘退变和腰背痛475
二、有关骨质疏松477
三、骨质疏松与椎间盘退变关系478
四、小结及展望479
第三章 骨关节感染483
第一节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48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483
二、临床表现和检查484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484
四、治疗485
第二节 慢性骨髓炎485
一、病因病理485
二、临床表现及检查486
三、诊断486
四、治疗486
第三节 急性化脓性关节炎487
一、病因病理487
二、临床表现和检查488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488
四、治疗489
第四节 骨关节结核49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90
二、临床表现和检查491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493
四、治疗493
第五节 人工关节术后感染49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495
二、诊断496
三、治疗496
第四章 非化脓性关节炎499
第一节 骨性关节炎499
第二节 急性风湿热503
一、流行病学503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503
三、病理504
四、临床表现504
五、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504
六、诊断504
七、治疗505
八、小结与展望505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505
一、引言505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506
三、发病机制507
四、病理特点508
五、诊断508
六、治疗509
七、康复与预后513
八、小结与展望514
第四节 欧美国家与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的比较518
一、指南制定的背景518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518
三、指南的内容519
四、现有指南的特点521
五、指南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522
第五章 骨质疏松和代谢性骨病524
第一节 原发性骨质疏松骨组织病理变化特征及其临床诊治524
一、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变化524
二、骨质疏松的影像学诊断528
三、骨质疏松性骨折534
四、骨质疏松药物干预原则536
五、小结与展望540
第二节 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542
一、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542
二、骨质疏松症与其他骨代谢疾病鉴别诊断543
三、小结544
第三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内科基础知识544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性质544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545
三、骨强度的临床评估546
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内科治疗547
第四节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配合治疗550
一、概论550
二、骨质疏松相关的生理与病理550
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鉴别551
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愈合过程552
五、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治疗555
六、小结与展望557
第五节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559
一、流行病学和相关危险因素559
二、病理和发病机制560
三、药物治疗562
四、总结567
第六节 肾性骨病571
一、病因学572
二、发病机制572
三、临床表现575
四、辅助检查57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577
六、实验研究578
七、预防与治疗579
八、典型病例583
第七节 糖尿病性骨关节病584
一、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584
二、糖尿病足589
第八节 美国、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和中国骨质疏松防治指南解读594
一、CSOBMR和NOF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发布和更新介绍594
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CSOBMR,2011)的解读595
第九节 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防治指南解读599
一、一般咨询和评估项目599
二、骨折风险评估599
三、分级分类干预600
四、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的治疗推荐600
五、小结601
第六章 骨坏死603
第一节 骨坏死的分类603
一、创伤性骨坏死604
二、非创伤性骨坏死605
三、血管内凝血为各种非创伤性骨坏死的共同途径606
四、骨坏死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关系606
五、骨坏死的病理学606
第二节 骨坏死的诊断608
一、诊断标准608
二、诊断方法608
第三节 骨坏死的鉴别诊断610
一、特发型暂时性骨质疏松症(ITOH)610
二、软骨下不全骨折(SIF)610
三、骨软骨病变(OCL)610
四、中青年骨性关节炎610
第四节 骨坏死的分期与分型614
一、分期614
二、分型615
第五节 预后预测与治疗选择616
一、塌陷的预测616
二、治疗方案的选择617
三、小结与展望619
第六节 药物防治骨坏死621
一、西药防治621
二、中医药防治621
三、小结626
第七节 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后康复627
一、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后康复的价值627
二、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后康复目的和原则627
三、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前的健康教育627
四、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后康复评定628
五、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后康复方法628
六、股骨头坏死保髋术后康复注意事项630
七、随访630
第八节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治疗标准和解读631
一、概述631
二、诊断标准631
三、鉴别诊断633
四、分期634
五、股骨头坏死的治疗634
六、治疗方案选择的原则638
七、疗效评价及康复锻炼639
八、小结639
第七章 骨肿瘤内科治疗与研究641
第一节 良性骨肿瘤641
一、概述641
二、病因学642
三、临床表现642
四、病理学644
五、诊治和预后646
六、实验室研究与临床647
第二节 骨巨细胞瘤648
一、概述648
二、病因学648
三、临床表现648
四、病理学649
五、诊治和预后650
六、实验室研究与临床651
第三节 转移性骨肿瘤653
一、疾病概述653
二、流行病学653
三、病因学653
四、临床表现653
五、诊治和预后658
六、实验室研究与临床659
七、小结与展望661
第四节 肿瘤骨转移机制及骨改良药物的应用662
一、对肿瘤骨转移的最新认识663
二、针对骨相关问题的临床常用药物663
三、转移性骨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和策略665
第五节 良性和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666
一、个例报告667
二、病例启示669
第六节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药物治疗672
一、骨肉瘤的化疗672
二、尤文肉瘤的化疗676
三、恶性骨肿瘤的免疫治疗676
四、小结与展望677
第八章 骨组织发育异常性疾病678
第一节 小儿骨骼与肌肉组织发育的基本特点678
第二节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679
一、病因与流行病680
二、病理变化680
三、临床表现681
四、治疗方法684
第三节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685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685
二、病理学与发病机制686
三、临床表现686
四、影像学检查686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686
六、治疗方法687
第四节 软骨发育不全688
一、病因与流行病688
二、病理改变与发病机制689
三、临床表现689
四、影像学检查690
五、生化及生物学检查692
六、诊断692
七、鉴别诊断692
八、治疗694
九、预后694
第五节 先天性肌性斜颈695
一、病因及流行病学695
二、病理695
三、临床表现696
四、影像学检查696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696
六、治疗696
第六节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697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697
二、病理学与发病机制698
三、临床表现700
四、影像学检查70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703
六、治疗方法703
第七节 膝外翻704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704
二、病理学与发病机制704
三、临床表现704
四、影像学检查704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704
六、治疗方法704
第八节 膝内翻705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705
二、病理学与发病机制705
三、临床表现705
四、影像学检查70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705
六、治疗方法706
第九节 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706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706
二、病理学与发病机制707
三、临床表现708
四、影像学检查709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710
六、治疗方法710
第十节 骨骼肌疾患712
一、杜兴肌营养不良征(DMD)712
二、腓骨肌萎缩征(Charcot-Marie-Tooth病)712
三、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712
四、小结与展望713
第六篇 骨内科科研与临床服务的社区拓展716
第一章 骨内科科研与临床服务的社区拓展716
第一节 社区服务和健康推广活动——北京模式716
一、社区健康推广716
二、老人防跌倒721
第二节 社区服务和健康推广活动——华东模式723
一、骨质疏松症是社区慢性病管理的重要课题723
二、社区在骨质疏松症防治体系中的战略步骤724
三、上海社区骨质疏松症管理举例726
第三节 社区服务和脆性骨折综合预防与康复——中国香港地区模式728
一、中国香港地区老年人跌倒与骨折728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728
三、脆性骨折治疗方案的目的728
四、治疗脆性骨折患者计划的详细内容730
五、社区综合性脆性骨折治疗方案经验积累与分享730
六、综合性脆性骨折预防计划的实施效果731
七、预防胜于治疗731
八、跌倒及骨折预防计划的经验分享732
九、跌倒及骨折预防计划有效实施带来的效益732
十、小结与展望733
第四节 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的社区拓展761
一、重点建立和完善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案761
二、举办预防骨质疏松的健康讲座及示范761
三、初级预防和健康教育计划761
四、针对居住在老人院或孤立老年人的预防跌倒和骨折外展计划761
五、社区健康教育推广761
第二章 疾病预防科研与服务推动社区民众健康活动开展768
第一节 太极拳的社区推广与肌骨健康维护768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基本特点768
二、太极拳预防骨质疏松和防跌倒的科研和社区推广768
三、老年人在太极拳练习时应该注意的事项772
四、小结和展望773
第二节 边远地区特殊人群骨健康普查与分析提高骨健康意识774
一、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习俗妇女缠足774
二、内地和香港在云南边疆地区联合开展缠足老年妇女健康普查和骨健康促进活动774
三、内地香港合作深入边远地区为特殊人群的骨健康科研和服务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