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信网络总体概念讨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44642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9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信网络总体概念讨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电信网络基本概念1
第一章 电信概念3
一、电信基本概念3
(一)通信定义3
(二)电信定义3
(三)电信定义问题3
(四)电信与通信概念4
二、电信派生概念5
(一)电信定义的派生概念结构5
(二)媒体的概念5
(三)传递的概念6
(四)电磁系统的概念6
(五)多媒体通信的概念6
(六)传递方式的概念7
(七)传递数字体系的概念8
(八)信号的概念8
(九)信源编码的概念9
第二章 电信网络概念10
一、电信网络顶层概念10
(一)电信系统的概念10
(二)电信网络的概念10
(三)电信网络技术分类11
(四)电信网络的物理结构12
(五)电信网络的功能结构14
(六)电信网络的拓扑结构14
(七)电信网络的工程要素15
(八)工程要素在各类电信行为中的位置15
二、信息系统概念17
(一)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17
(二)信息基础设施分类18
(三)信息系统分类19
三、电信和电信网络概念讨论20
第二篇 电信网络发展历程23
第三章 模拟电信网络发展历程25
一、模拟电信网络发展里程碑25
二、模拟电话网发展历程26
(一)网络形态26
(二)网络结构26
(三)电信业务系统26
(四)用户接入电路27
(五)传输系统27
(六)复用技术27
(七)交换技术28
(八)传输损伤控制28
三、分组交换技术30
四、其他重要发明30
五、模拟电信网络发展讨论30
第四章 数字电信网络发展历程31
一、数字电信网络发展里程碑31
二、综合数字网(IDN)发展历程31
(一)概况31
(二)话音信号编码33
(三)数字传输系统33
(四)频率分配规划33
(五)数字复接设备34
(六)数字程控电路交换机34
(七)分组交换机34
(八)用户环路35
(九)综合数字网(IDN)网络形态35
(十)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PSPDN)网络形态36
(十一)电路交换公用数据网(CSPDN)网络形态36
(十二)综合数字网(IDN)发展讨论36
三、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发展历程36
(一)概况36
(二)ISDN概念性原则37
(三)ISDN基本用户接入技术37
(四)ISDN交换机38
(五)网同步技术39
(六)七号信令系统39
(七)传输损伤控制39
(八)ISDN网络形态39
(九)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发展讨论40
四、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发展历程40
(一)概况40
(二)ATM提出背景41
(三)ATM定义和概念41
(四)ATM交换42
(五)ATM核心网络42
(六)ATM接入网络43
(七)ATM应用位置43
(八)同步数字体系(SDH)44
(九)电信管理网络(TMN)44
(十)智能网(IN)45
(十一)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发展讨论45
五、Internet发展历程45
(一)Internet发展演变历程45
(二)Internet的主要成就和机遇47
(三)Internet的主要问题47
六、广播电视网(CATV)发展历程47
(一)广播电视网发展历程47
(二)广播电视网数字化发展历程49
(三)广播电视网(CATV)发展讨论49
七、移动电话网(MTN)发展历程49
(一)移动电话网络形态发展历程49
(二)点间移动通信系统49
(三)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50
(四)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51
(五)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52
(六)集群移动通信系统52
(七)移动电话网(MTN)发展讨论52
八、数字电信网络发展讨论53
第三篇 电信网络机理分析57
第五章 电信网络形态分类59
一、电信网络的产生背景59
(一)基本电信系统59
(二)基本电信系统存在的问题60
(三)电信网络的形成60
二、电信网络的分类方法61
(一)电信网络机理分类61
(二)电信网络应用分类62
三、电信网络机理分类62
(一)复用技术分类62
(二)确定复用技术机理和基本属性63
(三)统计复用技术机理和基本属性64
(四)寻址技术分类64
(五)有连接操作寻址技术机理和基本属性65
(六)无连接操作寻址技术机理和基本属性66
(七)媒体网络形态机理分类66
四、电信网络应用分类68
(一)电信网络应用分类的基本考虑68
(二)电信网络按应用分类68
(三)典型的电信网络应用网络形态69
五、关于电信网络有关分类的讨论71
(一)关于电信网络形态机理分类71
(二)关于网络形态应用分类72
第六章 电信网络业务质量属性分析73
一、电信业务定义和分类73
(一)电信业务定义73
(二)电信业务按服务能力分类73
(三)电信业务按业务属性分类74
(四)电信业务发展演变74
二、电信业务质量概念76
(一)电信业务质量定义76
(二)电信业务质量表示方法76
(三)业务质量保障关系77
(四)业务质量与电信网络性能的关系77
(五)狭义电信业务质量79
三、电信网络的业务质量分析80
(一)第一类电信网络(PSTN)业务质量80
(二)第二类电信网络(Internet)业务质量80
(三)第三类电信网络(CATV)业务质量80
(四)第四类电信网络(B-ISDN)业务质量80
四、电信业务质量问题讨论81
(一)关于电信业务质量指标81
(二)关于电信业务狭义质量属性描述81
(三)PSTN业务质量属性特点81
(四)Internet业务质量属性特点82
(五)电话质量属性等效表示问题82
第七章 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属性分析83
一、电信网络资源利用效率概念83
(一)广义电信网络资源利用效率83
(二)狭义电信网络资源利用效率83
二、第一类电信网络(PSTN)网络资源利用效率84
(一)电路利用度84
(二)确定复用效率84
(三)电路忙时利用率84
(四)网络资源利用效率85
三、第二类电信网络(Internet)网络资源利用效率85
(一)电路利用度85
(二)统计复用效率86
(三)电路忙时利用率87
(四)网络资源利用效率87
四、第三类电信网络(CATV)网络资源利用效率87
(一)电路利用度87
(二)电路忙时利用率87
(三)电路复用效率87
(四)网络资源利用效率88
五、第四类电信网络(B-ISDN)网络资源利用效率89
(一)电路利用度89
(二)ATM统计复用效率89
(三)电路忙时利用率90
(四)网络资源利用效率90
六、电信网络的网络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讨论91
(一)电信网络资源利用效率计算结果91
(二)关于业务等级分类92
(三)关于电路利用度与缓存容量的关系93
(四)关于分组丢失率与信道利用度的关系93
(五)电路利用度与传递延时的关系94
(六)电路利用度与接入速率的关系95
(七)IP实时应用时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96
(八)IP非实时应用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97
(九)ATM实时应用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98
(十)电信网络机理及其属性是客观存在99
第四篇 电信网络工程应用101
第八章 电信网络工程应用优劣判断103
一、电信网络形态优劣的判断103
(一)网络形态优劣评定的判据103
(二)电信网络环境103
(三)电信网络支持的电信业务104
(四)电信网络设计目标105
二、网络形态的属性比较106
(一)电信网络的属性106
(二)网络形态的基本属性比较107
三、电信网络形态工程应用效果比较108
(一)本地电话网方案选择108
(二)本地数据网方案选择108
(三)本地分配型电视网方案选择109
(四)复杂核心网/综合业务方案选择109
(五)简单核心网/综合业务方案选择110
(六)数据链方案选择110
(七)支持GII的电信网络优选方案111
四、电信网络工程应用讨论112
(一)关于技术属性112
(二)关于应用属性112
(三)工程设计原则112
第九章 应用和发展电信技术的指导思想113
一、业务综合思想113
(一)背景113
(二)ISDN的原则113
(三)ISDN的发展过程114
(四)业务综合思想概要114
(五)曾经起过积极作用114
(六)1990年之后遇到矛盾和困难115
(七)目前形势115
二、网络融合思想115
(一)背景115
(二)GII的目标115
(三)GII的目标和原则115
(四)GII的实现116
(五)GII的基本模型116
(六)GII思想概要117
三、指导思想的优劣判据117
四、指导现实工程应用的工程效果118
(一)工程应用题目118
(二)各类可能的电话网方案工程效果比较119
五、指导现实系统集成的工程效果119
(一)系统集成题目119
(二)技术方案讨论120
六、指导现实设备研制的工程效果120
(一)设备研制题目120
(二)技术方案讨论121
七、关于指导思想的讨论122
(一)关于技术机理和指导思想122
(二)指导思想产生的背景122
(三)指导思想与技术基础的关系122
(四)业务综合思想122
(五)网络融合思想123
(六)不同思想引出的不同观点123
(七)关于指导思想优劣判断的结论124
第十章GII电信网络形态讨论125
一、GII电信网络总体概念125
(一)概念提出的背景125
(二)GII电信网络的设计目标125
(三)GII电信网络的设计原则126
(四)GII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127
(五)GII电信网络总体研究框架127
二、GII电信网络形态127
(一)GII的基本考虑127
(二)GII网络形态128
(三)GII电信网络形态的特点128
三、GII实现技术130
(一)ATM统计复用技术130
(二)MPLS寻址技术130
(三)AAL2寻址技术131
(四)GII寻址技术131
(五)软交换在GII中的应用132
(六)区别服务(DiffServ)协议应用132
(七)光交叉连接在GII中的应用133
(八)GII电信网络的干线传输系统133
(九)GII电信网络演变对用户接入的影响134
(十)GII电信网络的局限性135
四、国际电联的看法135
五、关于GII电信网络总体概念的讨论136
(一)关于ITU的研究方向136
(二)GII电信网络的基本特点136
(三)关于GII电信网络的工程效果136
(四)关于GII电信网络的工程应用评价136
第五篇 电信网络发展趋势137
第十一章NGN概念讨论139
一、NGN问题提出139
二、国际电信界对NGN的各种看法140
(一)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的看法140
(二)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局(ITU-T)的看法140
(三)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的看法142
(四)国际软交换协会(ISC)的看法142
(五)欧盟NGN行动计划的看法144
(六)关于NGN看法的归纳144
三、关于NGN的各种看法内涵的分析145
(一)关于分层和分面结构145
(二)关于软交换技术146
(三)关于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148
(四)关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150
(五)关于IPv6151
(六)关于第三代移动通信152
(七)关于综合服务(IntServ)152
(八)关于区别服务(DiffServ)153
四、关于NGN概念的讨论154
(一)关于NGN的定义154
(二)关于NGN与GII的关系154
(三)关于冠以NGN的相关技术155
第十二章 电信网络发展趋势156
一、电信网络发展演变趋势问题156
二、电信业务将如何演变156
(一)公用电信业务的发展演变157
(二)专用电信业务的发展演变157
(三)关于电信业务发展预测157
(四)关于电信业务发展演变的基本看法158
三、基础环境将如何演变158
(一)关于电信网络规模和结构环境158
(二)关于传输系统的质量和容量环境158
(三)关于基础环境发展演变的基本看法159
四、电信网络设计目标将如何演变159
(一)关于服务质量159
(二)关于网络资源利用效率159
(三)关于网络安全160
(四)关于电信网络设计目标发展演变的基本看法160
五、电信网络实现技术将如何发展160
(一)电信网络实现技术发展概况160
(二)正交频率复用(OFDM)技术161
(三)基于组合公钥(CPK)的标识认证技术161
(四)无线空间转信技术162
六、电信网络形态将如何发展演变165
(一)电信网络形态发展概况165
(二)数据链网络形态165
(三)MSTP网络形态169
七、电信网络演变趋势讨论170
(一)关于电信网络发展演变规律170
(二)网络形态发展演变的层次结构171
(三)关于网络形态发展演变171
(四)关于实现电信网络的技术172
第六篇 电信网络安全问题173
第十三章 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基本概念175
一、安全概念175
(一)安全定义175
(二)安全分类175
二、信息系统的安全概念176
(一)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来源176
(二)广义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概念176
(三)狭义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概念176
(四)网络安全优劣概念177
(五)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结构177
三、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发展演变177
(一)通信保密年代177
(二)计算机安全年代178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年代178
(四)向网络世界安全过渡年代179
四、电信网络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179
(一)广播电视网(CATV)中的典型网络安全问题179
(二)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中的典型网络安全问题180
(三)Internet中的典型网络安全问题180
(四)无线网络中的典型网络安全问题180
(五)各类电信网络共同存在的物理安全问题181
五、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概念讨论181
第十四章 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属性分析183
一、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属性概念183
二、第一类电信网络(PSTN)的网络安全属性183
(一)安全属性之一183
(二)安全属性之二184
(三)安全属性之三184
三、第二类电信网络(Internet)的网络安全属性184
(一)安全属性之一184
(二)安全属性之二185
(三)安全属性之三185
(四)安全属性之四185
四、第三类电信网络(CATV)的网络安全属性185
(一)安全属性之一185
(二)安全属性之二186
(三)安全属性之三186
(四)安全属性之四186
五、第四类电信网络(B-ISDN)的网络安全属性186
(一)安全属性之一186
(二)安全属性之二187
(三)安全属性之三187
六、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问题讨论187
(一)技术机理是决定安全属性的基础187
(二)不同的网络机理,具有截然不同的网络安全属性187
(三)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87
(四)建设类技术与对抗类技术187
第十五章 电信网络的网络安全防卫189
一、电信网络的网络对抗模型189
二、电信网络攻击190
(一)第一种网络攻击——非法利用190
(二)第二种网络攻击——秘密侦测190
(三)第三种网络攻击——恶意破坏191
三、电信网络防卫192
(一)第一种网络防卫——机理防卫192
(二)第二种网络防卫——实现技术防卫192
(三)第三种网络防卫——工程应用防卫193
(四)第四种网络防卫——运营管理防卫193
四、ISO/OSI安全体系结构194
(一)建立安全体系结构的目的194
(二)建立安全体系结构的方法194
(三)ISO/OSI安全体系结构标准194
(四)ISO/OSI对安全性的一般描述194
(五)OSI安全体系结构的功能分层195
(六)OSI安全体系结构各层上的安全服务195
(七)安全分层及服务配置的原则195
(八)OSI安全体系结构的各层上的安全机制196
(九)OSI安全体系的安全管理196
五、网络安全防卫中的安全技术196
(一)机理防卫与技术防卫196
(二)反应式和预应式策略197
(三)“周边防卫策略”与“相互猜疑策略”197
(四)单项技术防卫与防卫技术之间的配合与联合197
(五)防卫技术的相关性与独立性198
(六)实时信源定位技术198
(七)“木马”检测技术198
(八)研制可信电信网络198
附录A国际电信联盟(ITU)概况200
一、国际电信联盟发展历程200
二、国际电信联盟组织结构200
三、ITU-R研究组设置201
四、ITU-R研究组制定的建议201
五、ITU-T研究组设置202
六、ITU-T研究组制定的建议203
附录B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1999年香山会议主题报告205
一、“业务综合”还要走多远?205
(一)背景205
(二)问题207
(三)展望207
二、“网络融合”如何实施?209
(一)背景209
(二)问题211
(三)趋势213
三、最后一个问题——电信网络的经济性217
附录C网同步总体框架218
一、网同步概念218
(一)网同步技术概念218
(二)时钟分配方式概念219
(三)网同步技术轮廓220
二、交换同步221
(一)交换同步功能221
(二)帧调整器222
(三)帧同步技术224
(四)控制滞后技术227
(五)交换同步性能指标229
三、时钟分配网络230
(一)等级主从同步时钟网络230
(二)局钟设备230
(三)主局钟及主局时钟性能规范232
(四)从局钟及从局时钟性能规范233
(五)相对漂移数值(X)计算234
四、网同步工程设计235
(一)受控滑动性能指标235
(二)技术可能达到的滑动性能指标235
(三)电信业务可以接受的滑动性能指标235
(四)ITU(表1/G.822)建议受控滑动性能指标规定236
(五)ITU(表2/G.822)建议受控滑动性能指标分配236
(六)各条链路的受控滑动概率指标计算236
(七)各条链路的受控滑动速率指标计算237
(八)各级局钟相对频率容差计算238
附录D ISDN传输损伤控制总体框架239
一、传输损伤概念239
二、数字传输损伤表示方法239
三、数字传输损伤度量方法240
四、数字传输损伤传递241
五、数字传输模型242
附件E爱尔兰B公式及其应用244
一、爱尔兰B公式244
(一)假设244
(二)推导245
(三)结论245
(四)讨论246
二、爱尔兰B公式计算数据表246
三、利用爱尔兰计算曲线导出中继线数/话务量关系曲线248
四、利用中继线数/话务量关系曲线导出中继线利用度249
附录F分组丢失率和延时公式及其应用250
一、通过复接器的数据分组丢失概率的公式250
(一)通过复接器的分组丢失现象250
(二)M/M/ 1基本的复接器物理模型250
(三)假定251
(四)公式导出251
(五)结论252
二、分组丢失概率Ploss的计算252
三、统计复用设备利用度与寄存器容量的关系255
四、通过复接器数据分组的最大延时256
五、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257
(一)IP默认字长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257
(二)IP平均字长时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259
(三)ATM信元字长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261
(四)ATM在核心网中应用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最大延时的关系263
六、电路利用度与接入速率的关系264
(一)IP默认字长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接入速率的关系264
(二)ATM信元字长时的电路利用度与接入速率的关系265
七、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267
(一)IP实时应用时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267
(二)IP非实时应用时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269
(三)ATM实时应用时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与字长的关系271
八、数据分组通过多对统计复接器时的分组延时和丢失率273
(一)分组通过等级串联复接器时分组延时和丢失概率计算273
(二)分组通过平级串联复接器时分组延时和丢失概率计算274
附录G电信网络复用效率计算275
一、电信网络中的复用效率275
二、PDH/SDH的确定复用的复用效率275
三、以太网统计复用的复用效率276
四、PMX统计复用效率276
五、帧中继(RF)统计复用效率277
六、PPP统计复用效率278
七、ATM/AAL2电话专用统计复用效率279
八、ATM/AAL2标准统计复用效率279
九、ATM/AAL2(标准最大)统计复用效率280
十、ATM/AAL5标准统计复用效率280
十一、BTV/FSN复用效率281
参考文献285
一、电信网络参考文献285
二、网络安全参考译文目录287
三、网络安全参考图书目录288
后记290
全集出版后记293