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
  • 喻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5498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01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民事纠纷-处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乡土中国的司法图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乡村丧礼的逻辑1

一、引子1

二、乡村丧礼中的行动者(一):临死者、操办者、亲邻长者3

三、乡村丧礼中的行动者(二):乡村法师6

四、乡村社会为什么排斥新式葬礼:行动者逻辑的再分析10

五、乡村丧礼在乡村社会整合中的功能与意义14

六、结论19

第二篇 乡村司法的图景21

一、国家司法·民间司法·乡村司法21

二、财产侵权案23

三、人身侵权案26

四、合同纠纷案29

五、贪污案31

六、驻村干部的办案经验34

七、乡与村之间的“乡村司法”37

八、一个法律寓言40

第三篇 里心审判方式42

一、为什么选择里心42

二、里心审判方式的社会背景43

三、里心审判方式中的法官46

四、里心审判方式的主要特点50

五、通过里心审判方式解决的典型案例评析55

六、里心审判方式之关键词解读60

七、行业媒体对里心审判方式的态度67

八、从马锡五审判方式到里心审判方式70

九、不昂贵的司法:里心审判方式的特质75

第四篇 司法过程的幕后参与者78

一、背景交待与问题意识78

二、村民眼里的一起故意伤害案81

三、为什么求助于城里法官的乡下父亲84

四、城里法官的乡下父亲为什么积极参与司法过程87

五、城里法官为什么尊重乡下父亲的意见90

六、城里法官的乡下父亲参与司法过程的若干特点95

七、城里法官的乡下父亲在钱权交易过程中的功能98

八、从城里法官的乡下父亲之角度看中国司法状况103

九、城里法官的乡下父亲角色中蕴含的理论意义107

第五篇 送法下乡与案件制作112

一、“送法下乡”的主语112

二、调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15

三、一起玩忽职守案的诞生与侦查过程118

四、检察机关为什么送法下乡126

五、送法下乡与案件制作技术131

六、无中生有:案件制作的另一种技术137

七、从送法下乡与案件制作的关系看司法语境141

第六篇 探寻私了之谜148

一、为什么研究刑事领域中的私了148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路径151

三、私了是什么155

四、为什么私了174

五、国家对于私了的态度184

六、私了与“公了”:合作与对立197

七、私了的积极意义及其滥用205

第七篇 法官的第二种忠诚213

一、法官的两种忠诚与司法的两种效果213

二、“16字审判原则”、“万次申诉”与司法的社会效果217

三、法官为什么要表达对民众的忠诚227

四、法官如何表达对民众的忠诚230

五、忠诚于法律还是忠诚于民众235

第八篇 被告山杠爷:国家与宗族240

一、“找乡长不如找族长”240

二、国家对宗族的态度243

三、重估宗族权力的价值247

四、被告山杠爷:一个隐喻250

第九篇 吴经熊与马锡254

一、从古代中国的法律传统到现代中国的法律传统254

二、从海外归来的吴经熊与生长在陕北的马锡五255

三、吴经熊的法律实践及其法律思想257

四、马锡五的法律实践及其法律观念259

五、从吴经熊与马锡五之差异看中国现代法律传统的两翼261

六、从对峙到对话:两种现代法律传统的未来264

第十篇 司法角色的历史考察267

一、在“司法—行政”关系中重新理解司法的角色267

二、“行政兼理司法”的思想根源与文化理据270

三、“司法兼理行政”的形成及其制度逻辑275

四、“司法兼理行政”的利弊及兴利除弊的限度280

五、结论285

结语287

后记3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